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生前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委剐书记、县长。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躬身为民、夙夜在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群众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不愧为新时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请看由李战吉所著的《柴生芳的故事》。
| 书名 | 柴生芳的故事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 作者 | 李战吉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柴生芳生前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委剐书记、县长。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躬身为民、夙夜在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群众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不愧为新时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请看由李战吉所著的《柴生芳的故事》。 内容推荐 柴生芳,甘肃宁县人,1969年7月出生。2014年8月15日,柴生芳在任职甘肃临洮县县长时因劳累过度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被中组部追认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李战吉所著的《柴生芳的故事》,通过发生在柴生芳身上的真实故事,把一个未加雕琢、质朴天然的柴生芳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一个胸怀祖国、对党忠诚、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鲜活的柴生芳。 目录 序 引言 修身篇 花篮献给柴县长 味道临洮 李家龙宫的“讲解员” 考古现场的“民工” 求学之路 洋博士的“草帽面” 事故引出的故事 顶撞了县长之后 才学跟着项目跑 聊出来的思路 用权篇 打工的哥哥回来了 小羊住上了“小洋楼” 让孩子重新走进学校 彝族同胞的感慨 集中供热暖民心 小水电站的水要端平 站在上访人的角度想想 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 紧紧绷住这根弦 法理情的平衡点 律己篇 开门办公 我是农民的儿子 挥之不去的“恋旧情结” 一个油饼子 “土台子”唱出“洋大戏” 县长和我们一起写材料 看病看出了“医联体” 柴县长的清廉没得说 县长一家人 县长和书记 谋事篇 安全生产必须落到实处 人命大如天 医院里的“不速之客” 苟家山的六件大事 柴生芳的“经济学” 眼镜后面的微笑 一次现场办公会 受灾群众建新房 博士听起了中学课 最后一次常务会 创业篇 办公室里的“作战图” 六上北京为一“梦” 一心画好“产业树” 柴生芳与马家窑 “文化雪球” 为金融扶贫铺路 “金扁担”挑起“聚宝盆” 当好贫困农民的管家 马不停蹄的“招亲人” 他给小山村带来了希望 做人篇 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怕群众 老张的房子 天气时刻放心上 车翻人亡之后 县长“镇魔”记 “实在”招商 龙官修龙宫 柴县长是个实干家 企业的免费“高参” 老百姓的靠山 附录一 柴生芳工作笔记摘抄 附录二 柴生芳之歌 后记 试读章节 考古现场的“民工” 甘肃省的敦煌市和瓜州县的交界处,有一个汉晋时期的驿站遗址,叫“悬泉置”(汉代称驿站为“置”)。由于遗址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抢救性发掘。 1990年,柴生芳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分配到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还没等收拾停当,他就被所里派去发掘悬泉置遗址。何双全是当时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发掘工作。柴生芳二话没说,跟上何双全,和其他队友一块儿赶往发掘现场。 遗址虽然在公路沿线,但是西距敦煌城64公里,东去瓜州城60公里。四周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没有人烟,寸草不生,唯一的水源就是沟里的山泉。那是半山腰涌出的一股泉水,当地人称“吊吊水”。柴生芳早就熟知了《西凉异物志》里的那段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日悬泉。” 考古发掘可不像传说一样浪漫。那时,虽然只是深秋时节,戈壁滩上却已经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考古所发掘小组有六个人,还雇了一个三四十人的民工队。柴生芳和工友们一块儿动手,搭起简易房,就算是有了办公室、宿舍和仓库。一日三餐吃的是土豆、白菜、榨菜挂面,喝的是从敦煌拉来的水,供不上的时候就喝点苦涩的“吊吊水”。 开工的时间到了,柴生芳早早地“武装”好了。扣上从家里带来的一顶旧帽子,戴着一副借来的太阳镜,穿上学生时代的旧衣服,围上所里统一配发的花围巾,就和同事们上了工地,忙活起来。 第一天就出土了1000多枚汉简。在这批汉简里,“悬泉置”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课堂里的知识有了施展的天地,柴生芳不知疲倦地投入了野外作业。白天,他是个“土人”,挖土、铲土、抬土,处处跑在前面,和民工同吃同喝;晚上,他详细记录当天的进展,做些分析研究。 瓜州是有名的“世界风库”。当地有句话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遗址里,泥土水分少,草木灰含量高,探方中挖出的灰土,随着大风四处飞扬,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有一回,干着干着,有的工友吃不消,蹲在一边避风去了。正在辨别文物的柴生芳停下手里的活,拉拉布帽,正正太阳镜,紧紧花围巾,拿上铲子,三步两步下到探方里,一铲一铲地挖了起来。何双全副主任乘机给大家打气:“你看人家大学生,比民工还‘民工’呢!”大家哈哈一笑,也纷纷走进探方,重新开始了艰苦绷致的工作。 发掘越来越深入,柴生芳越来越认真。他每天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边修理探方四壁,一边小心搜寻遗物;大到一块土坯,小到一截儿木片,都仔细地清理出来。就是这样,他发现了第一张西晋文字纸文书,他负责的3个探方成了工地的样板。 P13-15 序言 柴生芳,按照过去的一种其实并不好的说法是我的“父母官”。说“父母官”,是因为我是临洮县长大的,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他。说“并不好”,是由于我历来不主张而柴生芳也坚决反对把县长之类的领导干部当成老百姓的“父母官”! 