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和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萌芽,也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此时婴儿的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信息并以此来适应环境。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后者的刺激来自身体内部,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外部感觉的刺激来自身体外部,婴儿首先通过视、听、味、嗅、皮肤等感受外部刺激,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感觉器官在婴儿期的发育十分重要。在妈妈孕晚期,胎儿较多依赖听觉和味觉;在新生儿身上,其他感觉也将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视觉的发展
视觉发育过程体现为视觉定位、注视、追视和转移视线,其他技能还有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等。颜色视觉指视觉系统分辨光的不同波长特性的能力。宝宝出生后能看出黑色和白色;大约3月龄时,婴儿能分辨出红、绿、蓝。之后,颜色辨别能力逐渐成熟。 新生儿其他方面的视觉发育也较为迅速。一般来说,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即具有视觉追踪能力,且能够察觉光的闪烁;出生3周后,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具有视觉集中的能力,理想的视焦点是在距眼睛约26厘米处,相当于吃母乳时婴儿的眼睛与母亲脸之间的距离。
尽管视觉是刚出生时所有感觉中发展水平最低的,重要程度却很高。婴儿视力发育的大致进度是:12月龄前视力仅为Q2左右,24月龄0.4,36月龄0.6。远视在合理范围内也是正常的:足月婴儿绝大多数都是远视眼,1~2岁以后,视力将逐渐变成轻度远视,直到转为正视,这是因为宝宝眼轴的长度会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有些高度远视的宝宝为使影像清晰而发挥调视功能,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内斜视或弱视。此外,初生婴儿中也有散光的情况存在,五六岁时仍有少部分幼儿有散光。家人应采取措施保护好宝宝的眼睛,避免让小宝宝以不良姿势看东西,还应避免不良的灯光光源和使用电子产品等。
如果不借助工具,家人有时很难察觉宝宝视觉能力发生的变化。兰兰满月那天我拿一只红球给她看,她能注意到并能跟踪红球转180度,而且似乎很喜欢红色。第75天,我拿几张儿童彩色照片给她看,她能长时间注视。家人给宝宝悬挂气球、音乐床铃和转铃时应注意位置的选择和调整,以避免引起宝宝视觉疲劳和斜视等。两个多月的谦谦喜欢墙上的彩色贴纸,经常会侧着头注视不短的时间,需要家人更换躺的方向。2~3月龄的宝宝会较长时间注视灯,所以灯光柔和很重要。 P8-9
大一暑假我留在学校,负责给来新夏先生送信。他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和图书馆学家,彼时住在南开北村。信件来自世界各地,信封上的单位和邮寄地址常令我激动不已。我每次一拿到信,便立即骑车赶往北村。教授夫妇俩简朴随和,每次都是太太微笑着开门,先生总是在伏案工作。我高兴地以为这样的来信也令先生开心,但这些入功名册的邀请他总是快速一瞥便搁置一旁,继续伏案工作。那年夏天很热,先生家里没有空调,他的后背起了很多痱子一上身总是穿一件宽松的白色背心,书桌和书架上的陈列却那么厚重。
多年以后,这一幕仍令我感动。尤其是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更加体会到其中的吸引力与责任。我审慎地对待每一个主题和每一段话,通过生活中不间断的观察、实践和研究,每一轮修改都试图更深入地探讨各项发展的内动力。我在蒙特利尔游学和写作期间,在公共场所经常能见到各月龄的孩子,通常我向家长询问孩子的月龄后就待在一旁观察,思考着类似于小宝宝为什么非耍往前爬一类的问题。一次,我在儿童图书馆做观察时获得了新的启发。我还参观了康考迪亚大学的社会认知发展实验室,参加了麦吉尔大学教育学院的家长课程.了解了其他一些北美高校的研究动向,也接触了不少家长和幼教机构。这些经历扩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认知。我在书中没有特意明确孩子们的生长地。他们中的多数来自国内,3岁前兰兰一直在北京生活,另外一些孩子来自加拿大。
有时候,一次修改所能解决的问题似乎微不足道,但不断反复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就能较为清晰。皮亚杰是天才一样的存在,有时我会在写作的间歇看一两个他的实验。我崇敬他的智慧和孜孜以求,也惊叹于蒙台梭利的洞察力和对儿童的敬畏之心。和他们“对话”的时候,我内心感到很甜蜜。现在书完成了,回想起来,最幸福的就是这些时刻。
我很高兴做了一件喜欢的事,尤其是它没有明确期限。当我完成这本书时,我的女儿刚好6岁了。“拖沓”的益处之一是我能够持续观察0~3岁儿童心理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和持续的过程,这一点在幼年期已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4年的写作时间里,长期熬夜和小专题上的困难不足道,家人的支持和老师朋友们的无私分享总是给我更多信心。亲友们给我提供了可靠的帮助,他们时常发送来自家孩子发展变化的音视频和照片。比如君妈,我们是同学,也是闺密,每个月,她都会把两宝的各方面情况和我分享。与此同时,我经常会就一些问题和身边的妈妈们反复探讨,她们也总是把孩子的情况和日常反思详尽与我分享。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对我的帮助,感谢所有支持我完成这个心愿的家人和朋友!
