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伟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精)》介绍了,黑龙江当代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形象的方式记录的历史的光与影,是几代优秀作家集体写就的黑龙江历史发展的辉煌史册。经过几代作家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国的报告文学的版图上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黑龙江报告文学界对于九十年代之后中国遭遇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所面临的历史境遇缺乏思想及艺术的充分准备,面对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面临中国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景观并存的尴尬局面,感到茫然与困惑,很少再有新人及力作出现,像李延国、祖慰、陈祖芬、麦天枢、贾鲁生那样能够回应时代挑战的作家还比较少。
黄光伟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精)》具有填补空白的拓荒意义,内容中精辟地以报告文学的角度去透视黑龙江文学,是使得地处边塞的黑龙江在报告文学的角度上,展现出了独有的风貌,报告文学卷中,展现了黑龙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真实面貌,当中包括魏钢焰,蒋巍,郑加真等众多名家的经典文章。
二 一一九五号机车重返前线
一九五一年春,全厂的广大职工为支援抗美援朝伟大斗争,开展热火朝天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在这年春季的一天,一台遍布着弹痕的机车被拉进拆车线。这是从朝鲜前线下来的一台“重伤车”。它就是一一九五号机车。这时焊接班的张班长,锅炉的刘云贵老师傅,导从轮的郝家祥同志等好多工人,一起跑到这台“重伤车”的老司机王占奎身旁问长问短,久别重逢的老战友更加亲热。
说起一一九五号机车,工人们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像老朋友那样熟悉它。每次厂修,工人们都像妙手回春的老医生,一次又一次地把它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直到送上战斗的运输最前线。在它的身上处处凝结着工人们的汗水,闪耀着胜利的火花。
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一九五号机车整天奔驰在炮火纷飞的运输线上,真是天塌不后退,地陷不回头,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支前运输任务,为人民立过战功,荣获了“铁牛”号机车的光荣称号。
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一一九五号机车光荣负了伤,工人们为了早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昼夜不眠地抢修这台机车,在最短的时间内,“铁牛”又开赴了运输前线,奔驰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
美帝国主义挑起了朝鲜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大门口,一一九五号机车又满载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和重托,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的最前线。
这次工人们看到这台英雄的机车遍体鳞伤,怎不使他们感到心痛,怎不引起他们对美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恨,工人们个个握紧双拳,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铁牛’重返前线!”
就在机车进厂的当天,工人们就像关怀亲人那样,把机车的零件一件件地拆开了,又细致地检查了一遍,按工序陆续送到了各班组进行修理。唯独车架破损太大了,车架班和焊接班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围拢到车架跟前,一起研究着检修方案。
分厂长最清楚,有这几位老工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他们的口中就从来没喊过一个“难”字。
气焊工小毕,手握瓦斯枪熟练地把车上弹头一个一个挖出来。可是有六颗机关炮弹头紧紧地嵌在车架的前端。车架是机车的骨骼,如果把弹头全部拿出来,车架就有折断的危险;不挖出来,显然车架强度会因此大大减低。怎么办?这使小毕进退两难,分厂长、张班长、老崔和王占奎也都围拢在车架前端研究解决的办法。经过大家研究,终于想出了在车架上加补强钢板的办法。
张班长从小毕手里接过了瓦斯枪,亲手把六个弹头挖了出来。然后又和老崔一起打上了一张补强钢板,小毕在旁边看着师傅的操作,还把弹头一个个地捡到小桶里,他查了查一共三百六十九个,就对老司机王占奎说:“把这个带到朝鲜去,还给美国鬼子吧!”
车架这一关虽然顺利过去了,可是这台机车的锅炉千疮百孔,的确伤得十分严重。就连富有经验的老工人刘云贵都讲:“干了这些年,还头一次遇上这样的活。”司机王占奎抚摸着锅炉,又是心痛,又是愤恨,也有点为难地说:“这哪像台锅炉啊,简直像是筛底,伤得太严重了!”
刘师傅看出了王占奎的心思,就安慰他说:“老王,放心吧!我们也要学你们在朝鲜前线那样打硬仗不怕难的劲!这点小毛病比起你们在前线的困难来,那就小得多了。这台锅炉就是个筛子,也要把它一个眼一个眼地堵起来!”
