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奠基伟业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于小波、陈平富、任葆薏编著的《奠基伟业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力求从比较客观、准确的历史基点,将杨钟健先生奉献社会、开创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丰功伟绩,生动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励广大读者更贴切地理解杨钟健先生忧国忧民、弘扬科学的心路历程,激励广大读者将对杨钟健院士的追思与怀念,转变成巨大的推动力与凝聚力,成为推进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能量源泉。

内容推荐

于小波、陈平富、任葆薏编著的《奠基伟业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主要内容包括杨钟健院士(1897-1979)新编年谱及纪念图片,籍以激励广大读者重温杨钟健先生弘扬科学、奉献社会所经历的奋斗历程。本书基于迄今最为全面的原始资料,特别是编者之一任葆薏女士(杨钟健先生儿媳)提供的珍贵照片、手迹,将杨钟健先生一生神奇的经历,置于中国二十世纪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变革的框架中。已故杨钟健院士是世界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是中国科学院以及原中央研究院最早的院士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的创始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尊崇。同时,杨钟健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为建立新中国的科学出版事业和博物馆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目录

杨钟健院士纪念图片选集

兴学世家年少志远(1897~1916)

此大洗礼救国寻路(1917~1923)

留学德国师从名家(1924~1927)

旷野追梦奠基大业(1928~1937)

国难漂泊记骨执著(1938~1948)

河山换装开拓新机(1949~1959)

规划发掘壮大根基(1960~1965)

风雨晚年鞠躬尽瘁(1966~1979)

杨钟健院士年谱新编

杨钟健院士科学论著选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春,离明兴赴哈勒、柏林、哥廷根等地,并参加德国地质学会在哈慈举行的年会及地质旅行。

在柏林,与留德古生物学者孙云铸探讨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意愿。同时,与少午中国学会发起人王光祈多次见面,纵谈时事。亦与同年由耶鲁大学毕业的美国古生物学者辛普森(G.G.SImpson)相见。

夏,由柏林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维曼教授,参观正在装架的蒙阴盘足龙骨架,观看先前由中国运来的各类化石,并参加地质旅行。同时,在斯德哥尔摩会见曾在中国工作的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并参观安特生在中国采集的古代陶器。

6月1日,维曼教授将其珍藏的林奈水杉木块作为生日礼物赠予杨钟健。

8月,在《中国古生物志》发表博士论文《中国北方之啮齿类化石》(德文),记述中国啮齿类18属31种,包括1新属及13新种。这一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正式诞生。

秋,返柏林后赴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国参访地质古生物学机构,为将来在中国研究脊椎动物化石做准备。 

2月,离别明兴(慕尼黑)大学,开始回国旅途,经奥地利时参观维也纳大学古生态系。

杨钟健回忆道:“有一天,布罗里教授约我在其家便餐,全家作陪,叙谈甚欢。布对我预祝道:‘中国之古生物学材料,都在等待着您去发现。’自己亦觉得颇有勇气,决,心回国后努力工作,以求对中国古生物学有所贡献。” 

3月,经捷克、波兰、莫斯科取道西伯利亚由东北回国。._

4月,经翁文灏举荐人地质调查所,任技师,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当时地质调查所技师还有章鸿钊、刘季辰、谭锡畴、王竹泉、袁复礼、李学清、周赞衡、孙云铸、赵亚曾。杨钟健回忆道: “我回国以后,首先见到了翁文灏先生,当时尚未料及翁先生将与我一生生活最有关系,以至会影响我的一切。……他言及‘当尽量为研究者谋利益’的主张,深得我心。我大病时,翁先生派人来医院关心我的医药费用,更足堪为念。……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任我为副主任,从此我之科学工作才迅速开展。……翁先生对我的工作极为重视,且有须他协助时,无不尽力协助。”

4月,裴文中由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周口店,协助杨钟健、步达生在周口店发掘。

5月,陕西渭华起义失败后,一股兵匪侵入龙潭堡家中,与当地反对新学的顽固人士相勾结,烧毁杨家房舍,并将杨钟健二叔杨鹤守(字仲规)绑至村外杀害。杨钟健中学以前的毕业证书、日记等也毁于烈焰。  6月,北洋政府时代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京易名北平。

