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智慧
孙子所处的是一个优胜劣败、弱者先亡的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就是相互争霸和兼并,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当时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之主的地位,齐、秦、晋、楚等诸侯强国先后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面对这种形势,如果安于现状,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成为大国的附庸,二是坐以待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这里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和“国防”。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非常有气势,把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这样,《孙子兵法》全篇就被定位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上,使我们认识和研究战争问题也处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战略起点上。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句话非常有分量,将战争问题的必要性点得非常到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责任融入了战争问题的研究中,而这一点,正是每一位战略家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
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的。如果在战争中失败,就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视,必须认真对待。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具有忧患意识,要经常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这不是危言耸听。要记住:胜利和成功往往是最大的敌人!
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直到把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了,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这么用力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再想磨牙也来不及了。但如果平时我就把牙磨好,那么到时候我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狼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启迪了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当危险突然降临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否则,很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一败涂地。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结果吴国大败,随后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侍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把他送回了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一直在训练精兵,励精图治,以便等待时机进行反击。勾践深知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却会消磨意志,他担心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从而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晚上睡觉他从不用被褥,只铺些柴草,还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会时常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还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就这样,在越国从上到下的齐心协力之下,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勾践找到了时机,一举把吴国消灭了。
如果吴王夫差能够明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道理,那么就不会对越国放松警惕,最终被灭国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当直接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们大多会用全部的力量去进行抗争。但是,当安全的时候,却往往意识不到安全是不会永远存在的,所以总是不能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结果会因此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看问题,要多观察、多感受生活。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处变而不惊。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