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渝烽著的《银幕内外的记忆》真实地记录了他和上影演员剧团老一辈演员的相处,记录了他和上译厂同事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反映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敬业、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真诚待人的好品质。这是一份可贵的时代记录。
| 书名 | 银幕内外的记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孙渝烽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渝烽著的《银幕内外的记忆》真实地记录了他和上影演员剧团老一辈演员的相处,记录了他和上译厂同事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反映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敬业、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真诚待人的好品质。这是一份可贵的时代记录。 内容推荐 孙渝烽著的《银幕内外的记忆》通过对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众多老艺术家的回忆,从点点滴滴的工作、生活琐事中,生动地展现他们的人品艺德,为后辈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给人们树立一个做人的标杆。 目录 他们为电影而生 怀念张瑞芳 孙道临点滴小事 秦怡的大爱 忆白杨 和“电影皇帝”打乒乓球 汤晓丹导演《南昌起义》 思念谢晋 陪吴茵老帅拍戏 我心中的喜剧大师韩非 怀念关宏达 倔老头白穆 “喜旺”仲星火 李纬:演员要有活儿 “情报处长”陈述 憨厚、朴实的茂路 个性鲜明的温锡莹 我眼中的帅哥康泰 和于是之老师相处的日子 电影父子兵:张翼、张云立 农民欢迎的导演赵焕章 多产的女作曲家刘雁西 声音塑造师刘广阶 电影剪辑高手周鼎文 沈耀庭:我一生足矣 硬汉杨在葆 “游击”导演张刚 痴迷艺术的唐群 老同学黄达亮 王龙基和电影《三毛流浪记》 电影界的“小老前辈”牛犇 我的老师刘厚生、傅惠珍夫妇 “清高”梁兄 他们用声音造梦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奠基人陈叙 从主演到配音的卫禹平 过早离开我们的邱岳峰 高仓健中国声音的代言人毕克 赵慎之、苏秀的战友情 敬业的尚华 好人于鼎 好声音李梓 小心谨慎的富润生 爱说笑的潘我源 杨文元的坎坷人生 “大声说话”的胡庆汉 声情并茂的刘广宁 盖文源的悲剧 从台前走向幕后的曹雷 独辟蹊径的程晓桦 痴迷配音的童自荣 为内参片“打补丁”的陈传熙 狄菲菲和“领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怀念张瑞芳 2012年6月28日21时38分,95岁高寿的瑞芳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澳大利亚匆匆赶回来的儿子严佳在病房轻轻地呼唤着:“妈妈,妈妈,我和冬冬赶回来看您老人家了。”只见瑞芳老师的眼皮跳动了一下,就安详地离开了。 “电影事业要后继有人” 1963年我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毕业,面临毕业分配。当时上影演员剧团很需要年轻演员,我们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是能胜任工作的,可当时人事干部强调家庭成分,后来布加里老师告诉我们,是瑞芳老师力争,才把我们10个人留在演员剧团。瑞芳老师对电影厂人事干部说:“首先,我们演员剧团要不要补充新鲜血液,电影事业发展要不要后继有人,要不要这些年轻演员来塑造工农兵形象?现在有毕业生,你们用出身不好做借口不进人。我们党历来的政策是讲出身但不唯成分论,重在个人表现。这些年轻人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有专业知识和表演技能,为什么不要?”由于瑞芳老师的坚持,我、黄达亮、郑梅平……顺利地进入演员剧团。 瑞芳老师关心年轻人是一贯的。她曾深情地说:“我爱所有的人,尤其年轻人。”1977-1985年她在主持演员剧团工作期间,亲自去工厂、学校、农场招人,开办青年演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后来都成为电影厂的骨干力量。瑞芳老师关心我们年轻演员是无微不至的。记得1964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我是在瑞芳老师家吃的。当时剧团为慰问部队排了一个轻喜剧《一百个放心》,讲老爷爷去部队探望刚入伍不久的孙子阿毛,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矛盾,最后看到孙子在部队健康成长,表示一百个放心。我们演出后反响很好。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视台定于大年初一上午在电视上直播这个小话剧。我无法回萧山老家过年了。放假前瑞芳老师对我说:“你来我家吃年夜饭吧。”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在剧团宿舍看书,朱江老师跑来找我:“瑞芳老师刚才打电话来,让你去她家吃年夜饭,6点钟。