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朝著名学者萧良有编撰的一部关于蒙学教育的通俗读物。编者从丰富儿童的知识、开拓其视野出发,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中,精心挑选了两千多则人物典故和各种逸闻趣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德行、儒林、方术、怪异、奸佞等众多方面。
姜正成主编的《龙文鞭影:人物典故中的哲学寓意》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解读,希望对当今孩子们在为人处世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形成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塑造他们忠孝节义、友爱善良的良好个性品质。
《龙文鞭影》按韵部编排,逐联押韵,读来流畅顺口,也可说是一本可诵读的典故词典。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是一本研究中国文化史、教育史特别是蒙学教育的重要资料,即使是一些属于神仙鬼怪的典故,对我们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和理解某些古典著作,亦有其参考价值。
姜正成主编的《龙文鞭影:人物典故中的哲学寓意》对《龙文鞭影》全书两千多则故事全部采用,并将其译成白话文,译文在如实传达每则故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文字的通顺和晓畅。
周厉王制止指责
周厉王专断强行,也日渐狂放暴虐,人们都开始指责他,有的人更开始骂他。
召公知道事情重大了,就来劝谏周厉王。
召公说:“百姓可是不能忍受了!”
周厉王说:“怎么不能忍受了?”
召公说:“您去听一听,多少人在指责您呀!”
周厉王一听就发了怒,说:“我知道了,我有办法!”
周厉王让召公走了,然后立即找了个卫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说坏话的人,报告后就把说话的人杀了,这样说周厉王的人一下就少了。可诸侯们知道后,也不来朝见了。
周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的监视更严了,人们都不敢再说了,走在路上,都互相用眼睛瞪着,但就是不敢说。
指责周厉王的人没有了,周厉王也高兴了。
一天,周厉王告诉召公说:“你知道了吧?我能制止人们指责我,现在他们都不敢说了。”
召公说:“您这是不让他们说了,不是他们不想说,是他们不敢说了。”
周厉王说:“反正是没人说了。”
召公摇头了,他说:“提防人民的嘴,比提防大水还要重要。水多了,漫出堤来,冲破堤坝,必定会伤很多的人,人民也是这样,不能让他们也冲出来。因此治水是要引导水,让水能够流出来,对待人民也是要让他们能说出来。为此天子听政,是让公卿和列士献上诗,乐师献上乐曲,史官献上史书,乐官献上劝诫的进言,然后让人诵读献上的诗和劝诫的进言,百官也可以进谏,平常人也可以把话传进来。近臣们再规劝,宗亲们再补察缺失,乐官和史官教诲,师傅告诫,这时天子斟酌,才能使行事不悖逆。人们把话说出来,事情的好坏就看出来了,就能够行善事而防备失败。人民之所以要说,是因为他们心里这么想,嘴里也就这么说出来了,若是把他们的嘴都堵住,能堵多长时间,朝廷又能维持多久呢?”
周厉王更不爱听这些话,还是照旧,人们也不敢说话。
过了三年,人民终于一起反叛了,来攻打周厉王。周厉王没人管了,逃了出去。
吕尚赶路建立齐国
当初,周武王灭了商,把太公吕尚封在了齐国的营丘,太公就到齐国他的封地来了。
太公从周的都城出发,向东方走,齐国的东面已经是大海,路途十分遥远。太公走得也很慢。
一天,天已经晚了,太公在一个客栈住下。
客栈的主人问太公他们说:“客人们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呀?”
太公的人说:“我们是要去齐国。”
客栈的主人说:“是到齐国做什么呢?” 太公的人说:“做什么?齐国是我们太公的封国,我们这是去自己的封国!”
客栈的主人听了,说:“知道了,知道了。”
客栈的主人连忙伺候太公他们住下了。
第二天早晨,客栈的主人见日上三竿,太公这还没有动静,就过来敲了敲门,说:“客人们还不起身走吗?”
里面太公的人正睡着,被吵醒后有些不耐烦。
太公的人说:“我们住店,又不是不给钱,住多长时间给你多少钱就是了,怎么还催我们走呢?真是不会做买卖。走这么远的路,又这么累,想多睡会儿也不成。”
太公这时已经起来开了门。
客栈的主人说:“昨天听你们说,好像是要去封国的。”
太公笑了,说:“看我们不像?”
