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街道,明弘治十五年(1502)展筑外城后,逐步形成贯通南北街道4条,东西街道7条,道路纵横交错的格局。相沿至1961年,一般宽4__6米。1962年拓宽东关街北段。1969年人民街南中段拓宽铺设沥青路面。1974年拓宽政府街、中山街。经多年拓修铺设,至1990年主要大街10条,宽9—30米,小街巷25条,总长27.67千米,其中沥青路面17.87千米,水泥路面约1千米。
新城区道路,1992年,城市规划,完成经济开发区、火车站小区、北塬小区、水泥厂工业小区规划,并开始实施。2001年,完成第二次城市规划。总面积28平方千米,规划人口22万人。因撤地设市、区划调整,2004年完成固原市新市区规划。总面积168平方千米,新城区43.2平方千米。
新城区围绕古雁岭北部、东部和南部发展,由多条带状休憩绿地将住宅区分割为6个组团,每个组团四周被绿地环抱,组团核心为商业区。每个组团都有独立进出通道,住宅区与邻近道路网之间,修建特定出入口,组团之间支路相连。古雁岭西南侧为行政文化区。过境公路银平公路和新区中央大道交会处建一片椭圆形绿NN(转盘路)作为行政文化区人口前花园,中央大道两侧建有NN市行政中心办公楼、宁夏师范学院和体育馆、回民中学,呈均衡对称构图。银平路以南为市场区。在经济开发区建立汽车市场、小商品市场、药材市场、小杂粮市场、农贸市场、服装市场、家电市场、装饰品市场、食品市场。每个市场区有独立货运出入口和人行出人口,人车分流。
199311998年,打通了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与环路连接,修通断头路、丁字路。新修高平路、北新街,固胡路、北环路、九龙路等城市道路12条;改扩建文化街、政府街、长城路、月牙路等城市道路12条;改造完成了城市西、南入口和银平公路市区段等道路3条。新增城市道路70多千米,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131.24千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06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老城区、试验区、新区为枢纽,“三纵四横”“四路八街”为骨架,点带畅通、内联外接的城市道路网络。
自1999年以来,固原市市政公司先后对旧城区内的中山街,人民街,文化街中西段,南关街,大、小南寺巷,政府巷等道路改建为混凝土路面,道路总长8.7千米。和平路、西关北路、北环西环路、东关路、政府街、月牙路等道路新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总长14.3千米。新城区的中央大道、北新街、九龙大道等街道修建沥青混凝土路面,总长23。7千米。
2004年,固原市城市建设实施项目35个,完成总投资7.74亿元。完成新区中央大道、北新路、固胡路、兴固路南段、文化西街的延伸工程,总长度14.08千米。人行道硬化18.1千米,12.1万平方米。完成试验区九龙大道、振兴路、民族路延伸、警民路工程。
2005年,城市街道建设工程92项,完成投资3568.5万元。固胡路延伸,南起高平路,长180米,宽7.5米,铺设沥青混凝土面积1260平方米,投资10.84万元;清河北路改造,南起南河滩大桥,北至清河镇沙窝村,全长7千米,道路宽7米。政府街改造工程,拆除IH路缘石5988米,更换新石3127米,砌除雨水井26座。高平路(中央大道)续建,完成人行道1200米。固胡路续建,北新街续建。兴固路南段工程,主车道20米.人行道2 X6米,铺设人行道砖4800米。
到2014年年底,共新修道路有:新区高平路、北新街、兴固路、固胡路、文化西街延伸段、古雁西路、凉河路、兴学路、学院路9条,总长17.51千米,投资8225.4万元。完成老城区改造街道有东关路、银华路市区段、文化东街、清河路、东关西巷、回中路、西城路、西关南路、北环路、政府街、西环路、政府巷、文化巷13条,总长20.06千米,总投资8238.94万元。道路维修完成南关街、人民街、北关街等17条,面积9959.4平方米,投资147万元。人行道硬化9.08万平方米,投资900万元。巷道硬化4.5平方米,投资115万元。
至此,固原市区大街小巷共有54条,南北主街5条,东西主街7条。大街30条,小街巷24条。人均道路面积7.72平方米,路网密度0.06千米/平方千米。街道总长824千米,总面积398万平方千米,人行道面积84万平方米,共安装路灯3355荐。P9-10
接受编写《固原市地名故事》的任务后,我们组织人员在固原市所辖1区4县进行了广泛调查征集。共收集文史性资料70余篇10万余字,散文性资料27篇7万余字,故事性资料17篇8万余字,考证性资料31篇20余万字,另有诗歌、传说多篇。因固原历史厚重,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使固原和所属各县区的历史沿革、历史概况、城池建筑等更具体、更明朗、更清晰。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让“故事”有情节、有头尾,既具有时段性,叉具有连续性。本书收集的纯故事性6篇文章中就有《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的故事因发生地点在“长安”,故未收入。满四守石城曾被明人写成话本收入《三言二拍》,本书只作了梗概介绍。固原文化底蕴“杰作”,收集了《饮马长城窟》诸诗篇以作代表并加了“些许”释评。散文中以隆德《清凉世界》为最长,为反映全貌,保留了绝大部分。各县区稿件基本平衡,因彭阳县历史上好多东西正在考辨中,显得有点偏少,也算作本书的缺憾!本书如按性质分类作章,各章轻重悬殊,显得不平衡,因此只能按区划分章,以突出各地特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自治区民政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得到固原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因编写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缺陷难免,敬请指正!
编者
2015年10月25日
地名,作为赋予地理实体称呼的专有名称和识别不同区域的文字符号,既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又是沉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发展进步的文化宝藏。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足迹而前行。
宁夏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名胜古迹、多样的地方方言、丰富的移民文化、,和谐的民族氛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地名和历史地名。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反映了宁夏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活动轨迹和风土人情,流传下来许多历史故事和美好传说。不仅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化石和档案,亦是宁夏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将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渗透到地名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为弘扬宁夏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区人民爱祖国、爱宁夏、爱家乡的情怀,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这套五卷本的宁夏地名故事。
该套丛书沿着地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形成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迹遗址;走进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古街古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恩,难以尽述。
作为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凝聚着全区地名工作者、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辛勤汗水。我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为宁夏地理标志品牌打造、旅游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
2016年11月
宁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经过筛选,将与地名有关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内涵的调研分析、故事、传说辑录成册,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实地踏勘、修订形成。书中所选的,有的是以地名为载体记录下来的历史史实,有的是与地名相关联的民问故事和传说。宁夏各地地名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也验证了地名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这本王晓明都是担任主编编写的《固原市地名故事》是该系列其中一册,收录了《古老的彭阳》、《田弘及田弘墓葬》等故事。
《宁夏地名故事》沿着地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了千年形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迹古址;走近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占街占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和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总,难以尽述。
《宁夏地名故事》是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相信凝结着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心血的这套丛书,一定会为宁夏地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传承锦上添花。
这本王晓明都是担任主编编写的《固原市地名故事》是该系列其中一册,收录了《上古驿站铁瓦亭》、《王洛宾与五朵梅》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