陆梅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 书名 | 像蝴蝶一样自由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陆梅 |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梅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内容推荐 陆梅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一部儿童文学少见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作者巧妙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的秘密通道,在这里,十岁女孩老圣恩与《安妮日记》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相遇了。在浩大的时光之海里,两个花季女孩携手一场心灵漫游。透过历史的烟尘,那段渐行渐远的狰狞岁月被悄悄掀开一角,她们在回望战争的同时,言说历史与现实深处的儿童命运。 作者运用清丽雅致的散文笔调和诗意表达,创造了唯美纷繁的意象,赋予这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以轻盈曼妙之姿,盾发读者去思考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记忆与遗忘、自由与囚禁等重大命题,展开一场奇幻而又深刻的心灵成长之旅。 目录 作者的话 序 上篇 1.白日梦 2.安妮 3.一封信 4.杨树浦水厂 5.彼岸花 中篇 6.金房子 7.星星草 8.很多孩子 9.老灵魂 10.花和树 11.伤别离 12.弗利德 13.蝴蝶 14.说吧,记忆 15.长梦有时 下篇 16.十一岁的树 17.解梦 18.时间纷至沓来 附录 致安妮(代跋) 试读章节 一整个春天和夏天,老圣恩跟着爸爸妈妈在城市里野游。每个阳光铺地的星期六星期天,他们背上双肩包,装上饮用水、太阳帽和小点心出发了。爸爸管这叫“徒步”,妈妈说这是“暴走”。老圣恩看过妈妈的小说《格子的时光书》,她把这形容成“游荡”,女孩格子也喜欢在大太阳底下四处游荡。 “游荡?看来你跟格子一样也爱做白曰梦。”妈妈挪揄道。 “那是当然。”老圣恩脱口而出,那是她的口头禅。 这天,他们又去遥远的杨树浦水厂。 第一次去铁将军把门,门卫大叔说双休日不开放。 “那什么时候开放?” “工作日。” “啊!那我不是永远也看不成了?”老圣恩懊恼地紧皱双眉,明摆着“工作日”就是她的读书日,她为此耿耿于怀。为安抚老圣恩的情绪,他们去了水厂附近的霍山公园、二战期间犹太难民聚会的摩西会堂旧址,远观了提篮桥监狱,还在小餐馆吃了一顿烤鱼宴。 这是第二次去,星期四又恰逢放假,老圣恩觉得真是天赐的幸运日!背上双肩包,他们像上回那样出发了。五月天,空旷的杨树浦路行人稀少,两旁的香樟、梧桐新绿叠旧绿。尤其是水厂那一段,抬眼望去,铁栅栏里绿草茸茸,大树静谧,门墙斑驳。有一处房子,爬山虎爬满了整面墙,肆无忌惮地将木格窗也挡得严严实实。再往前,就是宽阔的水厂大门了。这里的厂房鲜亮醒目,红白灰的砖墙,建筑的样式很古老,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神秘而气派。 还是大门紧闭。门楼里的大叔换了一位,正埋头吃着自带的午餐。 老圣恩摇摇铁门,铁门岿然不动。她企图借力爬上去,这时,大叔出来了。 “喂,干什么?这里不开放!”大叔没好气地说,大概老圣恩一家的到来搅扰了他的午餐,令他不爽。 “今天星期四也不开放吗?”妈妈不气馁地问。 “星期四归星期四,但是今天放假!”大叔说完不再理人,折回门楼里继续享用他的午餐去了。 “天啊!存心不让我们进!坏蛋!坏蛋!!坏蛋!!!”老圣恩一叠声呼喊,她猛地往回奔,从铁栅栏里快速掐了把野雏菊一样的飞蓬花,她扬起揉碎的草花,对准里面一扇被水泥封住的门,念念有词。 谁也不知道,小女孩的头脑里,奇迹发生了—— 老圣恩越过铁栅栏,新砌的水泥门吱嘎一声洞开了。一个女孩从门洞里走出来,褐发,黑眼,瘦长脸,皮肤雪白,她微笑着迎向老圣恩:“嗨,女孩!地面上的不值一看,我带你去地下城堡吧!你一定喜欢!” “地下城堡?”老圣恩压抑着兴奋,对褐发女孩一口流利的中文充满信赖。 两个女孩一前一后走在长长的巷道里。巷道两边是坚硬粗粝的石头墙。 “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怎么中国话说得这么好?”在适应了地下的黑和暗后,老圣恩连连发问。 “知道《安妮日记》吗?我就是那个安妮,安妮·弗兰克。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女孩走在前面,悄无声息。滴答,滴答,巷道里传出水珠凝在管壁上有间隔的滴水声。太静了!老圣恩竖起灵敏的耳朵,眼睛盯着城堡地下盘根错节、曲曲折折的管子。 “快到了。”经过无数个拐角,安妮提高了嗓门,拉起老圣恩的手停下来。 空间突然豁亮起来。老圣恩睁大眼睛,又快速地闭上,她的眼睛被突然而至的光亮给刺痛了。 P18-21 序言 星星的孩子闪耀着金黄的光芒 徐鲁 诗人沃尔科特曾善意地提醒读者们:“我们必须为阅读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的作品而准备好自己的智力。” 阅读陆梅的小说,也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智力。 