客栈的主人说:“不像。”
太公有些奇怪,说:“怎么不像?”
客栈的主人说:“我听说,时机得到难,但失去却很容易。你们睡得这么安稳,不着急向封国赶,因此我看你们不是要去封国的。”
太公一听,警觉了,想想客栈主人说得倒是对,齐国虽说是已经封给了自己,但那里什么样,什么人占着,都还不知道,若不早去,不知那里会怎么样,于是太公立即把他的人都叫了起来,赶紧上路了。到了晚上,也不住客栈了,连夜赶路,转过天来的早晨到了营丘。刚到了就发现,莱国的莱侯带着人来了。原来,莱国与营丘相临,见营丘这没什么人,想要来占领。可来了之后,见这里有人了,士兵也强悍,就回去了。
太公到了齐后,赶紧治理,考察了当地后,就依当地的风俗,把周的一套礼制也简化了。然后又通了商业,兴了工业,方便人们出海打鱼和制盐,地方一下兴盛了,人民也都归附了,齐国一下成了东面的大国。
P166-168
何谓“龙文鞭影”?很多人不解其意。“龙文”,指古代良马,见到鞭影就会疾驰,无须鞭打,即是说,读这本书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朝著名学者萧良有编撰的一部关于蒙学教育的通俗读物。编者从丰富儿童的知识、开拓其视野出发,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中,精心挑选了两千多则人物典故和各种逸闻趣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德行、儒林、方术、怪异、奸佞等众多方面。作者广采博求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是想通过这些故事的启发,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形成一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塑造他们忠孝节义、友爱善良的良好个性品质。
我们在整理此书时,对全书两千多则故事全部采用,并将其译成白话文,译文在如实传达每则故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文字的通顺和晓畅。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编者在文字表达和内容把握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和失误,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既有精华,亦有糟粕,作为国学基础环节的蒙学也不例外。诚然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是列祖列宗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丰厚遗产,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与陈腐说教,如男尊女卑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的唯心论以及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等等,这是时代的局限,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但蒙学读物中所主要承载的,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蒙学传统,今人应发扬光大。另外,古人编写蒙学读物,普遍十分重视文字、词句的简明性、趣味性以适应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如比较普遍地以偶句、韵语的形式成文,句短而音谐,富于视觉、听觉美感,便于诵记,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望读者在阅读时认真鉴别,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国传统蒙学这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并在批判扬弃中不断发扬光大!
《龙文鞭影》是以介绍人物掌故和历史知识为主的韵语书,自清代中叶以后广泛流行。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诸子、古人诗文集和古代寓言、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酉阳杂俎》《辍耕录》《鹤林玉露》等书中广泛吸取资料,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德行、儒林、文艺、方术、怪异等诸多方面,全书共收集典故两千余则,可称之为典故大全。《龙文鞭影》正文和注释文字简明扼要,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龙文鞭影》按韵部编排,逐联押韵,读来流畅顺口,也可说是一本可诵读的典故词典。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本研究中国文化史、教育史特别是蒙学教育的重要资料,即使是一些属于神仙鬼怪的典故,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思想文化以至理解某些古典著作,亦自有其参考价值。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为孩童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作文打下了基础。它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几种启蒙书比较起来,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地借鉴了前人的若干启蒙书的材料,融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这对后来的《幼学琼林》影响很大。
《龙文鞭影》定位为传统蒙学经典的普及读物,汇集我国古代有关训诫、典故知识、治学修德、识字作文等多方面内容,本书在此基础上,采取原文、注释、译文、点评相结合的形式,生动阐释相关故事或知识,既可作为学校的国学入门教材,又可作为家长的亲子读物。读这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事变、思想脉络、典章文物乃至社会习俗,且对提高古汉语的阅读欣赏能力,大有裨益。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以及他们的一些观点。凡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于适当稿酬,但也由于各种原因,与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联系人:姜正成
邮箱:9457670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