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民族的教育
诸位同学,今天讲的题目很大,我只将我的意见供献于诸位,对不对还望诸位去研究去批评。自从九一八的炮火响了之后,四百余万方里的土地变了颜色,三千六百万同胞做了亡国奴,就是上海亦曾遭炮火的蹂躏,甚至我们今天在这里说话的一所房子,也一样受过炮弹的毁炸,平津亦有几次极度的危急,亡国之声,满布朝野,国人受了这样重大的打击,应如何发愤为雄,誓雪国耻。不过九一八好容易度过了,所谓事过境迁,国人又归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华北汉奸依然遍地充斥,上海租界的跳舞场依然充满着中学生大学生的足迹。试看人家积极的做侵略的工作,而我们则天天醉生梦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我们晓得:要国家复兴,必定要复兴民族,联合全民族新兴的力量,去抵抗外侮必定成功的。今天拿这题目来讲,并不是为了时髦,也不是投机,因为这是一种新潮流,我们需要彻底的认识。凡是一种新潮流要到来,我们是无法抗拒的,处于现代新潮流中的我们,纵不能推波助澜,亦应乘风破浪,否则必定要落伍。
复兴民族教育这题目可分三段来讲:第一,养成国民自存的能力;第二,养成国民自治的能力;第三,养成国民自卫的能力,现在就依次讲下去:
一、养成国民自存的能力
人类在世界上是有生存的权利。儿童不能自立,要做父母的去保育他,及长成之后,总是要自立的。所以世界上的人类,除了特殊的时候,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外,照一般的说是要尽量发展其生命,儒家所以说:“养生送死而无憾,五道之始也。”达尔文以生存竞争为进化的原则,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谓:“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里所谓“生存”“生命”与“生计”也就是自存的意思。生存在古今中外既是这样重要,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一)学校教育能否养成学生自存的能力?(二)目前中国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三)国民生存靠外人供给到了什么程度?
先说学校教育能否养成学生自存的能力?——前年五月南京开国民会议,通过方案有“教育设施之趋向案”,内有许多方案,如生产教育,职业教育等,这个方案的开首说得非常的淋漓痛快而使我们警惕:
“中国目前之教育,无论在数量上与质量上均不足以适应国家之需要,而弊害之最显著者,尤莫如教育设施与国民实际生活不相应,以致未受教育者,尚能秉其家庭社会递相传习之知能道德。各自安于艰苦之生活,而既受教育者,则知识技能之修养既不成熟,性行气习又往往深于浮夸与游惰,驯至学校多一毕业之学生,社会即增一失业之份子,家庭即少一有用之子弟,诟病交起,弊害丛生,及此不为适当之矫正,将见教育愈普及,而公私受之祸害愈烈。……”
这几句话,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晨钟暮鼓听。许多人说:中国从前的教育是轮回制度的,这就是说,小学毕业生到中学去读书,中学毕业生到大学去读书;同样,大学毕业生到中学去教书,中学毕业生到小学去教书,其实这种轮回还算好。新近有人说:十多年前,中学生没有出路,五六年前,大学生没有出路,在最近,留学生也没有出路。我有一次遇见上海银行界的一位朋友,他对我说,他们银行里有一次招考职员,资格是要大学毕业的,报名的有一百四十多个,国文和英文的卷子通通都是他自己看,国文卷子没有一本没有别字的,一百四十多本卷子除了三本稍为通顺以外,其余都是看不下去,英文卷子也只有一本看得的。考经济学时,竟有不知亚丹斯密是什么人的。在我们学教育的人不知亚丹斯密,还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学商科的学生不知亚丹斯密,实在是一件极大的羞辱。最后他说,为了这件事他想召集上海各大学的校长与教授开一个讨论会,看看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后来怕给与教育界的人太难堪,没有开成。我听了这些话之后,非常的难过,可是这又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还有一次,我在乡下遇见一个朋友,他对于学校教育表示非常的不满,他不愿再送子弟到学校去。据说他曾送过他的儿子入学校读书,一直到中学毕业,可是自从受了几年学校教育之后,变成一个文不文武不武的人了,要他去割草、挑粪固然不会,就要他写对子,写文契也不知道。站在教育界的我们听了这些话,是何等的难过!这虽不能一定的责于某人去做,然而至少应该当作一个问题去研究,是无可疑义的。近年来有所谓生产教育,这是想推倒旧有的局面,造成教育的新局面。在这里我有一点意见:一个健全的社会,生产的人才固然重要,同时,服务社会的人才也是要有的。所以能在大自然中去开发生产的人才,对于社会固有无限的利益,但是其本身并不是生产的人,在社会上亦有存在的价值,如医生,新闻记者,警察以及学校中的教员等。所以在教育界的人,不要以为自身不能生产,便妄自菲薄,如杜威、桑代克诺辈的生产,实在不是平常的物资生产所可比拟的。
