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它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却深受群众欢迎,三百年来一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聊斋志异》以独特的思想、人物和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聊斋志异选译(珍藏版)》所选均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故事,展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书名 | 聊斋志异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它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却深受群众欢迎,三百年来一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聊斋志异》以独特的思想、人物和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聊斋志异选译(珍藏版)》所选均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故事,展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内容推荐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系统中的一部奇书。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聊斋志异选译(珍藏版)》选录了《劳山道士》、《娇娜》、《画皮》等进行了选译。 目录 前言 劳山道士 娇娜 妖术 画皮 婴宁 义鼠 翩翩 罗刹国 公孙九娘 促织 雨钱 小猎犬 狼 梦狼 司文郎 丑狐 顾生 大鼠 牧竖 王子安 席方平 胭脂 黄英 晚霞 王者 张氏妇 石清虚 试读章节 一天,大雪纷飞,路无行人。孔生偶然走过单家门口,正好碰到门里出来一个少年,风度翩翩,仪容美好。那少年一见孔生,马上迎上来,躬身施礼,说了几句客套话后,便恳请孔生到他家里做客。孔生挺喜欢这个少年,便爽快地答应他的请求,跟他进去。院里房屋不很宽敞,室内到处挂着锦幕,墙上还挂着很多古人的字画。桌上放着一部书,题为《琅嬛琐记》。孔生随手翻开看看,都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他以为这个少年住在单家大院,一定是大院的主人,也就没有询问他的家世。那少年倒细问了孔生的经历,对他的困境深表同情,劝他开馆教学生。孔生叹息说:“我是流落在外的人,没亲没友的,谁肯替我向人推荐呢?”少年说:“如果你不嫌我愚劣的话,我愿拜你为师。”孔生听后大喜,但是不敢当老师,只请求做个朋友。于是问道:“这房子为什么总是锁着呢?”少年问答说:“这座大院原是单公子的,以前因为单公子搬去乡下住,所以空旷了很长时间。我姓皇甫,祖籍在陕西。因老家被野火烧毁,只好暂时借这里安家。”孔生这时才明白,少年并非单家房主。 当晚两人有说有笑,非常投机。谈到深夜,少年挽留孔生与他同在一床睡觉。第二天清早,便有书童进屋生炭火。少年先起床,进内室去了。孔生还围着被子坐在床上。那个书童跑进来说:“太公来啦!”孔生吃了一惊,急忙下床。见一位鬓发雪白的老人走了进来,向他殷切致谢,说:“先生不嫌我儿子愚顽无知,肯教他读书,我很感激。不过,他刚刚开始学习,先生千万不要因为是朋友,就把他当成同辈相待。”说完,便赠送锦衣一套,貂帽一顶,鞋、袜各一双。等孔生梳洗完毕,便吩咐摆上酒菜。屋里摆设的桌子、床榻、主人穿着的衣服,都十分华丽,叫不出名目,只觉得光彩四射,使人眼花缭乱。斟过几遍酒,老人便起身告辞,拖着拐杖走了。吃完了饭,少年公子送上他做的课业,都是古文诗词,并没有当时流行的八股文。孔生问什么缘故,公子笑着回答说:“我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到了黄昏,又摆了酒宴,说:“今晚尽情痛饮,明天就不这样做了。”并招呼书童说:“去看看太公睡了没有;要是睡了,就悄悄地把香奴叫来。”书童去了一会儿,先把用绣袋装着的琵琶抱来了。随后,进来一个丫头,打扮入时,非常漂亮。公子叫她弹一曲《湘妃怨》。她用牙拨勾动琴弦,发出激越悲壮的声音,旋律节奏跟孔生以前听到过的都不一样。弹完后,又让香奴大杯劝酒。就这样一直玩到三更才散。 第二天,他们清早起来,一道读书。公子非常聪明,能够过目成诵。两三个月后,作文便极精彩警辟。他们约定五天喝一次酒,每次喝酒都叫香奴作陪。有一晚,孔生喝得醉意朦胧,就目不转睛地瞅着香奴。公子明白了孔生的心思,就说:“这个丫头是我父亲抚养的。哥哥远离家乡,身边没有家眷照料,我早就在日日夜夜代你考虑,不久就可为你物色一个合适的伴侣。”孔生说:“你要是帮我找一个,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才好。”公子笑笑说:“你可真是少见多怪,把香奴当做佳人,你的愿望也太容易满足了。” 孔生在皇甫公子家住了半年。一天,他想到郊外闲逛,来到大门口,看见两扇大门反锁着,便问是什么缘故。公子说:“家父恐怕由于交游而分散精力,因此闭门谢客。”孔生听后,也就打消了外出的念头。这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潮湿闷热,便移居到园亭里读书。孔生的胸脯忽然肿起个像桃子样的大包,一夜工夫便肿得像饭碗那么大,痛得他呻吟不绝。公子早晚都来看望,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又过了几天,毒疮更厉害了,痛得连粥水也不能下咽。太公也来探望,愁得与公子相对叹气。公子说:“我前天晚上想,先生的病,娇娜妹妹能够医治。便派人到外祖母家叫她回来,但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来?”说话间,书童进来说:“娜姑回来了,还有姨娘和松姑也一同来了。”皇甫父子听了后,急忙跑进内室。不一会儿,公子便领着娇娜来看孔生。