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鸣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鸣著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分四章,在前两章中,作者通过对当时北洋十多位主要军阀和政客关系的厘清,来看待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的力量,重现了当时混战中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在后两章中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提出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对当时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内容推荐

一百年前,一代强人袁世凯洪宪称帝不得人心而病故,他身后留下的所谓北洋军阀,是始创于袁世凯小站练兵的一个军人集团。张鸣著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围绕五四运动,重点关注北洋三杰之一王士珍退出后冯国璋、段祺瑞的直皖之争,以及北洋第三代吴佩孚势力崛起。还原修正了教科书中对五四这场其实持续年余,也对后来国家政治走向产生极大影响的运动中各色人等——在其间的真实动作与种种滥觞。

目录

序言 《北洋裂变》再版的短序

导言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第一幕 斑驳的武人背影

 山东和青岛问题

 “二十一条”

 西原借款

 皖系“帝国”

 日元背影里的两件大事

 武力统一:巅峰上的噩梦

第二幕 被遗忘的角落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迷失

 外交疑云下的学生运动

 学生与军警

 文明中的暴力故事

 悲情制造

 抵货运动的是是非非

第三幕 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花界里的爱国运动

 洋人下毒的魔咒

 租界里的镇压事件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三个卖国贼

 在亲日与卖国之间

第四幕 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五四运动里的军人声音

 直皖之间:由裂痕到沟壑

 湖南:中国的火药桶

 吴佩孚与湖南的“驱张”运动

 吴佩孚和他幕僚的两种趋时

 吴佩孚变脸:文戏与武戏

试读章节

外交疑云下的学生运动

“五四”那天的游行过程,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和中国学者彭明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抵是这样的:在梁启超的电报传到北京,由林长民捅给报界之后,以北大为首的各所大学的学生,1919年5月4日这天在天安门集合,游行示威。矛头直接指向三个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游行队伍先到东交民巷美国使馆请愿,没见到美国公使芮恩施,一腔怒火,转而扑向卖国贼。随即去了赵家楼曹宅,有些人事先准备好了煤油和火柴,因此,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成为五四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干痛快了的学生有几十人落在后面,被姗姗来迟的警察捉去。围绕被捕学生的捉与放,以及巴黎和会上的拒签问题,惩办曹、章、陆的问题,演出了整个五四运动的活剧。

此后,生活在海峡两岸的运动参与者,对于火烧赵家楼的暴力,有不同的看法。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评价不一。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也有比较社会性的解释,远因是社会经济变化,近因是新文化运动。但五四运动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段祺瑞政府主导亲日政策以来,国人一系列的深刻忧虑,在巴黎和会诱发下的一种总的爆发。

自打日本寺内内阁上台,寺内的私人特使西原来华,特别是西原借款大笔地涌进中国政府之后,中日关系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这种所谓的改善,是当时的北京政府,或者说当政的段祺瑞和他周围的人跟日本政府之间的事,其他的人则不这么看。

说是中日关系改善,但日本依旧占着青岛和胶济铁路,对中国主权的蚕食,一点都没停止的意思,中国人眼里亡国的“二十一条”也没有废除。能看得见的成绩,就是西原借款。但是,人们要问,为什么日本人会这样大方地借钱给中国人?按从前的借款惯例,但凡钱进来,就有交换的权益出去。所以,人们从开始就怀疑段政府是不是跟日本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这种怀疑,报界有,知识界有,在华的英美人士以及中国的亲英美的人士有,甚至于一些跟段祺瑞靠得不近的军阀也有。

更要命的是,日本人大方地大笔借钱给段政府,但却主要用来支持段祺瑞打内战。事实上,如果没有西原借款,段祺瑞即使有心武力统一,也难以调遣一兵一卒。因为困窘的北京政府,除了京张、京汉等几条铁路的收入和北京城的一点税收之外,只能靠支付历年赔款剩余的关余和盐余(支付赔款外的剩余盐税)活着。寅吃卯粮,动辄就滥发公债,维持局面,发到最后一点信誉都没有了,发了公债也没人买。显然,这样的中央政府,是没有力量调动军队的。

打仗自然导致紧张,局势紧张,关系紧张。不仅南北紧张,段政府跟西南军阀陆荣廷和唐继尧紧张,跟广东的孙中山的国民党紧张,而北洋派内部的裂痕也随之加大。后袁世凯时代,北洋三杰之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中,王士珍神龙见首不见尾,缺乏政治野心,早早退出竞争。段、冯二人地位相当,段比冯,升官考试差点劲,指挥作战也不行,但是在政治上有决断,而且在北洋系中人脉较广。凡是北洋系统出身的军人,有点头脸的,至少在名义上都是段的学生,因为各个北洋系统的军校,总监(校长)都是段祺瑞。但冯国璋也有自己的势力,不仅有江苏的地盘,而且有两个原清朝禁卫军的旅作为嫡系武装。在袁世凯还在的时候,两人就貌合神离,袁世凯死后,实际继位统率整个北洋系的,是段祺瑞,老段也以此自居,冯国璋则积不相能。因此,冯段矛盾开始突出。坊间传出皖、直分野,因为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冯国璋是直隶河间人。占据中央政府的皖系自然占上风,得到多数北洋系军阀的拥戴,但直系也有长江三督,江苏李纯、江西陈光远和湖北王占元,以及一些没有明确地盘的军人的支持。

没钱不打仗的时候,所谓的直皖分野,并不明显。两家的分野,也并非严格按籍贯来的。很多皖人,比如陆建章,就对段祺瑞很不感冒,到处煽动军人反段;而身为保定人的曹锟,在战争开始阶段,很听段祺瑞的话。冯段之间,一直到冯接任总统,都没撕破脸皮。但是,钱和战争却激化了派系之间的矛盾,在段力主武力统一的当口,冯系总是时不时地唱一支和平曲,不是自己唱,就是让长江三督唱,尤其是让跟冯最贴心的李纯来唱。

P86-88

序言

《北洋裂变》再版的短序

这本小书,曾经耗费了我四五年的心血。研究一个被人研究到烂的题目,怎么看,都有出力不讨好之嫌。然而,我做到了,在五四运动这个题目上,做出新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前众多的研究者过于偷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在思想文化上做文章,前面说了,后面接着说。

对于“五四”,现在有一股否定的潮流。只是,人们否定的,是“五四政治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认为这场运动毁弃传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伤害巨大。反倒对“五四政治运动”。大家没有什么意见。而我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领域必需的变革。尽管有诸多的问题,但没有这场变革,就没有后来的现代学术和文化。而1919年5月4日及以后的一连串政治抗议运动则大不然。所谓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实际上是在一个丛林时代,中国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不在那时,而是在1915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参战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得到了提高。

即使一场看起来目的崇高,道德高标准的爱国学生运动,里面也充斥了权力技术的运作。军人派系之争利用了运动;运动中的学生,也利用了军人。北洋系的第一次大裂变,就因这场持续一年的学生运动的余波而发生,由此改变了民国政治的走向。

这本小书问世之后,一位熟识的近代史学术大腕跟我说,如果你按照学术规范写,产生的影响会更大。我至今不这么看,我不是不懂那些学术写作的成规,我就是不想那样写。做历史研究,如果没有了爱好者的参与,就成了学界内部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这个象牙塔,真有那么纯净高雅吗?不在里面,也没什么大不了。

算了,我就这样写,尽我的所能,写的好看,好玩。

是为序。

张鸣

2015年4月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