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七年底的某一天。
傍晚。
符堃一脸倦容地从他的办公室走了出来,他的秘书简政,手里还拿着未挂的电话,只是轻轻捂住了听筒,低声询问道:“我已经帮你预订好了二十二号的航班。”
符堃怔了怔,侧头看着他,微蹙眉头,略带疑惑,简政连忙补充道:“您之前不是说要回新加坡和家人过圣诞节,所以我……”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符垄打断了:“好,我知道了。”
符垄指了指简政手中的电话,示意让他先做完手中的事,然后转身出门。
简政挑了挑眉,将电话放在耳边,无奈地小声道:“我真的帮不了你,老板的行程早就排好了,你是知道的,就不要为难我了,好吗?”
符垄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和文件夹,穿梭在公司的走廊上。看着迎面而来的人,有他熟识的经理主管,也有他不熟悉的新进职员,他们朝他点头、微笑、问好,目送他走向电梯的过道。要是以往的话,符垄都会点头回应,心情好的话还会多做停留并说上几句,只是今天有些不同,手中平板电脑里的那些资料,让他展不开笑颜。
一个年轻的公司要准备上市,对它的创始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让资本涌进来,控制自己,还是控制涌进来的资本,成就自己?
他是为了成就自己吗?
几天前,他的心理医师这样问过他,他一时之间也答不上来,他不知为何要这样拼命地去做。不给自己留下退路,只想要快一点实现自己的宏图,这样的想法在儿子们出生后愈发强烈,连他自己都忘记了,他一天还剩下几个小时的睡眠。
从电梯出来,然后走进停车场,他打开车门将手中的平板电脑和文件夹放在副驾上,顿了一下,又将它们都放到副驾的车柜里。
双手握着方向盘,却迟迟没有踩下油门,脑海里还重复着那些枯燥的数据:成本投资、盈利模式、年盈利和负债、公司的每年年报……
越想越乱,于是他放开了方向盘,把座位调后,他整个人朝座位后面靠了上去,伸手从旁边的卡位中拿出香烟,抽出一支点燃。
抬手看表,六点十五分,才点燃的烟没有抽上两口就被他遗弃在烟缸里,启动发动机,踩下油门离开了公司,因为约好了七点钟和妻儿视频。
烦心的事固然很多,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害怕看见简政,害怕手机铃声的响起,想过逃避工作,甚至也对重要的客户爽过约。
可是,只有木茜,还有两个儿子,是他唯一想要时刻见到、唯一不想迟到半秒的人。 车上环绕着Jason Mraz的Lucky,这是现在他唯一能听进去的一首老歌,能让浮躁的他有片刻的平静。
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却还是可以拿着吉他对着视频里的妻儿唱这首歌,和木茜一起轻唱。如果说以前都是他一个人唱,那现在这首歌是需要他们两人才能唱下去,这也是恋爱和结婚的区别,木茜如是说。
她长发轻束坐在两个儿子的后面,总是等他们叽叽喳喳地说完后,才会开口对他说几句,无非就是注意休息,快点回来。
再没多余的话,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已经慢慢淡化为生活中的琐碎。
在绕城高速上飞快地行驶着,突然之间,他想起了木茜曾说他以前不会开快车的,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坏习惯?脑海里只有她的声音,却想不起她到底是何时说的这话,说这话时的模样和神情。
尽管如此,他却减慢不了速度,每次从公司回到公寓,他的车速都在一百左右,连他自己都不自觉,也许是想快一点回家,回到那个其实不能称之为家的地方。
P13-17
这本传记很短,关于他们的故事,我并没有在这里面详细地写出来。
有些事情未在正文中点明,因为我相信,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中自然已经明了。比如曾经闹得人尽皆知的“私生女”事件,比如关于木茜和其他人的一些绯闻。没有写进来的原因是,这与他和她的爱情无关。
但是不管怎么样查资料或者整理他们留下的东西,我都无法完整地还原他们的爱情。
也许有人会觉得,原来童话般的KM也如此现实,他们经历过所有普通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他们不是圣人,他们有错过,有遗憾,有失落,有颓然,但是这就是他们,也是我想写出来的他们。而促使我写出来的动力,却是因为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童话。
大家都在口口声声地说着生活不是童话,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生活很现实很残酷,童话如符垄和木茜也难逃生活的消磨。可是人生在世,谁又能真正地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或者年少得志,或家财万贯,或者婚姻美好,或儿女成群。
