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伊朗(谨以三十年深度纪行再现五千年伊朗人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田端惠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大家都是第一次到伊朗,心情兴奋,毫无睡意,几位教练围坐着聊了好一会儿才各自回房间歇息。我看看表,德黑兰时间已是凌晨4点半,正是北京时间上午9点。

上午10点,我们教练组全体成员前往伊朗奥委会,拜会奥委会秘书长阿加扎德先生。奥委会隶属于伊朗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由一名副总统兼任主席。阿加扎德秘书长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我们。

阿加扎德先生热情地与我们握手表示欢迎,并客气道:“本来应该让你们多休息一下,但是我希望早点见到你们的心情非常迫切,也希望早一点就你们的工作做出安排,请你们谅解我的急迫心情。”他接着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各个体育运动项目水平下降得很厉害,希望尽早恢复提高。所以,政府才决定聘请中国教练及翻译到伊朗工作,这既是伊朗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信任,也是两国政府与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希望中国教练组在伊朗尽心尽力地工作,帮助伊朗提高相关运动项目的水平。”随后,他要求我们的教练分别为伊朗排球、体操、羽毛球和乒乓球四个项目的教练及运动员讲好课。这让我们都感到十分意外。我们赴伊朗前,国家体委仅通知我们,在伊朗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伊朗四个项目的国家队,并没有提到还有讲课的任务。

教练组组长表示,中国国家体委没有赋予我们讲课的任务,只指示我们完成训练伊朗国家队的任务。另外,我们也没有做任何准备。阿加扎德秘书长说,“我可以给你们几天时间做准备。但是,伊朗没有现成的国家队可供你们训练,我们交给你们的任务就是给各个项目的教练和运动员讲课并进行示范训练,希望你们认真配合我们完成运项工作。”教练组长只好表示,尽最大可能尽快做好准备。阿加扎德秘书长最后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和国家体委应伊朗政府和奥委会的请求派教练组到伊朗,并祝教练组在伊朗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拜会结束了,我们走出了奥委会办公大楼。外面天空晴朗,阳光明媚,但是我们的心情充满了阴霾,都感到压力很大。

随后,伊朗排球协会副主席兼残疾人排球协会主席杜朗尼先生陪同我们参观了距离奥委会办公大楼不远的德黑兰综合体育中心足球场、排球馆、篮球馆、体操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几个主要场馆。从设施看,各场馆的情况都不错,里面空调很足,显得很凉爽。当时,外面的天气已经很热了,我们参观完走出场馆后不久,每个人都大汗淋漓。暂短的参观并没有驱散我们心里的阴霾。

回到饭店,杜朗尼先生陪着我们到顶层中餐厅去吃饭。我们随便找了一张桌子刚坐下,一个五大三粗满脸胡须的男服务员便给每人递上一份菜单,上面列有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牛肉、鸡蛋炒饭、炒面条和酸辣汤等,感觉都是很地道的中餐。但等到菜品端上来才发现,酸辣汤是泰国海鲜酸辣汤,面条是意大利通心粉,其他菜也夹杂些许当地味道,虽说不上是真正的中餐,但是伊朗奥委会安排我们住在郁金香(LALEH)饭店的初衷,恐怕与这家“中餐厅”有关,从中可见伊朗奥委会为了让我们能够安心做好工作也是煞费苦心了。

由于当时用餐的人不多,杜朗尼先生叫来餐厅经理加入我们的闲聊。他介绍说,这个餐厅在伊斯兰革命胜利前,由一名香港人经营,当时在德黑兰属于高档中餐厅,生意非常火爆。革命胜利后,那位香港人离开了伊朗,由伊斯兰革命烈士与伤残军人及穷人基金会接手经营。基金会是一家革命胜利后接收原巴列维基金会及其他一些中小企业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始时主要是为在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中初期阵亡者家属、伤残军人及低收入者提供服务,后来业务逐步扩大到石油、天然气、金融、房地产及工农业等领域,人们习惯叫这个基金会为“穷人基金会”。这个中餐厅因长期没有中国厨师,所以“中餐”的质量下降了。

听最近从德黑兰回来的朋友介绍,伊朗中餐馆还不多,可能与中餐原料大部分要从中国运去,成本较高又与伊朗人的口味不同有关。只有当地华人商会里的中餐和“丝绸之路”中餐厅的生意还很不错。