其次说到目前中国自存的环境是如何的?——中国目前的环境,除了经济到了极度的危机之外,还受着三种恐怖:(甲)红的恐怖;(乙)绿的恐怖;(丙)黑的恐怖。红的恐怖是指共匪的骚扰,江西一省三分之二的土地已为共匪所占据,其他如四川、安徽等省也有共匪的祸患。绿的恐怖是指绿林强盗的猖獗,这是各省极其普遍的现象。有一个外国人在伦敦发表一篇文章,说我国土匪的数目有四千万人之多,以全国人口四万万的数目来计算,则十个人中人一个土匪。这个数目是否确当,因为我们没有去调查统计,固然无法证实,但据从内地出来的学生的报告,各地土匪之普遍,却是真实的情形。黑的恐怖是指鸦片的流毒。有人说:民国二十多年来军阀的战争,就是鸦片战争。在四川、陕西等处确可找到这样的事实。至于水灾的祸患,更为惨痛。民国十八年的大水灾有九千四百万灾民;民国二十年的水灾,有八千万灾民。因此农民不能生产,便流入都市。农村经济之流入都市,逐年入超。以上海一个都市论,去年每月经济之流入达六百万元,一年共约七千余万元,但是输出的不过两千多万元。可见农村经济之破产,已到了十分严重的时期。近来政府当局有复兴农村的计划,上海银行界也有救济农村金融的措举,我们希望能有良好的收获。中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素来都懂得安定农村的重要,因为在历史上各种起义革命,都是集合农民而起的,所以要安定中国的社会,必定要安定中国的农村。
再次说到国民的生存靠外人供给到什么程度?——中国对外贸易,年年都是入超的,根据中国银行的报告,去年贸易入超达五万万五千六百零五万两,表面上看,我们以为这是工业品的输入,其实最大宗的还是农产品,其中米麦面粉棉花烟叶五种农产品的价值竟达三万万五千八百九十万两,素称以农立国的中华民国,将何以自处?其所以招致对外贸易之入超,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不教人去生产,他方面是中国的环境之混乱不容许人去生产,这两者互相因果,以致愈贫愈乱,愈乱愈贫。因此复兴民族的教育之第一要素,便要养成国民自存的能力。
P13-15
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重要前身之一。到目前为止,为研究大夏大学,档案馆、校史党史办依据馆藏档案,先后发掘和编撰出版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大学:90年90人》、《大夏文萃》和《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系列史料汇编,该系列汇编主要以大夏大学校史为重心,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深入解读大学档案中蕴藏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精神遗产,逐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档案编研和校史研究谱系。
纵观大夏大学二十七年办学历程,从赁屋设校到中山北路,300亩广袤校园,从申江之滨,一迁庐山,再迁贵阳,三迁赤水,辗转大半个中国,依然弦歌不辍,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正是近代中华民族求解放、求独立、求发展的真实写照。大夏大学能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二万余名栋梁之才,大夏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欧元怀先生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欧元怀先生亲自参与了大夏大学的创办,先后担任大学副委员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51年,又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筹办,将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改组为华东师大,其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欧元怀先生完整地见证了大夏大学的诞生、发展、迁移、复员与合并,其教育思想、治校理念和办学实践,推动了大夏大学的发展,也成为华东师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档案校史研究人员,我们决定以馆藏档案为基础,通过深度发掘,编撰这本《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希望对大夏大学校史研究作一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欧元怀校长治理大夏大学的历史过程作一次总结性的回顾,并表达我们对先贤的纪念和敬意。