这一路,肯定会充满挫折、艰辛、泪水和苦难,但只要你还活着,还在为梦想挣扎着,为事业苦恼着,为喜欢的那个人心烦着,就说明一切都还正在上演。每一个你的坚持、你的决定、你的转念都会变成不同的结果,好的坏的,转个弯或者继续。我想,没有比这个更美好的事情,所以,生活啊,就是童话。
再说当我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恰好遇上了一段很低落的时期,这里就不写出来让大家见笑了,哭了一个下午,
然后翻到了符堃的日记,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到: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波澜起伏的时候,或是觉得很不开心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敞开胸怀接受任何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好事,将每一天积累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不经意间好起来。
虽然他已然离开了多年,但是还是要谢谢他写的这段话,让我渐渐地从那段可怕的日子中走了出来。我想他说的那些好事,大部分是和木茜有关,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有很长一段路都是他们彼此搀扶走过,所以我想最后符堃的离开应该是最圆满的结局。这人世很长,他想留下来,是因为害怕她孤独,这人时已尽,他想离开,也是害怕她孤独。
最后还是想说,我初衷未变,希望这本书是以纸质的模样面世,变成能触摸到的文字。因为它的真实,因为它的浪漫,因为它的冷暖变迁,因为它的浓情蜜意,它所说的六十年,能让我们再重拾内心对温暖的渴望,对爱情的信仰,对生活的希望。
自此无梦
幽静的小道上没有什么人,沿途的密林都蒙上了一层细细软软的雪。已经很多年没有下过雪的青岛,在二〇六八年初,居然开始出奇地冷起来。
在茂密的树林中,隐约看见了红色的屋檐,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踩着细雪,脚下咯吱咯吱的微小声响,瞬间又被这静谧的环境所湮没。
前天,我接到了贝儿的电话,约在了这里见面。
这里曾被媒体包围得水泄不通,因为一个跨越了六十年,依然优雅美丽、风华不减的女人——木茜。
在她的晚年时光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曾看过她的电影,其中最爱的便是《双人舞》,有关这部电影的坊间传闻,似乎是有点隐射她的家庭夫妻生活,大概是她在她的丈夫符堃生病后的心路历程,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她才能在这部电影中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或许这已经不是演技的讨论范畴,我曾如此感慨,也许在她眼中,那个男演员罗伯特便是她的符堃。作为一个影迷,我也曾有过遗憾,如果《双人舞》的男主角换成符堃的话,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正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莫过如此。
思绪百转,已经不知不觉走到了木茜和符堃曾经生活过的老屋,大门微微打开,也没有什么人,我抬手敲了敲门,听见里面有人回应“进来”,于是把随手带来的雨伞轻轻放在玄关处,在门口的地毯上擦了擦鞋底,推门走到温暖的客厅中,环视了下屋内,装修和家具虽然都略微有些陈旧,但是看得出来主人在很用心地维护着它。
墙角边的橱柜上满满地摆着各种样式的相框,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走过去俯身仔细端详起来。
其中最下面一排最中间的那一张,是木茜和符堃的合照,两人笑得甜蜜,鹤发依偎,时间定格在二〇六〇年二月。
算起两人先后离世的时间,我想这应该是他们的最后一张合影。
抬眼瞧了瞧其他的照片,居然在最边角的旮旯上发现了一张两人第一次上电视合作的合影。这张六十多年前的照片已经显得有些模糊,可是被观众所围住的两个人却那么光彩夺目,英俊害羞的年轻男人和红着脸颊的美丽女人。
偶然抬头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又开始飘飘洒洒下起了小雪,看着外面的草坪点缀上丝丝晶莹的雪花,低头又见另一侧这夫妇两人年轻时的照片,思绪时远时近,忽然间莫名的,心中泛起一丝笔墨难容的滋味。六十年光景,不是两张照片便能涵盖,从一张照片到另外一张照片,那就是他们的一生。
“实在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贝儿抱着一个暗红色的小皮箱走了出来。
我的目光落在了皮箱上,款式很老套,看起来年代有些久远了。只见她将皮箱轻轻地放在桌上,端详良久,这才抬头缓缓道:“之所以拜托您一定要来一趟,是因为想请您看看这个,也许对您要写的传记会有所帮助。”
我直径走到桌前,望着那小皮箱问道:“就是这个吗?”