P3-5

后记

伊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两国在历史与现实中从未有过恩怨与冲突,丝绸之路如同一条绚丽的纽带,将两国人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两国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首先,两国都是具有5000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等四大发明,以及医学、航海、建筑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贡献。伊朗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和工艺方面也取得过闻名于世的成就,其中波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1 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两国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学与波斯文学相映成趣,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有屈原、李白、杜甫、自居易等诗人和文学家,伊朗先后有哈亚姆、哈菲兹、菲尔多斯和萨迪等著名诗人与散文家;中国诗歌以韵律诗歌为主,伊朗文学以散文和散文体诗歌为特色;中国有《萨格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散文体诗歌,伊朗有《列王记》《蔷薇园》等史诗与散文,都是世界文坛的瑰宝;中国古代有《孙子兵法》,伊朗有政策谋略之书。

第三,两国都保留着在重要民族节日前后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中国春节前后有清扫、祭拜、家庭团聚和走亲串友以及祈福平安等习俗;伊朗有伊历新年前清扫、用麦苗或豆苗等绿色装饰、家人聚会和互拜亲戚朋友、祭拜亡灵,以及节后扔麦苗、跳火堆祈福平安等习俗。另外,两国老辈人都有坐茶馆喝茶、听说书的爱好,不同的是中国人以喝绿茶、抽旱烟为主,伊朗人以喝红茶、抽水烟为乐。

第四,两国都经历过外敌入侵,惨遭蹂躏的民族屈辱的历史。先有伊朗遭受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军队铁蹄的践踏,摧毁波斯帝国春都“波斯波利斯”(贾姆希德宝座)的悲剧,后有中国遭受西方八国联军依靠船坚炮利入侵火烧北京圆明园的屈辱。这两处闻名于世、迄今依然保留着的残垣断壁,在向世人诉说着难以忘却的过去。

第五,两国在同一年先后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伊朗在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也在向世界开放。所不同的是,中国完全打开了大门,笑迎四方客;而伊朗则由于美国和西方的封锁与制裁,国门总是在半开半合的状态。但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起共和国摆脱了羁绊,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

目录

伊朗漫记一

 译 员

 初次印象

 过斋月

 感受空袭

 伊朗美食

 伊朗的男人女人

 翻越达马万德峰,经历“冰火”两重天

 萨里:里海东南角的城市

 里海,鱼子酱,大森林

 德黑兰印象

 再赴里海

 茶馆小憩

 加兹温:南来北往的通道之城

 会见当地伊马姆

 大不里士:北部的历史都城

 乌鲁米耶:边境上的省城

 做客伊朗人家

 遇见车祸

 做客贾姆希德家

 伊斯法罕:历史名城

 伊朗人的贫富观

 路过公园参加婚礼

 启程回国

伊朗漫记二

 留 学

 重返伊朗

 德黑兰大学

 波斯文学硕士班

 塔法佐里教授

 社会保障配给券

 课程与教授

 校园生活点滴

 历史文学名人

 伊朗的教育

 新年习俗

 卡尚:绿洲小城

 亚兹德:风塔之城

 克尔曼:东南部的大城市

 阿巴斯港:国际港城

 盖什姆岛:波斯湾大的岛屿

 做客同学家

 德黑兰的大巴扎

 过斋月

 德黑兰的公共交通

 霍梅尼去世

 考试

 探访送葬仪式

 德黑兰的聚礼拜

 “阿舒拉”节

 活泼大方的伊朗姑娘

伊朗漫记三

 工 作

 库姆:宗教之城

 设拉子:玫瑰与夜莺之城

 德黑兰地铁与城郊铁路

 达马万德的新发现

 “超级”乘客

 基什岛:波斯湾中的明珠

 阿尔达比勒:萨法维王朝的发祥地

 马什哈德:宗教圣城

 赞江:右丝绸之路上曾经的驿站

 阿拉克:重工业之城

 哈马丹:西部避暑名城

 胡齐斯坦省:石油与古迹

 参与拍电影

 参观“比斯通”铭文和巴姆古城

伊朗漫记四

 面面观

 观摩总统和议会选举

 总统车队

 政治与机构

 餐饮与习惯

 寻访德黑兰特色餐馆

 特产:开心果、红花、鱼子酱

 伊朗的水果

 礼仪与禁忌

 历法与古代文明

 古波斯的神话传说

 中伊历史上的交往

 中伊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伊两国的近现代交往

附:伊朗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现在,出国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抱着好奇心去探访伊朗这个长期被视为“神秘”的国度。他们回来后,写了很多文章,谈了各自在伊朗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看到的与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2015年,一位女士到伊朗旅游后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伊朗,一个可以改变你的国家》的游记,她写道:

我去伊朗之前,读了《我在伊朗长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绘》,这两本书都是从女性视角写的,读后也都让人有点戚戚然,总觉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生命冒一次险。现在平安返来,我得说,去伊朗确实是一次冒险,但并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冒险,而是一次冲破以往头脑里的刻板印象、遭遇异文化与反省自己的心灵冒险。