《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全书以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1945年—1951年)的史料为主体,从教育思想、校务治理、经费筹募、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发掘整理原始档案,以确凿的史料,全面披露欧元怀校长执掌大夏大学艰辛而光荣的历史。本书还选编了欧元怀先生的自传和自订年表,并附录了1951年大夏大学移交华东师大的物品、房产清册以及1950年底大夏大学教职员名册,以便读者更多角度地理解欧元怀校长及其治理下的大夏大学。
本书由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校史党史办主任汤涛全面负责选稿、编排、统稿和审定。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吴李国、校史党史办副主任林雨平负责具体篇目的选校,档案馆包梅芳、俞玮琦、杨婷等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编辑工作。
本书编撰历时三载,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党委书记童世骏亲自为丛书作总序。
欧元怀校长的后人欧天锡先生提供了部分珍贵的文献和图片,在此特别致谢。 为编撰本书,我们曾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得到相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建议。姚曼丽、薛利娟、马希洋、王琳琳、卓越等老师和同学参与本书编纂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感谢责任编辑薛羽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档案编研和校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及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汤涛
2017年6月
第一编 教育思想
导师制为今要图
学分制与学年制之商榷
物质建设与心理建设
复兴民族的教育
对于学校体育之意见
十年来之中国高等教育
毕业生与母校之关系
大学生应有的修养
大学生应如何训练自己?
学生国货年我们应有的努力
国难教育
战时教育问题
实施国难教育与本校今后所以报国之道
士气教育
公民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论今日大学教育诸实际问题
经济恐慌下之青年求学问题
论大学应注重士气教育
推行导师制平议
民国三十年贵州教育之展望
对本校之回顾与展望
现阶段的青年应如何努力
天下一家的教育
大学精神与建校理想
中国师范教育的危机
发展师范教育
从纪念校庆泛论大学教育
第二编 校务治理
大夏恳亲会报告校务
大夏大学五周纪念感言
师生合作!继续努力!
一年来之校务
今后行政方针与发展计划
今后努力方针——纪念本校立校十三周年
国难期间大夏大学的苦斗
大夏大学“六一”校庆展望
关于呈请教育部备案迁设赤水复课的报告
教育部关于欧元怀继任大夏大学校长的指令
关于建议大夏中学更名为伯群中学的函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休假的布告
关于三十五年春季学期继续在赤水办学相关事宜的布告
关于向教育部报送黔南事变学校损失的报告
关于向教育部补报八一三事变后学校损失的报告
关于委派王副校长代表出席迁校会议的报告
大夏大学沪校近况与复员计划——欧校长于二月四日国父纪念周会中报告摘要
胜利光荣的校庆
关于复员竣事请教育部鉴核备案的报告
关于大夏并无设置一二年级补习性质课程的呈报
关于邀请孙科出席主持思群堂落成典礼的函
关于邀请保志宁参加思群堂落成典礼的函
关于向教育部呈送日军劫夺图书目录请求发还的报告
大夏大学的西迁与复员
关于请司法行政部派员参加毕业考试监试的代电
春季开学感言
景色宜人的黉宫——大夏大学
关于向教育部呈送抗战期间体育课程实施情形的代电
关于向教育部申复征收学生费用情形的报告
春季开学的话
关于排定专家演讲给中国工业管理协会上海分会的函
关于六月八日起正式复课的布告
关于改组总务处设置事务处的布告
关于请求核准临时校委会组织规程草案及委员名单的报告
关于恢复师范专修科致上海高等教育处的请示
关于在市区开设商学院及师专科一年级夜班的请示
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的开幕词
关于请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予以指导的函
关于请华东军政委员会核准开设畜牧系科的请示
关于办理解放前毕业证书的布告
关于设置畜牧兽医系请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惠予意见的函
关于呈送改组后的校务委员名单的报告
