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侧看民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伶伶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里没有学术的盖棺定论和大是大非,没有北大的教授和彷徨的斗士,这里只有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谋生者。

李伶伶著的这本《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从个性分明的角度,用各种行动记录,以及来往信件,加以更为现实化的表达。

内容推荐

作者李伶伶在《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描述周氏三兄弟故事的时候,着力点更多地偏向于周家女性的心理分析。作者不但对鲁迅出身书香世家的母亲好读小说加以欣赏,也对鲁迅“被包办婚姻”的元配朱安也报以同情,同时,作者还能从“被遗弃”的朱安的角度去看人事纷纭,从嫁到中国的两个日本姐妹的角度去看世事变迁,由此,也表达了作者在夹叙夹议之中,对20世纪30年代种种人世百态的看法,也能更多地引起读者的思考。

目录

一、父母爱情:门当户对的典范

 (一)鲁迅的“鲁”来自母亲的姓

 (二)父亲死,长子顶门立户

 (三)长嫂如母

 (四)剪辫和放足:夫死从子

二、男大当婚:三兄弟的婚事

 (一)鲁迅的婚事:奉母成婚

 (二)周作人的婚事:自由恋爱

 (三)周建人的婚事:亲上加亲

三、周氏大家庭,其乐融融只是一厢情愿

 (一)兄弟怡怡的美好年代

 (二)迁居——从绍兴到北京

四、兄弟失和,依然一笔糊涂账

 (一)失和前,情深又意长

 (二)失和中,剑拔又弩张

 (三)失和后,老死不相往来

五、家外家,以爱情的名义

 (一)“外面的”两个媳妇

 (二)家里的两个孩子

六、鲁迅身后的事

 (一)哀悼,在南北之间

 (二)纷争,利益至上

七、周作人的滋味生活

 (一)抗战中,“苦住”北平

 (二)抗战后,坐牢南京

 (三)朱安的最后岁月

八、周建人的“寿则多福”

 (一)一桩离婚官司

 (二)谢幕,一个接一个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父母爱情:门当户对的典范

(一)鲁迅的“鲁”来自母亲的姓

1918年,周樟寿(周树人)为自己又取了一个笔名,叫鲁迅,即姓鲁,单名迅。中国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他为什么偏偏要姓鲁?这应该与他的母亲姓鲁有关系。他的母亲鲁瑞是浙江绍兴昌安门外安桥头村人。

鲁迅父亲周伯宜和鲁瑞结合,依传统观念,门当户对,很符合婚配条件。先说门当户对。周家是官宦人家,鲁家是书香门第;两家都出过举人;鲁瑞的两个兄弟都是秀才,周、鲁谈婚论嫁时,周伯宜正努力考秀才。再说婚配条件。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鲁瑞恰好比周伯宜大三岁。

周氏家族兴房一支从鲁迅曾祖父周以埏那一辈起就人丁不旺,周以埏只育有一子一女,子是周福清,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又只有周伯宜一个儿子(后来娶了姨太太,才又有了一个儿子,名周伯升)。周伯宜娶妻时,周家两代单传。鲁瑞头胎就生了儿子,即周樟寿(周树人,鲁迅),周伯宜有儿子了,周福清有孙子了,香火续上了。不仅如此,又四年,二儿子周作人出生,又三年,三儿子周建人出生,又五年,儿子周椿寿出生。鲁瑞完成了女人最要紧的生孩子任务,而且超额完成。

鲁瑞不仅能生,而且孝顺、贤惠。鲁迅曾祖母活着的时候,鲁瑞把老太太伺候得妥妥帖帖。吃饭时,她总是把好吃的放在老太太面前,还时不时夹几块好菜到老太太的碗里。每天一早一晚,她会准时到老太太房里请安问好,谈些家常,问她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有一次,她问老太太:想不想让人给画一张画像。她兴致勃勃地鼓动说,挂在房里天天看,很好哩。老太太也随和,见孙媳妇那么热心,就说,好啊好啊,请人来画吧。画师来了,鲁瑞忙前忙后打扮着奶奶,又是穿衣又是梳头。老太太幽默,开玩笑说,“强盗画喜容哉”。

公公周福清脾气不好,好骂人,骂起人来家里谁也不敢吭声。他骂得最多的便是夫人蒋氏。有一次,他又骂。连儿子周伯宜都躲得远远的,不掺和,鲁瑞却巾帼英雄般昂然从屋里走出来,走到周福清面前,凛然教训道: “这么大年纪了,还吵什么?头发都白了,还不给小辈做个样子。”不说在那个年代,就是在今时今日,也少有媳妇胆敢这样居高临下指责批评公公的。周福清不由愣住了。他没有料到媳妇的胆子那么大。本能的,他马上住了嘴。他看了鲁瑞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回了房。从此,周福清很少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骂三骂四了。说他收敛了,改过了,都行,而这不能不说亏了鲁瑞。

当然,不是家里发生任何事,鲁瑞都出来插一杠子,她很有分寸,该说的她直说,不该管的她绝不多嘴。有一次周伯升和周作人叔侄二人吵嘴打架,周伯宜气儿子周作人不争气,把他狠打了一顿。当时,鲁瑞在自己屋里。她知道外面发生的事儿,虽然有些坐立不安,但她没有出面,只让女佣长妈妈打探情况。一会儿,长妈妈回来了,她赶紧问:“打了吗?”长妈妈据实禀报:“打了。”她的心,疼了一下,也只是叹了一口气,没有护儿心切地奔出去干涉。

