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优善著的《古道西风(丝绸之路文化探秘)》的故事内容,围绕汉唐丝绸之路,侧重凉州至现固原这一跨黄河大通道所写。这里,古道交错,多个民族曾先后登台争霸,有的民族独立成小国家,即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秦、前秦、后秦、前赵、后赵、胡夏、回鹘、宗喀、西夏……尽管有些国家如昙花一现,在冲突和灭亡前连国名都未定下。
成吉思汗伐西夏身亡后,丝绸之路北通道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道上的故事依然在延续,虽然无数人把生死离别的场景融入了青山厚土。笔者尽可能按时间和情感交互的顺序,带出各朝代人文、战事和民俗场景,依次解开古道秘事。故事里,有的人用弱小的生命撞击强大的帝国:有的人把坚韧的信念融入保家卫国的战争;有的人则被动求存,粉墨登场而已……
武优善著的《古道西风(丝绸之路文化探秘)》介绍:悠悠千年,古道漫漫,往日的繁华早已被苍凉的西风吹散,留下的是传唱不绝的动人往事。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古道上,上演了多少你争我夺的杀伐征战,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的凄美爱情。权力与荣耀的交织,信仰与文化的碰撞,在这充满热血的土地上延续了千年……
第一章盗挖乌兰山古墓,揭开五千年文明
1960年前后,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始平田整地。黄河岸边的大庙堡村民,在平整老坟台时,发现大量彩陶,却尽被顽童打碎。继而,彩陶收藏价值凸显。
二十年后,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生了史上最为猖獗的盗墓活动,且之后屡禁不止,以兰州一靖远一景泰黄河几字形大拐弯之首,尤为严重。
夜幕下,利欲驱动的村民加入了盗墓大军。
盗手刺探黄土层下古人类生活区和墓葬区,目标直指珍贵的彩陶,企图一夜之间暴富。仅河右乌兰哈思吉大山,就被盗挖开了数万个地窟。
一次次盗挖过后,古人遗骸和残陶片抛撒在荒山野地,生活用品和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其中有陶盆、陶罐、陶杯、长嘴陶瓶、尖底瓶等,另有石刀、石锛、玉琮、骨针等打磨精致的器物。此外,还出土了项链和手链骨珠、饰品绿松石和玉器、黑耀石等。造型独特的红陶和彩陶被转卖于黑市,甚至流失到国外。
原来,俗称达(鞑)子罐的陶器,经碳一14测定,与蒙古鞑靼无关。彩陶为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的结晶,代表黄河五千年文明。传说,黄帝史官仓颉造象形文字的灵感,便萌生于彩陶绘画和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汉字才取代了结绳记事。
色彩斑斓的彩陶为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信息,究竟何时被发现?
古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记载,仅见于春秋时孔子。孔子初见古陶罐器皿,称为中庸之器,尔后鲜有人揭秘过古陶来源。受神鬼迷信论影响,凡随遗骸陪葬的器物,前人因恐惧心理退而避之。中国考古史上仅产生过金石学,局限于对古代青铜器、碑碣的考察研究,对于埋藏于地下的文化层未能深究。
于是,解密彩陶文化,便留给了有准备的外国人,即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先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安特生原本帮中国寻找地矿资源,突然转行于田野考古。安特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着迷于中国古文明考古。他不信《圣经》所说:上帝七天内创造天地万物及人类,更不信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说;亦怀疑中国神话:天、地裂开,大洪水倾泻而来,所剩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合磨盘后,近亲交媾,繁衍华夏人类说。
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助手,从1921年冬开始,挖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出土彩陶片和磨制石器等,从而成为中国田野考古首出成果的标志。此后,安特生又于1923年春,从西安向兰州进发,探寻古人类迁徙大通道。
六月下旬,安特生在兰州街上转悠时,发现一个贮存旱烟丝的陶器,打听到出土地在临洮后。安特生一行历时两年,在临洮、临夏、西宁、民勤等地发现了风格不同的彩陶,令安特生兴奋不已。后来,以甘肃和青海出土地的村庄名,分类命名不同时期彩陶文化,即仰韶、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沙井文化,共七个特征,勾画出从新石器时期到青铜器初期,彩陶分期演变的过程。遗憾的是,受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后持续两年的余震影响,安特生没能进入兰州周边和刚刚平息的极震区,即黄河大拐弯两岸山脉,此处正是彩陶密布区。
适逢国人争论中原人种来源。1926年10月,安特生通过新石器时期彩陶分布特征,佐证古人类迁徙大通道,仓促地向世界发布了“中原文化西来说”,这与上世纪末法国学者拉克伯里的观点相合拍,中西方学术界由此轰动。
一时间,国际上皆认同中原人通过西域古通道,来源于中亚和西亚。
安特生以研究为名,申请中国政府,将发掘出近三万件陶器及陶片运回瑞典。按照协议,部分彩陶于十年后返回中国。而待返回时,中国正处于战乱状态,彩陶因此不知去向。如今,瑞典东方博物馆仍收藏甘肃、青海出土近四百件精美陶器,从而享誉全球。
安特生发现彩陶三十年后,在黄河中上游流域,深埋的彩陶逐渐显露出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仅黄河边的大庙村民平整老坟台、打麦场和将山台时,就屡有发现弧线优美的彩陶和绘有舞蹈人图案的彩陶残片,不过尽被顽童戏耍打碎,当地人们不识其价值。
1974年,青海柳湾村民挖渠时,发现原始社会公墓遗址,才引起专家重视。继而,景泰县文化馆于1975年考古挖掘芦塘城南张家台遗址,发现大量半山和马厂彩陶。1985年,海原县发现菜园村齐家文化遗址。此后,彩陶价值凸显,继而盗窃猖獗。不过,这对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考古研究来说,却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里曾生活着什么样的古人类?其后裔去了何处?
