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可贵,在于人们因为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改变而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长。时间的消逝固然令人惆怅,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三毛的离开令许多人扼腕,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能够抚慰许多人的心灵。在那些寂寞的字里行间,伴随着纸页翻开的声音,三毛那些年给予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也将给予阅读她文字的人。
对于三毛来说,人生一趟,就是一场修行。她从小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在她数不清的旅程中,她曾跌倒过,迷失过,痛苦过,但是那又怎样,她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人没有白走过的路,那些过去的经历,最终都成为三毛的铠甲,抵御风霜雪雨,阻挡寒冰刺骨。
很多人欣赏三毛文中风轻云淡的感觉,觉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她笔下都是寻常,这样的三毛令许多人钦佩,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三毛是如何修炼成那样处事不惊的性格呢?作为从小就敏感聪明的孩子,三毛一直都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执着用力。她想要寻求生命的答案,可是生命哪有什么鲜明的答案会摆到人们面前,三毛因此度过了很长一段哀伤的岁月,但幸好她最后走了出来。
三毛在伤痛与自我治愈间不断循环,她对稳定的生活、丰厚的薪水从来不抱以期待,三毛渴望的人生是能够不断在心灵上成长的人生,三毛对自己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正面直视,从不回避。在三毛看来,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不论好,还是坏,都是无法躲避的过去,也是造就今日自己的基石,过去的人生就像是一间屋子的地基,不断积累,才有了今日自己看得远的眼界。
曾有一个读者给三毛的信中写道:“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么能够这样凡事都愉快。”
三毛不知如何回复,她能够告诉这位读者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她并非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在三毛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乐观与悲观的心性之分,她只是一个实际的人罢了,她不会对人生抱有一些不切实际,虚虚幻幻的要求,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其实都非常普通。
在有生之年,三毛只不过是想做一个真诚的人,热爱生活,并执着地永不放弃这一点。她保留着自己心底的意念,希望能够在有限的人生时空中,将日子过得尽可能地丰厚,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苍白。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睡眠安恬。我不住豪华的居所,这使我衣食有余。我不穿高跟鞋,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我不跟时装流行,这使我的衣着永远常新。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更加脚踏实地。我不懒于思想,这使知识活用。我不妄想,这使心清心明。我避开无谓的应酬,这使承诺消失。我当心地关爱他人,这使感情不流于泛滥。我苛刻地对待往事,这使人不必缅怀太多过去。我漠视无谓的闲言,这使我内心宽畅。我绝不过分对人热络,这使我掌握分寸。我很少开口求人,这使我自由。我不欠钱,这使我心安。”
三毛写下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她对自己人生的要求。什么才叫作健康的生活,众说纷纭,三毛所理解的生活,便是无论世界如何嘈杂变化,她都能够固执不变地守着内心的坚持。这样的坚定性格,大约与三毛的父亲分不开关系。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运动员,但命运总喜欢开玩笑,他成了一名律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陈嗣庆始终坚持运动,并一直热爱。他每天保持运动,持之以恒的精神,给三毛做了表率。
陈嗣庆对自己的四个子女要求是希望他们其中一个能够成为运动家,一个成为艺术家,另外两个要做正直的人。但是可惜的是,三毛的姐姐从小弹琴,但最后也只是做了一名钢琴老师,没能够达到陈嗣庆的期待。至于三毛虽然擅长运动,文章也写得好,但到底离成为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距离。三毛的弟弟们打小运动神经发达,可惜长大之后都没有继续坚持,一个从商,一个做了律师。
三毛小的时候,并不是很懂得父亲为什么坚持让他们姐弟几个运动和学音乐,从小家里的钢琴老师、美术老师就没有间断过。在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的时候,陈嗣庆仍然坚持买了撞球台和乒乓球台,让全家人一起打球,还号召左邻右舍也来打球。这其中,数三毛父亲运动得最为激烈。