同月,请假离北平返华县故乡探视家人。

9月,在纪念父亲生辰及二叔遇难百日后,离华县返北平。

10月底,请假返华县探视患病父亲。

11月底,与父亲在华县故居留影。

12月底,返北平后接获母亲报父丧之电报。

杨松轩先生病逝干成林中学。成林中学被誉为“关东学府”,是杨松轩先生毕生从事教育改革的心血结晶。

P126-127

序言

杨钟健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始人。杨钟健1897年6月1日诞生在陕西华县龙潭堡一个著名教育家的家庭,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杨钟健先生还曾于1949年12月起出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1952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一级研究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9年起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还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

1927年杨钟健先生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北方之啮齿类化石》(德文)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开创了中国学者对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

在此后的20多年中,杨钟健先生几乎研究了我国当时所有能够发现的各类哺乳动物化石以及似哺乳爬行动物“卞氏兽”,发现和记述了山旺动物群、静乐动物群和化石异常丰富的榆社盆地,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大大地丰富了我国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在杨钟健和周明镇领导与主持的为期10年的大规模“华南红层”考察中获得了大量稀有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成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重大成果,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杨钟健先生是我国晚新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推动者。杨钟健和德日进经过长期的考察,对华北以黄土为主的各种“土状堆积”以及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和对比。将过去笼统归人黄土的堆积,分为“红土”“红色土…‘黄土”(狭义)三部分,而且进一步将“红色土”分为“A”“B”“C”三带,代表三个不同地史阶段的沉积,每个带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化石,并且将它们与同期异相的河湖相地层对应起来。他还确立了中国北方黄土地层的大致分布范围、其特征演变以及与古气候和地壳运动的关系,为黄土风成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也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见解与结论,对我国晚新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杨钟健先生是我国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开创者。1938年,杨钟健发现了以许氏禄丰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群,证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第三纪的红砂岩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应该是中生代的地层。此后十多年,杨钟健研究发表20余篇论文和3部专著,描述了这个动物群中包括假鳄类、原鳄类、副鳄类、虚骨龙类、肉食龙类、原蜥脚类、似哺乳爬行类以及原始哺乳类等共计20余个新种。其中1941年发表的《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学者研究恐龙的第一部专著。

20世纪50年代,新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不断发现,恐龙化石的发现尤其引人注目,如山东莱阳棘鼻青岛龙(1951年)、四川合川马门溪龙(1957年)、贵州兴义胡氏贵州龙等新地点、新层位和新门类的发现等。杨钟健及时组织了对这些爬行动物化石地点的大规模发掘,并在此后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更大规模的考察和发掘。期间,杨钟健除发表大量科学论文外,另有5部专著问世。此外杨钟健的研究领域还涉及蛋化石、羽毛和足印化石等。

杨钟健先生一生发表科研著述等670余篇(部),其科学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中从鱼类到人类的所有主要类群。杨钟健热心科学组织规划和科学普及工作,是我国地学和自然学科初创阶段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今年是杨钟健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我们隆重纪念、缅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之际,《奠基伟业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与读者见面了,我相信杨钟健先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发扬光大,并激励我们在将其开创与培育下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设成为成果辉煌、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的伟大征途中继续大幅迈进!

后记

在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诞辰120周年之际,《奠基伟业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本书的编者,能有机会与读者分享对杨老的缅怀与敬仰,我们感到欣喜、荣幸。

杨钟健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创建人,也是中国科学出版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功勋元老。杨钟健院士和与他同辈的地质古生物学界先驱们,用他们崇高的学术造诣和毕生的奉献精神,为“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初衷做了最感人、最具体的诠释。他们走过的辉煌而又艰辛的历程,与中国探求现代化的漫长之路遥相呼应。他们的双手触摸中华大地的一石一土,他们的双脚踏遍中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他们把对国家的钟爱变成探索地球与生命历史的科学过程。杨老等学科前辈们用行动写下的历史篇章和他们走过的心路历程,是了解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遗产,是前辈们为中国、为后代留下的历史宝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照、整理了杨老生前珍藏的大批书信、日记、著述与照片,同时也参考了很多回顾杨老生平的追念文章、年谱等已经出版的资料,包括杨老夫人王国桢所作《忆往事》、杨老次子杨新孝所作《回忆父亲二三事》《杨钟健与美国科学家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文。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到历史的厚重,也时时感到自身资历、水平与研究力度的不足。我们深知,面对读者中曾直接受惠于杨老身教言传的前辈与师长,面对读者中潜心治学的中青年才俊与后起之秀,面对读者中为弘扬杨老创建的学科而辛勤付出的领导团队与支撑团队,面对读者中关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关注地学创业史的各界人士,这本在有限时间内赶写的拙作,很难满足读者的厚望。我们只希望,本书能以图文相应的方式让读者对杨老的传奇经历窥见一斑。我们也希望,本书能让读者中的年轻朋友听到一点历史的呼唤、感受一下科学前辈们彼时彼处的情怀与志向。

