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屠守锷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贺青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屠守锷院士传记》描写了屠守锷的成长经历,记载了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歌颂了屠守锷的高尚风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作者贺青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办及航天博物馆工作,多次参与采访并撰写了屠守锷相关文章,作为院士本人推荐的作者——航天工作者,书中倾注了她对屠守锷院士的真挚感情。本书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贺青编著的这本《屠守锷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著名导弹与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屠守锷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屠守锷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经历

 1.古镇的读书人家

 2.教母识字做“圣人”

 3.此仇不报非男儿

 4.少年立誓造飞机

第二章 报国之路

 1.进入清华学机械

 2.长沙联大迁昆明

 3.奔赴西南强体魄

 4.西南联大好学风

 5.自制飞机起航了

 6.远渡重洋求学路

 7.航空硕士归祖国

第三章 人生转折

 1.现实社会真黑暗

 2.西南联大副教授

 3.昂首挺进新生活

第四章 国防新兵

 1.国家严峻新形势

 2.进入国防部五院

 3.航空教授教导弹

 4.“反设计”中速成长

 5.中苏新技术协定

第五章 仿制学步

 1.精神抖擞迎仿制

 2.全面铺开“仿设计”

 3.地空导弹勇探索

 4.艰苦条件勤工作

 5.仿制工作大练兵

第六章 独立设计

 1.苏联专家在五院

 2.撕毁合同撤专家

 3.探索研制中国弹

 4.诸事开头难上难

 5.重重困境求探索

 6.意气风发建队伍

 7.开创科研好环境

 8.初创科研“三步棋”

第七章 临危受命

 1.艰难时刻挑重担

 2.排查故障挂帅旗

 3.技术挖潜创佳绩

第八章 规划未来

 1.总结经验向未来

 2.中国式发展途径

 3.全面论证新规划

 4.导弹发展理思路

第九章 肩负重任

 1.洲际导弹上日程

 2.实事求是定方案

 3.向科学高峰进军

 4.展开方案攻坚战

 5.生不逢时洲际弹

 6.开展全国大会战

 7.艰难困苦勇拼博

第十章 国家利益

 1.从容选择发射场

 2.幸免厄运忙科研

 3.举步维艰心高远

 4.顶住压力攀高峰

 5.曙光初露展笑颜

第十一章 “三抓”任务

 1.多事之秋悲喜忧

 2.科学春天心舒畅

 3.珠联璧合结硕果

 4.万无一失保成功

 5.再次出征胸成竹

 6.远洋试飞扬国威

第十二章 金牌火箭

 1.精益求精高标准

 2.千锤百炼作风硬

 3.一片丹心为人民

 4.金牌火箭响神州

第十三章 航天腾飞

 1.航天的经济价值

 2.坦诚向国家进言

 3.中国航天再腾飞

第十四章 孜孜以求

 1.在科学的道路上

 2.循序渐进中探索

 3.“固执己见”追求者

 4.赤诚奉献“金娃娃”

 5.航天市场有中国

 6.航天精神谱新篇

 7.“神箭”冲天奠基人

第十五章 总师风采

 1.“倔”总师赤诚胸怀

 2.性情耿直的总师

 3.总体部的当家人

 4.记者眼中的总师

 5.一代总师为楷模

第十六章 家庭生活

 1.儿女眼中的父亲

 2.儿女眼中的父母

 3.和睦家庭手足情

屠守锷大事年表

屠守锷部分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3.奔赴西南强体魄

如何到偏远的云南去?当时国内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经费紧张、交通工具匮乏,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所有女生、体弱的男生和绝大多数教师及家属乘火车和轮船,其余身强力壮的男生由老师带队步行。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1938年1月21日,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宣布了两条前往新学校的路线,一条路线是乘火车经广东、香港,然后乘船到越南的海防,再从河内换乘火车到昆明;另一条路线是徒步3000里穿过湘西、贵州和滇东到昆明。

徒步穿越内陆的想法,强烈地吸引着那些爱国学生。他们认为这样步行不仅可以领略祖国边远地区的大好河山,还可以省却费用,并且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情况,使之成为一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长途跋涉还吸引着准备以抗日的名义发动身处穷乡僻壤的群众的一批进步青年,甚至吸引了充满好奇心和热衷冒险与体能挑战的学生。