10年前,我请了大假窝在家里写小说然后封藏;10年后,我的心态更加开放了,好奇心却依然强烈。我为自己的变和不变感到高兴,我相信每一个细腻、敏锐和能倾听孩子的妈妈都可以和大家分享心得。
在每一个日月,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美好的父母是知己
兰兰是我女儿的小名。2011年3月,她在预产期当天出生。月子里,有一日忽然想到,当她在未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我将老去,或许已经不在了。加上人很难记住从出生到3岁的经历。我要记录下这段时光,作为她未来的成年礼和育儿生活的参考。就这样,我开始坚持做育儿记录。
做妈妈的体验带给我持久的感动。我做了两年全职妈妈,每天面对很细致的事情和选择,经常要为弄清一个问题做不少功课。身边的妈妈们也有很多育儿方面的疑问。我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懂自己的孩子,不明白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继而,我又好奇于在生命的头3年里,孩子们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与孩子的心理发展联系何在?他们需要及不需要哪些帮助?
就这样,我抱着好奇与探索之心,在6年的时间里,对日常育儿生活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实践和记录,再加上4年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生命最美好的开端。婴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深远。此时,孩子的感知觉、情绪情感、注意力、记忆力、语言和思维能力等已得到发展。而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相互影响。本书即以0~3岁宝宝的心理发展为主线,并涉及其成长发育和家庭早期教育工作的内容。
孩子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写作过程中,我注重对发展的内动力和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努力呈现出孩子们所期待的回应方式和需要的具体帮助,以便父母抓住积极信号,顺应孩子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双方能否成为一世知己,答案也许就在头3年的努力之中。在最难以被理解又最需要帮助的3年里,我们的孩子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是对父母的一大考验。新奇惶惑、应对挑战和渐入佳境既是不同阶段孩子成长变化的特点,也是父母内心体验的写照。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了解、帮助和相信孩子,顺应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推动其个性、社会性与认知均衡发展,给孩子安全感,与孩子彼此依恋,这些亦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代际相传如此奇妙,愿我们是敏感而不焦虑的父母,能够懂得孩子,积极温柔地回应孩子;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
亲子间头3年的光阴交集短暂叉永久:一边是身为父母的幸福际遇,一边是单纯美妙的孩提时光。无论是热情、好奇和努力,还是不安、恐惧和执拗,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经过。父母所经历的困境、努力和幸福都将成为岁月的收藏,成为亲子之间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普通如你我,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未知。环境的不确定性愈强,个体的状态愈显重要,安全感、幸福感和自我实现能力将成为他们的终身保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当好爸爸妈妈的天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思考、行动,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己,陪伴孩子逐步走向独立与丰富。
感谢女儿,让我依然如此沉静。感谢母亲,她给了我最多的爱,我最初的教育思想就来自她,她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和团结互助。如今她已离开我多年,我很怀念她。
谨以此书敬献我亲爱的父母亲——费珍和马俊英。
最后,对我们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祝福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愉快和充满热隋的人之初!
2017年3月于蒙特利尔
在生命的头3年里,孩子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这些问题与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当下的父母随着认知的提升,面对育儿问题时,不再局限于解决表面问题,而渐渐将关注点深入至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作者费里芳根据自己在中国、加拿大两地日常育儿生活持续6年的观察、实践和记录,结合自己多年的育儿理论储备,总结出孩子在0~3岁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任务,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是幼儿园园长倾情推荐的一本关键期育儿手记!
学霸妈妈费里芳融合中国、加拿大两地育儿体验,聚焦关键期成长,以心理发展为主线,解读孩子的期待和需要,推倒沟通障碍之“墙”,给孩子健康发展的力量!
本书以理解之爱接纳孩子,以温柔之心滋养孩子,共建亲密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