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本质》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约翰·杜威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的本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也深受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维为目的。杜威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全书共三大篇,第一篇是关于思维训练的问题,主要说明了什么是思维、反省思维的必要性、固有的知能与思维训练、学校的情境与思维训练。
第二篇加入逻辑的考量,进行完整的反省思维行为的分析、系统性的推论与试证以及阐释了判断在思维中的地位等。
第三篇则是关于思维的训练,包括活动与思维训练、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与知识、教课与思维训练等。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一 思维的各种意义
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告知别人应该怎样思维,正如没有人能够告知别人应该怎样呼吸或血液怎样循环一样。然而人们的思维方法,却大致可以表述出来。有些方法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好,理由是可以说明的。懂得好的思维方法与为什么好的理由的人,如果他想,便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使它更有效能。本书所说的较好的思维方法,叫作“反省的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是对于问题反复而严正地,持续地思考的一种过程。在未入主题之前,我们先略说别的有时也称为“思想”的心理过程,作为比较。
在我们醒着,有时连睡着的时候,心里有些事情往来着。如果是在睡眠中,我们叫它是梦。当然我们也有昼梦——幻想(如同空中的海市蜃楼),一切心慵意懒中的思绪。这种不控制的心理过程,寻常也称为“思想”。孩子们有时试着要“不想”而不能。我们醒时的生活消磨于这种无端的心思、纷繁的意想、愉悦而无凭的希冀,倏忽而模糊的印象的时间,超过我们自己愿意承认的程度。就像俗语所说,肯“给你钱而要知道你在思想着什么”,他一定也得不到什么。萦绕于你的心中的,过后没有多少值得遗留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就连愚蠢的人也能有思想了。我曾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没有很多智慧的人,想参选做一个委员,他对身边人说,“你们不要以为我的知识不够,而要知道我在这大部分的时间,总是思想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所谓反省的思维,包含一串所想的事情,你可能认为这种思维和散漫的思想没有两样,可是它绝不止于“这样那样的事情”偶然的、不规则的连续,和散漫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反省的思维,不止于观念的“连续”(sequence),而要求它连续的“结果”(consequence)——它是一个持续的,有步骤的过程。前一步决定后一步的结果,后一步参照前一步的成因;一步一步,相因而发生,相辅而成立。不是胡乱地倏往倏来。每一步,术语上称为思想的一个“名词”(term),每一个名词,遗留着在下一名词里可以利用的成分,这全部过程成为一个连续。各个单位,这样互相连贯,持续地向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前进。
寻常所谓“思想”的第二个意义,指非直接感知,不是见着、听着、触着、嗅着、尝着的事物。我们问一个讲着故事的人:“你看见那事情发生的吗?”他答:“没有,我只是想着的。”这就是意象的创造,而不是观察的实录。想象的情节,多少也以一条线索贯穿起来;这种“思想”是介于虚构的幻想与有意获得结论的思维之间的。儿童们娓娓讲谈的想象故事,内含的配合性的程度很有参差,有的是断断续续的,有的是有联络结构的。如果是有联络结构的,它们便会引起反省的思维,而这也就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了。儿童的这种想象,发展在严正的思维之前,而为它的准备,可是在想象里,观念只是不直接感知事物的意象,而所谓思维,只是这些意象的连续罢了。P3-5
一部书的修改,有的只是少许文字的订正,有的竟是大部分的重写。现在这书的新版,则是属于后一类的修改了。
第一,原书的材料,在这里虽有删削,可是新增的材料却很多,篇幅已比原书多到四分之一。
第二,这修改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和明白。凡读者所感到困难的部分,都已竭力重写过。这不仅指文句的细微的改订,也指若干主要观念的阐明,尤其在第二篇(即本书的理论部分)里。在那一篇,思维的论理分析,全都重新写述,希望比以前是简明得多了。同时,给予原书以特异的性质的基本概念,则不但完全保存,而且更加充实。为求明白计,增加了许多新的例证;各章的次序也有所变更。
第三,关于教学部分的修改,也很显著。这种修改,反映着自一九一。年原书出版之时以迄现在的教学方法上的变动。原书所批判的当时流行的教学法,在现时优良的学校里几乎已经消失了,被许多新的方法取代了,本书因应着这种变动,“教课”一章,实际上全是新作的。
许多教师,把他们应用本书的经验充分供给我,使能成这新本,也是我所妄冀的较善之本:对于他们我欣然表示我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