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点亮高处的灯/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荷兰)林湄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若记挂着一篇没有完成的文章时,虽面对自然,脑里却想起古人的话语——老子说“大巧若拙”,主张舍弃人丁技巧,效法自然纯朴的本性;庄子认为人和自然的不协调,是因为典章和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心性;禅宗则强调只有接近自然才能恢复人的本原状态。

然而,心里则反驳老祖宗道:“那是因为你生存的时代没有今日这么多娱乐性的东西呀!所以只能与自然相晤相依。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大‘染缸’里,不变色也会流露‘始于故,长于性、成于命’的顺性,何况人脑里有时间、空间、名利权势欲望等概念,加上外来诱惑多,欲静不能,身不由己,岂能将自然风景放在心里?”

要是心境浮躁不安,风景就只像一幅画、一景点或某物体,即使自然也有声、色、形、性,也只当它是物象罢了,这时,人在风景里,脑子则充塞着俗事、俗念,电话不停,心荡神驰……

不开心或心情忧郁时面对自然,多不爱走动,喜欢静观,所见所闻也不以为意……看那云彩,它没有裁缝师,则披戴着人间无法制作的服装;它没有人涂彩,则奇艳无比。它好像有规律又千变万化,虽然没有脚则能云游山巅丘陵,或停留、攀登、奔跑;它没有翅膀,能飞能飘,静如丝,动如马,虚如气,实如水;它可触又不可摸;它是雨是雾,雨和雾则不是它;它短暂如烟,又永恒无限;它看得见又看不见,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难怪陈高望之叹道:“君游而嬉,如云兮我随;吾倦而息,云兮我即……而云之与吾,未始相离也”。

陈高身处元末乱世,借云抒发“等生死”“轻仕重隐”“人生如梦”的感慨,难道我们不能在云彩里获得一些悟性吗?

假如心境开朗时走进大自然,那么,风的潇洒、山的稳重、水的柔情、根的力量、叶的纯粹、花的妩媚、草的活力、石的神奇……清晨的光、黄昏的色、花蕾的萌动、树叶的摇曳、鸟鸣、水流……皆是生命搏动、井然有序的图景,难怪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过着恬淡孤寂的日子,寄情山水里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心灵的洗涤,从而胸襟释然、超然达观,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然而,最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处于迷惑、空虚哀伤时,或遭难后接触了大自然,这时,大自然就像有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渐渐地,你在它宽阔浩淼、简朴无饰、悠然自在的景象里,捕捉到人生“渺小”和“脆弱”的意念;在“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神态里,意会到生命的“短暂”和“虚无”,从而,能身处逆境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虽然大自然也会生生灭灭、变动、变形或变质,但它之所以能安慰人、启迪人从迷妄走向开悟,令人在逆境中内心平安,遇灾难时能节哀自重,主要是它体现了“无念为宗”的自然观——

没有欲望,没有桎梏;不留恋过去,不贪念现在,不冀望未来;离开一切形相,自在自如。

人因有性情才活得又累又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古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面对自然发现了自然的道德观念和人的本原后,便将回归自然当作解脱人生烦恼的最好办法。可见,人只有融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让生命和自然进行真正的交流和默合,并借此悟道。(P4-5)

后记

收集在这本集子的散文是我20多年来在从事长篇小说创作时偶有灵感,不由自主地从“形象化”回到“真性情”的书写里。也就是说,因感知引发的精神产品,只是过程与往日有所不同。有些文章一气呵成,有些是先记录下当时的灵感,待适当时候再续写或修改,也有些记录从“孕期”到“出生”竟然经过好几年。

大体说来,它们都是外相在我心灵的折光和回响。其中有不少篇章发表后被行家选人年度或《名家散文精品》《高中语文早读教材》《学生阅读训练教程》及选人中学语文考试题目等。

散文题材有游记、随笔、抒情或叙述散文、散文诗、文论及介于小说与散文间的一种新题材,计已发表未结集的散文约30多万字,今蒙蒋述卓教授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同仁的机缘与支持,将部分散文修审整理出集,在此,表以衷心的谢意!