原来,距今约5500年前,在黄河大拐弯处出现了古人类。其间,黄河中上游流域温暖湿润,林木茂盛,降雨量大,平均气温比现在略高。沿山穴居着身体高大的人类,他们以血缘为纽带,组合成无数土著小部落,繁衍生息。古人有较高的生活智慧,过着狩猎、捕鱼为主的原始生活,辅以牧马、养猪、种植粟等农作物。制陶及绘画技艺高超,古人跨地域以物易物,交易彩陶等,农耕文明渐有雏形,这些古人类处于人类蒙昧的童年时代。
考古界经多年研究,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否定了安特生“中原文化西来说”观点。
从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过渡到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所深埋彩陶的发散途径判断,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从东往西缓慢迁徙,他们翻越六盘山,进入陇右。距今7800~3800年前后,以部落形式生活在今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和甘肃地区。
火烧泥土的制陶技艺,几乎同时出现于五大文明古国,亘古奔流的黄河,给予了古人无穷尽的想象力。黄河彩陶,是其他古国彩陶所不能媲美的。P1-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仅用二十八个字,便把夕阳下驿道边,苍凉的北国秋景勾画在眼前。原来,作者马致远年轻时追逐功名,终未得志。在后来的漂泊旅途中,灵感突发,写得如此佳作。人呵!只有在无官无为时,才能有如此清澈的心境。”
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老师的父亲在给我辅导元曲《天净沙·秋思》时,对我说过的话。
当时的我无法理解诗歌的寓意。长大后,我却沿古道寻遗多年,链接那些时断时续的古经。常独居古道遗址,静心惮悟此曲意境,它伴随我的灵魂远行。
我的故事内容,围绕汉唐丝绸之路,侧重凉州至现固原这一跨黄河大通道所写。这里,古道交错,多个民族曾先后登台争霸,有的民族独立成小国家,即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秦、前秦、后秦、前赵、后赵、胡夏、回鹘、宗喀、西夏……尽管有些国家如昙花一现,在冲突和灭亡前连国名都未定下。
成吉思汗伐西夏身亡后,丝绸之路北通道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道上的故事依然在延续,虽然无数人把生死离别的场景融入了青山厚土。笔者尽可能按时间和情感交互的顺序,带出各朝代人文、战事和民俗场景,依次解开古道秘事。故事里,有的人用弱小的生命撞击强大的帝国:有的人把坚韧的信念融入保家卫国的战争;有的人则被动求存,粉墨登场而已……
文中所载,不代表宗教或政治立场,所引用的内容谨为参考,难免有偏执之处。回想,大唐贞观年间,直言进谏又能奉公守法的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前去凭吊,由此伤心抒怀,感叹治国和做人之道。
此处,就以大唐帝王的名言为鉴: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西北大地传统文化灿烂辉煌,魅力独特。快速发展的西北铁路、公路,连接了欧亚大陆通道,它们与汉唐丝绸古道重叠或交融,担负起历史重任。
适逢中华盛世,文化自信,文化兴国。敬请读者品味书香,多了解西北古道沿线风情,挖掘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宣传“一带一路”治国安邦大策略,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助推人类文明交流,复兴中华之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