联合大学制订的徒步旅行宗旨是“借以多习民情,考查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

报名相当踊跃。经过体检,244名男生被选人旅行团,徒步前往云南。教师志愿者有11人,他们是清华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闻一多,教员许维,助教李嘉言;生物系教授、植物学家李继侗,助教吴徵镒、毛应斗、郭海峰;地质系教授袁复礼,助教王钟山;南开大学教育学家黄钰生;北京大学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旅行团被命名为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为了领导这次行军,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选定黄师岳中将担任旅行团团长。黄师岳曾在华北担任过指挥官,在冯玉祥将军部下当过兵、打过仗,作风正派,严以律己。黄师岳对旅行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他手下配有一名中校毛鸿和两名少校邹静华、卓超。同学们对毛鸿教官并不陌生,他曾负责指导过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学生的军训。旅行团分为三个大队,他们三人各管一个大队。每个大队分成三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成三个小队,中队长和小队长由学生自行选举产生。

屠守锷参加了旅行团中的一个队。1938年2月20日,他们从长沙出发,计划第一站乘船沿西北方向到常德。他们先顺湘江而下到达洞庭湖,之后沿湖的南岸向西到沅江江口,然后逆流而上抵达常德。第二站从常德开始步行,计划第一周平均每天走20千米,第二周平均每天走25千米,第三周平均每天走30千米,之后平均每天走35千米,平均每人负重10余千克。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河水太浅,螺旋桨无法推动蒸汽拖轮前进,旅行团只能从22日起就改为步行。第一天走了20千米,虽然走得很辛苦,却得到了大自然丰厚的回报,湖南中部迷人的景色映入他们的眼帘:层层叠叠的山丘,一望无际的稻田,路边的鲜花嫩草,挺拔的竹子,山坡上苍翠的茶树和松树,还有料理得整整齐齐的菜地。黄昏时分,落日余晖透过云彩照着远处的山峰,金黄色的花圃更加绚烂。

到达常德后,空袭警报就不断骚扰旅行团。由于桃花源的知名度很高,很多同学决定利用旅行团放假一天的时间乘船去桃花源。正是桃花开放的季节,一排排桃树,桃花盛开,旁边的洞穴上刻着“秦人古洞”几个字,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无意闯入桃花源的那个传奇人物。洞前有一方池塘和一个亭子,以及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明代哲人王明阳的诗:“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湖光山色的美景深深感动了同学们,大家忍不住感慨:“若无此次旅行,怎知祖国山河的壮美!”

尽管美景让同学们流连,无规律的空袭警报却在时刻提醒着他们还是在逃难的路上,催促他们加快行进的脚步。即使行程很辛苦,大多数同学仍积极地寻找机会,宣传爱国思想。工学院的一些学生借助广播收集抗战方面的最新消息,沿途向百姓宣传战况。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话剧团,通过一路演出唤起民众,场场爆满。

湘黔滇旅行团在徒步旅途中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由3名学生(一校一人)担任史学工作者,一路收集乡邦文献,做现场调查,凡风土人情、教育状况、行政沿革及奇闻轶事,都包括在内。其他学生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旅途当地丰富的资源从事研究工作。社会学系学生调查农村状况,他们采访县领导,根据当地生产和生活状况编写资料。地质系学生深入田野调查,发现了丰富的化石、岩层和矿藏,常常围绕袁复礼教授讨论最新发现。教育学家黄钰生基本“断后”,搜集地方民谣,最终采集了两千多首民歌。毛应斗老师用捕蝴蝶的网追捕各种昆虫。吴征镒老师收集当地植物标本。

抵达贵阳时,旅行团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行军经验,他们每人随身携带几双草鞋;艰难的行程锻炼了他们的身体,患病的学生几乎不再乘车,成为一群吃苦耐劳的人。P18-21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后记