关于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安排校历至校务委员的函
关于工业化学、测绘建筑专修科更名的请示
关于大夏大学废止学院制的请示
关于准予暂停办理畜牧兽医系的请示
大夏大学解放后二年来财经概况
关于教授参加土改请教育部准予备案的报告
关于呈送大夏大学概况的报告
关于工商管理及银行两系分别更名的请示
关于大夏与光华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董会纪录
第三编 经费筹募
关于请教育部核拨收音机及电化教育经费的报告
关于请求教育部从优拨助复员经费的报告
关于请求教育部核拨复员补助费二千万元的报告
关于拨助教职员复员费的函
教育部关于指派复员船位及拨发复员费的指令
关于向教育部请求追加复员费的报告
关于暂时无法全部出具补助费分收据的报告
关于请上海市财政局允许免纳房捐的函
关于请蓝春元将复员余款汇沪的函
关于教育部公费生膳费请领清册正在办理的报告
关于致谢丁务实组织捐款并询问交汇情况的函
关于孙科转知朱家骅答复大夏申请补助的函
关于请凌纯声帮助获取边疆文化研究补助费的函
关于请孙科接洽朱家骅从优拨发补助费的函
关于请杭立武一次拨发补助及申请每月补助的函
关于请社会部赐拨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经费的函
关于筹募百亿建筑费告校友书
关于请教育部补助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实验事业费的报告
关于请上海教育局补助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事业费的报告
关于请朱家骅优予提高补助数额的报告
关于请孙科斡旋朱家骅从优补助大夏大学的函
关于请杭立武将剩余补助费迅赐核发的函
关于兑换金圆券贬值请教育部给予特别补助的报告
关于请中央银行垫借金圆券五十万元的函
关于续建图书馆募捐的函
关于请教育部拨发陆仰松等退役复学应缴费用的报告
关于请中央银行贷款的函
关于向教育部申请工资补助的报告
关于向教育部申请1951年春期补助的报告
第四编 教职员管理
关于蔡元培推荐戴君仁任职的复函
关于叶企孙询问郑一善通讯处的复函
关于吴澄华接任文学院院长的布告
关于聘任校医及领取医品办法的布告
关于同意贵阳附中提高教职员待遇的函
关于陈湛铨来沪任教的复函
关于屠修德请假的复函
关于应允马镇国缓寄余款的函
关于请马保之赐赠马君武遗照的函
关于唐茂槐来校任职的复函
关于王成组请求教授证书的复函
关于袁岳龄索求证件的答复函
关于韩闻痈事假后回校讲学的复函
关于李青压询问学校薪津待遇的答复函
王故校长与思群堂
关于请鲁继曾担任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委员的函
关于给顾岳中寄送聘书的函
关于粮食不继提前放假谣传致全体教职员的通告
关于时局不稳提前放寒假致全体教职员的通告
关于期终毕业考试再次提前致全体教授的通告
关于1949年春季学期即将开学致全体教授的函
关于1949年春季学期即将开学致全体职员的函
关于课程改革等复教授会理监事联席会议的函
祉伟先生永生
伯群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
关于学校改制赠送董事长王志莘纪念品的函
第五编 学生管理
十九年之新年
发扬大夏精神,致力专业训练
毕业生应如何与母校发生密切关系——答复学生韩茂一来信
秋季运动会感言
创造理想环境
关于法律系毕业生人数不足征调名额的报告
关于战区学生升学预试的布告
秋季始业的话
关于公布毕业考试加试科目的通告
关于复学者应于开学前到校注册的布告
关于三十五年春季学杂费收取标准的布告
一个伟人成功的秘诀
关于提前征收学费致学生家长的函
关于程维贤询问胡宗铎之子入学情况的复函
认清环境、力求进步、加强合作
关于向谷正伦推荐叶玉岩的函
光荣的校史
关于林永熙办理成绩证明的复函
新年三愿
关于请上海市统一奖学金委员会核发邵振民奖学金的函
欢迎校友返校
我怎样求学的
关于学生前往指定银行缴费的布告
秋季开学三句话
写在第二届校友节
大夏大学校史
关于学期提前结束学生应加倍惕励的布告
关于闽粤两省及南洋侨籍学生返籍登记的布告
关于代为收拾行李处理办法的布告
关于外埠同学宜早日设法返籍的布告
关于派人管理疏散学生致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复函
关于本学期学业成绩处理办法的布告
关于学生尽快回校复课的布告
时代为青年们安排了好的环境
关于学生参加军事干校给家长的信
第六编 总务及其他
国货展览会之演讲词
关于原校址改作贵阳市难民临时救济所致贵阳市政府的函
关于请西南公路运输局川桂线区司令部拨给空车的函
关于请后方勤务部赐准拨给空车的函
关于请贵州政府赐发护照以便迁设赤水的函
关于请张瑞钰继续雇工运送图书仪器的函
关于向侯之担租借房屋用作教职员宿舍的函
关于租借赤水王君实民宅的契约
关于收音机价款已汇送教育部的复函
关于请赤水县政府拨给官地辟建浴室的函
关于请赤水县政府将应元宫内空仓房拨给理学院应用的函
关于请将贵州广播电台借出收音机拨转学校的报告
和平建国的任务
民主政治基础之形成
关于派员前往上海教育局洽领寄存图书仪器的复函
关于杨崇善律师有关校舍租赁问题的复函
关于请教育部转咨行政院申请拨发图书仪器的报告
