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铜与幸福教育》讲述着教育家戴铜成长的故事。主要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全景式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素质所在。
当你沿着教育家成长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融进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 书名 | 戴铜与幸福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 |
| 分类 | |
| 作者 | 戴铜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戴铜与幸福教育》讲述着教育家戴铜成长的故事。主要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全景式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素质所在。 当你沿着教育家成长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融进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内容推荐 《戴铜与幸福教育》为教育家成长丛书(新版)之一。 戴铜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孕育幸福的教育。他创办了学校管理的“人本和谐幸福”理念,首先“人本管理”是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其核心内涵是: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第三,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他把“幸福”视为最核心、最终极的教育理念,以人的终生幸福为发展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更多能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幸福教育不是一种标语口号、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追求、一种教育理想。 目录 我的成长之路 一、注定的从师之缘 (一)艰辛的初学经历 (二)在村办高中求学 (三)播下从师的种子 (四)扎实的中师学习 二、充实的教师生活 (一)初为人师 (二)第一次赛课 (三)在职学历进修 (四)尝试教学研究 (五)兼职教研员的磨炼 三、务实的学校管理 (一)创建第二实验小学 (二)加盟市实验小学 (三)初出国门学习 (四)国培班的收获 (五)隆重的百年校庆 (六)自觉的责任担当 (七)“培育工程”的滋养 (八)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深刻的成长感悟 (一)我和学校共成长 (二)不能忘却的感恩 我的教育思想 一、我的教育理想 (一)幸福教育的研究背景 (二)幸福教育的理性表达 (三)幸福教育的愿景规划 (四)幸福教育的实施路径 (五)幸福教育的实践建构 二、我的管理哲学 (一)学校管理的主张 (二)管理策略的选择 (三)强化“正能量”的管理 (四)实践“集团化”的思考 (五)发挥“小团体”的功能 (六)重视“他山石”的价值 (七)关注“私塾教育”的引导 三、我的教学主张 (一)数学本质的初步认识 (二)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 (四)数学课堂的策略探索 我的教育实践 一、建一所幸福的学校 (一)办幸福教育 (二)建幸福学校 (三)当幸福教师 (四)育幸福学生 (五)乐幸福担当 (六)幸福从学校出发 二、追求幸福的数学教育 (一)打造幸福的数学课堂 (二)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 社会评价 一、专家评述 (一)有意义·有意思·有意韵 (二)戴铜的幸福教育哲学 (三)追求内在的教育和谐 (四)戴铜:踏实执着的追梦人 二、媒体报道 (一)为爱与美的教育——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片段 (二)把幸福写在教育的旗帜上——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幸福教育”简述 (三)学校,把时间流成幸福的河——淮安市实验小学幸福教育纪实 (四)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不再是教育的乌托邦——访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 戴 铜 (五)“幸福教育”,建塑师生终极目标——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幸福教育”访谈 附录 一、发表论文(部分) 二、主要编著(主编) 三、“幸福教育”实践研究记事 试读章节 一、注定的从师之缘 (一)艰辛的初学经历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大。我一出生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可以想象,在一个偏僻、落后、贫穷的村庄,在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仅靠父母务农每天“工分”折算不到两毛钱的收入,家中生活是何等的艰辛。感谢我的父母,在我七岁的时候送我进了大队(村)的小学读书,这比一般孩子到八九岁才上学要早一两年。因此,从小学到初中,在班级里我都是年龄较小的学生。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有一句经典的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此,我有着真切的体会。很小的年纪,除了上学,还要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们,做很多家务,要拾粪割草交到生产队换“工分”,还要帮父母完成队里分配的生产任务……历经磨炼,到初中毕业时,生产队所有的农活我都会做,而且做得不错。虽然辛苦,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都是最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家中的老大应该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应该为家里尽一点责任,应该为弟弟妹妹们做出榜样。 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我所在的小学基本上还能坚持上课,尽管除校长外,老师们都是民办教师,但他们还是能认真工作,教我们写字、读书、算术、游戏,教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快乐。当时在大家心目中,学校就是一个最有文化的地方,学校的老师就是最了不起的人。尽管学校的教室就是土墙茅草屋,尽管我们老师大多是高小、初中的毕业生,尽管遇到雨雪天气就可以不上学,但我心里还是对学校充满向往、对老师充满敬畏、对上学充满期待。小学五年半的时间,我学习是比较勤奋、刻苦的,虽然没做过一次家庭作业,但我的学业成绩在班级都还是很好的,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也经常成为村庄上邻居们教育孩子的“样本”。1972年年底,受教育“小回潮”的影响,教育逐步走向正轨,教育质量受到重视,我们宋集公社(现在的淮阴区西宋集镇)组织“小升初”统考,作为两个数学满分的考生之一,我迈进了宋集中学的大门,进入初中学习。 到了初中后,教育形势又发生逆转,“批林批孔”弥漫校园,“白卷英雄”影响深远,“学工学农”冲击课堂,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学科学习受到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在班级中我的年龄较小,各项“政治活动”没机会“勇立潮头”,只能揣着有限的几本教科书,“偷闲”读读、算算、写写,偶尔能借本破旧的没有封面的小说,在柴油灯下偷着通宵看完,即使第二天早上鼻孔里满是油烟黑灰也乐此不疲。