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院士回乡
福建长乐的鹤上镇,地处海滨,毗邻福州,是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个山清水秀充溢着诗意的所在。鹤上,原名鹤峰,明朝初年,因新辟一湖于纵横两港道问,登鹤峰山俯瞰,犹如“上”字,乃改称鹤上。
2007年9月14日上午,鹤上镇云路村,乡亲们像过节一样聚集在村口,他们在迎接一个从未见过面的亲人——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陈俊武祖籍鹤上镇云路村,但他以前只是从长辈和亲戚的讲述中了解些许关于故乡家世的掌故,80年来,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当陈俊武和女儿陈欣在长乐市副市长林建秀及长乐镇书记、镇长的陪同下来到村口的时候,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乡亲们迎上前去,执手问候,簇拥着他步人礼堂。
礼堂里已升起祭祀所用的炉火,香烟袅袅。陈俊武眼睛潮润,双手微微颤抖,他恭敬执香,行礼鞠躬。礼堂里一片肃穆,只有那一缕缕淡淡飘散着的白烟,就像是游子对故乡祖籍绵长的思念。
简单的拜谒仪式之后,陈俊武在陈氏宗亲的带领下,凭借着父辈们的讲述留给他的些许回忆来到老家所在地上店。他竟然找到了经历沧桑岁月的古井,被烧毁的“疆恕堂”和多处祖屋遗址的痕迹。他参观了云路村的村容村貌、陈氏祠堂、村里的企业、敬老院、云路小学,又在乡亲们的陪同下徒步登上后山寻找祖墓。在青山绿树环绕之间,古塚犹在,石碑尚存,漫漶剥蚀的碑刻文字,记录着祖辈的业绩和历史的风云。
陈俊武这次回乡,是在受聘为长乐市社会经济发展顾问和长乐市科技顾问团成员,长乐市政府多次发出邀请后终于成行的。
这些天来,陈俊武一直被炽热浓烈的故乡情谊笼罩着,感动着。
2007年9月11日深夜,陈俊武在女儿陈欣的陪同下,从湖南飞抵故乡长乐漳港机场,市政府林建秀、陈增国副市长及鹤上云路村乡亲代表专门到机场迎接。
从9月11日至16日,在短短六天的时间里,陈俊武故乡之行的日程安排得丰富密集。他先后参加了由福建省科协、福州市科协主办,长乐市承办的“福建省、福州市全国科普日”长乐主会场活动,长乐高鲁天文馆的揭牌开馆仪式,实地察看了滨海、金峰工业区,与当地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们座谈,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出谋献策。
陈俊武还先后参观了长乐博物馆、冰心文学馆、人民会堂、八旗博物馆、琴江满族村、郑和航海馆、龙泉寺、显应宫。人们发现,陈俊武院士虽已年过八旬,却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所到之处,他都是兴味盎然,流连忘返。回到故乡,他似乎又找到了孩童时期在母亲面前欢愉和温暖的感觉。
每到一地,陈俊武和女儿陈欣都是不停地拍照。他要将这五彩缤纷的故乡美景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记忆里。他赞叹长乐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家乡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一颗滨海明珠!”