与读者分享我们对杨老崇仰的共同心愿,使我们三位编者从不同的背景出发,汇聚在一起,各尽所能,无问协作。于小波是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新泽西州肯恩大学生物学教授,获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于小波曾与张弥曼院士、朱敏研究员等长期合作,主要研究早期硬骨鱼类与肉鳍鱼类的起源与演化。于小波还曾与朱敏教授共同撰写《地学思想史》中有关“古生物学思想史”章节内容,近年来更在肯恩大学开设有关中国的社会学课程。他为本书编写带来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学科交叉的优势。作为张弥曼院士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于小波比较早地从修化石、查文献人手,在古脊椎所“边干边学”,有幸多次见到杨老。正是张弥曼院士提携后学的风范,让于小波成为1981年一篇《中国科学》文章的共同作者,文中将云南东部早泥盆世总鳍鱼类一原始代表命名为“杨氏先驱鱼”,使杨老的名字与他平生的第一篇研究文章连在一起。陈平富现任古脊椎所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古生物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陈平富的研究方向包括鱼类化石埋藏学以及生物多样性、动物地理学与生物分布规律。陈平富是《探幽考古的岁月:中科院古脊椎所80周年所庆纪念文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85周年纪念册》的主要编者之一,也是“杨钟健纪念展室”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并为“杨钟健纪念展室”和“所史馆”的展板内容做了英文翻译。他为本书编写带来丰富的信息处理经验和撰写众多学术文章与科普文章的经验。任葆薏是古脊椎所副研究馆员、杨老次子杨新孝先生之妻。任葆薏曾多次参加整理科学院院史及古脊椎所所史的工作项目,多年来始终不渝地为再现杨老一生功绩尽心尽力,并曾为《博物馆历史文选》《当代科学家诗文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纪念杨钟健院士逝世三十周年专辑》《探幽考古的岁月》《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等书撰文。任葆薏不仅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大量由杨老及杨老后人悉心保存的珍贵资料,她对杨老生前活动和遗存资料了解详尽、如数家珍,更为本书编写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框架。

作为编者,我们感谢杨老以及各位杨老家人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感谢古脊椎所周忠和所长、苗建明书记、邓涛副所长等各位领导、师长和各有关部门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张弥曼院士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帮助鉴定照片人物和场景,并专门联系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米沙·史识金教授,逐一识别、标示照片中访华的前苏联古生物代表团成员。作为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院士专门为本书作序。他对编写过程的关注与鼓励、对“所史馆”和“杨钟健纪念展室”筹建的大力推动,特别是他对中国早期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的一贯重视,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动力与鞭策。邱占祥院士、邱铸鼎教授、李传夔教授、张国瑞教授、朱敏教授、徐星教授以及王原博士、苗德岁博士、吴肖春博士、罗哲西博士、王晓鸣博士、倪喜军博士、尤海鲁博士等都对与本书相关的工作表示过关注与支持。本书编写过程中,适逢古脊椎所在北京动物园内、与研究所主楼隐约相对的“陆谟克堂”筹建“所史馆”和“杨钟健纪念展室”。古脊椎所各部门领导、师长、同仁们在筹建过程中展现的热情与专业精神,增强了我们编写本书的信心与使命感,也为我们梳理本书选用的很多历史资料提供了方便。我们感谢张翼、魏涌澎、曹颖、史立群、郭建崴、马安娜、陈兹、邵颖、王炜、郭艳萍等同仁们及研究生陈典和史静耸提供的具体支持与帮助。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吴春明老师曾对资料查阅工作提供热情帮助与指导。我们感谢负责本书出版、编辑的科学出版社刘能编辑,感谢她一丝不苟、分秒必争的专业作风,感谢出版人员在紧迫的出版日程下,精心完成设计、印刷本书的繁重工作。三联出版社的曹明明编辑对本书出版也是功不可没。她以古脊椎所人特有的热情爽朗和专业编辑的敬业执著,参与各项与古脊椎所相关的出版工作,策划编辑过多部杨老著作,并对筹划、编写与本书相连的杨老画传(筹备中)提供无私不倦的咨询与指导。由于时间仓促,本书未能逐一标示图片中各位师长、同仁的姓名,也未能逐一标明照片图源或拍摄者姓名,我们在此表示歉意并感谢各位谅解。本书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于小波陈平富任葆薏

2017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