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内容,精美还原。市面上金圣叹评改《水浒》的版本很多,本书挑选了现存各版本中*好的;并由《水浒》研究方面的专家张国光校订整理。
2.精致印刷,精装呈现。特别配上年近八旬的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专为《水浒》而画的70幅全彩插图。硬面精装,值得典藏。
3.精选别册,特别为青少年编写了20个精心甄选的水浒故事。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350年以前,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说“天下之乐,莫若读书”,而“读书之乐,莫若读《水浒》”。他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而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不读《金本(水浒)》,又何以能知《水浒》之奇。
金圣叹博学多才,有丰富的文学素养,他对《水浒》做作的评语,其实是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讨论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他也因此成为小说理论发展史上一位开创性的人物。
金圣叹既是使《水浒》最后定型的批评家,也是参与加工、修改《水浒》的重要作者之一;同时,金本《水浒》是《水浒》诸本中思想性强且艺术性高的本子。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诸家唐诗都有评点。并提出了“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
前 言
原 序
又 序
读第五才子书法
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传》序
楔 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五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一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二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三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四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五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七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八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十九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一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二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三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四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金莲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五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报兄仇武二设祭
第二十六回
孙二娘孟州道开黑店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再夺快活林
第二十八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二十九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一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三十二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三十三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三十四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六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三十七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第三十八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第三十九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一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二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三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四十四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四十五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拼命三火烧祝家店
第四十六回
扑天雕两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四十七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第四十八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四十九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五十一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二回
戴宗二取公孙胜 李逵独劈罗真人
第五十三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下井救柴进
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五十五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五十六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五十七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五十八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五十九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六十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六十一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六十二回
宋江兵打大名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六十三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四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第六十五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六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六十七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八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六十九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大排座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哀哉乎!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为无其人乎?诚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一百八人而无其人,犹已耳;一百八人而有其人,彼岂真欲以宛子城、蓼儿洼者,为非复赵宋之所覆载乎哉?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语,未尝不叹。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二老倡众,去故就新,虽以圣人,非盛节也。彼孟子者,自言愿学孔子,实未离于战国游士之习,故犹有此言,未能满于后人之心。若孔子,其必不出于此。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太公居海避纣之志矣。大义灭绝,其何以训?若一百八人而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设言也。为此书者,吾则不知其胸中有何等冤苦而为如此设言。然以贤如孟子,犹未免于大醇小疵之讥,其何责于稗官?后之君子,亦读其书,哀其心可也。
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得脱于稿,裒然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笑之旗鼓。呜呼!《史记》称五帝之文尚不雅驯,而为荐绅之所难言。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游山;以游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中间又以康节、希夷二先生,楔出劫运定数;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达、杨春;以洪信骄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以道童猥獾难认,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马作结尾,此所谓奇楔也。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
话说这八句诗,乃是故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所作。「一个算数先生。」为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十五”“五十”,颠倒大衍、河图中宫二数,便妙。」后来感得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大书武德皇帝,见此一朝,不用掉文袋子。」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妖魔出世,黑气一道。」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为天罡、地煞先作映衬。」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绝妙好辞。可见全部枪棒,悉从一王之制矣。」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因此上邵尧夫先生赞道:“一旦云开复见天!”正如教百姓再见天日之面一般。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又一个算数先生。○两位先生胸中,算定有六六三十六员,重之七十二座矣。」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一日,骑驴下山,向那华阴道中正行之间,听得路上客人传说:「藏下一大部评话。」“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那陈抟先生听得,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撷下驴来。人问其故,那先生道:“天下从此定矣!正乃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P29-31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金圣叹
350年以前,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 ;而“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他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而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不读《金本水浒》,又何以能知《水浒》之奇?
《水浒》最早印行的版本是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它大约出现于16世纪30年代初。到了17世纪初,苏州又出版了《忠义水浒全传》,它比百回本多了打王庆、田虎的二十回故事。在《全传》本流行大约30多年之后,吴县有一位刚逾而立之年的穷秀才金圣叹(1608一1661)对这部流行小说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我称金圣叹以前的《水浒》为《忠义水浒》,而称金圣叹批改后的《水浒》为《金本水浒》。
金圣叹在青年时就订了一个评《六才子书》的计划,但他最早着手评改的,却是第五才子书《水浒》。他其实是把《水浒》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予以极高评价的。现存的大约刊行于明嘉靖早年的百回本《水浒》的卷端,原有“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这样的题署,但这部《水浒》究竟是施、罗两人同时纂修的呢,还是有一位在另一位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书的呢?他们两人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或者彼此都没有见过面?如果说“耐庵”是作者之号,那么他的名和字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各有考证,实无定论。
金圣叹的《水浒》评固然是针对《水浒》而作,但他博学多才,有丰富的文学素养,所做评语不同凡响。他其实是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水浒》来讨论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也因此,他在小说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下面,我们通过《水浒》评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评述如下:
首先,他强调文学作品有不朽价值。认为:君相能为其事,而不能使其所为之事必寿于世。能使君相所为之事必寿于世,乃至百世、千世以至万世而犹歌颂不衰,起敬起爱者,是则绝世奇文之力;而君相之事反而附骥尾而显矣。
其次,金圣叹小说理论最具有首创意义的是他的典型论。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它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此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作家应画好人物的相貌,要采用富有个性的语言;重要的是指出应刻划出人物的性情,尤其要充分表现人物的气质。所谓“人心之不同”,应该说首先是气质的不同。金圣叹这样重视“气质”,说明他早已涉足文艺心理学的领域。他主张作家要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展现灵魂深处的奥秘。他把宋江改造成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这和原本《水浒》中的宋江截然不同。
其三,金圣叹对小说的情节结构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有人说:经过金圣叹的腰斩,《水浒》显得紧凑了。我认为不能说得这样简单。还应看到《忠义水浒传》的高潮在宋江排九宫八卦阵、打方腊的那些场面,而金本高潮就前移到大聚义的场面上来了。金圣叹说:“《水浒》写到这里,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 而且,经过金圣叹删节的本子,并不是“断尾巴蜻蜓”,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可以说描写了各阶层人物,由于不同的被逼原因,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梁山的经历,是写梁山泊起义军逐步聚集并日益发展、壮大的过程。
其四,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可以说内涵丰富而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他除了借用《大学》《中庸》中的“格物致知”等观念,还从中、印古籍中借用了一些概念来阐述艺术规律。例如,他借用佛学中的“因缘生法”来说明作者应熟悉生活,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生活,也就是他说的“设身处地而后成文”。尽管“因缘生法”原本是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我们不必拘泥于它的本义,而主要是看金圣叹借用这一术语所表达的真实思想。他还借用了《孟子》的“动心”说,指明作家在写反面人物时,也要“亲动心”,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样写出的反面人物,就会栩栩如生。即所谓:“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居然奸雄;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
其五,金圣叹根据老庄学说,结合禅宗语录,还提出了“文章三境”说。“三境”就是圣境、神境、化境。“化境” 是最难达到的境界。据他说:这样的文章从纸面上看,似乎“无字、无句、无局、无思”,但它却能让读者从无文字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不写之写”“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非深知写作三昧者是不能掌握的。
清人王韬说:“《水浒》初犹未甚知名,自金圣叹置之‘才子书’之列,而名乃大噪。” 可见,金圣叹是使《水浒》最后定型的批评家,实际上是参与加工、修改《水浒》的重要作者之一;同时,《金本水浒》的评改是很成功的,是《水浒》诸本中思想性强且艺术性高的本子。
张国光
199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