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智慧的科学家,又是以为充满激情的教师,他叫申泮文,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远院士。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化学专业出身的人,没有人没有用过他编著的教材!
王春法、张藜编写的《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岁自述)》是在申泮文院士的口述访谈稿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主旨是对申泮文院士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收集,采集成果比较丰富。
| 书名 | 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岁自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韩峰整理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智慧的科学家,又是以为充满激情的教师,他叫申泮文,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远院士。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化学专业出身的人,没有人没有用过他编著的教材! 王春法、张藜编写的《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岁自述)》是在申泮文院士的口述访谈稿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主旨是对申泮文院士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收集,采集成果比较丰富。 内容推荐 申泮文(1916—),广东从化人,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翻译家。申泮文院士是我国著作和译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他著译多部教材和工具书,在国家级出版社的出版物达70余卷册,3000余万字。新中国成立初,申泮文院士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中文化学讲义,后又组织翻译了大量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教材和参考书。其中1-20卷《无机合成》的翻译是持续近30年的工作,为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打基础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申泮文院士倡议编著并作为副主编的《无机化学丛书》至2011年共三次重印,为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提供了一部丰富的近现代化学的原始资料资源库,对我国化学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春法、张藜编写的《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岁自述)》是在申泮文院士的口述访谈稿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主旨是对申泮文院士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收集,采集成果比较丰富。因口述资料丰富,本课题以口述整理稿代替研究论文结题。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导言 第一章 家庭,小学 我的家庭 小学教育 第二章 难忘的中学时代 多彩的中学生活 巍巍我南开精神 英才辈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第三章 战火纷飞中的大学教育 初入南开大学 战争爆发 在西南联合大学 毕业后的辗转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在南开大学 在南开大学的工作 反对极左路线的斗争 第五章 山西大学二十年 白纸上作画 山西大学中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学研究 离开山西 第六章 黄金时代 意外的学部委员 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新局面 金属氢化物的研究 储氢材料的研究 第七章 真诚的教育家办教育 化学概论 火箭模型 不断前进的教学改革 化软学会与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第八章 著作和译作 无机化学教材的翻译与编撰 《无机合成》丛书 《无机化学丛书》 《化学元素周期系》教学软件 《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 第九章 社会活动 南开学校复兴日 为母校南开效力 爱国主义教育与民间对日索赔 附录一 申泮文年表 附录二 申泮文主要论著目录 化学教科书 无机化学丛书 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 译作书目(俄文) 译作书目(英文) 其他著作 论文、会议论文及报纸上发表的作品 电子出版物 专利 附录三 逸史丛谈 南开三宝 南开中学的育人成就 我的翻译生涯 为黄钰生教授平反 九秩华诞 桃李天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他这一生就是这么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后来是84岁离去的。 我在1916年出生,,当时,我父亲接近50岁了,所以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他对家事是不过问的,每月拿回来工资交给我母亲,就什么都不管了。所以他一般并不关心我们这些孩子的事情,全是我母亲管。我母亲这个人是非常非常能干的,家里边无论是照顾孩子,包括给我们做衣服,裁裁剪剪,还是家里的饭食,她完全会操持。如果家里面有客人来了,让她做几桌酒席,她完全会做。所以我从我母亲那里得益不少,主要就是我从小做家务劳动,会动手干活,我这一辈子什么事动手动脑都行。