这是因为,她的小说并非仅仅在讲述故事。或者说,故事压根儿就不是她的“文心”所在,她也无意在故事情节上去多花功夫。 她所注重的是“诗与思”。 就像弗洛伊德创作的《少女杜拉的故事》这样的精神分析小说,又如乔斯坦·贾德创作的《苏菲的世界》、《橙色女孩》这样的探讨人类哲学和生命哲理的小说,陆梅的小说新作《像蝴蝶一样自由》也是一部有关生命哲学的哲理小说。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见过不少从欧美引进的“哲学绘本”,但是像《苏菲的世界》、《橙色女孩》这样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哲学小说”却寥若晨星,更不用说中国作家的原创作品了。 就在松鼠快要失去牙齿的时候,陆梅却为我们送来了核桃。 思想有多远,才能保障文学能走多远。圣·埃克苏佩里在《人类的大地》写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让智慧吹拂泥胎,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家。”我的老师徐迟先生在世时也多次跟我讲过一句话:只有到达了思想的顶峰,才可能欣赏到最美的文学风光。现在,读完陆梅的小说,我又想起了老师的这句话。 陆梅志存高远,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把少年小说直接送到了“诗与思”的绝顶上。 小说的主角是两个少女,一个是生活在当下的、有着一位作家妈妈的小女孩“老圣恩”;一个是生活在七十多年前、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著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 两个人以“爱丽丝梦游奇境”的方式,穿越时空的天堑,互相认识了,并且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倾心交谈的愉快时光。 整部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要追寻着两个女孩的交流与对话,去看个究竟。 作者鼓荡着智慧之风,举重若轻,删繁就简,似乎是有意摆脱了冗长的故事情节的纠缠,仅仅依靠大量对话,就完成了整个小说故事的推进,并且把对于生命、生存、自由、人性、心灵、信仰、光明、黑喑、梦想、真理、善恶,甚至天国、地狱……这些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的探讨与反思,以清丽、明亮的散文笔调和诗性表达,融人了小说情境。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更像是一部“话剧”。剧中人物,除了两个少女主角,还有老圣恩的爸爸妈妈和安妮的那些死难的朋友:特莱津集中营里的青年艺术家和孩子们。 舞台场景也十分清晰。现实中的有:杨树浦水厂、霍山公园、二战期间犹太难民聚会的摩西会堂旧址。当然,还有老圣恩家的客厅、作家妈妈的书房。虚拟中的有:天堂街、金房子、安妮的居室。当然,走廊、楼梯、厨房、卧室,还有庭院里的花园,都必不可少。 所有扣人心弦的对话,都在现实和虚拟的两个大背景里进行。而从现实场景往虚拟场景的转换,只需要灯光的瞬间切换就能完成。 在这里,背景、光影、声音,都不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而是故事内容的构成部分。因为小说里有一个不断在强调的主题就是:“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 我在前面说过,阅读这本小说,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智力”。一方面是指,在小说里,“诗与思”的光影无处不在,作家对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信仰与怀疑……诸如此类的思索与感悟,在两位少女的对话里如影随形,所以阅读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和轻松;另一方面是指,作家的行文风格虽然清丽明亮,但全书读来也如在山阴道中行走,典故密布,应接不暇,仅靠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经验是不够的。 “没有一只蝴蝶愿意住在集中营……” “所有住在集中营的孩子和巴维尔一样,都渴望成为那只蝴蝶……大人也一样。” “飞出囚笼,哪怕死也要变成一只蝴蝶?” “是啊,宁可向死而生,生于自由,像清风一样自由,像野草一样自由,像蝴蝶和飞鸟一样自由……” 作家把心中最沉痛的一支挽歌,献给了曾经躲藏在黑喑密室里渴望自由的安妮,也献给了趴在铁丝网下期盼过自由的特莱津的孩子们——那些“星星的孩子”。同时我们看到,小女孩老圣恩也一直沉浸在蝴蝶飞扬的那一刻,“老圣恩眯起眼睛,感受着此前从未有过的奋异的充满遐想的气息。眼前的一切,恍惚又遥远”。 这不仅是自由的力量,也是文学的力量。老圣恩感受着这股神奋的力量,眼前仿佛飞过无数只萤火虫。 作家用沉痛的文字再现了由无数纯洁的小生命凝聚成的那束光,而让今天的小女孩从心底感受到了安妮曾经的梦想:“风吹过我的发梢,心自由得就像天上的行云……” 圣·埃克苏佩里借小王子之口说:“沙漠所以美,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最伟大的书,一定也像《小王子》一样,先让孩子们懂得口渴的感觉,然后再为他们画出一条通往水井和清泉的道路。