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梦漪,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胸无大志”。他整天埋在设计图纸堆里写写画画,或者在生产工艺现场跟一线的同事们围着零件比比画画,你跟他说“升职、加薪、登上事业高峰”什么的,他只是笑笑,继续每天乐呵呵地围着自己喜爱的航空零件、设备、图纸,一副充实而满足的样子。
戴梦漪进入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原因很偶然。2013年9月,由中国航空学会举办的第二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在北京密云机场举行,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的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中华珈螅”凭借新颖的方案和超强的实用性能在北航、清华等76支队伍里“杀出重围”,获得创意类比赛第三名,荣获二等奖。这是中航工业所有成员单位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庆安集团公司所在的航空机电板块里的唯一获奖项目,而这个项目是由戴梦漪指导负责的。戴梦漪的能力被中航工业相关领导看在了眼里,当时中航工业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负责第43届团队制造挑战赛项目。因此,戴梦漪顺理成章地成了技术指导专家。技术指导专家组、现场教练组、青年选手、后勤保障组组成了制造团队的整体。技术指导专家在项目团队中的作用是围绕比赛,协助选手进行方案设计等总体J陛规划工作,教练组负责青年选手们的现场培训等工作。喜欢拿着零件比画的戴梦漪在完成技术指导专家工作的同时,“老毛病犯了”,跟优秀的青年选手们就比赛的工艺设计、图纸规划等进行讨论,成了他跟选手们的共同爱好。面对选手们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工艺设计疑问,他总是很热心地给予帮助,给出让选手甚至教练组成员都惊叹和佩服的答案。于是,某天,负责比赛总规划的领导告诉戴梦漪——通过集体评议,由他担任教练组组长。
此时的戴梦漪,还负责着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新型无人机预研和多个型号的研制推进工作,其中一项型号的研发工作正处于关键期。“胸无大志”的戴梦漪没有向任何人诉苦,他的脸上充满自信和满足,与制造团队项目成员们共同努力着,与公司型号团队的同事们密切联系着。他每周在两个团队之间不停地转换忙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休息。
因为热爱,所以戴梦漪勇于承担各种任务与责任!
戴梦漪的航空梦源自小学时学校组织的一次航模展参观。上海是中国航模工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作为上海本地人,戴梦漪从小就有机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精致航模。每次看到那些航模,他的耳边总会响起航模起飞时让人兴奋的引擎声。那一刻,自己制造航模成为小小戴梦漪的目标。中学时,他获得了上海市航模比赛第一名,成为远近闻名的航模小高手。填高考志愿时,父母都希望他留在上海,因为他是家里的老大,他的考分也很高,招生办老师说可以在上海的高校里随便选。
北京航空学院的老师来上海招生,对戴梦漪这样的人才也是爱不释手,直白地跟他说,“来我们学校吧,我们学校不只能制造航模,还能制造飞机”。从制造航模到制造飞机,戴梦漪觉得自己正在向实现航空梦靠近。18岁的戴梦漪背着行囊,踏入了北航的校园。担任北航航模队队长、获得全国航模比赛一等奖、航模作品被收入北京航空馆,戴梦漪的大学生活充实又精彩。毕业的时候,戴梦漪有机会留校、进研究所,也能回上海。而他又被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领导一句“国家所有战机上都有我们的产品”的话语“忽悠”到了大西北。那个在外人看来腼腆、内向的上海男生被分配到企业分厂担任工艺员。从此,他扎根西安,在庆安这个航空附件厂一干就是33年。
因为热爱,所以戴梦漪勇于选择自己的航空梦想!P3-4
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小企业文化专委会、北京艺海博文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企业文化故事”征文大赛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企业故事第一辑》,经过紧张的编辑加工,就要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感到非常地高兴与欣慰!
回顾首届“企业文化故事”征文大赛活动,从最初的策划选题、启动仪式、媒体宣传,到后来的初选、终审、网上公示,最后进入编辑阶段,等等,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也得到了很多有关单位领导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在这里,感谢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倪健民在繁忙的公务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杂志社支持这项公益活动。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教务长李成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邓荣霖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邹广文教授、中宣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部主任李俭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莉萍教授加班加点审读了全部文章,并写了密密麻麻的评语,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圆满完成。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人钦佩。还要感谢为本次征文大赛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其他同志,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涓涓细流汇成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长河。
由于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又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缺少经验,导致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让评委和编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是很多,参赛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比较少,对全国几千万个企业影响力也有限,这是我们筹办下届活动应认真汲取的经验和加以改进的地方。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正值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繁荣发展。既已迈出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冬天将过,春天还会远吗?
编者
2018年1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内政外交的多个场合带头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至少讲了109个故事,让人们明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文化渊源。
“企业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企业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企业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是反映企业文化主旨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讲故事有利于提高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发力,提高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率和文化认同率,实现企业文化的名牌效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发生,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小企业文化专委会、北京艺海博文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企业文化故事”征文活动,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企业故事第一辑》,广泛地传播中国企业故事,可谓风鹏正举,正当其时。
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国企业故事第一辑》最大的亮点是用故事“载道”。企业人通过讲故事,用朴实的道理表达自己的思想、讴歌企业人的生活,打动人、说服人、感动人。企业职工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和企业故事的重要群体。在本书的60余个故事中,尽管行业不同,但故事都贯穿着企业坚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道”,企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道”,传承文化基因之“道”,人文关怀之“道”,筑牢精神家园之“道”,改革创新之“道”,依法治理之“道”,科学管理之“道”,企业重组之“道”,澎湃企业动力之“道”,标注企业能力之“道”,激发企业活力之“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融合之“道”,在开放的格局中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以及员工精益求精的独具匠心之“道”,可谓“言为心之声”。
《中国企业故事第一辑》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转换为鲜活的案例,视野开阔,对接地气。故事彰显的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合拍共鸣、与员工发展同频共振,看到的是企业人的文化自信,听到的是企业人唱响的昂扬向上的人性歌、关怀歌、正气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最宏大、最精彩的中国故事。而在筑梦的进程中,价值多元、多变、多样以及思想交锋、交流、交融还可能并存。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讲好企业故事,更是企业人的责任所在。《中国企业故事第一辑》意在让企业人从中吸收先进文化的养料,感受企业和企业人的智慧,体悟故事背后鲜活的文化化人的治企之道。面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及多样的文化元素,我希望全国的企业能从中受到启迪,以发现美的视野和境界学会发现企业故事,更加主动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展现企业的风采,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继续续写荡气回肠的企业故事。
祝“企业文化故事”征文活动越办越好,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广!
倪健民
2018年1月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主编的《中国企业故事(第1辑)》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转换为鲜活的案例,视野开阔,对接地气。故事彰显的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合拍共鸣、与员工发展同频共振,看到的是企业人的文化自信,听到的是企业人唱响的昂扬向上的人性歌、关怀歌、正气歌。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主编的《中国企业故事(第1辑)》最大的亮点是用故事“载道”。企业人通过讲故事,用朴实的道理表达自己的思想、讴歌企业人的生活,打动人、说服人、感动人。企业职工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和企业故事的重要群体。在本书的60余个故事中,尽管行业不同,但故事都贯穿着企业坚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道”,企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道”,传承文化基因之“道”,人文关怀之“道”,筑牢精神家园之“道”,改革创新之“道”,依法治理之“道”,科学管理之“道”,企业重组之“道”,澎湃企业动力之“道”,标注企业能力之“道”,激发企业活力之“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融合之“道”,在开放的格局中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以及员工精益求精的独具匠心之“道”,可谓“言为心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