这样,在两年半的初中学习阶段,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考试,我的各科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数学最好。到1975年6月临近毕业时,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当时,废除了招生考试制度,上高中是不需要通过考试的,中学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录取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尽管我表现良好、成绩优秀且是标准的根正苗红的“贫二代”,无奈我们生产队三个应届初中毕业生只分到一个上高中的指标,我因在队里“没有关系”而无缘被推荐。对此,当时村里有很多人为我打抱不平,父母经常在家唉声叹气,我自己也很苦恼郁闷,但最终还是要“认命”,谁叫我们家没有一个在生产队“当官”的亲属呢。 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好,不仅在生产队,就是在整个大队也是“名声在外”的。初中毕业回村后我也确实得到了“重用”:一是当时我们那儿刚开始“旱改水”(将种旱作植物改为种水稻),但对怎么种水稻大家都缺乏经验,队长就安排我这个比较“有知识”的人做队里的水稻技术员,指导大家“科学种田”。二是当时我们那儿疟疾盛行,很多人都有患病的经历,队长看我做事认真,又安排我做了比“赤脚医生”还低一个层次的“卫生员”。经过简单培训后,我背着大队卫生室配发的药瓶,拎着热水瓶(当时很多农户家都没有),挨家挨户地按人头分发预防疟疾的“乙胺嘧啶”等药物,并要当面看着他们吃下去(因为有的人吃了有点反应,会不想吃随便扔掉,甚至把邻居家养的鸡都毒死了)。三是按当时当地的时髦做法,大队(村)安排我临时到邻近的生产队当“蹲点干部”,以“钦差”的身份参与队里的日常管理,一个十五六岁的“大孩子”担此重任,在当地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吧。 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甚至是憋着劲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得到领导和村民的认同和鼓励。但是,我还是“读书之心不死”“学习之梦常有”。繁重的劳作之余,我会翻看初中的教材,还会借阅高中的书本,还会找机会学习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 P3-4 序言 见证着中国基础教育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最高成就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闪耀着李吉林、窦桂梅、吴正宪、张思明、洪宗礼、唐江澎、邱学华、于永正、孙双金、薄俊生、龚春燕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名字,而上述这些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恰恰都是《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中最受读者喜爱的名师,都是《教育家成长丛书》的作者。 《教育家成长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在第20个教师节前夕,“为了研究、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国众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鲜活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党组安排,由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一套凝聚着一大批教育家成长智慧的大型教育丛书。 《丛书》自2006年问世以来,不但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而且先后印刷多次尚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当你翻开《丛书》,每一部著作都讲述着一位教育家成长的故事。这些著作主要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全景式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素质所在。 当你沿着教育家成长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融进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当你从《丛书》中,从这些当年和自己一样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启迪,当你触摸着自己的爱心,把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紧紧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你用整个身心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丛书》中的每一部著作的“成长历程”时,在其浓缩着一位位名师在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学科教学的求索足迹中,你会读懂“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的丰富内涵。 当你研读《丛书》中的每一部著作的“思想概述”,和每一位名师展开心灵对话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对教育独立的理解与执著的追求有多么重要。从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过程中,你会读懂“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的深刻含义。透过《丛书》,你会看到一代代教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教育理想。 随着我们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视野已拓展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感悟“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应该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与智慧在学生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是《丛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胸怀和视野。 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了进一步把我们本土教育实践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以此去观照、引领、创新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更大范围加以推广,《教育家成长丛书》将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继续组织编写,希望能够在更广大教师的心田中播种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从而出更多的名师、育更多的英才、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如果广大教师能在每位教育家成长、探索教育智慧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则实现了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初衷。 《教育家成长丛书》 编委会 2015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