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屹峰著的《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以九能儒僧、屯碑搜字、磨砖作镜、古砖花供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六舟的生平、行踪、交游、艺术成就等。作者用精到的语言,实证的材料,并配合三百余幅精彩图版,向我们介绍了六舟在八破、全形拓、古砖花供这三种直接以金石学为学术根柢与形式语言的艺术创新实践中的渊源脉络,技法特征和喻义功能。
| 书名 |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屹峰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屹峰著的《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以九能儒僧、屯碑搜字、磨砖作镜、古砖花供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六舟的生平、行踪、交游、艺术成就等。作者用精到的语言,实证的材料,并配合三百余幅精彩图版,向我们介绍了六舟在八破、全形拓、古砖花供这三种直接以金石学为学术根柢与形式语言的艺术创新实践中的渊源脉络,技法特征和喻义功能。 内容推荐 王屹峰著的《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第一单元,尝试探讨六舟从小出家的原因,白马庙又是通过何种形式吸引资产捐赠以维持日常开销,以及僧侣的私房衣钵钱与寺院的公共资产之间的区别。在第二单元,试图分析他旅行、访碑的费用从何而来,为何选择如此的访碑路线和交通方式,以及其与馆业目的地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第三单元,讨论了他收藏金石书画的资金来源和如何像普通士绅那样通过馆业获得报酬及其消费特点。第四单元则是全书的重点,受资金的限制,年轻的六舟为获得金石文字计,不得不在断垣残壁间四处搜寻,以便宜的椎拓替代昂贵的收藏,运用和改良传统记录技术以便开展学术研究,同样因支绌的财务状况以及在社交过程中的争胜初衷,以己之长的无意之举,却创造出八破、古砖花供之类与众不同的新型艺术形式。 目录 序言 重访之旅 第一单元 九能儒僧 第一章 白马庙 母亲 白马庙 神祗 第二章 世袭或委任 僧侣生涯 海昌 西湖寺院 第三章 向土绅靠拢 教育 九能儒僧 寺志与著作 第二单元 囤碑搜字 第四章 山林猿鸟间 缘起与路线 安国寺 杭州 浙东 江苏 新安 北京 第五章 查漏补缺以外 经世致用 查漏补缺 佛像 砖瓦 封泥 青铜器 风气与方法 第三单元 磨砖作镜 第六章 浓阴小绿天 磨砖作镜轩 玉佛庵 怀素墨迹 馆业与购藏 宿命的结局 第七章 论碑识鼎的交游 生员管庭芬 地方的力量 苏杭之间 学术的累积 “汤戴”以来 第四单元 古砖花供 第八章 八破的“小小智慧” 百岁图 砖兴大发 八破画 小小智慧 金石学产物 第九章 全形拓及古砖花供 全形拓 技法 金石学目的 古砖花供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版索引 试读章节 这些神灵的护佑范围非常广泛,至少涉及发财、功名、升官、治病、保境、安民、轮回、赐福、解灾、生子等内容,可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赐福财神,顾名思义掌财富。圣帝,即南岳圣帝,五岳帝之_。两者均属民间信仰神祗。 华仙师,“汉华仙师敕封元化真人讳陀神像”,即华佗。三官,即三官大帝,是典型的道教所奉之神,一般指天、地、水三神。清代三官信仰尤其普遍,流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文昌,即文昌帝君,属道教众神之一,掌功名禄位。斗姥,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北斗众星之母,掌人间生死罪福。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一般指释迦牟尼、药师佛(或燃灯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韦陀,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之一。 从六舟编撰的《白马神庙小志》来看,至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佛教因素直接介入了作为民间信仰神祠的白马庙。