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有时候看似渺小的事物却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解决民族矛盾和争端的途径也许恰恰来自当事双方本身,世间很多重大事务其实都是这样。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基础一直都在那里,它就是我们的同情心和慈悲心。欢笑与泪水,遗憾与恐惧,亲情与友谊,一起造就了人类的共同命运。最后一点,也是必然的一点,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须首先生存下来,然后才有机会在一起聊天、聚餐,通过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去体验饮食的奇妙,理解它背后蕴藏的文化。神的话语和启示,只有先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才有可能被人类的眼睛感受得到。
谢福芸著的《中国淑女(精)》着重描写中国的女性,可是,又怎能将两性截然分开呢?只有当男性勇敢而文雅时,女性才可能温柔而慷慨。
谢福芸著的《中国淑女(精)》描述中国贵族家庭生活及转折时代的作品。此书是《名门》的续集,前言便是给上部之主角励诚的一封信。但这本书的主角换成了一位贵妇,上海的宋太太。宋太太是谢福芸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认识的。是年初,作者以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的身份,陪同威灵顿勋爵及其父苏慧廉教授一行访问中国,并考察中国各地。当时正是中国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之时,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南京事件等震惊近代史的事件前后发生,这也自然成了本书的时代背景。中英庚款代表团当时在各地游历,拜会朝野名人,谢福芸的所见所闻便是书中的叙述主体。庚款代表团中方代表有胡适、丁文江、王景春,当时他们与苏慧廉父女同行,因此这本书里也留下了不少中文史料不常见的关于这些名人的轶事趣闻。
第1章 中国母亲
第2章 河上的汽船
第3章 来自上海的年轻人
第4章 家庭纽带
第5章 一妻、多妾?
第6章 下层甲板
第7章 为贫穷哀哭
第8章 乡下人
第9章 英国绅士眼里的中国
第10章 服务于中国的美国人
第11章 现代观念
第12章 南京吴小姐
第13章 中国女性
第14章 上海餐叙
第15章 杭州的麻风病医生
第16章 上海的街道
第17章 老人的新灯具
第18章 佛陀
第19章 两位女士与难民
第20章 发展中的铁路
第21章 哲学之门
第22章 两个女人的道路
第23章 一位格格的观点
第24章 古老中国的新景象
第25章 危难时刻
第26章 在颐和园
第27章 贵族女校
第28章 吾友励诚
第29章 老三给励诚的一封信
第30章 工厂与公园
第31章 东方与西方
第32章 天津鳏夫
第33章 中国的奥德修斯
第34章 地质学的慰藉
第35章 金苹果
第36章 银色黄昏
第37章 尾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第一章 中国母亲
一艘装有宽大横梁和白色遮阳棚的汽轮启动螺旋桨,鸭子划水般缓缓驶离喧闹的码头,和那些仍被拴在码头上的轮船姐妹默默道别。一离开上海外滩,汽轮马上拐进黄浦江。江边鳞次栉比伫立着不同国家风格各异的建筑。在浦东码头,停泊着一艘急需重新粉刷的苏联船只,从船头到船尾挂满了旗子,不禁使人联想起苏联经常庆祝的节目。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来藐视自己所遭遇的排斥。在对面的法国码头,一艘意大利炮艇正在为即将参加的某个意大利庆祝活动而精心梳洗打扮。英国商人们则正忙于交付货物。太阳升起来,阳光照在江中一艘笨重的大船上,船员的金发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站在我身边的大副告诉我“那是潜水艇的放缆船”。过了一会他又说:“这条海岸线上的锚索业务被丹麦人全包了,他们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
这时,一艘小船从我们船旁快速驶过。
“这艘船是从温州港过来的,”大副说,“温州在宁波南面大约三百英里的地方,那里几乎没有白人,是真正的中国。那里生产油纸伞,我去过几次。”
我冲他笑了笑。
“我生在宁波,长在温州。”我告诉他,“如果把我扔到那艘船上,我会像在荆棘丛里的野兔那样悠然自得。那里的一切,无论是厨房里飘来的大蒜和炒肉的香味,还是每顿饭都给我做红薯吃的好心的胖船员(就是因为有一次我告诉他我喜欢吃红薯),都会给我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还能告诉你那艘船上装运了什么货物:一筐筐略带一丝苦味儿却深受美食家追捧的瓯柑,据说人发烧时吃它很管用。你知道吗?这种柑子在“满洲”能卖个好价钱呢!我自己更喜欢吃小蜜橘,下等舱的孩子们都会自己剥着吃。”
“可能船上还装着大量运往上海的个大汁多的胡萝卜,”他补充道。
“是啊,还有那些造型古怪的宽边浅口的箩筐,”我也附和着,“里面装满了小鸡雏儿,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鸡雏儿的主人蹲在一旁,给它们喂食、喂水。如果你好好央求央求,他会很乐意给你看那些漂亮的黄色小绒球。”
我的眼睛热切注视着那艘毫不起眼的小船驶向岸边。她就像一只小母鸡,温顺谦卑地穿梭在那些消耗大量煤和油的大船中间,在被大个头儿们摈弃的杂物中悠然自得地寻觅着食物。这时,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开始想念那个充满甜蜜回忆的南方乡村。久居北京的江浙人有时也会有这样的经历,突然冲出家门,为自己的阳台买一株夹竹桃,或者为下一顿饭买上几个南方运来的柚子或是竹笋。虽然由于运输耽搁太久,果蔬的质量很差而且贵得出奇,但这些小东西却可以瞬间让他感受到回家的感觉。
大副和我四处张望。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名苦力挑着扁担颤颤悠悠地从山上往下走,扁担两头各挑着一筐小鸡雏儿。这些小鸡雏儿刚刚从农家的暖箱里孵出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苦力连跑带颠儿,双脚啪嗒啪嗒地踩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周围稻田里春天刚插的秧苗透着满眼的嫩绿。轻风吹过,竹林在他的头顶摇曳,好似窃窃私语一般。他不时停下脚步,小心翼翼地把箩筐浅浅地在小溪里浸一浸,用那已经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溪水沾湿一下小鸡雏儿的脚爪儿。他还轻轻掀开箩筐盖,仔细察看有没有哪个受了伤。小鸡雏儿在箩筐里挤成一团,惊魂未定地走来走去,浑然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它们小心翼翼地用柔嫩的小尖嘴巴犹犹豫豫地喝下平生第一口水。(P3-5)
