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傲慢与偏见(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简·奥斯汀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简·奥斯汀著的《傲慢与偏见(全译插图本)(精)》围绕着贝内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小说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

小说不仅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令读者沉迷与陶醉,更以其严谨的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步步深入,逐渐进入小说的美妙世界。

内容推荐

《傲慢与偏见(全译插图本)(精)》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在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新优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达西因为行为傲慢,造成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他一直怀有偏见,这也使得他们磨难重重。但伊丽莎白最终了解了达西的真正为人,达西因为伊丽莎白而改变了自己的傲慢态度,他们最终结成美满姻缘。整部书也就在盛大的婚礼场面中结束了。

简·奥斯汀以女性的特殊视角描绘了她对爱情的观点:寻找真正爱自己的人,追求完美的爱情。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试读章节

听了这话,宾利先生回到了舞场,达西先生也走开了。伊丽莎白仍坐在那里,她原先对达西尚心存亲切和热情,此刻荡然无存。可是她生性活泼顽皮,对一切滑稽可笑的事情都能怡然处之,于是她把刚才的事兴致勃勃地告诉了朋友们。

对贝内特一家来说,这是一个愉快的晚上。贝内特太太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大女儿大受泥泽地别墅那一行人的青睐:宾利先生还请她跳了两曲,他的姐妹们对她也是另眼相待。简和她妈妈一样对此十分得意,只是她没有那样显露而已。伊丽莎白也感觉到了简的喜悦。玛丽听到有人向宾利小姐提起过自己,说自己是这一带最有才华的女子。凯瑟琳和丽迪亚也非常幸运,整个舞会中她们从未缺少过舞伴,这可是在舞会上她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就这样,她们兴高采烈地回到了龙博恩村(她们在这村上算得上大户)。回到家里,贝内特先生还没有睡觉。他只要翻开书就会把时间忘到脑后;而此刻,他满脑子翻涌的是对这场曾激起美妙憧憬的舞会的好奇。他本认为妻子对那位初识的年轻人会大失所望,可是很快就发现自己所听到的事情却正好相反。

“唉呀,我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妻子一进屋就嚷嚷起来,“这个夜晚多么愉快,这场舞会多么精彩!你要是在场就好了。咱们的简可是最受青睐的了,那情景简直无法形容。人人都夸她容颜出众,宾利先生也认为她是国色天香,竟然请她跳了两曲舞呢!你想想,亲爱的,他请她跳了两曲,这可是半点不假的呀!整个舞厅得到宾利先生第二次邀请的只有你女儿一人。起先,他邀请的是卢卡斯小姐,看到他俩站在一起,我着实恼怒了一阵子,不过还好,他并不欣赏她。事实上,你知道,没有人会的。简走进舞池的时候,他似乎一下子着迷了,赶忙打听她的姓名,请人引荐,请她跳了一曲双人舞。接下来,他与金小姐跳了第三曲,与玛丽亚.卢卡斯跳了第四曲,第五曲又是与简一起跳的,然后就是丽兹、包兰格……”

“要是他对我有点怜悯之心的话,就不会那么跳个不停,跳那一半都已经够多的了。”她的丈夫不耐烦地嚷了起来,“看在上帝的分匕,别再提他的什么舞伴了。嗨,真希望他跳第一场舞就扭伤了脚踝骨。”

“哎呀,亲爱的,我对他十分满意。”贝内特太太接上话茬说道,“他那么英俊,他的姐妹们那样迷人,我这辈子还真没见过有什么比她们的礼服更精美的了。我敢说,赫斯特太太长裙上的花边……”

她的话又一次被打断。贝内特先生最对讨厌别人谈论服饰。无奈之中,她只好换了一个相关的话题,以尖酸刻薄略带夸张的话语,谈起了达西先生那惊人的无礼。

末了,她补充说道:“不过我敢肯定,丽兹没有得到他的欢心,也没什么可惜的,他根本就不配让人去取悦。那家伙是个十足的讨厌鬼,高傲、自负,实在让人受不了。他一会儿走到这里,一会儿踱到那里,寻思着自己多么了不起呢!长得也不够英俊,谁愿意和他跳舞?亲爱的,我真希望你能在场,给他一顿呵斥。那家伙实在可恶。”