长乐文化积淀深厚,特别在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著名作家、文学家冰心、郑振铎,著名电影导演陈怀恺、陈凯歌父子,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祖籍都是长乐。现在的两院院士中,仅福州长乐籍的就有五人。早在1996年,福州市就编印了介绍福州籍院士事迹的《院士风采》一书,其中曾收人了介绍陈俊武业绩的文章。2003年,长乐市又专门修建了院士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长乐籍院士的业绩。在院士馆自己的展区前,陈俊武深为家乡人关注外地游子的情谊感动,也由衷赞叹家乡对科技文化的重视。(P3-5)
和陈俊武院士结缘,是我人生的一件幸事。
1992年夏,河南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莽原》邀约我写一篇以陈俊武院士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这一年年初,他刚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改称院士)。这篇题为《灿烂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在1993年第1期《莽原》上发表,后来也引起了一些反响。
那次采访和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经历淘洗和感奋的精神之旅,陈俊武院士的辉煌业绩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就像是一座精神高地和一片道德绿洲,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在我的心目中,陈院士是一个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一个像老师和长辈一样的人,但他一直是以平易、谦虚和热情对待我这个后学和晚辈。心灵和情感上的契合和共鸣,使我们之间建立了忘年之交的友谊。我们真的是“一见如故”,后来就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我曾多次到他家里拜访,为了回访,他甚至在春节时坐公交车到我家“寒舍”来看望。在很多年里,岁末年初,我收到的第一张新年贺卡,必是院士寄来的;我60岁生日时,院士写来贺信,还亲自撰写了嵌入我名字的贺联……过往岁月中的许多细节,都令我感动和铭记。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背景,2015年夏天,当《陈俊武传》的写作项目启动时,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和陈俊武院士选择我作为作者。其实,为陈院士写一本传记,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因为我当时手头还有其他写作任务,这项工作真正开始是在去年的夏天。
当我又一次走进坐落在涧河岸边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这座熟悉的大楼的时候,心中充满了亲切和感慨。因为当年的采访和写作,我曾无数次来到这里。这里有许多我的熟人和朋友,公司历届领导中,很多人后来也和我多有过从,《灿烂人生》刚刚发表时,公司还宣布我为“荣誉职工”。
这些也许是有利的条件,但我知道,自己作为石化工程技术领域的门外汉,这次写作仍然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和陈院士每天都有一次长谈,相对轻松自由的随时互相交流的气氛,是我喜欢的采访方式。这大约也是他第一次这样长时间地、集中地、详细地讲述他的家世和人生的经历。在此之前,陈院士自己已经编列撰写了详细的提纲和素材资料,这也为我的采访和写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写陈俊武院士的传记,必然要涉及大量的石油化工方面的基本概念、工艺技术和生产过程,作为行业以外的作者,这是我重点关注的地方。因此我在采访的时候尽量要问清楚,弄明白,虚心请教。当然,我自己也大量“恶补”,浏览阅读了很多石化和炼油工程技术方面的资料。按说,就石化行业和炼油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方面,我也不完全是“白丁”了,早在20多年前采访写作《灿烂人生》的时候,我就认真做过一番科普的“功课”。当年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有位高工曾评价《灿烂人生》是“外行能看得明白,内行挑不出毛病”。这次写陈院士的传记,我仍把这句话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人物传记的写作,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既要写事,也要写人。按我的理解,写人是第一位的,不仅要写人物的人生历程,主要事迹,还应揭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大量的细节,而所谓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就体现在这里。但作为一部写中科院院士的传记,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应是他的业绩和成就,是写事。这些事其实很多都涉及石化工艺技术和生产过程,说实在话,这类内容在文学性表述上会受到局限。因此,在全面、真实、准确地叙写事功的前提下,尽量注意增强文学色彩,也是我在写作中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一个标准,一个方向,至于效果如何,只能交由石化系统的专家和广大读者评判了。在此,我也诚恳期待着各位的批评意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可谓群星灿烂,聪慧、好学、敬业、勤奋、坚韧,是这个特殊人群的共性特征。但陈俊武院士的人生道路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比如,在中科院院士中,他是极少数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从新中国第一代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也是极少数从工程技术领域入选的。另外,从他的家族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理出一条现代科技在中国近现代萌生和发展的脉络。我力图在叙述和描写中尽量对这些内容和线索予以关注,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并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陈俊武院士严谨、认真、谦虚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他对文稿的审读极为细致,可谓字斟句酌,特别对一些涉及自己荣誉和功绩的内容尤为严格,再三表示要强调集体的力量,团队的成绩。
2017年3月,恰逢陈院士的90周岁生日。中国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安排在洛阳组织了一次现场教学活动,陈院士的原催化裂化高研班的学生们也汇集洛阳。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我当时因为生病正在住院治疗,但闻讯后带病参加了全部活动,还采访了有关人员。那几天,我总是忙碌一天后才回到医院输液。但连续几天的辛劳却使我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非常珍贵的素材,活动的内容正好也可以作为这部传记较为自然合适气韵贯通的结尾。这,应该也算是生活的馈赠吧。
这次采访和写作,虽然辛苦和紧张,但我心中一直充满了愉悦。我又一次感受到陈俊武院士的辉煌业绩和人格力量对中石化系统特别是洛阳工程公司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精神资源。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组织的院士传记写作项目,正是开发、利用这种珍贵精神资源的富于远见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功德无量。作为石化行业以外的作者,我借此机会,向这个项目的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向中国石化出版社表示敬意和感谢!