刘师傅他们把锅炉上的弹孔都很巧妙地补好了,开始修锅炉内的“喉板”了,修“喉板”需要人钻到锅炉的“肚子”里去,初春的天气,虽然早晚还带点凉意,可是晌午头上,再钻到锅炉里边干活,真比三伏天还热呢。里边地方小,刚够一个人转身,又得搬动大块铁板,一动弹就是一身汗。可是,刘云贵抢先钻进锅炉内,躺在里面一块一块地仔细修补着喉板,脸上的汗水像断线的串珠,一滴一滴落在他的手上,他也顾不得擦,流多了就用手抹一把,老红的脸膛再挂点油黑,真像唱戏的大花脸。等他打完最后一块“补丁”从锅炉里钻出来的时候,身上脸上的汗水和尘土混在一起,活像个泥菩萨。刘师傅那油黑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时王占奎迎了过来,感动地紧握着老刘的手:“老伙计,这回你可真成了内外科大夫了!没想到你还有孙行者的招法,能钻到肚子里擒妖捉怪,这锅炉可让你修得呱呱叫啊!”说得大家都笑了。
十天头上,一一九五号机车车身被新的部件装饰起来了。越是这时候,工人们越紧张,每分每秒都在争夺。在接车会上,党支部书记说:“一一九五号机车的大修工作要创造在厂日数最短的记录,让这台英雄的机车早日开赴朝鲜前线,为中朝人民再立新功……”
前后轮班的郝家祥同志是个不大好讲话的老工人,可是他心中有数,从打一一九五号一开工,他就反复琢磨支书的话,把一切都往前抢。他觉得:“缩短机车在厂日数,不只是为了创纪录,而是和美帝争时间,赢得了时间,就能少受损失,就能早得胜利,这就是我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贡献。”可是,事情偏偏不凑巧,在组装过程中,突然发现机车转向架人字梁埋藏着一条严重的裂纹,这一发现,把一切计划都打乱了。人字梁有裂纹,仓库里又没有备品,新造一个少说也得三四天,那就要影响落车,影响试运,影响机车出厂,面对这种情况,郝家祥同志非常着急。他猛然想起,一号门刚入厂的机车和一一九五号同型,调来一台把人字梁拆下来,给一一九五号先装上,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大家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难关,一一九五号机车提前装备完毕。 四月二十三日凌晨,一一九五号机车正式开始试运了。各部机件能否运转良好,对它是一次新的考验。
汽笛一声长鸣,一一九五号机车以每小时七十公里的速度,经由平房站一直向前驶去。所有参加“试运”的人员,像大夫一样,细心地倾听着机车的各部音响,观察着排汽状况。检查人员更是仔细注视着每部分环节,从走行部到制动部分,以及蒸汽系统,每个部位都不放过,直到没有发现任何毛病,最后才在“试运”记录上做出了“完全合格”的评语。P10-12
自山黑水、平原林海架构的北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理应有大的文学家崛起。事实上,龙江文学在建国之后也的确出现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龙江文学更是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影响渐远。文坛上新人辈出,佳作迭涌,题材繁复,手法多元,艺术品位高,呈现出了一派热闹喧腾的繁荣景观。作家、诗人们的名字频繁在各项国家级评奖中闪光,龙江文学彻底走出了边远省份被人小觑的历史境遇。对于龙江文学这种繁荣的现实,龙江评论界曾经做出过许多积极的反应,只是尚不十分及时,已有的一些作品选本,从规模和体裁上还不能完全反映龙江当代文学的成就。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部分教师,在冯毓云、罗振亚两位教授的带领下,历时五载,筚路蓝缕,适时地编选了这套大型丛书《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此前,冯毓云和罗振亚两位教授主持的《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对总结黑龙江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繁荣黑龙江文学创作和评论,就发挥了比较直接的有效的作用,评论界和社会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并于二○○四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大系的编选,是他们有关黑龙江文学研究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一举措较好地实现了编选者的初衷。
编辑《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这项学术工程,具有填补空白的拓荒意义,在黑龙江省还是第一次。它规模宏大,架构科学,具体分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戏剧文学卷、理论与批评卷、报告文学卷、儿童文学卷、曲艺戏曲卷、翻译文学卷、影视文学卷、民间文学卷等,凡十一卷,八百余万字。每卷前设有万字左右的序言,对该卷所涵盖的内容进行概述及评价。在具体作品编选时,编选者们秉承历史和美学相结合的标准,从龙江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仔细搜集、甄别、遴选,然后再通过多人集思广益,比较、讨论后定夺。这样的选编方式,避免了那种一人独断的做法,既能够清晰地体现龙江当代文学的历史脉动,又具有了权威性、实用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这套大系的编选,是对即将丢失、荒废的龙江文学资料的及时“抢救”,更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积累,它对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强省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它不仅可以向外宣传、介绍龙江的当代文学,开阔文学爱好者的学术视野,为将来学术界撰写科学、厚重、客观、实事求是的龙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做必要的学术积累和阶段性的准备。而且还能够打破龙江评论界的寂寞,改变龙江当代文学被低估的状况,回颐龙江当代文学的辉煌历史,总结龙江文学在新时期崛起的经验,确立龙江当代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中的位置和地位,为进一步繁荣龙江当代文学提供创作和理论上的参照。
期待着《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的配套工程成果《龙江当代文学史》早日面世,我相信它的面世,将会为龙江文化界再次输送新的精品和力作,带来新的惊喜和震撼。
光阴荏苒,《龙江当代文学大系》从创意到编成文集出版一晃过去了将近十年,这期间从立项、筹措资金、编排体例、策划入选文类、遴选篇目等等,几经周折,终于付梓出版,应当说这其中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大系是一个很有意义与价值的文化工程,也是我们省几十年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的一次巡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报告文学展示了我们省广大人民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描绘了我们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几十年间巨大的历史变化,表现了黑土地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体现了龙江作家的创作实绩以及在全国文学创作中的实际地位。
报告文学卷的编选得到了广大作家的积极支持,许多作家很早就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屈兴岐、门瑞瑜、吕中山、艾明波、张雅文等,并积极配合工作,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囿于编者的视野、能力、水平,编选工作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局限,对此恳请作家及广大读者原谅。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批评指正。
黄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