李战吉,北京人,按照平时我们之间其实是故意套近乎的说法是我的老朋友,其实更加准确地应该说他是甘肃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记者他在甘肃代表《人民日报》工作了十三年,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为宣传甘肃做了很多很多工作。说来也真是一种不解的缘分把他又一次和甘肃联系了起来,于是才有了大家眼前的这不得不仔细品味的故事。 我十分清楚地记得,那是柴生芳同志刚刚去世之后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当时还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和社会宣传工作(主要工作之一是宣传先进典型),由于要紧急安排宣传柴生芳的工作,就把省内几个新闻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召集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工作思路,当时李战吉同志正好回到兰州有点事,我们就这样再一次相遇了。讨论中我坚持认为必须派出一批记者用至少十天以上的时间深度挖掘柴生芳最细小的生活故事。李战吉同志主动请缨:“如果部长不嫌弃我这个退休老记者的话,我愿意扎下去一段时间写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我当下拍板下午就让他去,要求当地宣传部门全力配合。就这样,李战吉与柴生芳结缘。 大约过了二十天之后,我率领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去临洮县积累素材、打磨稿子,战吉同志也参加了讨论而且贡献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我本以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可是他又再一次向我请缨:“部长,让我再呆上一段时间吧,柴生芳去过的地方我还有一半没去过呢!”我十分感动,让县上做好服务工作。就这样他一呆便是100多天,就像是在大地上一粒一粒拾粮食一样,把洒落在洮河两岸、百姓炕沿和街头巷尾的一个个小故事汇聚到《柴生芳的故事》这本“大书”中来了。 我深知,是柴生芳一心为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李战吉,是柴生芳一次再一次地把他留在了自己走过的大地上。后来,李战吉同志的长诗《柴生芳之歌》问世了,他采写的故事上了央视、进到报告团的演讲稿,可是他精心采写的故事没有完整地发表出来,为此,他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当我知道此事之后,虽然已经离开了宣传部,不再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了,但我觉得有责任促进《柴生芳的故事》的出版与广泛传播,于是发挥了一点推动作用。战吉同志却又一次“得寸进尺”,竟然要求我为他的大作写序!我范鹏何德何能?有什么资格为一个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写序?我反复拒绝,但战吉同志说出了最让我难以启齿推辞的理由——“没有你,就没有我写故事这件事,也就没有《柴生芳的故事》这本书!”我突然感到:记得柴生芳就是对党性的一种滋养!作为一个有31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我没有理由忘记! 如果这些对《柴生芳的故事》某种由来的说明与记录也能算是序,就权当是我与战吉给柴生芳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献上的祭文的一节吧! 2016年6月9日端午节 后记 柴生芳同志离世后,中央和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陆续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受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范鹏、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之邀,2014年8月27日,作者赶到临洮,确定从新的侧面对柴生芳事迹进行挖掘、整理。 为便于衔接和联系,临洮县确定县委政研室主任裴育林专门协助工作,临洮县委办公室干部何志伟、王志伟也先后参与其中。经与省委宣传部、临洮县委商议,作者决定以柴生芳生前的感人事迹为基础,编写一本《柴生芳的故事》,力求真实记录柴生芳生前的所做、所思、所感,全面反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公而忘私、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扎实作风,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采写工作从8月27日开始,历时111天,作者先后深入柴生芳生前工作过的定西市临洮、陇西、安定“两县一区”11个乡镇、18个行政村、14个企业和产业园区,行程1500多公里,采访柴生芳生前同事、家人、工作人员、群众等共150多人,采写故事60个。凡故事中涉及的地方、事件、人物,都要深入事件原发地点,见人、见事、见物,真实记录,客观表述,不夸大、不渲染、不迎合、不编造,力求再现原貌。 期间,全体人员忘记节假日,加班加点;白天采访,晚上连夜整理素材,常常深夜四五时还在挑灯夜战。故事初稿完成后,又联系其他相关知情人员进行佐证、修改;对有疑点的故事找当事人再次核实,反复求证。故事基本定稿后,又经三五次修改打磨,才最终敲定。 在采编写过程中,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范鹏多次询问和指导工作;定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位志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美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敬、罗小平多次提供采访线索,协调陇西县、安定区采访事宜;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在凯经常和采编写人员座谈交流、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安定区和陇西县的宣传部门帮助联系相关人员;临洮、安定、陇西“两县一区”的有关乡镇、部门、企业、群众积极提供线索、配合采访;特别是临洮县委办公室、接待中心全力做好保障工作,保证了采写的顺利进行,在此一并致谢! 柴生芳在定西市“两县一区”工作的8年中,写下了170万字的工作笔记。我们从中摘录了一部分,按照内容进行了整理编辑,收录书中;还挑选、编入了柴生芳的部分工作照片(书中照片除署名者之外,均由临洮县委宣传部提供),以期读者对柴生芳同志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柴生芳在一些地方的工作已经过去了许多年,部分知情人对事件情节有所淡忘,时间表述有些模糊,故而未能写成故事,留下缺憾。加之由于时间仓促,未能拓宽采访层面,作者深有海边拾贝、遗珠失宝之感。书中错误、遗漏之处,热忱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作者欢迎其他知情人员提供更多的故事线索和情节,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12月15日于临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