亲爱的励诚——真诚的鼓励者:
我在上一本书里主要写了你的家庭,还把写给你的一封信作为书的前言。真不敢相信,这一晃已经五年了。这次我又找上门来,只能怪你自己喽。你还记得那年八月咱俩一起去位于渤海湾的北戴河拜访宋太太吧?在回来的路上你问我:“为什么不再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的书呢?”我答道:“岂敢呀!我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所知道的那一点点东西早已经写进上一本书里了。”你和蔼地跟我交流你的看法:“你的第一本书写得很好,说明你对中国的理解是对的。那么现在,你该写写我们了。”“写写‘我们’?”我有些纳闷,“你指的是什么?”你说:“在《名门》那本书里,你写的是家父及其友人的事儿,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你写长辈们的故事,这很让人钦佩。现在你应该写写我们了,因为我们这一代才算是当代的中国人。我们的故事肯定会很有趣!”
就这样,你希望我继续写下去。你能这么信任我,真的使我感到受宠若惊。“可是,”我继续反驳道,“我在书里早已经写过你了,励诚。如果再继续写你的故事,你的尾巴该翘上天啦!”听我这么说,你大声笑了起来。“接下来该写谁的故事,还用我说吗?”你答道,“你该写写我们中国的新一代女性。她们是那么迷人,那么充满活力!让宋太太做你下一本书的主人公吧,你非常了解她。写写她,写写那些正在改变中国的人们,是他们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了,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应你的要求而作的。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不过我自己还是觉得不太满意。我对中国的看法也随着写作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认真研究你们的生活,中国又反过来教给我许多东西。比如那个伟大的“礼”字,用中文说出来是那么简单,可是自从西方学者潜入中国文学的海洋后,他们对如何翻译这个字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否应该做到互相尊重才算是以“礼”相待呢?也许使徒在写下“要爱别人胜过爱自己”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是想要表达“礼”的意思吧!你觉得呢,励诚?
另外,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一直激荡在人们心头,那就是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争向西方人昭示,国家间的嫉恨可以带来多么惨痛的后果。对于实现上述理想,你我也许做不了太多,但正像政治家们签订和平协议那样,大家一起喝喝茶,说说笑话,在海边散散步,也许同样会让我们内心感到温暖和持久的安宁。一小撮采摘自你家山坡的褐色茶叶,配上一只瓷茶杯——还是从你们的祖先那里学来的制瓷工艺,就可以让我们结下的深厚友谊,牢固得可以和神圣盟约媲美。
治大国如烹小鲜。有时候看似渺小的事物却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解决民族矛盾和争端的途径也许恰恰来自当事双方本身,世间很多重大事务其实都是这样。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基础一直都在那里,它就是我们的同情心和慈悲心。欢笑与泪水,遗憾与恐惧,亲情与友谊,一起造就了人类的共同命运。最后一点,也是必然的一点,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须首先生存下来,然后才有机会在一起聊天、聚餐,通过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去体验饮食的奇妙,理解它背后蕴藏的文化。神的话语和启示,只有先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才有可能被人类的眼睛感受得到。
本书原本打算着重描写中国的女性,可是,我们又怎能将两性截然分开呢?当然不可能!只有当男性勇敢而文雅时,女性才可能温柔而慷慨。
再一次,我用令尊赐我的名字来署名。在我们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中,我不知多少次签下过这个可爱的名字。
你的姐妹
福芸——快乐的园丁
1929年牛津
这四本书的作者是“地球村”里一位同我们情深意长的邻居“阿姨”,她讲出了我们所知甚少的爷爷奶奶、叔伯姨婶……的真实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为、胡适之、张学良……)令我们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员、教师、中国人、外国人……)令我们感动。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还有明天。
——何光沪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
——夏晓虹
谢福芸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苏慧廉,丈夫是英国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数度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谢立山。特殊的家庭背景,长时期的中国生活经历,丰富而多元的人际交往,细腻入微的观察,让谢福芸这几部名为“小说”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以比历史书写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的方式,记载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历史记录。
——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