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人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失败
一、深刻总结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失败的重大意义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失败的原因分析
三、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判断
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
第一章 社会民主运动的形成背景
一、思想成因:秘密报告
1.苏共二十大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苏联的“解冻”与社会心理的变化
3.改革语境中的苏共二十大及其象征
二、社会成因:60年代人
1.苏联的“新一代”:思想与心理
2.党内的“新生代”:改革的一代
三、政治成因:“公开性”
1.“公开性”与社会改革的民主化
2.“公开性”与社会舆论的激进化
3.“公开性”与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四、生活成因:受歧视者
1.知识分子与改革:变化的立场
2.官僚特权与改革:社会的愤怒
五、民族成因:政治觉醒
1.民族主义与苏联政治传统及结构
2.吃亏的民族:变化了的民族心理
第二章 社会民主运动的人员构成
一、知识分子
1.体制外的“持不同政见者”
2.体制内的“持不同意见者”
二、苏共党员
1.政治民主运动中的苏共党员
2.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苏共党员
三、民族精英
1.苏联政治内部的民族精英与民族主义
2.民族精英与脱离苏联体制的独立运动
四、政治激进者
1.改革派:激进的政治领导人
2.改革派:激进的知识分子
五、社会失意者
1.失业者
2.社会青年
3.知识分子
4.政府工作人员
第三章 社会民主运动的组织类型
一、组织类型——社会群众组织
1.群众性社会组织:从俱乐部到争取改革运动
2.“人民阵线”:政治反对派的民主“遮羞布”
二、组织类型——政治压力集团
1.政治改革、政治派别与苏共党内的民主运动
2.“跨地区议员团”:政治反对派——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的结合
三、组织类型——竞争性政党组织
1.一党制的废止与多党竞争的政治局面
2.“民主俄罗斯”:走向联合的政治反对派运动
第四章 社会民主运动的活动方式
一、活动方式——集会游行
1.改革时期的集会游行:法律的约束与失控
2.“波罗的海之路”:歌声、鲜花、手拉手的游行队伍
二、活动方式——操纵舆论
1.“公开性”与舆论改革
2.《星火》主编——维塔利·科罗季奇:“人们已没有恐惧心理了”
三、活动方式——出版禁书
1.思想文化领域的“解冻”:戏剧、电影与文学作品
2.“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与《古拉格群岛》
四、活动方式——制造事端
1.流血的冲突:“不要把人们当成敌人”
2.第比利斯事件:“反苏活动的演兵场”
五、活动方式——组织罢工
1.工人:“觉醒的主人翁”
2.罢工:从经济走向政治
六、活动方式——内部分化
1.“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与政治多元化
2.“魔鬼的智慧”: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七、活动方式——建立武装
1.党的领导、共产主义与苏联军队
2.政治运动、民族主义与军事力量
八、活动方式——西方支持
1.方式一:制造舆论
2.方式二:政治施压
3.方式三:组织支持
第五章 社会民主运动的政治效应
一、社会情绪:挑动人民不满
1.改革期望与苏联的社会心理变化
2.社会情绪与社会民主运动极端化
二、社会共识:抹黑苏共历史
1.戈尔巴乔夫:“不让历史留空白页”
2.改革与历史:共识破灭与苏共形象
三、政治氛围:极端的民主化
1.误读的西方民主:游行、罢工与政府的批评
2.多元的社会力量:经济、政治与运动的野心
3.遗忘的社会大众:生活、稳定与改革的苦果
四、政治团结:苏共政治分裂
1.政治纪律、政治团结与苏联共产党
2.民主化、改革分歧与党内政治派别
第六章 苏共的对策及其政治失败
一、戈尔巴乔夫:不用武力解决政治
1.重塑执政合法性需要
2.内外政策的理念展现
3.改革形象的政治保证
4.国内政治现实的妥协
二、宪法第六条:从一党制到多党制
1.危机与退让:从一党制到多党制
2.宪法修正案:多党竞争的合法化
3.多党的企图:苏联共产党的毁灭
三、苏联共产党:“来自上面的革命”
1.摆脱“永远不会犯错误”的观念
2.破除官僚主义行政命令管理体制
3.积极地培育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
四、社会的狂热:“来自下面的革命”
1.“公开性”与“民主化”:改革之力
2.社会反抗的合法化:失控的“民主”
结语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