毫无疑问,老圣恩在和安妮的交流与对话中,渐渐懂得了口渴的感觉。 “她和安妮被一轮红日吸引了——透过庭院西边几棵橡树栗树的树梢,两个女孩看到一颗滚圆的大太阳从天边滑落,倏地掉进云层,瞬间,云层绽放出万道光芒!起先是耀眼的金,继而是金色的红,再慢慢匀成粉亮粉亮的霞光,那粉亮的颜色镶嵌在碧蓝的天幕上,美得叫人不可思议!老圣恩像是被美魇住了,小身子趴在石栏杆上一动不动。”而当老圣恩听到安妮讲述的星星草的来历,然后和安妮一起仰望夜空,看到月亮遁隐、天幕高悬,唯有遥远的、微弱的星星在一闪一闪的时候,安妮告诉她说:“你知道吗?植物也是有灵魂的,你去亲近一棵树,它会感知你,呼应你。植物和人一样也会交流,如果你足够虚心和安静,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叶子的低语……” 安妮还告诉过她: “这些老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不一样的灵魂,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你的心足够静,就能听到它们的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只听得到那些无用的大声,只有心静的人才听得到细微美好的小声。” 这不就是作家在帮助她寻找,为她画出的通往水井和清泉的道路吗? 当然,在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小说里,通过两个少女的对话去讨论与生命、生存有关的终极主题,并非轻而易举。这需要作家的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需要一种高度的自信和大定力。 关于这一点,两个少女竟然也不失时机地讨论过。 “你该为你妈妈感到骄傲!”安妮依据自己在黑暗的密室里还能坚持写日记的经验告诉老圣恩,“别在意你妈妈写得十曼。要说写作这件事,还真不是以快和慢来评判的……没有耐心等待,只想着种子撇下去快快收成——天知道,没有好好施肥照料,土壤就不会肥沃,贫瘠的土壤开不出芳香的玫瑰……” 当然,更重要的讨论还不是关于写作的快与慢,而是写作对于生命与心灵、对于人类的记忆、命运和历史的意义。 作家用了不少篇幅,让两个少女对此进行了相当透彻的讨论。 安妮说:“我说过,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老圣恩说:“你还说过‘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这时候,安妮告诉老圣恩:“这样我就慢慢丢掉了恐惧。我一直记着巷道里的那个声音,‘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记住他人的灾难。’我就在想,无论如何,我不该放弃写。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记录下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我们很快会遗忘。当然总有人会写,总有人在写。可是你知道,每个人写下的,都是他自己的记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历史也有重叠,并没有唯一的真相……” 世界在改变。孩子们在成长。星星的孩子闪耀着金黄的光芒。孩子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意味着一切。谁能看透孩子的世界,也就像看透了密集的星云。而整个人类,也在自己无尽的命运的旅途上挣扎与前行。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小女孩老圣恩迎来了自己的十一岁生日,她挂在圣诞树上的小卡片里,写着自己秘密的心愿:希望再次梦见安妮和金房子…… 作家写道:“一直以来,她所祈望自己的,是拥有一颗自由不屈、洁净安宁的心。而这颗心,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寻找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了。这一点,身为作家的妈妈再清楚不过。” 《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通往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2016年6月10日 写于武昌梨园 后记 致安妮(代跋) 亲爱的安妮: 这封信,延宕了很久。终于,现在我可以给你写信——我说过,我还欠着“亲爱的安妮”一个“约定”。就像你将日记当成最知心的女友,给她起名“基蒂”,你以“亲爱的基蒂”开始了两年零一个月隐匿El子里的倾诉——现.在,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尝试走进你十三岁的盛大心灵。 可以确信,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会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这是你年少时的愿望:“有一天成为女记者,以后再当著名作家”。如果你还活着,今年正好八十岁。