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光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宏哲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王宏哲所著的这本集子《旧光阴》中的散文大多散见于国内期刊,它们仿如散落于无数角落的无名野花,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则幸运地获取过一些赞美和掌声。与我而言,它们则更像是我的絮叨,我的呓语。

作者写乡村的事与物的笔触非常的到位,有着明确的乡村的质感,写作中又特别注重乡村的那种亲情,很多散文写的都是家事,平素里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作者都写得津津乐道。作者通过对物的体会,写出了乡村的一种存在,而这个存在总是面临着一种被终结的命运。散文构思也非常的精粹,写得非常的精彩。

内容推荐

《旧光阴》一书收录了作者王宏哲近期发表于《散文》《钟山》等国内文学期刊的散文作品五十余篇,约12万字,共分为七个专辑。整个散文充满了散淡而又灵动的诗意叙述,沉朴而又凝练的哲理思考,既是对昔日乡村物事的深情回眸,又是对行将消逝的农耕文明的精神祭奠。还有对故乡山水无尽的眷恋,让人难忘而又充满思考。

目录

第—辑

 麦子在地里等着我

 唤醒那把沉睡的镰刀

 陪麦子在地里过一夜

 麦子的去处

 送别麦子

 温柔西红柿

 玉米的秘密

 扬花

第二辑

 草像是村庄的主人

 虫子们知道好多事

 马记着那些事

 那些朝夕相处的畜生们

 晚年的牛

 檐下的麻雀

 树这一辈子

 关住一院阳光

第三辑

 村外的土路

 到一个村庄去

 游荡的日子

 闲冬

 院中的老井

 农具书

 带着老屋上路

第四辑

 风从街巷吹过

 撂荒一块地

 改变一堆土的命运

 雨不停地下

 雨落在身上

 落在我屋顶的那些雪

 站成一株玉米

 在地畔栽下一棵树

第五辑

 故乡节

 故乡食

第六辑

 梦里乡亲

 锻磨·瓦刀

五十(代后记)

试读章节

麦子在地里等着我

六月最初的那几天,我开始一天几趟地往地里跑。有时候是正吃着饭,有时候是正和谁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好像是谁远远地叫了一声我的名字,好像是谁突然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我像是猛然间想起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立马就拧身匆匆地朝地里跑去了。

地在那几天里一定是通了人性,要不,它远远地躺在村外,怎么能一遍遍地搅动我的心,拽动我的腿?

我急急地奔走在村巷里。那些不明就里的阳光落在我的草帽上,粘在我的脊背上,似乎非要窥探出我的心思,追问出我的目的,与我寸步不离。而紧贴地面的那些阳光,则挤成一堆,黏黏稠稠的,被我飞快的双脚踢出哗哗的声响。几只无事可干的母鸡叽叽咕咕议论着我,一头贪睡的母猪半睁着惺忪的睡眼凝视着我。我一遍遍从街巷走过,村庄里无数双眼睛一遍遍从我匆忙的身影上掠过。

直到走出村外,直到地里的那些即将成熟的麦子的味道迎面飘进我的鼻子,我的心肺,我凌乱得毫无章法的步子才会变得缓慢起来,轻柔起来。我草帽下的视线无拘无束地从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上掠过,我心里边长出来的那只手肆无忌惮地从一株株饱满或者干瘪的麦穗上抚过,而我的耳边,则会响起一阵阵笑声,一阵阵呼喊。即使不用多么费心地细听,即使不用多么费心地分辨,我也完全知道是哪一块地在远远地召唤着我,又是哪一块地里的哪一些麦子,在六月的阳光下呼唤着我,等待着我。

不错,就是那块属于我的地,就是长在属于我的那块地里的我亲手种下的那些麦子在呼唤着我,等待着我。秋天的时候,我赶着那头牛把那块地整得平平展展,然后把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麦子小心翼翼地种了下去。那个时候,我干得是那样的一心一意,我把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一阵风忽视了,我把从我头顶飞过的一只鸟,飘过的一片云忽视了。我轻轻地踩在松软的泥土里,手抓着那些光润无比的种子,在秋日明净的阳光下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又在这弧线里,眼看着那些麦子以一种优美的姿态奔向泥土,亲吻泥土,然后又在泥土中甜甜地睡去。