P14-15

序言

简·奥斯丁(Jane Austin,1775-1817)生活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身处政治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面对变换更迭的文学趣味,她坚持以冷峻独立的笔触表现社会道德现状和作家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启迪和影响读者,成为被公认的最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艺术魅力在其身后近两百年里历久弥香。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指出,最近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温顿村的一个教区长家庭。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毕业于牛津大学,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童年的奥斯丁断断续续在牛津、南安普顿等地寄宿学校学习过,但主要还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她广泛阅读了当时的流行小说和古典文学作品,并从戏仿流行小说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798-1799年,她戏仿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小说,创作了她的首部小说《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巧妙地将哥特式小说与以纯真少女走进陌生世界为传统题材的风俗小说相糅合,并初步涉及到了她所有小说的基本主题,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1801年,奥斯丁随父亲迁居到英国东南部著名的温泉疗养地巴斯,在那里接受了一个庄园继承人的求婚,但随即意识到这是一桩没有感情的婚姻,继而悔婚并终生未嫁。1805年,父亲的去世之后,奥斯丁一家居无定所,经过一番颠沛流离,她与母亲等人在汉普郡的乔顿定居下来。随后,她陆续创作和发表了《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4)、《爱玛》(Emma,1816)、《劝导》(Persuasion,,1818)这5部作品。1817年7月,奥斯丁在开始动笔写作《沙地屯》之后不久,因病去世,享年42岁。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她自己最喜爱也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被英国小说家毛姆称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原名《初次印象》(First Impressions),于1797年以书信体形式写成,1809年奥斯丁进行了彻底改写,于1813年发表。改写后的书名来自范尼·伯尼的感伤小说《西西丽亚》结尾的一句话:“整个不幸事件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作品在情节上也与《西西丽亚》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奥斯丁经过其独特的艺术处理,将这部小说精心雕琢成为超脱流俗的艺术精品。

与奥斯丁的其他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入入胜的一部作品。乡绅贝内特家有五个女儿,没有男性继承人。由于遗嘱附加条款的限制,贝内特先生身后的家产只能由远亲柯林斯牧师继承,于是尽快为女儿们寻找可以仰靠的佳婿成为贝内特太太的头等大事。从伦敦搬来的单身阔少宾利先生成为她追猎的目标。宾利爱上了贝内特家温柔美丽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由于她听信了青年军官威克汉的谗言,对达西产生了偏见。经过一连串周折,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排除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与此同时,故事还涉及了其他两对男女的结合过程,即已是27岁的夏洛特出于寻找可以依靠的“归宿”而答应了柯林斯的求婚;丽迪亚一贯轻浮,与威克汉私奔后经达西搭救而苟合成亲。