这是地址,很好找,在衡山路上高安路口。”当年我很瘦,才124斤。瑞芳老师特地为我准备了一个蹄膀炖鸡,还为我开了一瓶葡萄酒。饭后我第一次欣赏到严励老师(瑞芳老师爱人、美影厂厂长)为我演奏“锯琴”。太神奇了,一把宽锯条居然和小提琴一样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过节后一上班,瑞芳老师就很关心我们上电视台演出的情况,演爷爷的史久峰(我们都叫他老久)对瑞芳老师说:“我从来没有演出这样别扭过,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有三台摄像机对着我们,让我们冲着镜头演。平时演出观众有热烈的反应,现在什么都没有,干巴巴的!今后我再也不上电视台演出了。”我的感觉完全一样,都不知道是怎么把戏演完的。瑞芳老师听后大笑:“你们开个头也好。今后电视这玩意儿肯定会大发展,西方很多国家都已经普及了。这给我们演员提出一个新课题,怎样面对摄像机,没有观众进行演出,还得有好效果。” 瑞芳老师不仅在思想上、工作上,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大家。老演员们称瑞芳老师是他们的“政委”,赵丹、高博、康泰、仲星火……很多演员工作、生活、家庭有矛盾都来找政委,得到她的帮助和开导。85岁的道临老师有思想问题:“为什么不让我拍戏?”他也来找瑞芳老师诉苦。瑞芳老师劝他:“拍电影的事让年轻人去干,你现在主要任务是养病。” 她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1964年9月在华东局组织安排下,我们上影厂一部分创作人员和空军政治学校的师生,以及华师大政教系的同学去安徽定远县搞“社教”,我和瑞芳老师分配在一个小组,靠县城边的一个南塘大队蹲点。 记得当天刚到大队部我们就傻眼了。大队部是一所空荡荡的大房子,周边是荒地,问生产大队长,有厕所吗?“厕所没有,我们都习惯拉野屎。”我们立即放下行李,部队张教官让大队长马上借几把铲子来,让他再送两担秫秸秆来。大家动手在大队部后面荒地里挖了两个大坑,用秫秸秆围成了男女两个厕所。瑞芳老师住在大队部,8个多月就在这里上厕所,其艰苦程度现在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我后来几乎跑遍了整个定远县城才在一个小杂货铺买到一对痰盂罐,上面还印有囍字。这才解决了瑞芳老师冬天上厕所的困难。瑞芳老师把其中一个送给华师大的女生小张。在搞社教期间我们几乎天天吃高粱糊糊、山芋粥,菜是萝卜缨子。瑞芳老师便秘很严重,我常去县城药房帮她买“一清松”药片,瑞芳老师就这样坚持下来,毫无怨言。(P3-5 序言 记得2014年出版《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时,我在自序里有这样一段话:“……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出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我到福州路去走走,竟有书店在论斤售书,让我出书的热情立即冷了下来。耳边又响起妻子的反对声:你一个平头百姓出什么书?出书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是明星大腕的事情,你写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早已成为历史,又有谁想知道?” 当时由于好友刘巽达以及其妻刘挺亲自操作,又得到出版社领导的关爱,特事特办,居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赶印出来。由于读者的厚爱,特别是中老年影迷的热爱,书已所剩无几了。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签名售书那热烈的场面。书上市后,我先后收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以及微信发来的鼓励:“孙老师,读你写的书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值得回忆的岁月,是你们用声音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从你的书里我们读到了一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代,你们生产出特殊的文化产品,为我们精神家园注入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你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特别是参加几次老年朋友的活动,他们看了我那本书竞也深有感触:“真没想到,邱岳峰老师带4个孩子才住17平方米,太艰苦了。”“真没想到,当年你每个月也要借工会的小额互助基金5块钱。”“尚华、于鼎、富润生老师……他们的生活太艰苦了。”“孙老师,读你的书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张瑞芳老师、孙道临老师、陈叙一老厂长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要有点精神,要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我们人生的标杆。”