伊朗是一个被当今世界上误解很多的国家:没有去过伊朗的人都为伊朗贴上“邪恶轴心国”“女性受虐地区”“战争狂”“宗教极端分子集散地”等标签。但是,真正在伊朗转了一圈之后,我发现这些标签不适用于当地正常生活的伊朗人。我给伊朗贴的标签是:斑斓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国、对旅行者超友好的热情人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奶与蜜”之地,适合生活的地方。

关于伊朗人的热情,我还是想引用她的文章:

作为一个不懂波斯语,只能勉强辨认波斯数字的人,呆在伊朗这种地方,我本应觉得孤独无助、举目无亲,但我并没有。在设拉子的街道上,穆罕默德夫妇主动向想进清真寺参观的素不相识的我们伸出援手,又开车带我们参观了设拉子的所有景点,直到日暮,还慷慨地送了我一本《哈菲兹诗集》。在德黑兰,当我迷路、语言不通地向路人打手势的时候,奥马尔先生从旁路过,不仅将我护送到目的地,还建议我坐地铁以考察民情的要求,更主动提出次日带我游览德黑兰城市。我更无法忘怀的是,当我走进清真寺的时候,当我进入女性专用地铁车厢的时候,那些黑袍和头巾下友好的笑脸和温暖的善意。我首次进入镜宫时,两个十几岁大的小姑娘主动跑来用英语问我有没有问题,她们愿意解答。在伊斯法罕的清真寺,一位不会讲英文的大婶怜悯地看着被雨淋湿的我,送上一碗热乎乎的当地甜点,笑着做手势让我喝下去。

从古迹和花园,我被伊朗之美所震撼。但是,正是这些伊朗人,使我的旅行有了好故事,使这次冒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使伊朗在我心里成为一片温暖的土地。正如有人说的:假如你喜欢充满意外和惊喜的旅行,就去伊朗——而在那里,会令你最吃惊,也会给你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就是伊朗人。

这是一位第一次到伊朗旅游的女士的切身感受,也是这位女士带着“偏见”到伊朗旅游后的真实内心独自,甚至比任何长期从事伊朗研究工作的学者写的东西更有说服力。看了这位女士的文章后我感触很深,长期以来伊朗被西方“妖魔化”了,国内外一些媒体也跟着妖魔化伊朗,令人痛心。

回想起若干年前,我曾陪同一位领导人访问伊朗,到伊朗后他也曾感叹,见到伊朗街道干净整齐、社会秩序井然、文化底蕴深厚、人们脸上充满着自信的笑容,与在国内听到的关于伊朗充满恐怖、暴力的报道完全不同。我的很多朋友日常谈到伊朗时,都问我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特别是当听我说要去伊朗时,都会很关心地问:“伊朗不是很恐怖吗?你去不会有什么危险吧?”每当这时,我都很无奈。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很多人如何看欧洲、如何看非洲、如何看中东、如何看伊朗,回答虽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是——欧洲:绿色、祥和;非洲:饥饿、疾病;中东:恐怖、爆炸;伊朗:不了解,但听说是邪恶、无赖。

我感到很悲哀。伊朗,一个与中国同样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被有些人彻底妖魔化了。

还有一位朋友去伊朗旅游后写道:

我总想告诉身边人,与其说伊朗的景色美,不如说伊朗的人更美。那些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却又似曾相识的遭遇与经历,或许不远的将来将永远不再。

在这本书里,我不想做什么评论,只希望能够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伊朗,而不是去误导。

内容推荐

田端惠著的《走进伊朗(谨以三十年深度纪行再现五千年伊朗人文)》讲述的不仅是那里雄伟的清真寺、开阔的广场、古老的废墟,还有伊朗普通民众和民俗风情。比如在德黑兰大商人穆罕默德家里做客,在当地的伊马姆客厅里座谈,跟着德黑兰大学的几位个性可爱的教授学习,在路边的小公园里参加当地特色婚礼,在清真寺和墓地探究伊朗人的送葬习俗……从这些接地气的、娓娓道来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一个与我们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伊朗,从而近距离感受那里的热情友好、包容开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编辑推荐

伊朗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了解中东文化的敲门砖。作者以三十年的游历和观察,再现了真实伊朗的认为历史和风土人情。田端惠著的《走进伊朗(谨以三十年深度纪行再现五千年伊朗人文)》带你穿越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明,重新认识伊朗。谨以三十年深度纪行,再现五千年伊朗人文。

一本既专业又通俗、图文并茂的深度游记,一部了解伊朗国家和伊朗人民的必读之书。

伊朗并不是一个战争频繁、被浓厚宗教氛围笼罩的神秘国度,而是一个热情友好、包容开放、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书中不仅有风光美照和人文美图,更有生动故事和冷静思考,本书带你穿越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明,重新认识伊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