最近十多年来,凡是约写屠守锷的介绍文章,特别是由屠老总自己推荐作者的,他大都推荐我。我不能说是欣然接受,但也从来没有拒绝过。每次,我都是怀是挺复杂的心情进入工作状态的。

作为航天二代,我对屠守锷的名字并不陌生,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参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史编写工作以后。编写型号大事记,讨论洲际导弹研制工作过程,肯定要经常提到总设计师屠守锷。那时我对屠老总有两个印象,一是屠老总的工作作风很严谨,但他负责的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很不顺,有“常败将军”的绰号;二是很模糊的感觉是,屠老总和副总设计师王永志院长的意见有时不统一。那时,我简单地认为大概是因为屠老总过于严厉的作风,跟他沟通会有心理障碍,责任更多的一定是屠老总。

院史的评审工作,屠老总不是每次都来,但只要他来,与会的领导和编写人员都会很兴奋地簇拥着屠老总问长问短,看得出所有人的热情和关心都是真诚的,王院长也不例外,大家都表现出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尊敬和拥戴。这和我最初形成的印象不相吻合,我想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大,屠老总不再挂帅一线的研制工作,严厉作风施展的机会受到限制,就突显出性格中可爱的一面。我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些偏见,但我偏心是有原因的。那时王永志是一院院长,在一院有口皆碑,获得了全院上下一致的好评。而我在院办公室工作,和王院长有工作接触,感受就更多一些。一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企事业改革家列传》,我被分配写王院长。采访时,王院长很配合,初稿出来后,他却不认“账”,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怎么能就突出他一人呢,又请别人将他的评论意见加了一些到初稿里。稿子再回到我手里,我感到很别扭,两种文体、两种风格的文字,完全是强行生硬嫁接,但我知道这是王院长的意见,就这样交上去了。没多久,集团公司鲁之沫老先生约见王院长,还让带上我。我们先到政治部,接待的同志把为什么组织这样一部书的意义和要求重申了一下,然后说了对这篇稿子的看法。我没想到王院长马上做了自我批评:“之所以稿子高度不够,是我让改的。”把责任承担了,根本没给我说话的机会。再去鲁之沫老先生家,王院长又再次做了自我批评。那一天,王院长一共做了三次自我批评,让我很感动。再有一次,我们编辑部去八大处一个部队招待所编撰《一院大事记》,谁知突然来了寒潮,大家带的冬装不能抵御寒冷。正巧院史编委会要来开评审会,大家纷纷让家人把衣服送到院办委托来开会的领导带过来。我因为单身,没人能够进入我的宿舍,所以没衣服可带。第二天一早,院里的车刚到,大家都兴奋地迎上去,既是迎接领导,也是拿衣服,场面很热闹。我远远地看着,心里不免有一点凄凉。在往会场走的路上,王院长叫住我说“我专门给你带了一件大衣,一会儿你来拿。”这是一件国防部五院时期研究院军人特有的军大衣,浅乳黄色的卡其布,而且经过改良,非常合体。那几天,我一直穿着这件大衣,心里甭提多美了。因为这些经历,我主观上希望王院长各方面都是完美的,情感上不能接受他和这么受人崇拜的屠老总“不团结”,何况王院长作为副总设计师,他不应该和总师不配合。我虽然把更多的责任让屠老总“承担”了,但心里还是隐隐地不安。屠老总每来一次,大家都能激动好一阵子,那可是由衷的兴奋之情啊,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纠结。这个纠结始终盘桓在我心头。

1990年夏季的一天,我在院办公室走廊路过屠老总办公室时,看到他的门虚掩着,只有他一人伏在办公桌上看文件。我不禁心里一动,没多想就敲了门。待我走进屠老总办公室后,我傻眼了,进来干嘛呢?

屠老总温和地看着我,问“找我有事?”我不知所措地笑着不吭声。那天,屠老总一定是没有太多着急需要处理的工作,所以他继续温和地问我“不好说?”“人家说您特严厉,我不敢问。”我开口了。

“我今天特批你,随便问,我保证如实回答。”屠老总笑着说。

屠老总的态度让我感觉轻松,胆子也大了。“有人说您在洲际导弹研制过程中,是位常败将军,是这样吗?”