2017年7月6日

于欧洲

目录

山水人生

 到大自然中去

 自然之思

 湖畔岁月——大自然,我的课堂

 凡·高足迹寻思

 企鹅归巢记

 他为你点亮更高处的灯——魏玛寻思

 尼亚加拉大瀑布

 爱尔兰“泛海”记

 读大峡谷

 巴比松畅想

 在地中海沿岸游荡

 我站在舒伯特的墓旁

 德国狂欢节

 巴厘岛“王子”

 云顶的忧与乐

亦歌亦泣

 春节记忆

 读大海

 一个人

 荷兰农民

 喂鸽的老人

 孤独的肖像

 乡村的假日

 赏月——章丘清照园中秋夜有感

 三趣——异乡生活剪影

 素食

 剑桥、剑桥

 澳洲人

 日光浴

 不说没机会了——永别之痛

 感念汤一介先生

 异乡的祝祷

寻思体悟

 也谈经典

 论不朽

 我的财富观——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筑构“女性文学”的大厦

 书城

 知也无涯——耶鲁大学图书馆畅想

 关于旅游

 我心中的香港

 贞操和性爱

 说“睡”

 灵魂赈灾——回国见闻随想

 四个国家的人

 关于“世界文学”的思考

 感受边缘

后记

序言

心的宽广与光的斑斓

蒋述卓

多年来,在海内外侨界与华人社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出现了更多的华人移民。如今,可以说,四海五洲凡有人居住之地,几乎都有华人的身影,而只要有华人居住与扎根的地方,就会有华文文学生长的契机与土壤。

从美国的“天使岛”诗歌到聂华苓、於梨华、张错再到严歌苓和加拿大的张翎、陈河、曾晓文,北美地区的华文文学走过的百年路程和取得的傲人成绩令人肃然起敬;欧洲则有从赵淑侠、池莲子、林湄、章平到虹影、杨雪萍、老木、谢凌洁等覆盖全欧洲领域的欧洲华文文学胜景;亚洲,在原来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兴盛的同时,如今的东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崛起了华文文学的山峦;大洋洲、非洲乃至中南美洲,华文作家也正在集聚着创作爆发的力量。一代又一代海外华文作家,接力华文文学创作,共同创造了海外华文文苑的庞大气象和繁盛局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不断在国内重要文学刊物如《中国作家》《十月》《收获》《花城》《人民文学》等上发表,并屡屡获得多种奖项,拥有海内外大批“粉丝”,产生着重要影响,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外华文作家居住海外,有着不同于中国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他们当中有的是前好几代就已移居他国的华裔,早已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们的作品犹如一面面镜子,直射、折射或者反射着异域的种种风物风情,他们的心也似一束束充满能量的光透视着这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无论是书写当下还是回忆往事,无论是叙实还是虚构,都呈现出耀眼的斑斓。欧洲的杰出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作家的创作需要有“心之光”的照射。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则将欧洲文学理论的发展梳理为“镜与灯”两个喻象。文学是人学,它首先需要“心”之“光”的照射与透视,世界现实的复杂多变才能经过作家“心”之“光”的过滤与影射,呈现出斑驳陆离的七色之光——“赤橙黄绿青蓝紫”,令人心荡神移、迷醉沉浸。丛书冠名以“七色光”,正是此意。

此丛书首推八种,旨在呈现一批中生代、新生代的优秀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实绩,体现海外华文文学领域的新感觉、新面貌和新趋势。在这些作家中,有的是小说作者,他们的小说不少曾在国内外获得大奖,但他们的散文作品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尤其是在他们集子里收录了一些访谈与创作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为华文文坛提供一种有益的研究资料。这些作家中还有比较陌生的面孔,有的还是跨界的作家,他们带给丛书一种清新的文风和别样的文学之气。

总之,丛书的宗旨是着眼于“新”与“透”。“新”在于新人新作,包括推出新生代的作家以及虽不为人熟知但却能展现华文文学创作新力量的中生代作家;“透”则在于表现出通脱剔透的散文风格,能透露出七色之光的散文新格局与新气象。

我们与五洲四海的华文作家一道行走在文学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共同在努力着!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

内容推荐

林湄著的《点亮高处的灯/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为“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中的一种,为旅居荷兰的资深女作家林湄的散文随笔集。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山水人生、亦歌亦泣、寻思体悟。“山水人生”多自然之思、旅行之悟;“亦歌亦泣”则多怀人感事,抒家国情怀;“寻思体悟”部分,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学、艺术、文化的深彻思考。此集子可以说是作者旅居欧洲荷兰20多年来的所历所思、所感所悟而结成的精神果实,充满着作者对生活、社会乃至大千世界及宇宙的热爱,又不失理性的剖析与剔透。

编辑推荐

林湄著的《点亮高处的灯/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不同于一般女性散文抒情感怀,也不同于一般文化散文异乡异域风情的描写,也非一般学人散文”掉书袋“的学究气议论,而是贯注了作者作为一个地球村公民对宇宙、人生、历史、家国、民族、世界诸多层次的深邃思考与感悟、叩问生死与探究人性。全集文思意在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体现一个历经沧桑、执著文学而九死不悔的学人式作家青翠灵魂的栩栩如生的文字影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