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戛然而止,唱歌的异族青年见大宛马跑下山坡,朝马跑去的方向远眺,见原野上一骑向白岩村方向飞奔而来,马背上的骑士清晰可见。唱歌的青年拔腿冲下山坡,边跑边叫:“少主人!少主人!”
马背上的骑士闻声,勒紧马缰,大叫:“甘父!”
“少主人!”被叫作甘父的异族青年迎了上去。
奔驰的马近了,停住了,马背上的骑士甩蹬下马。大宛马凑上去,亲昵地拱了拱刚停下来的黑色骏马。
“少主人!”甘父说,“你不是在长安城当差吗?怎么有时间回家来?”
“我早已把你当兄弟了,不要总是少主人、少主人地叫!”刚下马的骑士责怪说。
甘父诚恳地说:“我原本是堂邑氏的奴隶,是你的父亲帮我赎身,使我成为自由人,你的父亲,永远是我的主人,你当然就是少主人了。”
骑士知道甘父性格倔强,不再勉强,上前拉着他的手,说:“甘父,我问你,想回西域吗?”
“西域?”甘父不相信地说,“少主人,你不是开玩笑吧!”
骑士耸耸肩,微笑着说:“你看我像开玩笑的样子吗?”
“不像!”甘父憨笑着问,“少主人在宫里当差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到要去西域了?”
“先不说这个。”骑士说,“我只问你,想不想去西域?”
“想啊!”甘父说,“那里有我的阿爸、妹子乌姗,还有……”
骑士调戏地说:“还有桑兰,你的情妹子。”
“是啊!”甘父脸上充满了眷恋之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放心吧!”骑士安慰地说,“你阿爸人称昆仑侠,交游广泛,一定会找到你的妹子和桑兰。”
甘父回忆说:“阿爸带着我随老主人来中原,本想卖掉这匹大宛马,换一些中原的丝绸回去。谁知刚进入玉门关,突然传来消息,说阿妹和桑兰被头人掳走了,我当时正在生病,阿爸那样豪爽的人,一夜之间就愁白了头。”
“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骑士安慰他说。
“多亏老主人伸出援手,不但收留了我,还帮我治好了病。”甘父忧虑地说,“阿爸返回西域,一晃两年有余,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放心吧!吉人自有天相,伯父和妹子一定会没事的。我们去西域,一定有机会找到你阿爸、妹子和桑兰。”
“真的吗?”甘父天真地说,“少主人不会骗我吧!”
骑士再次耸耸肩,微笑着说:“你看我像骗你的样子吗?” “不像!”甘父疑惑地问,“少主人!我跟你去西域,能做什么呀?”
“听说西域有很多民族,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前些时候在长安碰到一个异族人,听他说话就像鸟叫,叽叽喳喳,不知道说些什么。你是土生土长的匈奴人,一定能听懂他们的话。”
“对!”甘父说,“我不但会说匈奴语、汉语,还能说乌孙语、月氏语、蜡羌语、楼兰语。”
“兄弟,你懂多国语言。”骑士高兴地说,“你跟着我当翻译,再合适不过了。”
“少主人!”甘父笑着说,“替你翻译西域那些国家的语言,这活我能干,其他的事情,只要少主人吩咐,我也会干好的。”
P4-5
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大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做了皇帝,他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登基之时,大汉帝国已运行了六十二个年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富民强,国家充满了活力。由于军事和外交上的赢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大汉帝国此时的疆域,东方濒临大海,西南方紧邻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北方和西方,则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各国的噩梦,他们发祥于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曾经是亚洲大陆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之一,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融合而成的部族。从先秦时代起,匈奴人一批又一批地冲出蒙古高原,无所顾忌劫掠安定富裕的农耕地区。秦末汉初之时,趁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他率军驱逐了东胡、月氏国,一统大漠,建立了庞大的匈奴王朝。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的统治者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辽阔的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以及山西、陕西北部。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随后又南扰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前往营救,不想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如云,但这位久经沙场的“马上天子”,却险些全军覆没。“白登之围”是汉匈之间第一次正面交锋,以汉军惨败而告终。这是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成了英雄迟暮的伤感。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冒顿单于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汉、匈继续和亲。
汉文帝时期,汉、匈的和亲,不仅没有使汉、匈和平相处,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大麻烦。因为每次和亲,照例有一批宫女、宦官随公主远赴匈奴。有一个叫中行说的宦官认为,跟着公主去匈奴,就意味着此生不能再回中原。他向朝廷提出了不愿陪嫁的请求,遭到朝廷拒绝。中行说怀恨在心,临走的时候撂下一句狠话:“你们强迫我去匈奴,我去了之后,一定会尽力帮助匈奴单于,给汉朝添麻烦。”
中行说果然是一个出卖祖宗的人,他到匈奴后,立即投降于匈奴单于,将汉朝的军事机密和盘托出。老上单于在中行说的教唆下,带军入侵中原,一直逼近汉朝内地,连皇帝的行宫都给烧了。有一支侦探小队甚至深入到了汉朝的甘泉宫。长安城已闻到了匈奴人的气息。
和亲换太平的政策并不成功。文帝、景帝也知道“和亲”乃权宜之计,非长久之策。要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之。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限制,时机还不成熟,汉朝的皇帝虽然明知和亲政策很屈辱,还得忍气吞声地继续执行下去。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准备改变这一切。登基不久,汉军在交战中俘虏了一名匈奴军官,通过对这名匈奴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一条重要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匈奴单于入侵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人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砍下来做成酒器。新的月氏王渴望报杀父之仇,却又力不从心,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联合夹击之势,必定可以打败匈奴。遗憾的是,在刘彻的麾下,几乎所有的谋臣都对遥远的西部世界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向西渡过黄河,有一条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一直通往西域。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了汉帝国的议事日程表。刘彻决定出皇榜,公开招募愿意出使之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结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消灭匈奴。
皇榜张贴之后,产生了超强的轰动效应,朝野上下,街头巷尾,没有人不在议论这件事,可惜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皇榜仍然高挂在长安城的城墙上,守榜的士兵也是无精打采。
年轻气盛的刘彻在宫里气得暴跳如雷,大叫:“偌大一个大汉王朝,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替朕分忧,悲乎!悲乎!”
正在刘彻极度失望的时候,有一人站出来,揭走了皇榜,此人就是刘彻身边的宫廷侍卫张骞。
从这一刻起,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具传奇色彩的探险行动、一部最悲壮的传奇大戏,正式上演了。
P1-4
余耀华著的《大汉使臣张骞》记述了汉高祖为了休养生息,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认为,和亲政策是莫大的屈辱。为此,他制定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的国策。为了执行汉武帝制定的政策,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
余耀华著的《大汉使臣张骞》记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悲壮”异常,近百名使者或葬身戈壁沙漠之中,或死于匈奴兵的马刀之下,张骞成了俘虏,被匈奴囚禁十一年之久。逃出来后,历尽千难万险,到达西域,了解到西域有许多文明富裕的国家,回国向汉武帝做了汇报。第二次出使西域,把西域的使臣引来汉朝,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支援了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了。张骞为人类开辟的不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更是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思想观念上使世界走向发达与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