表面上来看,故事讲的是伊丽莎白·贝内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却难见热情澎湃的只言片语,难怪《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奥斯丁的作品更多地透射着理性的光芒。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没有《简·爱》的那种浪漫热烈,.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却是一针见血,作者的态度也是泾渭分明。奥斯丁在这部小说通过四起婚姻家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规范问题,表达自己对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真诚爱情的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和对以门第财产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的讽刺。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丁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并且主要写婚姻问题,她所描写的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事实上,作品开篇即用一句看似真理的命题将读者引向了对婚姻与经济关系的思考:“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在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中,经济基础与爱情共同成为了他们婚姻幸福的基石;对夏洛特而言,经济基础是她婚姻选择的唯一条件,虽然婚后缺乏爱情滋润,但生活倒也衣食无忧,这种婚姻成为奥斯丁怜悯而又嘲讽的对象;而丽迪亚追求的是一个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理性爱情的婚姻,整个婚姻最终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对此作者只有嘲讽。这里似乎透露出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她不是一个社会秩序的颠覆者,不是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否认经济基础对婚姻的重要性;但是她否定婚姻中的市侩态度,强调爱情在幸福婚姻中的不可或缺性。这一点似乎可以说明奥斯丁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悔婚并终生独身的人生选择。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奥斯丁对于在婚姻选择中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情感的关注。作品所塑造的伊丽莎白一反当时感伤主义小说中按照男性标准塑造的美貌高尚的淑女形象,而是被描绘成一位貌不惊人、性格刚硬的泼辣少女,她一无美貌二无门第三无当时社会所期待的女性的德行。在婚恋方面,她没有自惭形秽地向社会地位优越者乞求爱情,也没有受宠若惊地接受达西,更不是以美貌的外表、多才多艺的修为和女性的柔弱之美来吸引达西,而是以其活泼真诚的、“想从心灵深处说真话的有理性的人”的气质吸引达西。面对傲慢的达西、宾利小姐和德·波尔夫人,她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独立人格。她在婚姻的选择上基于自己的价值观独立判断、自主抉择,既争取了自己的幸福,又遏制了达西的傲气,在婚姻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整部小说投射出奥斯丁对决定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的深刻思考和揭露。但在这部喜剧性的世态小说中,这种揭露不是感伤的或出于道德义愤的,也不是玩世不恭的,而是反讽的、严肃的。反讽不仅成为该作品的亮丽风格,而且渗透于全书的字里行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的构筑上起了关键作用,成为叙述的灵魂。例如,小说开篇写道,“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故事的发展却使得本应该成为“猎手”的有钱的单身汉却沦为女人们追逐的“猎物”;伊丽莎白自以为能观入识相,可是她对达西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却来自她对骗子威克汉的轻信;傲慢的达西曾极力阻止宾利与简的交往,可到头来自己两次求婚才娶到贝内特家的二女儿;势利高傲的德·波尔夫人亲自出面阻拦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反而为这对默默相爱的年轻入沟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婚事。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真实描写和喜剧性处理不仅使作品妙趣横生,而且绵里藏针、机锋暗藏,浅显轻松的文字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启示。

《傲慢与偏见》在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上别具匠心、独树风格。这部作品十分注重运用戏剧性对话和场景描写来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奥斯丁运用全知叙述,采用讽刺技巧,成功地将人们熟悉的生活题材进行艺术转化。正如国内学者所论述的,她对菲尔丁的‘史诗型喜剧小说’的叙述形式作了一定的修正,以19世纪作家的审美意识与道德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幽默与讽刺的口吻来揭示人物从复杂的对立情绪到简单的解决方式的转变过程”(见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第131页)。这种对传统小说形式可能性的新的发现成为这部杰作的一大贡献。

奥斯丁在其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的多部小说虽然大多远离政治中心和社会主流,但她的小说堪称以小见大的典范。她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情感抒发,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既无政治寓意也无神秘象征,多以爱情婚姻为主题,刻意描绘的都是平常的人和事,大都是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严肃的道德感和喜剧精神,展示了她所生活的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景观,如财产继承、家庭问题、教育状况、妇女地位和出路、社会道德与习俗等,理性地刻画出了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包涵了超越时空的对复杂人性的透视和哲思。  事实上,奥斯丁将“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视作自己‘最合适的写作对象”、甘愿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不是她艺术创作中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艺术上自觉的选择。她在自己的小说和书信中多次谈到自己的小说写作准则:情节要可信、细节要真实、人物性格发展要符合逻辑、结构要精巧、语言要简洁等等。她对自己的创作特长也有清醒的认识,总是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取材,以喜剧精神观照日常琐事,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敏锐地看到,奥斯丁的小说一反当时流行的浪漫感伤风尚,代之以‘按照普通阶层生活的真实面貌来描摹自然的艺术”,向读者提供的不是灿烂辉煌的想象世界的画面,而是对于他周围日常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正确而引人注目的描绘,这正是19世纪小说发展的新方向。

奥斯丁是继菲尔丁之后的一位自觉关心小说艺术的作家。她始终把小说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认为小说是“只有具备才华机智和鉴赏力才可能写得出的作品”。她在《诺桑觉寺》中为被人轻视的小说辩护:“它们展现了智慧的最伟大的力量;作者用最精确的语言向世界传达了对人性的最彻底的了解,而且巧妙地描述了其丰富多彩的各个方面,文中充满了最活泼的机智和幽默”。这番言论不仅是奥斯丁本人对于小说艺术形式信心的体现,而且也是对她小说的最恰当的总结。在《傲慢与偏见》发表近两百年之后,我们重译和重读这部作品,无疑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本书根据英国企鹅英语文库1972年版翻译而成。

罗良功

2007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