娇娜年约十三四岁,明亮美丽的眼睛,闪动着智慧的光芒,细柳般的腰肢,显得格外动人。孔生望见这样娇美的女郎,立即忘了呻吟,精神也清爽起来。公子就对妹妹说:“这是哥哥的好朋友,如同亲兄弟一样,妹妹要用心给他治一治。”娇娜听后,收起羞涩之态,摆动着长袖子,靠近床铺给孔生看病。在诊脉的时候,孔生闻到娇娜的芬芳气息,似乎比兰花更香。娇娜笑着说:“真该患这种病,心脉动啦。虽然病情很险,还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毒疮已凝结成块,不割皮削肉是不行的。”说完就从手腕上脱下一只金镯,把它放在肿疮上,然后用手慢慢往下按压。肿疮在金镯里鼓起一寸来高,突出在镯子外,根部的余肿,都收柬在镯子里,不像从前饭碗那么大了。她用另一只手撩起衣襟,解下一把佩刀,刀刃比纸还薄,就一手按着镯子,一手握着佩刀,轻轻地贴着疮根割削。紫红色的脓血直往外流,污染了床席。孔生因为贪图接近娇娜的美丽姿容,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恐怕手术结束得太快,使他不能偎傍更多的时间。不一会儿,烂肉割下来了,它圆圆的,如同从树上割下的木瘤子。娇娜叫人送水来,为孔生清洗伤口。然后从嘴里吐出一粒红色的小丸,像弹丸那么大小,贴肉放好,按着让它旋转。刚转了一圈,孔生就感到热火蒸腾;再转一圈,伤口酥酥发痒;三圈过后,遍体清凉,渗透骨髓。这时,娇娜收起红丸放入喉咙里,说声:“好啦!”便快步走出房去。孔生跳下床,跑出去向她道谢。顽固的恶疾好像突然消失了,但心里却老是悬念着娇娜那副光彩照人的姿容,再也无法抑制。 P18-21 序言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系统中的一部奇书。说它奇,不仅因为它故事奇、人物奇、想象奇、见解奇、文笔奇,而且它的产生和流传,也相当奇。唐传奇以后,白话小说兴起而文言小说衰落,到了明代,已出现《水浒传》、《西游记》、“三言”(即《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那样高水平的长短篇白话小说。可是,在文言小说已呈衰落趋势之后,竞然异军突起,出现了一部震撼人心的《聊斋志异》。它用典雅博奥的文言文,谈狐说鬼,述怪志异,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中国老百姓中产生了极其广泛、极其深远的影响。《聊斋》创作尚未完稿,就已有人读到入迷,竞相传抄,不胫而走,至今留下了好些珍贵的抄本。刊刻之后,更是风行天下,万口传诵,“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此后,“效颦者纷如牛毛”,可是,始终没有一部可与《聊斋》相媲关。《聊斋》为什么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它的成功,奥秘何在?这是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表面上看,《聊斋》不过是谈狐说鬼、述怪志异的小说,和别的志怪小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稍为深入进行分析比较,便可以发现,《聊斋》具有别的志怪小说所没有的重要特点。比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就与别的作者大不一样。一般志怪小说的作者,往往出于搜奇抉异,甚至为了“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却是怀着满腔悲愤创作《聊斋》,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写的《感愤》诗:“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磊块愁。”既透露了借狐鬼故事以抒愤的隐秘,又表现了愤世嫉俗、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聊斋自志》更明确指出这是一部“孤愤之书”。因此,我们要认识《聊斋》的特殊价值,必须了解作者所说的孤愤的内涵。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于衰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九岁时以第一名考上秀才。原以为从此可以“青云直上”,谁知在考举人时,屡屡败北。一直到了七十岁,还是个穷秀才。博学多才,却一生沦落,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从这种切身遭遇中,他深深体会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因而“喷气填胸”。这也就是其“孤愤”的出发点。 科举的失败,把蒲松龄抛到生活的底层;家境的贫寒,让他饱尝人世的艰辛。这都使他得以清醒地面对现实;而所处的时代又正是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征服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过程中,伴随着大屠杀、大掠夺,激起了各地人民的激烈反抗。于是清朝统治者进行了更野蛮、残酷的镇压。人世间充满了血腥与冷酷。从而让蒲松龄的孤愤具有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在《聊斋志异》里,不仅有《司文郎》、《王子安》等从不同角度暴露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作品,而且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弊病。如《公孙九娘》强烈地控诉清朝统治者屠杀无辜民众的暴行;《梦狼》无情地揭露官吏鱼肉百姓的罪恶;《张氏妇》以愤怒的笔墨,痛斥清朝官兵“其害甚于盗贼”;《席方平》用荒诞的形式,揭示整个现实的黑暗。 跟这样惨痛的人生相对应,在《聊斋志异》中还存在着一个主要由鬼狐、神怪构成的温馨的世界,那里有善良、正直、同情、友谊和爱情。