从早上到晚上,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做这一件事情。这一天,土地是最重要的事情,麦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在麦子和土地中间,显得谨小慎微,诚惶诚恐。我手里的麦粒出自这一片土地,回归到这一片土地,而我脚下的这一块土地,则迎接过我爷爷的脚步,我父亲的脚步,我已记不清我的一代一代先辈们的脚步。他们一年一年种下的麦子,一年一年的,也把自己慢慢地种进了这一片地里。在麦子长出一片新苗的时候,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正以某一株麦苗的姿态,某一颗麦穗的姿态,在那片地里守望着眼前的日月,守望者远处的村庄。  这一切我知道。我在那一天里种下那些麦子的时候,他们一定就在我看不到的某个地方看着我,比如在一片草叶的背后,在一块泥土的背后,在一声吆喝的背后。凭我走出的步态,凭我呼出的气息,他们一定知道了我是自己的后人,知道了我心里想着什么,手里正在干着什么。而我,专心专意地种下那些麦子的时候,毫不例外的,把我往后的一些日子,一些想法,一样不少地也都一并种进了地里。麦子发芽的时候,它们也跟着发芽,麦子扬花灌浆的时候,它们也趁势跟着开一些花,坐一些果。

——我种下了那一季的麦子,我其实是把我后一年的光阴种下了,把我漫长一生的某一个阶段种下了。我人在村子里,或者在外四处漂泊,但到了六月,它们自然会想起我,会一遍遍地寻找我,一阵一阵地揪扯我,呼唤我。

而我一次一次地穿过街巷,一次一次地来到地畔无疑就是被麦子召唤的,被躲在麦子中间的看不见的我的那些先祖,我的那些想法召唤的。在六月,在麦子即将成熟的那几天,我无论如何不能做到无动于衷,我常常身不由己要做的事情就是来到地头,一个人坐下来,面对着那一块地,那一块地里的那一片麦子,听它们说出自己的故事,然后再耐心地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事情。(P3-5)

序言

独到的乡村构思

陈晓明

王宏哲的散文是心中生活的质感与本身的体验,他的散文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一种乡村生活的朴素记忆,这可能是很多优秀散文的特点,但王宏哲的乡村生活写得非常的真切,非常的朴实,是与生命连接在一起的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满含浓厚的西北生活气息。这些都与他独特的人生经验分不开,在他的笔下,那种情感、那种朴素、那种真挚、那种直接体验,都是从他的生活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是真性情的东西,这种生活体验,可以深到人的生命中,深到人的骨髓中。

中国深厚的农业文明已经几千年,而且地域的差别非常大,每个人在乡村生活中不同的经历和家庭背景,都是非常独到的乡村构思。他写乡村的事与物的笔触非常的到位,有着明确的乡村的质感,写作中又特别注重乡村的那种亲情,很多散文写的都是家事,平素里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他都写得津津乐道。他通过对物的体会,写出了乡村的一种存在,而这个存在总是面临着一种被终结的命运。散文构思也非常的精粹,写得非常的精彩。

因为王宏哲生活阅历的丰富,所以在创作中想把每个生活过程都非常细腻地表现出来,作品有时难免会像记流水账一样,这需要体验需要构思,对于自己丰厚的记忆,充沛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要去提炼它,仔细构思和架构它。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后记

五十(代后记)

某天早上睁开眼,有一个数字就突兀地闯进了我的脑海——五十。五十本来是一个客观的数字,但在那一刻却仿佛是一个白眼,是一声断喝,让我一阵惊慌,久久不安。

怎么就快五十了?怎么这么快就要五十了?