凡是新鲜的事物,我一定要动手亲自学。后来我80岁开始学习计算机,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其实就是因为从小养成了动手敢干的习惯。 我的父亲到了50多岁,就是我七岁的时候,因为年纪大退职了。这样我们家就没有了生计,只好全家迁到天津,住在南开区塘子胡同。为什么迁到天津呢?因为我父母的结婚介绍人李世彬自己没有孩子,他非常喜欢我大哥郁文,我父母就把我大哥过继给了他。我大哥跟着他住在天津,上了南开中学,后来又上南开大学的商学院。在我父亲失业那一年,我的大哥考入了南开大学,我们全家就搬到了天津。这时李世彬就把我大哥又还给了我们家,因为那个时代,作为兄长的大哥要承担起养家的担子,要供养父母,把弟弟妹妹们都培养出来。 我大哥学习很好,跟南开的关系也都不错,他跟南开大学张伯芩校长的第二个儿子张锡羊是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学。张伯苓的几个孩子,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锡,就是恩赐的意思。第三个字都是“示”字旁。他第一个儿子叫张锡禄,后来当了南开大学的数学教授,嫌这个禄字不好,把它改成大陆的陆,叫张希陆。第二个儿子叫张锡祥,吉祥的祥,大学毕业以后,他也觉得这个祥字太俗气了,就改成羊,叫张锡羊。他跟我大哥是非常要好的同学,所以我大哥就常到张校长家里边去,也受到张校长的关怀、重视。我们都管张锡羊叫二哥。张伯苓的四个儿子,我们见面都几哥几哥的这么叫,关系很密切。 我大哥学习很好,大学毕业以后找到了好工作,到一个叫太古轮船公司的英国公司做会计工作,我们全家也迁到法租界居住。他刚一工作的工资就是200块银元,那时候是很高的了。这样我这哥哥就奉养全家人了。我们几个弟兄上学,都是他供的。他那时读了西方一些大富豪的发家历史,比如说洛克菲勒家族,都是一家人共同创业。所以他没有把供几个弟弟上学看成是负担,他认为这是财富。将来这些弟弟们都大学毕业,成长起来以后,会帮助他一起让我们家发家致雷。 我母亲生了11个孩子,那时因为医疗条件不好,后来实际成人的有七个,五个男的,两个女的。我们兄弟都是南开的学生。我大哥郁文比我大12岁,哥哥宪文比我大两岁。宪文从南开中学毕业以后,参加过一段抗日,后来就留在陕西西安了,做一个中学的数学教师。因为南开中学毕业的学生确实比较全才,比较能干,他就是中学里面学的数学,再去教中学,完全能够教得好,还是西安市第三中学的高级数学教师。他在2010年故去,我特别要了他们学校写的申宪文生平事迹,给他写得很好,人家说他各方面表现得很不错的。P14-15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 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本书是在申泮文院士的口述访谈稿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2010年,杨丽然老师对申泮文院士进行了10次口述访谈,后整理而得21万余字的口述稿。口述稿由车云霞教授修改、申泮文院士过目后全部存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馆藏基地。因口述资料丰富,本课题以口述整理稿代替研究论文结题。 自2014年起,笔者开始将口述稿整理成书。作为对口述稿的补充,除书中已注明作者、出处的内容,本书引用了以下文章的部分内容: 1.申泮文:缅怀师恩,自强不息,为培育更多的英才而奋斗——怀念严师杨石先教授。见:《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84—189页。 2.申泮文:《天津旧南开学校毁没记》。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3.申泮文: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之父张伯苓——纪念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张伯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见《南开校友通讯》,1996.年。 4.申泮文:南开大学元老黄钰生教授。载《炎黄春秋》,1998(3):45—51。 5.申泮文: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大一化学教材的变迁与《无机化学丛书》的编撰出版——庆贺张青莲院士95华诞。载《大学化学》,2()()3,18(3).2—6。 6.申泮文:《参加拨乱反正资料集萃》。未正式出版,2006。 7.申泮文,车云霞:{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二分册,《申泮文》。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本书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张藜教授的关怀、指导、支持与帮助。初稿完成后,车云霞教授、申红老师各自对本书全文做出了修改,李姝老师对一部分章节做出了修改,最后由申平老师读给申泮文院士以增删定稿。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在此由衷地对他们表示谢意。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来自申泮文院士口述访谈稿,溯本追源,基础在于杨丽然老师主持的口述访谈。斯人已渺,但音容宛然。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愿丽然安息。 本书成书的过程,也是笔者对申泮文院士的高尚情怀体会、学习、感动的过程。兹举一例:对“文化大革命”前期申泮文院士惊心动魄的遭遇,院士本人和他的子女的态度截然不同。院士女儿申红老师曾撰写过“永远不会忘记的黑暗年代”的长文,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儿时的苦难刻骨铭心,院士女儿对那段经历的每一份苦难、.每一个细节,在四十多年后仍记忆犹新。反观申泮文院士,在口述访谈中并没有回忆当时的痛苦,而是强调在运动中自己的斗争与思考。申院士对自身所受的伤害已经淡忘,记忆中只有当时的信念。 笔者是理科专业,于理尚通,于文疏焉。幸而口述传记并非完全独立创作,有杨丽然老师主持所得的口述稿为基础,有申泮文院士的大量著作为辅助,经艰苦的努力终于缀字成文。后期车云霞教授等人的修改同样使本书增色不少。最后借用笔者专业前辈北京大学傅鹰院士的话作为本书的结尾:若此书中偶有可取,主要应归功于申、杨、车诸家;若有不当之处,点金成铁之咎责全在笔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