《娇娜》中由狐狸幻化而成的皇甫公子对萍水相逢、穷途流落的孔雪笠多方照顾,其姝娇娜不避男女之嫌,亲自为之治病,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不过,在写这类故事时,蒲松龄的内心仍然是寂寞而痛苦的。在《聊斋志异》的一篇题为《小梅》的作品中,叙述一个女狐精对于二十年前曾有“一夕之好”的男人仍然不忘于心,当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的儿子犯了死罪时,她求人出来救护,并对救护者尽力加以报答(限于篇幅,《小梅》在本书中未能选入),在该篇的结尾,蒲松龄感慨地说:在人间,有谁能像女狐精这样地“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呢?由此可见,蒲松龄实在是深感在人间找不到这样的温暖,所以不得不在幻想中的狐鬼身上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从这点来说,此类作品仍是其孤愤的表现。 也正因此,《聊斋志异》的孤愤,并不只是蒲松龄个人不得志的牢骚,而是对现实的黑暗的愤十艮,同时还包含着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 在这基础上,《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 总之,蒲松龄所塑造的奇幻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设计的奇幻的情节,很多都具有理想的性质。理想与奇幻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就是《聊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此外,《聊斋》语言精练、优美,也极其突出。其作品都篇幅短小,一般只千把字,最长的《婴宁》也不过四千来字。而它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情节之曲折,思想之深刻,情致之动人,都令人吃惊。那些更短的志怪体,如《小猎犬》、《义鼠》、《雨钱》等,也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聊斋》故事有点像中国的盆景,即使山如拳石,池似堂坳,都给人异峰竞秀、烟波浩渺之感。至于《聊斋》的文笔,历来为中外学者所推崇,也可说是《聊斋》的一“奇”。《法国大百科全书》盛赞《聊斋》的文学语言卓越有力,“达到中国古典散文的高峰”。这种评价,是有根据的。蒲松龄博览群书,《左》、《史》、《庄》、《骚》,诗、词、歌、赋,无所不读,并经过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广泛吸收民间口语,将典雅博奥的文言与生动活泼的口语熔于一炉,形成《聊斋》独特的语言风貌:简练、传神、流畅、含蓄、富有情致。蒲松龄确实把文言小说的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最高水平。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时时感到《聊斋》文笔精美,情深意浓,虽然也力求译出原作的特色,但总觉得我们的拙笔很难准确地传达出《聊斋》的神韵。因此,我们主张有条件的读者最好再去阅读原著,直接品味《聊斋》的笔墨旨趣,必有更多的收获。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初冬为蒲松龄故居题辞,盛赞《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如此高的评价,应该说蒲松龄当之无愧。《聊斋》确实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卓越成就,早为国外学者所瞩目。百多年前,已出现《聊斋》的单篇译文,随后不断有各种外文译本问世。现在已有英、法、德、意、西、荷、比、挪、捷、罗、波、匈、保、俄、越、韩、日、瑞典等十八种外文译本。这个事实说明,《聊斋》已不仅是中国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了。 刘烈茂(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欧阳世昌(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 后记 2011年我社出版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134种)”,该丛书是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持,汇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八所高校古籍所专家学者力量完成的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出版后也得到了读者认可,获得业内好评。 该丛书于2016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中精选了30种文史经典,重新修订、设计,作为珍藏版呈现给读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凤凰出版社谨向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巨大心血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 丛书顾问:周林 邓广铭 白寿彝 丛书主编:章培恒 安平秋马樟根 编委(均按姓氏笔画排列):马樟根 平慧善 安平秋 刘烈茂 许嘉璐 李国祥 金开诚 周勋初 宗福邦 段文桂 董治安 倪其心 黄永年 章培恒 曾枣庄(以上为常务编委)王达津 吕绍纲 刘仁清 刘乾先 李运益 杨金鼎 曹亦冰 常绍温 裴汝诚(以上为编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