冷静一想,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毕竟那么多事情发生了,经历了。时间不止,岁月叠加,谁能永远年轻,谁又能永远不老?只是,站在这即将五十的节点,再回眸年少时的种种狂妄,难免会有些脸红,会有些伤感。原想着将来要怎么样怎么样,多少年过去之后才发现,我能握在手中的,除了一把尴尬的年纪,就是一些荒芜的记忆。

沮丧,失落。

之后,我又安慰自己,能干大事的毕竟只是少数,干成大事的毕竟更是少数。自己本来就是小人物,本来就没有什么大梦想,又何必苛责自己,自寻烦恼。我还安慰自己,五十岁其实也不算老,按照西方当下的年龄划分,五十岁算是青年;即便按照中国传统的年龄划分,五十岁也还算是中年壮年呢,不恐慌,别悲观。

即便如此,毕竟是人到中年。中年之后,似乎冲动也少了,轻狂也退了,渐渐地习惯了周围的喧哗与聒噪,淡然了各种繁华与热闹,而更愿意寻一处静地,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呆呆的,听阳光涌动的声音,时间流过的声音;看一些阳光下匆匆来去的身影,想一些被时光淹没了的久远的事情……

我的这些文字大多便是这种情态下的产物。

回想起来,自从第一篇文章变为铅字,距今已大约有近三十年了。在那些一边奔波谋生,一边编织着梦想的岁月,文学,或者说我操弄着的那些文字时常安慰着我,支撑着我,使我在一片黯淡之中能够看见一丝光明,在一片困顿之中能够感受到一丝希望。这可能就是我至今仍然一厢情愿地吊在文学这棵树上,仍然死缠烂打地没有放弃写作的原因。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样地看待我的这些文字,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的这些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只是把它们当作我人生历程中的一些必然相遇;它们源自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我的手指,是属于我自己孕育的一个个丑陋或者俊朗的婴儿,因此,我没有资格轻慢或者骄纵它,我只能将它们生下来,尽其所能地呵护着,养育着。

就像我出生并生长了二十多年的关中平原上的那个叫柳林的村庄,她安静地藏身于沣河西岸的一个河湾里,尽管在外人的视线里可能毫不起眼,但她却总是我在受挫之后第一个愿意倾诉的地方,在得意的时候第一个愿意告慰的地方。我知道,这是因了一种血水相融的紧密联系,因了某种神秘因子的生生不息。

的确,随着年岁的节节攀升,我对于那片土地的怀恋与日俱增。然而,一年一年,我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原来我熟悉的村庄的样貌不见了,原来我随处可见的庄稼不见了,我耳熟能详的习俗不见了;甚至我亲密接触过的农具,我恨过爱过的乡亲,也都慢慢地消逝了或者变样了。我忽然感觉我对往昔的村庄似乎有着一种近乎伤悲的留恋,我知道时间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淹没这一切,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记下来,留下来,给自己,也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家在何处,该怎样踏上回乡的路。

于是,就有了出版这本散文集的打算。这本集子中的散文大多散见于国内期刊,它们仿如散落于无数角落的无名野花,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则幸运地获取过一些赞美和掌声。与我而言,它们则更像是我的絮叨,我的呓语。几年前在转入小说创作之后,散文已经写得越来越少了,将来,如果我还有兴趣,还有能力继续散文写作的话,我依然愿意把自己的思绪和笔触放纵到那一片土地,我愿意在文字中走近那些依然鲜活或者已然远离的乡亲。我可能已经不会再计较这些究竟有多大的现实价值,我在乎的是,自己用心地说,安静地说,然后,期盼那些文字,那些话语,那些故事能凝结成一粒种子,长成那块土地上的一株树,或者一株草。

这算是我临近五十的一点儿感言,也算是这本书的后记。

感谢为这本小书付出努力的师友,感谢阅读这些文字的朋友!

王宏哲

2017年5月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在他的笔下,那种情感、那种朴素、那种真挚、那种直接体验,都是从他的生活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是真性情的东西,这种生活体验,可以深到人的生命中,深到人的骨髓中。——北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王宏哲的散文是在体物中言情,在言情中驰思,从而达到回望纯真、怀念质朴的深意。这样的作品,看似疏离当下的现实,其实是以精神回乡的方式.为过于物质的现实添加精神的砝码。——著名文学评论家 白烨

王宏哲文章写得韵味十足,这不只是源于作者对语言把握的熟稔,更是源于作者对人生思考的细致与深入。文章表面写的是物,其实写的是人,是对生命的思考和解释。——鲁院创联部主任、著名作家 王冰

宏哲的散文是诗性的,这诗性是泥土的根性与爱,不仅厚重且有灵性。我以为泥土根性的文字也有一种神性!泥土上的植物和文字是向上丰饶着成长的,宏哲的文字使我感动。——著名散文作家、学者 耿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