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新周刊杂志社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二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杂志社选编的《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优秀、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滚蛋吧!朋友圈》)

熟人,是资源,也是负担;是一宝,也是烦恼;能“微商”,也能“微伤”。(《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今天,定义一个富人,不是富有金钱、富有时间或富有社会资源,而是富有安全感。(《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人们只会用钱包投信任票。(《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新周刊杂志社选编的《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记录着2016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录

滚蛋吧!朋友圈

 中国式网络社交批判

 朋友圈各阶层分析报告

 “毒舌女王”咪蒙:颤抖吧,朋友圈!

 辛巴:我为什么退出200多个微信群?

 刘铮:用朋友圈玩艺术

 谢谢,我不想看“10万+”

 对抗碎片,精简社交

 关掉手机,去湖心亭看一场雪

 美好生活只在朋友圈里

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未被熟人伤害不足以语人生

 半熟社会辞典

 熟人比陌生人更危险

 “国民老公”和他的粉丝们

 只有隔壁老王才会给所有人点赞

 装熟是名利场的通行证

 邹振东:为什么不要随便叫人“老公”?

 马伯庸:“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解决了世上大多数的事

 其实更爱陌生人

中国人掏空报告

 不要加班!让我瘫一会儿

 亚健康的“骆驼祥子”

 本应互相安慰,却成了互相拖累

 没有比刚休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滥社交无异于谋财害命

 话题越沉重,表达越轻松

 闲适不等于颓废与堕落

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给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人类安全简史

 最好的安全课是父母有能力离开

 逃离抑郁,走出孤岛

 中国女人为何最缺安全感?

 宁愚勿蠢,待着不动也比瞎锻炼强

 越自信的人越容易上当

 到底要有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你必须要有个人安全知识体系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廉价的复仇

 廉价团做一回旅行乞丐

 快时尚:“一水就扔”的血与泪

 剁手节:人生就是一场买家秀

 花总卧底东莞做普工

 吴晓波: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丝经济?

 日本职人:他们不生产商品,他们传承生活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

吃瓜群众进化史

 我是吃瓜群众我怕谁?

 中国围观进化史

 吃瓜经济学:从情怀营销、粉丝营销到恶搞营销

 吃瓜群众的10张面孔

 马薇薇:镇定,从本质上看待围上来的人

 平庸时代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彭凯平:吃瓜群众是心理弱势的三无人员

大城市的异乡人

 中国外省青年白皮书

 外省青年为何没有归属感?

 驻马店青年:金融精英闯荡上海滩

 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城籍”?

 有一种优越感叫“我是本地人”

 中国外省青年奋斗史:天堂向左,城市向右

 让每个青年享有追梦的自由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超越人类理想的《疯狂动物城》

 赵忠祥:说了35年动物,还没说过瘾

 Kumamon:日本首富是只笨萌熊

 沈石溪:人类有兽性,动物有人性

 姚晨:八顿是我家第一个孩子

 博物君:观察自然能让人谦卑

 被城市圈养的人类

 城里有群动物公民

 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

直播成瘾

 网剧、网综压倒电视机?

 无聊化生存

 喜剧的狂欢与综艺咖的诞生

 全民直播进化论

 不差钱和IP,就差好编剧

 李黑帅:用“十级”重庆话直播中国生活

 被热播剧重新定义的十个学科

 老电视人如何搞定新网民?

试读章节

鸡汤党:有一种毒药叫“心灵鸡汤”

文/曹园

鸡汤党总是试图让你忘掉现实,每日都活在满满的“正能量”之中,靠一口鸡血过活。

在“心灵鸡汤”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一道励志精神大餐之前,是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最早煲出第一锅浓汤,两人的著作《心灵鸡汤》曾是世界最畅销的系列读物。

如今,朋友圈中不少人对鸡汤文沉醉其中,心悦诚服地点击转发按钮,谓之“鸡汤党”。而另一部分看客则对此嗤之以鼻,默默“取关”。

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里表态: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对于鸡汤党而言,转发什么类型的鸡汤文,就是什么类型的鸡汤党。

刚刚失恋的少女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好女孩,正巧看到闺密分享的《姑娘啊!可长点心眼》《你想要的一切时间都会给你》,深有同感地点赞转发。又或集平生所学,自制一碗鸡汤:“我文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配上45度角的嘟嘴自拍,寻求一众×丝的安慰和赞同。

资深师奶内外兼修,上午练习瑜伽,下午甜品配茶,晚上却长期忍受着丈夫早出晚归的寂寞,于是每晚怒转《好老公十大准则》《女人如何活出精彩》《遇到这种女人,请格外珍惜》,期盼着老公点击全文深切感悟。

职场新鲜人认真学习《如何当一名好员工》以及《一万元如何变成一百万》等旷世佳作后,开启了打鸡血的前奏;辞职员工则暗自神伤地默念《心在远方,路在脚下》《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感悟》,希望自己重新出发。

赋闲的老年人推迟了外出晨练的计划,在设置为最大字号的智能手机上查看了《你的高度决定你子女的高度》,大叹好文,热烈地转发到朋友圈和一众亲戚群,并叮嘱子女要好好记下来。

除了爱情鸡汤、职场鸡汤和亲情鸡汤,更多的鸡汤文并没有明显的受众界限。《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成功不是击败别人,而是改变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单是幸福》,一段故事传达出一种人生感悟,揭示真善美的哲理,让朋友圈沐浴着“正能量”的阳光。

把语录嫁接到名人头上的鸡汤文更是让朋友圈各阶层素人无法抗拒。“全能躺枪王”白岩松和莫言几乎任何话题都可驾驭;张爱玲和林徽因专攻情感鸡汤;李嘉诚、巴菲特、比尔·盖茨和马云等成功人士则主打励志鸡汤,各司其职,各取所需。

乌(污)鸡汤的出现让鸡汤党的队伍继续壮大,打着又黄又暴力的擦边球也让围观群众不忍直视。它们用《看湿了,你呢》这样的劲爆标题,大谈要有常回家看望爸妈的孝心;用《这个半裸的女人,让全世界低头!》来歌颂伟大的母爱,文章点击量妥妥的10万+。

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指出,2015年微信的情感类内容尤其是鸡汤文广受欢迎,50个最热门的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账号,而2014年只有3个。情感类文章的阅读量占比也从2014年的21%上升到了2015年的34%。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深谙鸡汤党队伍庞大的弊端,他担忧:刚开始看朋友圈都是朋友动态,可慢慢发现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这样的信息多了最终结果未必好,用户会觉得信息太水太杂,看朋友圈的意愿将会越来越低。

这种担忧并不多余,庞大的鸡汤党已经将一部分人的美好朋友圈搅黄。事实上,大补的鸡汤喝多了总是免不了上火伤身。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