大你十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八十八岁获诺贝尔文学奖,她在获奖后说:“不快乐的童年似乎可以造就小说作家……” 你可以像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那样(又一位诺贝尔奖作家),他恰好和你同龄,也在十四岁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几乎一辈子只写集中营一个题材。还有晚生你七年的诺曼·马内阿,五岁进集中营,但他活到了德国战败,也成了一名优秀作家。再有小你十岁的阿摩司·奥兹,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和受人敬重的政治评论家。他笔下的小主人公“始终在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之间徘徊”,也许正因为这种强烈的心灵冲突,令他柔肠百转,不断反省自身,如饥似渴地读书,进而促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没错,“如饥似渴地读书”、“不断反省自身”——这是你——安妮!最闪光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写这封信,我踌躇良久,我甚至一遍遍翻读你的“密室日记”,有些片段,已然铭记在心。我还查阅了大量有关你的资料,对你的一切,我似乎了然于胸,我就差身临其境,走进阿姆斯特丹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当年你和父亲、母亲、姐姐以及另一个犹太家庭藏身的密室了。如今,密室已被开辟为“安妮。弗兰克纪念馆”。我仿佛随着人群,进入安妮小屋,走进那扇书架后的暗门,爬上那狭窄的楼梯,你们的密室就隐藏在阁楼里,与外界隔绝,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总是吃不饱,卫生状况糟糕,无聊、恐惧、病痛,还要时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响,生怕被楼下和库房里工作的人听见……这样的躲藏,对一个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蓝天、渴望独处的少女,是多么大的折磨! 于是,安妮,你把日记当成最知心的女友,你在日记里倾诉一切感受;你用早熟的头脑展开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你坦言“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你将你们的躲藏看成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并且将每一个艰辛匮乏的日子当成使你日记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最难能可贵的,是你的自我反省精神。“……我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丝毫不带成见或是找一堆借口,而是面对这个安妮,认真考察,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对。这种自我审视从未停止过……我在许多事情上都批判自己,越来越觉得父亲的一句话有道理:‘每个孩子都应该自己教育自己。’其他人只能给以劝告和引导。” …… 安妮,如果你还活着,你肯定还会继续写作,即便写作未必就是你惟一的选择。如果写作,你会像凯尔泰斯·伊姆雷那样,一生只写集中营一个题材吗?也未必。但你肯定不会忘记那段隐匿的岁月。你说过“纸比人有耐心”,你跟“亲爱的基蒂”抱怨——在你“苦闷得要命”的时候,你说你“想跳舞、吹口哨、骑自行车、看看世界,享受青春和自由!”你在圣诞节的美好假期和新年里,多么想“和其他人一起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地幸福欢笑……”然而,安妮,你很快又说“这不过是我在这儿说说罢了”,“其实我本不应该写这些,因为这好像不知感恩似的,而且也过分了……” 是的,安妮,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是你身上拥有的又一闪光品质!我相信感恩在你和你的家人,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它已融入你的思想、你的血脉。可能有人会说,正因为你身处不幸,你才更懂得感恩。此话没错,但这不该成为今天拥有幸福生活的孩子不感恩的理由!恰恰相反,今天,在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更应该学会感恩。像安妮那样,勇敢、坚强、不轻言放弃,像安妮那样,懂得尊重和理解,常怀感激之心。因为,感恩还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也是安妮,你在黑暗生活中保持乐观的选择之道! 安妮,亲爱的安妮,在结束这封信前,我多么希望,我已经可以走进你的心灵,我甚至能够和你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尽管这大抵是我的奢望。可是,聪明的安妮,以你智慧的头脑,你早该知道,我的点滴文字,同样是为了对抗遗忘。 你的中国读者 陆梅 2009年2月2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