都说周家的衰败是从爷爷周福清牵涉科场舞弊案入狱坐牢开始的,鲁瑞以及鲁迅兄弟们的苦日子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衙派人到周家捉拿钦犯周福清的那天晚上,周伯宜和鲁瑞都很清楚,麻烦大了。怎么办呢?鲁瑞有些担心。周伯宜说,先把两个大的送走,以免遭牵连。送去哪儿呢?鲁瑞又问。周伯宜想了想,说,就去他们外婆家吧。鲁瑞点头,也好也好,那里最安全。鲁迅和周作人被唤到父母面前,鲁瑞对他们说,让他们去皇甫庄的外公外婆家住几天。她强调了一句:“即时就走。”她怕他们不愿意走,又安慰说,时间不会长的,到了时候,就会去接他们回来。

12岁的鲁迅被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家;8岁的周作人被寄住在小舅鲁寄湘家。母亲说时间不会长,可他们在舅舅家一待就是一年。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周作人年纪尚小,不觉得什么;鲁迅年长一些,又天生敏感,这一年的避难生活让他很受刺激。先是作为通缉犯的孙子,后来是坐监者的孙子,他被人唤作“讨饭”(乞丐)。官宦子弟落魄,要比贫家子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不能不说这是造成他日后具有强烈反叛个性的因素之一。P1-4

序言

对于读者来说,开卷获益似乎是容易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不见还可以换《水浒》,换《三国演义》。相比之下,难的倒是作者,如何使作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新东西,使他人受益,受启发,而不只是为了摆弄出一个一己窃喜的玩意儿。

《鲁迅家的细碎往事》这部书稿的有益之处,我的一孔之见,在于它间接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它可以引起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思考。

比如我们对鲁迅究竟了解多少。由于1949年以来主流社会对鲁迅的极度推崇,使得专门与不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难以计数,对鲁迅的评述山积波委;新时期以来鲁迅成了话题人物,被专门与不专门研究的人予以不断的多方的解读。结果之一是几乎使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以为鲁迅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自己熟悉鲁迅。《鲁迅家的细碎往事》告诉我们,不见得,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再比如鲁迅与发妻朱安的关系。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在他有了爱的对象后,他对新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说:“我可以爱。”许多人对鲁迅这样做对不对毫不怀疑——冲出封建婚姻樊笼有什么错!对他这样做好不好更是没想过——没想过朱安的命运。在那个农村女人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代,一旦被丈夫抛弃将意味着什么?她的人生就完了,哪怕有吃有穿有房住,她还是完了。也许人们忍不住要问:为改正一个旧错误去造成一个新悲剧,是唯一的选择吗?是最好的选择吗?

作者由于自身法律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训练,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用法律的眼光去打量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这样的视角在一般历史文学作品中不很常见,既给人以新颖之感,又往往使复杂纷繁的问题得以简捷明了的解决。比如她以前对梅兰芳与孟小冬婚姻关系的评析,现在对周建人离婚判决书的解读,都使人有一种以简破繁的痛快。

随着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发展,单一思维模式与衡量标准的打破,读者对作品宽容度的增加等等,都使得“格调”在作品评价的各项指标中所排的位置渐渐靠后。这种状况的出现,又误导了习惯以排序与位置判断人事的人们,以为后移或下降的是“格调”的重要程度,而不只是被关注的程度。尽管决定一个作品格调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的趣味,但客观上,就历史文学作品来说,某些题材诸如家庭、婚姻、社交等,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很容易使作者松懈了对品位的坚持,也容易被笔下人物的趣味所牵引。而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把握得比较好。

一千年前,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爱读巨著《太平御览》,一日不落。臣子觉得皇上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读这么一大本书,太辛苦,劝他少读点,也不一定要天天读。赵光义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读《鲁迅家的细碎往事》,或也不至于神劳精费,因为作者用了一种轻松的笔调。

后记

记得念中学的时候,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说的是“我”乘人力车外出,车在路上碰倒一个老妇.“我”认定那老妇讹诈,车夫却不理会“我”,不怕承担责任,把那老妇搀到警察所里去。车夫的行为使“我”惭愧,他的背影高大起来,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小”,指的究竟是什么?老师有个解释,可敏感而多疑的少男少女们显然对常规答案觉得不满足。越是隐晦的东西越使他们眼睛发亮。大家在课堂上面面相觑,交碰的目光中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鲁迅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顽固地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往被耳提面命地告知的是身着光亮皮袍的鲁迅,至于他皮袍下藏着的小,却长时间地被忽视了;人们目光如炬地看出了鲁迅的自我道德追求,称赞他的自检,他的自觉,他的惭愧,却忘了看一看那小的究竟。

鲁迅曾被揄扬具备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人之所谓“五最”的超人品质,本书无意花力气对此做鉴证,而将视线从宏大高阔的思想文化、江山社稷、人民大众上移开,转向更能表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的家事;专注于鲁迅及其两个胞弟的我之所喻“四为”,即在家中怎样扮演他们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角色;探究错综但并不复杂的祖孙、父子、母子、夫妻(贱内与外遇)、叔嫂、妯娌、叔侄、姐妹、兄弟等家庭关系与周氏兄弟性格的相互影响;在看似琐碎与缺乏意义的家务是非中补全对一个人完整的认识。

简言之,从小处着眼。一个圣人,应该是慎独也慎小的;一个伟人,在这些背人的方面,至少也应该是有所追求的。而早在90年前,鲁迅就借用他的小说人物之口引导与暗示人们了,可当时群氓不觉悟,集体无意识,这当然怪不得鲁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