此年,具庵老人之嫡嗣善容老人自延恩寺至白马庙开坛,被奉为始祖。不过,据万历《重修白马庙记》碑所载,其时供奉的白马神、土谷、三元(即三官)、玄天、观音、五显等,几乎均为民间信仰诸神。 一座寺院的生存条件中,拥有足够的田产或得到必要的捐赠是十分重要的。 白马庙田产薄得可怜。六舟说当时白马庙除了庙基地以外,还有常住恒产三处:一在荷叶地,即常住地;二为沈居士捐献河西地,系桑地一亩三分;三为戴姓捐献的由章姓佃户所耕之金石墩九亩三分地。后两处来自捐献的田产可知亩数,但若按每亩田地的年平均地租约一两银子计,十余亩庙属土地的收益并不算多。白马庙僧众共有三十余人,人均年收入仅约三分之一两,连维持口粮都远远不够,故不可能完全靠这三处恒产维持生存。 白马庙即使还有其他未知的田产存在,但拥有土地也非彻底保险。无论寺院大小,其财产都有可能受到世俗势力的觊觎或侵占。小庙如湖州荻港演教寺,六舟在此遭遇了大港东十六余亩田产的官司;大寺如净慈寺,六舟曾依靠刘喜海拿回寺东为官府所占百年之地。遇到灾年,危机立显。尽管拥有五百余亩田产,但净慈寺曾因水灾而颗粒无收,导致二百余僧众有绝粮之患,作为方丈的六舟不得不外出募捐。为此,六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十年连续两次前往宁波。 特殊的捐赠用于建筑工程款项,往往由寺庙主僧或通过当地县令、县丞领衔向地方精英募捐而成,但与日常维持没有直接关系。如宋时县令刘拱宣扬白马神灵迹与其募修庙宇的时间恰好吻合,这显然不是巧合,意图不言而喻。 白马庙获得的历代地方捐赠情况基本上类似,如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延恩寺重修由主僧善容组织,嘉靖年间由县令胡汪允召集募捐,至万历六年(1578)落成,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寺僧筹募将大殿小三开间添至五间半,同治四年(1865)重建山门,六年重建正殿。一般寺院获得捐赠越来越不易,尤其是18世纪以来,士绅通过寺院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各种方式的捐赠均已逐渐减弱。 除了恒产和特殊捐赠外,可能需要通过神祗的灵验来吸引香火以获得日常捐赠,为此要记录并宣扬灵迹。白马庙在宋代先后有捕凶、阻兵之灵异。六舟记录华仙师治病和香工马六遇地主明王而为前道者责罚受伤的故事,显然也是出于此类目的。香工的故事发生在道光十叭年(1838),很有可能是住持命马六外出购物,而六十有余的马六因年岁原因突然摔伤,却又怕庙方借身体之故辞退他而杜撰的。六舟先在沧浪亭听闻此事,又于二十年(1840)冬回白马庙经询问“事属委实”后,即予以记录。六舟此举尽管貌似严谨,但也改变不了马六谎言的本质。愿意将如此荒谬的故事记录在册,反映出此时的白马庙缺乏灵迹的困境和需要吸引香火的迫切性。也就是说,这种灵异故事,正是白马庙僧人所需的。 灵验则需要包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与宗教间的互动,是通过种种实惠达成的,正德二年(1507)从观音桥桥亭移像的举动,也当是受此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获得生活所需,至六舟时的白马庙虽为临济宗道场,而终成佛、道、民问信仰杂陈的场所。白马庙的佛教性质大打折扣,则僧人兼具文人气质当也不足为怪。 与世俗世界类似,僧侣同样有公私之分,寺院财产与僧侣衣钵钱资即属公与私两个不同的概念。唐末至宋初出家后的僧侣,住所与日常供给往往都需自己或家人提供,而清代僧侣的食宿则全部由寺院来解决,但其他额外开支需要每个僧侣靠自己另谋出路。六舟继承的衣钵钱资有位于海家港的九亩多恒产,但即使是这点微薄的佃租,也常被陆姓佃户赖账或短缺,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将其售卖了事。即使九亩地的收益能够完全得到保障,也远远不能承担动辄十余两甚至五百两的购买金石书画之支出,需要获得额外的收入才能解决问题。六舟选择向士绅靠拢,如馆业、修志等,如果不表明其僧人身份,则他的所作所为实与儒家人士无异。 P12-13 序言 六舟上人是位非常有趣的人。 有清一代,如此人世的出家人,恐无出其右者。身为僧侣,却谨遵经世致用之道;又为学者,不讳四出谋生;学富五车,但喜标榜孩童游戏。当然,终其一生,虽从未见他谈及玄奥的禅理,却也一直踏踏实实地为寺院做着足传后世的事业。我对他各种身份的另外一面甚感兴趣。 观其学风,六舟非宗行脚取经的法显和玄奘,而崇山林访碑的顾炎武和黄易之辈。