在《陈俊武传》的采访写作过程中,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给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工作条件,从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王国良书记还亲自安排,热情向我介绍情况,李建永、陈香生等在采访考察、资料收集、照片整理拍摄、技术把关、协调联络等诸多方面都为我提供了大量热情的帮助。公司原党委书记周祖荫等老同志亲自陪同我采访,远在上海的张韩和萧凤芝夫妇还热情为我的初稿校对并提出修改意见,等等,对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恕我不再一一列举名字,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张文欣
2017年9月8日于洛阳
三十多年前,我便与陈俊武同志相识。几十年来,尤其是我在中国石化总公司、国家经贸委和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与他有过无数次的交往,我对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由衷敬佩。1994年3月,在中国石化召开的第六次科技进步会议上,我当时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向闵恩泽和陈俊武两位院士颁发中国石化重大贡献奖,号召全行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向两位院士学习的活动。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却仍然历历在目。
俊武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而且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专家,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近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催化裂化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领先技术(如同轴式催化裂化技术,上世纪80年代成功应用于兰州炼油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中国炼油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开发出了甲醇制低碳烯烃(DMT0)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应用;他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为国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关键的决策建议;他以著书育人为己任,编写了多部重要学术专著,举办了三期中国石化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许多学员已成为石化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栋梁。他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赢得了石油石化行业、科技界和社会的高度尊敬和爱戴。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开拓进取,目前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已持续多年跻身世界500强前列,成为国家规模化、支柱性产业;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己任,培养出了以陈俊武为代表的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的科学家,才实现了我们石油石化行业在多个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使我国经济发展、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民族尊严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他们是我们行业的旗帜,他们的精神更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认真阅读了中国石化同事转来的《陈俊武传》书稿,加深了我对俊武同志的印象。这本书记述了这位石油化工前辈逐步成长为国家大师和行业泰斗的人生历程:从小时候喜欢化学、立志产业报国、刻苦攻读,到一路风雨、追梦石化,从刻苦创新、催开“五朵金花”,到勇挑重担、推动企业重组改制,从与煤化工结缘到著书育人、春风桃李,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十九个章节各自成篇,又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一部走近陈俊武、认识陈俊武、学习陈俊武的佳作。
掩卷深思,我认为俊武同志身上体现的四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一是忠诚爱国、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振兴石化的产业报国精神;二是勇于超越、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引领未来的自主创新精神;三是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尊崇科学、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精神;四是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乐于奉献精神。陈俊武同志的这四种精神不仅浓缩了石油石化行业精细严谨等优良作风,而且对我们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振兴石油化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石化行业不管是业已退休的老同志,正值风华之年的中年同志,还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朋友。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员和职工都可以从这本传记中获得启示和教育。
值此传记出版之际,我衷心祝愿俊武同志身体健康,永葆青春,在创新道路上继续奋进!
盛华仁
2018年1月8日
张文欣著的《陈俊武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记述了陈俊武从小时候喜欢化学、立志产业报国、刻苦攻读,到一路风雨、追梦石油、刻苦创新、催开“五朵金花”;从勇挑重担、推动企业重组改制,著书育人、春风桃李,到与煤化结缘、促进MTO产业化。逐步成长为行业大家的人生历程。真实反映了陈俊武产业报国、勇于探索、尊崇科学、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
张文欣著的《陈俊武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院士,记述了这位石油化工前辈逐步成长为国家大师和行业泰斗的人生历程,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十九个章节各自成篇,又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一部走近陈俊武、认识陈俊武、学习陈俊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