“这是强加给我的。搞科学试验,就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你写院史,知道洲际导弹同时上了那么多新技术,都要通过试验来暴露问题,暴露一个,解决一个,科技就进步了。可以说失败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听说您和副总师王院长的关系不太好呢?”

“王院长是一位战略家,我欣赏他。他工作配合是很好的,当年他年轻气盛,总想着洲际导弹早点炸响,他有机会就会和我谈这件事,有时情绪还很激动。我其实很理解他的这种心情,我何尝不想。但我作为总师不能这样做,一个新研制的型号同时上了那么多新技术,试验手段又有限,一个细节考虑不周,试验就有可能失败,想考验的项目就没有机会了。我们国家还很穷,浪费不起,所以我希望利用一枚导弹做更充分的地面试验,然后再去发射。我们之间彼此的说服工作,其实就是对研制工作的一个梳理,我穷追不舍地提出问题,他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工作就继续开展下去了。”说这些话时,屠老总口气温和并始终保持着微笑。

听着屠老总的话,我脑海里浮现着当年这一老一小旗鼓相当、认真对话的场景,想象着就凭王院长的口才,每一次都胸有成竹地来,再带着一堆“问题”回,就这样经历了百折不挠的努力,才奠定了“金牌火箭”的基础。

“我回答得够清楚吧,还有问题吗?”屠老总的语气里明显带着对晚辈的呵护,我则“倚小卖小”地说“没了。”“以后别人都可以说我严厉,可你不能说呀!”“记住了,谢谢您,屠老总!”我就这样冒冒失失地完成了一次对屠老总的采访。这次唐突的意外收获,让我得意了好长时间。当王永志院长谈起屠老总时,言语中也充满了敬重和关心。他说:“屠老总对我一直很信任,当我倡议贷款研制战术导弹和‘长二捆’时,立即得到了屠老总的大力支持。”我才恍然大悟,从此,两位让我非常敬重的老专家、老领导的形象,就像两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心中了。不久,就发生了一院申报屠老总参评学部委员的材料被部里退回来的事情,我又参加了屠老总申报学部委员材料的撰写工作。

我想是我的冒失给屠老总留下了印象。以后,他推荐我写了几次他的传记,从几千字到几万字,但再也没有接受过采访,千篇一律的一句话“你知道多少就写多少”。

《屠守锷院士传记》是屠老总推荐我写的,也仍然拒绝采访。但这次是有基本字数要求的,我其实挺为难。初稿出来后,我请屠老总审阅,他用红笔给我画了很多问号,并批注:我不记得有此事,请删去。稿子退回来后,看到屠老总大大的红问号,我拿给了提供这几个情节的总师王德臣副院长看,王德臣副院长说“这个倔老头”!称屠老总“倔老头”,这是王德臣副院长的专利,他只许自己说,别人要说,只要他听到,一定反驳你到哑口无言、认错为止。

这次是王德臣副院长给屠老总打的电话:“屠老总,您打问号的情节是我提供的,肯定是事实……”,放下电话后,王德臣副院长告诉我“通过了”。

屠老总是航天创业阶段的元老,是我非常敬佩的老专家,能够执笔撰写《屠守锷院士传记》,是一件挺荣幸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收获了很多。

在撰写《屠守锷院士传记》一书过程中,我得到了王永志院长、王德臣总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还得到一院总体设计部火箭专家陈振官的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曾担任屠老总10年秘书、后任一院科技委秘书长的周德山的大力支持,他不仅提供了很多素材,还亲笔写了很多文字。非常不幸的是,周德山秘书长没有等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资料和照片收集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屠老总曾任秘书杨利伟、徐洪波的积极协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书稿素材收集过程中,我曾得到一院总体设计部专家朱维增的大力支持。不幸的是,朱维增专家已于2003年因病去世,在这里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

贺青

2014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把失败作为我前进的动力。”

“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资格搞航天。”

“航天有这么一支好的研制队伍,有30多年拼搏打下的基础,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航天事业成就是在中央有力领导下,全国大协作的结果,是全体科技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我只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分子,按分工做了我该做的工作。”

——屠守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