…… 一位当年的知青还给我写来一封长信:“孙老师,那个年月我们认为自己是世上最苦的人,没想到你们和我们一样艰苦,还执着地为社会制作精神食粮。当年为了能看上你们译制的影片,我们知青结伴走上几十里山路,到天亮才回到山寨也不叫苦,还能兴奋地谈论许多天。孙老师,你也许不会知道,后来家人把你写的好多部电影剪辑从电台录下来寄给我们,我们可兴奋了。每天在被窝里听电影,成为我们一种莫大的享受……真的感谢您把当年的那些事儿记录下来,让我们共同回忆那蹉跎岁月。” 我感恩这些读者给我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更感谢他们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支持和热爱。这次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麻俊生先生的热情支持下,我把多年来写的有关老电影上作者和译制配音工作者生活、工作点滴的文章结集出版,以此答谢读者对我的厚爱,同时也完成一个心愿:把我们走过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下来,把教导我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师辈们的品德告诉读者,也让后人知道电影人当年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孙渝烽 2017年9月 后记 当我整理完最后一篇手稿时,心情异常激动。原来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这些前辈、同事、同学、朋友伴我一起走过这人生的道路。在回忆他们的工作、生活中也融入了我的所有生活经历。是他们教诲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在众多榜样的影响下,我这几十年的人生道路走得扎实、走得健康。尽管有风风雨雨,可我遵循父母的教导,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善待别人的人。 父亲教导我:“做人要以礼待人,以诚待人,以善待人;真诚是做人之本,勤奋是立业之本,宽厚是待人之本。” 母亲教导我:“做人要坚强,不就是吃点苦,耐点劳嘛!要学会苦中寻乐。穷要穷得有志气,穷要穷得有骨气。” 马上要迈入耄耋之年了,人老了感悟也油然而生。人的一生就是尝遍酸甜苦辣的过程。所有情绪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快乐、痛苦、兴奋、欢愉、苦恼、愤怒、感恩、感激、期待、希望……人生中有多少情绪几乎都会遭遇到、享受到。人生的阅历就是一本偌大的书,一点不假。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我悟到做人要理解、珍惜四个字:“命运”“缘分”。回顾自己的一生,所有的人和事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当很多事情想不通时,用这四个字来解释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每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有贫富之分,有成功失败之分,有长寿和短命之分……是命运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为什么我能和这么多前辈、同学、朋友相遇,共同生活、工作呢?那是我们之间有缘分。世界这么大,偏偏会认识你,和你相处,用什么也解释不清楚,可用“缘分”两个字就一下子明白了。因此人生无须去攀比、去对照,各人努力按自己的人生轨迹去生活,去奋斗,就会迎来属于你的一片新天地,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所拥有的一切。 人老了,对走过的路,感怀甚多。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和蔼可亲、明白事理、雍容大度的老人,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晚节吧。老得庄重,老得清香。 这本书是我向我的夫人徐美珠送上的一份礼物。今年是我们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儿有女,有孙女,有外孙,她功不可没。我这一生中所有的点滴工作成绩都包含着她的支持和辛劳。 最后我感恩于很多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是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有勇气写完这本书,又在他们无私帮助下才能顺利地完成这本书的出版。《上海采风》杂志主编刘巽达先生,他不仅热情地为我写序,在编排上还给予精心的指导。采风杂志社编辑皮可先生,他放弃很多休息时间为我打印书稿,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最后非常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麻俊生先生,他以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为我编辑出版了这本书,让这本书得以及时和广大读者见面。 孙渝烽 2017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