在家里钱不够的情况下,三毛父亲动用了家里存给孩子生病时用的救急款买了一架钢琴。四个孩子每天都要被按在凳子上弹琴,三毛父亲不管多累,都会亲自监督他们,给他们打拍子。面对父亲的逼迫,三毛姐弟几个总觉得委屈,但是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对他们说道:“我这样期望你们学音乐,是一种准备,当你们长大的时候,生命中必有挫折,到时候,音乐可以化解你们的悲伤。”
小的时候,只想着偷懒和跑出去玩,哪懂得父亲话中的深意。
P4-7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著名作家贾平凹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烦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著名作家司马中原
这世间,有的人生来是为了追逐名利,有的人是为了获得快乐,有的人不知为何而生,亦不知为何而死,大干世界,形形色色的人过着他们各自互不打扰的生活,各自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间数着时间度日。
但是也有人不追求名利,不在乎得失,超越生,超越死,他们的人生如同流云,随着风四处飘拂,一切都像大自然变幻般随心随意。三毛就是这样的人,她就像是天边的一朵流云,随风而散,随风而动,活得简单自在。
读三毛的作品,往往会被她文字中的甜蜜或悲凉所感染,三毛的文字同她的人一样,毫不粉饰,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在字里行间流淌。那样的文字就像是荒漠中开出的鲜花,极具生命力。
不过,面对大众的追捧,三毛始终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她平平凡凡地长大,在年轻的时候也做过许多年轻人都会做的傻事。她一生辗转世界各地,去了许多的国家,走过许多的城市,她不知道自己下一站会停留在哪里,也不知道最终会留在何处,她对此全部说不上来。她觉得人的路自然是要靠自己的脚去走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神,他默默地带领着人们,走向未知的前方,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
在离开撒哈拉沙漠后,三毛与荷西居住在一座小岛上,八百多平方公里,上面只居住了两万人,三毛的父母去那里看望她时,认为那座岛就是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想在世外桃源生活一辈子,三毛也想,可是她后来还是离开了,她回了台湾岛内,之后又返回西班牙。她不停地在离开,在荷西去世后,三毛也没有停下她的脚步。有朋友问她对将来的打算,三毛说自己没有打算,她不知道自己会落在哪里,因为对她来说,不管她去哪里,曾经那个陪着她的人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所以她去哪里都是一样的。
三毛说:“过去不能回头,回头会变成盐柱,所以不回头,不回头。”在《旧约.创世记》第十九章里,耶和华要毁灭索多玛和蛾摩拉两城,今天使带领城中唯一的义人罗得和他的妻子、两个女儿出城。到了城外,天使对罗得说:“逃命去吧,千万不要回头,不要在平原站住,要不停地往山上跑。”在耶和华毁城的时候,罗得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变成了盐柱。
要活在今天。不要活在过去,所以,三毛对自己说千万不要回头,因为一回头就会坠人伤痛的深渊,无人可救。三毛一生经历丰富,她在荷西去世后重新振作起来,坚持不肯谈过去,她认为应该把回忆留给老年,她当下只想好好地做自己。
“我从来没有展望过将来。而生之迷惑到最近才比较开通。还是有痴迷,譬如在工作和游戏的时候。但不惑了。”在三毛看来,人生是一叶扁舟,在汪洋大海上随风浪而动,命运的牵引,无人能够预知,不要试图去揣测明日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骤雨,只要静静地看着岸边风景更迭,让自己每一刻都快乐、充实就够了。
明日,不论怎样畏惧,都是一个不能逃避的东西,每个人都没有退路。三毛深信,人世的遭遇往往有因才有果,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结局自然也是不一样。三毛只愿将自己人生的种种,当作梦中一场,她可以遭受种种挫折,但是她不会逃避,因为梦中的那一切,在她醒来时便会化为烟云,命运的起伏,无法拿走她心中的快乐。
三毛从来不做三毛,她只做她自己。三毛一生不写爱情故事,不写别人的故事,她只写自己的故事。她的故事,令人虚实难辨,读懂了她的故事,自然也就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梦。
她一生自在随心,如流云般随风而动,活得简单任性;她一心渴望真情,期望和挚爱的人携手天涯,却最终得而复失,永失真爱。
她来世间一趟,不逐熙攘名利,不争凡尘世事,她只是想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随心尽兴,只写自己的故事。她是亲爱的三毛,她一生风雨兼程,千山万水,红尘流浪,人生的种种,灿烂抑或孤独,于她而言,皆是大梦一场,醒来一地落花,繁华落尽。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三毛起伏的命运,她短暂的一生,苍凉而艳丽,犹如在撒哈拉沙漠尽头开出的花,极具生命力。
《三毛传(流浪一生花落多少)》由沐清秋著。
《三毛传(流浪一生花落多少)》是一本关于三毛的写于当代的中国传记文学作品,作者沐清秋以优美温婉的笔触讲述了三毛流浪而文艺的一生,三毛从来不做三毛,她只做她自己。三毛一生不写爱情故事,不写别人的故事,她只写自己的故事,她的故事,令人虚实难辨,读懂了她的故事,自然也就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