关于大夏新村通路致上海市卅二区区公所的函
关于派人前往上海市立图书馆调查散失图书的函
关于再请教育部转咨联总发给图书仪器的报告
关于请方金镛为复员轮驳到达南京提供便利的函
关于请王凤城律师办理华泰轮驳赔偿复员损失的函
关于押运复员轮驳有关事宜致韩钟琦等的复函
关于请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拨给房屋恢复附中的函
关于请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同意大夏大学保管丽园农场的函
关于请杭立武准予配发联总补助图书仪器的函
关于请教育部拨发美国赠予图书的报告
关于请教育部转咨联总配发土木工程试验仪器的报告
关于请南京农林部图书馆曹约校友检赠图书的函
关于回购大夏新邨宅地致苏浙皖区敌伪产业清理处的函
关于同意市立民建国民学校暂借空地兴建校舍的函
关于商请空军通信总队拨借榆林路房屋恢复附中的函
关于请国防部雷达研究所拨赠雷达机等仪器的函
关于淞沪警备司令部将伤兵医院移设他处的函
关于商请上海市宪兵第九团借用榆林路房屋作疏散学生临时宿所的函
关于借用校舍给西南服务团作临时团址的布告
关于无法暂借房屋给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函
关于无法续借房屋致曹荻秋的函
关于请陈家渡乡政府查照备案丽园农场归属的函
关于向上海房地产管理处请示丽园农场使用费缴纳的函
关于请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处核减丽园农场使用费的函
关于请高等教育处出具证明以核减丽园农场使用费的代电
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处关于同意核减农场使用费的函
第七编 附录
欧元怀自传
欧元怀年表
大夏大学结束时各类物品移交列表
大夏大学房产清册
大夏大学一九五〇年度第一学期教员名册
大夏大学一九五〇年度第一学期职员名册
编后记
一、本书辑录内容主要为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形成的各种档案文献。所选材料主要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其他来源的均注明出处。
二、本书主要按照专题汇总材料,在专题内根据时间顺序进行编辑,同一事件的材料相对集中。
三、本书所选材料,除繁体字全部转化为简体字外,为保持原貌,其他如国名、地名、人名、纪年表述、数字书写、表格内容、文字用法及标点运用,均原文照录。材料标题均按当代习惯重新拟写;原文无标点、不分段者,编者均做分段、加标点;若有删改,均注明。
四、本书所选档案史料,凡需更正原文中的显著错、别、衍字,及增补明显漏字,以[ ]标明;字迹模糊、漏缺难以辨认及无法补正者,均以口代之;对原文中需要说明的问题,以注释[1][2]……标明。
大夏大学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欧元怀,贵州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大夏大学创办人之一、第三任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事务委员,美国西南大学荣誉博士。
汤涛主编的《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选的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史料选辑,主要包括欧元怀生平述要、与大夏大学关系之编年纪事,欧元怀主持大夏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以及大夏大学日常办学的各种文献档案等。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为首次整理,并公开刊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民国人物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乃至上海史、民国史研究都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汤涛主编的《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以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1945年—1951年)的史料为主体,从教育思想、校务治理、经费筹募、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发掘整理原始档案,以确凿的史料,全面披露欧元怀校长执掌大夏大学艰辛而光荣的历史。本书还选编了欧元怀先生的自传和自订年表,并附录了1951年大夏大学移交华东师大的物品、房产清册以及1950年底大夏大学教职员名册,以便读者更多角度地理解欧元怀校长及其治理下的大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