实地访碑、亲手椎拓,与现代考古学及文物保护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曾从事过野外调查、记录、保护、维修和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很容易与六舟的访碑行为与实证态度产生共鸣。 道光年间,六舟数至萧山祗园寺,访碑、会友、下榻。巧的是,祗园寺的僧房也曾是我的办公场所。跨越一百五六十年的时空,不得不感慨缘分的神奇。 然而,清代访碑者中,黄易、吴大潋之辈学界皆知,却罕有识六舟者。十五年前的某日,我兴趣大发,意欲寻找六舟的遗物和重走其访碑路线,一经实践,便惊喜不断。 钱镜塘乃六舟同乡,亦为浙江海宁人氏,一生孜孜以求乡贤金石书画,每有所得便不厌其烦地题其生平。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六舟遗物,可谓海内外公私藏家中最富且精者,实仰赖钱镜塘的收藏和捐献。 浙江省博物馆的同事们,无论职务与岗位,皆无需原由地给予我倾力支持,或使我得以摩挲实物,或助我收集资料,或允我使用图片以供细致研究和出版之需,十余年来,眼界大开。更有诸多各地的单位及个人,无论相识与否,均秉持开明的学术态度,无私地为我提供图片及文献资料以供研究和出版之需。持续之久,受惠之多,以至于无法一一列名。借此机会,谨表我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与历史研究一样,文物考古研究也只能修复某些片段,而无法复原过去的一切——也非研究的目的,故习惯于不会在某个空白片段处过分纠结。然而,每当获知六舟某件遗物线索,又久久寻找不得而无可奈何之时,却总会有人送来我本已不抱希望的资料。同时,重访之旅也出乎意料地顺利,似可借用六舟“有如神灵呵护”之语来概括。 重访旅行的目标是六舟常住过或访问过的寺庙、名胜以及访碑之处,有些地方我曾经到访过,故原本便知道依然存在,如绍兴的大禹陵窆石、上虞的曹娥碑、杭州的寺庙和石窟造像及题名,但更多地方的现状事先并不知晓。到访后,目的地中,有的确实早已面目全非,遗迹也了无踪影。然而,多数情况却颇有些意外,或遗迹可见,或故址上尚有重兴之构,最为重要的是,六舟曾长住过的白马庙、演教寺、沧浪亭、净慈寺四处均可寻得。 百余年来,中华大地的沧海桑田,世人皆知,希望越少以免失望越多乃是重访之旅出发之前的真实心态。从文献可知,一百五十年之前白马庙已为太平军所毁,演教寺系湖州农村小镇一处不为人重视的小庙而已,故寻访白马庙故址和演教寺,仅是实证思维作用下的心理安慰之行罢了。然而,结果却使人兴奋不已,不但在白马庙故址寻得遗物、碑记,确定了具体位置,而且发现演教寺也依然存在。这无疑在鼓励我继续旅行。实际上也是收获颇丰,如苏州沧浪亭及江苏巡抚衙门、扬州阮元宅第、宁波七佛寺、天台诸胜、杭州飞来峰题名……每寻得一处,便流连忘返,仿佛分享着六舟当年的喜悦,竞无法言传。 我主要从事古代陶瓷考古与研究工作,关于六舟的著述,甚至连安身立命都算不上,乃完全凭兴趣所致,可谓非常纯粹的以非盈利为目的之学术自觉,但这并非意味着不会产生费用。重访之旅,并无公费,全凭己出,所耗赀财,颇有数目,故旅途中常需掐指计算。这无意间让我开始疑惑六舟一生的访碑费用和收藏资金从何而来。虽非专门研究,但多年来一直对古代财政史兴趣盎然,对宏观财政史的一知半解,促使我时常思考更为具象和更易理解的、具体的财政执行情况,如古代瓷器生产的经费来源及拨付权限、作坊盈利途径、税赋等诸多问题。对于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而言,很难想象可以没有财物的支持而得以生存,更遑论生产任何物件,直至做出一番事业,故微观财务状况是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反过来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宏观规律。 可以说,在写作过程中探索六舟的财务情况无意间成为了贯穿全书的线索。在第一单元,我尝试探讨他从小出家的原因,白马庙又是通过何种形式吸引资产捐赠以维持日常开销,以及僧侣的私房衣钵钱与寺院的公共资产之间的区别。在第二单元,试图分析他旅行、访碑的费用从何而来,为何选择如此的访碑路线和交通方式,以及其与馆业目的地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第三单元,讨论了他收藏金石书画的资金来源和如何像普通士绅那样通过馆业获得报酬及其消费特点。第四单元则是全书的重点,受资金的限制,年轻的六舟为获得金石文字计,不得不在断垣残壁间四处搜寻,以便宜的椎拓替代昂贵的收藏,运用和改良传统记录技术以便开展学术研究,同样因支绌的财务状况以及在社交过程中的争胜初衷,以己之长的无意之举,却创造出八破、古砖花供之类与众不同的新型艺术形式。 