这就是贝儿约我来的原因了,作为一个传记作家,我知道这个箱子里面肯定有我,或者是大众感兴趣的东西。世人对名人的故事,总是有着强盛的求知欲和窥探欲,因为名人的光鲜靓丽与不为人知的私隐。
“看过您写的其他传记,我个人非常喜欢。”贝儿低头,拿着一串钥匙一把一把地试着,她说,“或许,这故事由您来写,最适合不过。”
她停顿了一下,又道:“我也从来没有打开过,因为一直没有勇气去看,我害怕看到这些,就会想起他们。”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故事是属于符堃和木茜,但是也应该属于曾喜欢过他们的世人,贝儿和她的两位哥哥觉得应该把他们父母的故事写出来,所以找到了我。
盒子打开了,里面有一本日记和一些剪纸。
在贝儿的默许下,我翻开了那本日记本,有心情,有记事,有短信的记录,也有照片。一页一页地翻过,看着这些,我似乎正在经历着一段别人的人生和爱情,为此深深陷入,渐渐不能自拔。
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查阅了他们夫妻这几十年的所有新闻视频、文字资料、电视节目等,可是现在看着这本日记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都仅仅只是皮毛而已,所见所闻并非事实真相和历史全部。我整个人一下子跟着兴奋了起来,盒子里的那些秘密就像一个时光旋涡,将我完全吸了进去。
客厅里安静极了,只有我一页一页的翻书声,我仿佛听见了木茜的只言片语,看到了一些真相剪影,似乎她和符堃之间的对白就在我耳边回响,情节一大片一大片开始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尽管在接受写这个传记之前,我做了大量调查,并且很有兴趣做。不过当看见这些封尘已久的秘密后,我更加迫不及待,想要把故事都完整地写出来,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犹记得他们的合葬墓碑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任性、固执、抱怨、吵架甚至有时还会动手,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庆幸我们还是一起走到了最后,岁月无忧,自此无梦。
现在的世界已经失去了感受爱和疼痛的知觉,生活在高度物质化的茧壳之中,没有真实和虚拟的分界,没有从前世界的真实和美好,剩下更多的是麻木不仁。
我的初衷未变,希望这本书是以纸质的模样面世,变成能触摸到的文字,因为它的真实,它的冷暖变迁,它所说的六十年,或许能让我们再重拾内心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爱情的信仰。我想,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墓碑上这句话的含义,也会明白为什么符堃会把执着一生的KM,在去世前舍去。
愿正看着这本书的你,今夜,能有好梦。
2008年2月4日
黄石PK著的这本《爱的信笺》讲述了一对夫妻经历七年之痒、事业危机、婚姻失败后携手风雨,一起白头的故事。以回忆录的形式插叙、倒叙他们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有悬疑多伏笔,更多的还是爱情的信仰。很多人说夫妻白头到后来就是亲情,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人,它所说的六十年,能让人再重拾内心温暖的渴望和对爱情的信仰。
如果真有大千世界,你想寄一封怎样的信,给另外一个世界的你?
黄石PK著的这本《爱的信笺》是中国版《恋恋笔记本》,两封信,一封给他,一封给她,用古老的方式传达一生的爱恋。
本书继《青梅竹马,去哪儿啊》之后,再次讲述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爱情童话。
该书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具有影视化的潜力。本书适合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女性读者阅读,具有较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