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在许多同胞内心里的解读其实是一“尔所不欲,勿施于吾”。在现实中的现象则往往是——“吾欲,故施己所欲于人也”,并且从不内省这理由是否具有正当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该有什么另外的东西是高于人道和人性原则之上的;为了使人道和人性原则居于神圣,现存的一切规则、规章、规定,其实都是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灵活的事情……
人间自有温情在。人间永远自有温情在。人内心里如果没有的东西,走遍世界也无法找到。善善恶恶,善恶迭现,世界从来就是这个样子。
《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共2册)》录入了梁晓声先生对于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的文章,呈现了中国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给人以温暖人心的力量。
《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包括《中国人的日常》、《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2册。
在《中国人的日常》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
这里有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的打工者,视清名胜过一切的老妪,志大才疏的文学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一心培养女儿当明星的父亲,不作为的官僚,纯洁的初恋情侣,不肯把第一次交给城里人的农村女孩,爱上自己雇工的女东家,以及在最最平凡的日常中,甚至是在困苦的境遇中,仍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的普通人。
他们的善良与大度,忌刻与软弱,渴求与迷茫,各异的人生原则与生活哲学……诸多要素的拼接与组合,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温度与性情。作者所记录的中国人的日常,饱含对弱者的同情,对不公的愤怒,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进行着对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追问。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是梁晓声先生的最新作品。
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境遇,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书中充满着作者对于人性本质的真知灼见,又散发着人文情怀的浓浓暖意。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这里谈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且限于文化知识分子,即自身所学专业及后来乃至终生职业与文、史、哲领域密不可分的一类知识分子。
科技知识分子是另一类人。除了在人类处于科学知识蒙昧的时期,这一类人的发现、发明、创造曾与当局的意识形态控制尺度产生冲突,因而受到迫害——在历史的多数时期,他们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性质的当局所愿倚重的人,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大抵会使国家和代表国家的当局大受其益而不是反过来。故他们的人生,通常不致过于可悲。这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事实,无须赘言的。
这里谈的“转基因”,与崔永元与方舟子之间争论是非的“转基因”毫无关系,只不过是借以比喻。他们争得特别激烈之时,有记者要我表态,我拒绝了,由于当时我对“转基因”食物的知识完全空白。现在,我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故可以表态站在崔永元一边了。入口之物无小事,危害与否尚不明确的东西,当然以慎食为好。
言归正题——仅举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例,浅析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之群体的思想“基因”的守与失,试看我们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成色的嬗变。
一、1940年蔡元培逝后,国内曾有报道言及联合国亦表示了哀悼,充分肯定其在中国教育事业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认为对于教育落后的国家有示范性的作用。未经核实,姑且存欤。但以上两点确合事实,当无争议。
这里且不谈他的贡献,单论其德。
当年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非寻常哀悼),颂其“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以上恳词包含以下诸意:
蔡元培是一位“士”,其“士”的精神磊落坦荡;
他是一个为主义而鞠躬尽瘁的人,他推行的自然是三民主义;
他在人格方面,具有极其本色的而非企图靠作秀赢得的强大魅力,即使反对他的人也由衷折服。
所以全国不分政治派别,“万流景仰”。
冯友兰认为他“是近代确合乎君子标准的一个人”。
儒家文化论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部内容,无非“君子”二字而已。
“可以托六尺之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身可危也,志不可夺也”,“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道”——这些中国古代关于君子的标准,在蔡元培人生的不同阶段,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证明了。 冯友兰由是称赞他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
傅斯年的评价更全面些,他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鲁迅兄弟的业师寿洙邻说:“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正因其具有“不择壤流”,兼容并包之襟怀,连辜鸿铭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不肯做官的蔡元培托病离朝,回到家乡兴办新式学堂,先后主办、创建了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稽山中学、嵊县剡山书院、南阳公学。1902年,创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民校。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谦谦君子而研制炸药,每欲以文人之躯换清廷大佬之狗命——想来真真令人心疼。
今日之国人,特别是青年,若对鲁迅知之甚多,对蔡元培仅知一二,或全然陌生,实在是不应该的,也实在是知识方面的遗憾。
同在绍兴,同在一条街上,鲁迅故居车水马龙,蔡元培故居门可罗雀,可谓国人一大羞耻也。
蔡元培者,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文化知识分子中的孙逸仙啊!
世负斯人!世负斯人!
若有青年读了我此书,且又去了绍兴,我劝你们也前往蔡元培故居参观。比之于鲁迅故居,那里未免冷清、寒酸。而比之于鲁迅,蔡元培则尤可崇敬也!
你们若果去了,勿忘代我深鞠一躬。
你们须知,你们中人所津津乐道的近代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师级的文化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受到过蔡元培人格与精神的感召的!
P210-212
谈到读书这件事,不论与一个人、几个人,还是许多人谈,所遭遇的最经常的反诘是:养成读书习惯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是啊,有什么好处呢?
喜欢读书有益于将官当得更大吗?有益于成为巨商吗?有益于成为顶尖科学家吗?——确实,未见得的。也许还会反过来。
因为,谁一旦成为百分之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的人中的一个,责任可就大了,便身不由己了,属于献身型的人类了;即使曾是很喜欢读书的人,也会因惜时如金,不得不放弃读书之嗜好。读书对于他们成了偶尔之事,难得时光,特享受的。
且不论他们了,便说各行各业的翘楚和精英们吧,那也都是须钻研不懈,多思而少眠的人。他们读的大抵是业务书,偶涉其他,眼光是极苛的。
前日有朋友来访,言及他们的儿子终于从国外回归,已获双博士学位,且都是上数的别国大学颁发的证书——而找到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在私立高等技校任电脑技术专业教师。
那样的儿子该属出色的千分之几了吧?——他是喜欢读书的,他父母也是为他到我家来挑书。我任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委,照例收到了一批书。
一个中国人与书籍的关系的真相是——从前的读书人仅是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幸运人,大抵是为了跻身仕途而读;如今恰恰反过来了,最广大的普通人才较有时间读读什么书。
普通人是多么普通的人呢?
清华、北大每年毕业不少学子;剑桥、哈佛也是——皆不普通了吗?否也。了解一下就会明白,并非个个都成了人杰,十之七八后来也还是归于普通;往好了说有望成为中产阶级种子而已。
如果谁的人生,目前尚不能与我朋友的儿子相提并论;如果哪一对父母,还没从自己的小儿女的智力方面看出比我朋友的儿子将更有出息的智光,那么我的建议是——在不影响正常升学的前提下,着意培养儿女的读书习惯吧。
任何一个国家的95%以上的人口,注定了是普通人口。这个世界对此点还没有破局之良方。
那么,读书对于95%以上的人类,益处甚大。
会使我们成为社会地位虽普通,但在其他方面却较优秀的普通人。
会使我们于浮躁之境淡定;于群情盲动之际保持理性;于享乐风习大行其道时俭以修身;于清贫中不至于连精神也一并“贫穷”了。
会使我们成为善良、文雅、举止得体、谈吐不俗,因而起码在95%以上的人口中成为受尊敬的普通好人。
当然,我指的是值得一读的书……
2017年4月1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