寻找遗物、重访路线,本无意为此撰写一部六舟的传记。儒家政权宏观背景下的个体偶然所导致的学术与艺术变化,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其线索隐藏于教育背景、学术活动、社会交往以及所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例如,六舟对封泥的兴趣与分享活动,引起他所处交往圈的关注,虽然他本人并无学术计划,但却影响朋辈形成了封泥的专门研究。通过重访活动,直观感受六舟所处的环境,尽力触及他的心路历程,尝试把握其在晚清学术与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六舟的学术与艺术成就也并无大书特书之处,他的影响也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但广泛而持久,沁入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学术领域、社会的艺术品位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六舟学术与艺术生涯中的规律性因素,同样作用于当下的社会。 任何一种学术概念及方法论的视角都只能触及关注对象的某个或几个侧面,而无法覆盖全部。本书没有套用任何成熟的理论框架,而仅是适时、零星地借鉴了考古学、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中的某些具体手段。这也在于我本人学术背景的欠缺,但阴阳相生,或许并非是件不好的事情,谁知道呢。但无论如何,金石书画领域毕竟非我所长,以己之短的尝试,只为喜欢六舟的有趣。既需要方家的指正与包容,又希望有志者可以更多地关注此类“小人物”。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提议和帮助我出版此书的赖毓芝、屈笃仕、蒋建春、黄文玲诸友以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还要特别感谢师姊朱传荣和白铃安(Naney Berliner)带我进入那个神奇的八破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六舟和尚是一位具有很高品位的艺僧,也是真懂中国艺术的人。他一生痴迷金石,遍访天下名迹,与大量艺术家有交往,并创造或丰富了全形拓、古砖花供、八破等艺术形式。他的艺术探索的道路是清代中期以后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王屹峰先生的这本著作是近年来艺术史研究少有的佳作,作者甚至亲访六舟当年所历之地,发掘大量珍贵的史料,写来极富情趣,叙述娓娓道来,学术价值高,对读者深具吸引力。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本学术著作写得扎实有力并不太难,难的是同时有着动人的情怀。这本书,写金石僧六舟的生平、艺术与学术,有考据,有叙事,有思考;有物,有人,有故事。我没有见过作者,我常常感觉他就是六舟的化身。这是文字带给我的错觉,真奇妙。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者) 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世界艺术史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作者尾随道光年间僧人的寻碑探秘的足迹,带领我们走近了那个才情横溢,却又神秘莫测的六舟和尚和他的迷宫世界。经作者指点迷津,卷毕,我们方才领悟,原来,禅机奥秘,尽可以融入金石趣味之中,不落言筌。其妙处玲珑透彻、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汪悦进(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教授) 从很多方面来讲,我觉得王屹峰就是六舟。他充满热情,是开拓者,也是实验家。他从不流俗,敢于冒险。我相信,他这部非凡的作品,将被历代沿用,并将使全世界几代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爱好者和文艺人士受益匪浅。 ——白铃安(波士顿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