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所谓“复制”这回事,两个人一决定要生小孩,就开始投入“制造”。大家爱用复制一词来指生小孩的活动,暗示着后代只是父母两人相加后的结果,但这充其量不过是委婉的说法,用来安慰即将手忙脚乱的准父母。在人类潜意识的幻想里,生育后代之所以难以抗拒,常是因为我们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永远存在——是自己,而不是某个有独特性格的人。我们预期身上的自私基因会大步往前迈进、代代传承下去,若是生了个有陌生需求的孩子,许多人往往措手不及。当上父母,意味着突然和某个陌生人建立永远割不断的关系,而这个人越不像我们,我们就越难接受。我们都是在孩子的脸上寻求生命不死的保证,若孩子最突出的特质打破了这永生的幻想,我们会视为一种羞辱。爱孩子,就该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因为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最美好的自己。这一点很难做到。爱自己的孩子,其实是种想象力的练习。
然而,不论现代还是古代社会,血永远浓于水。没有什么比孩子有成就又孝顺更让人心满意足,也很少有什么状况比养子不肖或亲子离弃更为不堪。但孩子不是我们,孩子身上有无数代的基因和隐性性状,而且打从一开始(自受孕起)就受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所刺激。然而我们却是我们的孩子,因为一旦勇敢历经成为父母的蜕变,“为人父母”的现实就永远抹不掉。英国心理分析师威尼科特说:“根本没有新生儿这回事。意思是,如果要你描述某个新生儿,通常你描述的除了婴儿之外,还有另一个人。”婴儿无法独立存在,在本质上,婴儿就是某段关系的一部分。孩子若像我们,2就是我们最宝贵的仰慕者;若不像,就可能是最激烈的诋毁者。从一开始,我们就哄着孩子模仿我们,满心期望孩子遵循我们的价值体系而活,认为这就是对我们人生最大的肯定。虽然很多人会为自己不像父母而自豪,孩子不像自己却是我们一生的痛。
身份会一代传一代,大多数的孩子身上至少有部分性状和父母一样,这些是“垂直身份”。特质和价值观一代代由父母传给子女,不只是借由DNA链,还通过共同的文化规范,例如种族就是垂直身份。孩子若是有色人种,通常父母也是有色人种。肤色的基因代代相传,身为有色人种的自我形象也是,虽然自我形象有时可能会随世代流动而变。语言也通常是垂直身份。说希腊语的人抚育的孩子也讲希腊语,虽然孩子的用语可能稍有不同,或大部分时候都说另一种语言。宗教是中度的垂直身份,虽说孩子最后可能不再信教,或是改信其他宗教,但信仰天主教的父母多半会养出天主教信徒。不考虑移民的话,国籍也是垂直身份。金发和近视也常由父母遗传给子女,但多半不会构成重要的身份基础——金发算不上重要特征,而近视也很容易矫正。
然而,我们也常看到某些人身上的先天或后天性状和父母不同。这时这个人就必须从同伴那里获得身份认同,也就是“水平身份”。水平身份反映了隐性基因、随机突变、孕期影响,或是孩子和家中长辈相异的价值观或喜好。同性恋就是一种水平身份。同性恋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异性恋,而虽然性倾向并非由同侪所决定,但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却是借由观察、参与外界的次文化而获得。肢体残障倾向于水平身份,神童也是。病态人格也常是水平身份,罪犯很少由歹徒抚养长大,恶行都由自己首创。自闭症及智能障碍等症状亦然。遭奸成孕所生的孩子,生下来就要面对情绪问题,虽然问题源于生母的伤痛,母亲本人却无从得知。
1993年我受《纽约时报》委托,调查听障人士的文化。当时我原以为听障不过就是缺乏某种能力。接下来几个月,我发现自己沉迷在听障的世界中。听障孩童的父母大多是听人,也常常认为教养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在有声世界中正常生活,因而投注大量精力在口语及唇语训练上,可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虽然有些听障人士善于读唇语,说出的话别人也能听懂,但也有许多听障人士做不到这一点,却年复一年坐在听力师、语言治疗师身边,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学习历史、数学、哲学上。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无意间获得聋人的身份认同,从此解脱。他们投入一个认可手语的世界,在那里发现了自我。有些听人父母愿意接受如此重大的新进展,其他人则十分排斥。
我是同性恋,以上状况我无比熟悉。同性恋族群通常在异性恋父母的教养下长大,这些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如果是异性恋,人生会更顺遂,有时还会逼孩子就范,让孩子十分痛苦。同性恋往往从青春期开始发现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从此解脱。我开始写作听障的相关内容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才刚问世。人工耳蜗能模拟部分听觉,发明者认为这能治愈可怕的缺陷,带来奇迹,聋人圈却强烈谴责,认为这种手术是在对生气勃发的聋人圈进行种族屠杀。此后两方激烈的论调稍见缓和,但由于人工耳蜗最好及早植入,最理想的时候是在婴幼儿期,因此父母通常在孩子还无法充分思考或还无法表达意见时,就先替孩子做了决定。我看着这些争论,心知肚明,要是也有类似手术可以改变性倾向,我父母一定也会欣然同意让我动手术。我毫不怀疑,这样的技术即使在这个时代,也会消灭大部分同性恋文化。这样的隐忧让我十分难受,但随着我越来越了解聋人文化,我发现,虽然我认为父母的态度蒙昧无知,但我若是生出听障孩子,可能也有类似反应。我的第一个念头可能就是竭尽所能矫正异常。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