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抹烟绿染春柳--高海平散文中学生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海平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高海平所著的《一抹烟绿染春柳--高海平散文中学生读本》的选文篇幅精悍,字字珠玑,犹如闪亮的珍宝那样,在咫尺篇幅中,呈现出汉语的美、文学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广大。以写作文的角度来讲,这本书刚好从故乡、他乡、阅读、生活四个角度出发,给读者们提供了写作的最好的方式方法,并且以具体的文章来演示。

内容推荐

《一抹烟绿染春柳--高海平散文中学生读本》是在著名作家高海平老师创作的数百篇散文当中精选出来的。题材包括故乡情愫、山水纪行、人文述评、生活随笔,体裁有叙事、抒情、书评和言论,涵括了散文写作的方方面面,篇篇都是精品。

目录

家乡戏

 且行且吟

 故乡的四季

 吃席

 老家年馍

 怀念热炕头

 饼子的故事

 公社,有一所高中——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高中生活

三次历险峨眉行

 去壶口

 川北行散记

 山中伟丈夫——华山

 仰望帕米尔

 圣地的苍凉

 再上高原

 边靖楼远眺

 古河道觅踪

 锡林郭勒之夏

母亲的礼数

 “以本为一”的陶本一

 和陈建功老师的两面之缘

 无边的想象

 想起萧红

 卡西莫多的爱情

 白嘉轩的腰杆

 多彩的青春多彩的梦

 点墨斋里有茶香

 宁静也是一种声音

 格局·情怀·诗意

孤独的浪漫

 别把修养不当回事

 汾酒和老陈醋

 带着护照旅行

 达利的诗意

 旅人的脚步

 穿梭在词语之间

 上帝的圈子

 女人的战争

 爱情劫

香的椿

 梨花赞

 红杏枝头夏意闹

 结庐在人境

 又到樱桃透红时

 城墙

 绿军帽

 雨天的街

 废园

 仰望高山

 一抹烟绿染春柳

 一个人的黄昏

 那一缕清香

 眼前出现一片林

高海平的精神圣地(代跋)

试读章节

民以食为天,食为人生第一需要,食文化也就率先诞生。但民不仅仅就以食为终生目标,安抚了肚子,耳朵和眼睛也同样有所求。这样,音乐戏曲就生逢其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正像食文化一样,戏曲也存在着地域性的问题。在我们所处的晋南地区,就喜欢晋南梆子戏。山西属于梆子戏种,北有北路梆子,中有中路梆子(也叫山西梆子,通称晋剧),南有晋南梆子,东有上党梆子。梆子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当中有一种乐器叫梆子,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每当演出越来越激烈时,梆子的声音也同样震耳欲聋。虽然都是梆子戏,毕竟还是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整个梆子戏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慷慨、雄壮、激越,阳刚味特浓,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因此,从戏曲当中也能反映出来。在这些梆子戏中,我还是偏爱晋南梆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戏,主要是感觉晋南梆子比其他梆子戏更紧凑一点,热烈一点。

晋南梆子,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我对民俗没有多少研究,对历史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得知晋南梆子产生的具体年代。不过,从晋南农村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元代戏曲舞台和广胜寺水神庙中的元代壁画来看,当时的戏曲已经处于鼎盛时期。可见其渊源已经相当流长。中国的戏曲也就是从元代开始繁荣的,晋南农村的元代戏曲舞台早已成为戏曲界研究戏曲历史的重要部分。由此可知,晋南梆子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然,这些话题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要谈论的,但是,必须知道晋南梆子确确实实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同中国的戏曲史几乎是同始的,当然,也会是同终的。

晋南梆子,也称蒲剧,虽为我的家乡戏,但是,我接受戏曲最早的应该说是京剧。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小的时候,并没有机会去听蒲剧,只是经常在父亲的收音机中收听革命现代样板戏。比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其中李玉和、李铁梅、阿庆嫂、郭建光、杨子荣、江水英……的高亢激扬的唱腔。那一腔热血,那饱满的激情,那高昂的斗志,那壮怀激烈的胆识……确实让人感奋,让人热血沸腾。喜欢英雄的同时,也就喜欢上了京剧,京剧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真正热衷的艺术。以至于多年以后的今天,每当听到京剧(虽然现在很难听到现代戏)依然让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京剧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可以说,它成了我打捞遥远的过去的一只渔具。在这里,我看待京剧,已不像学者那样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而是注入了特有的内涵,贴上了时代的标签。到目前为止,我听京剧时,仍然不可避免地想到家乡那广袤的山野,以及山野中的一草一木。它的节律,它的音韵,它的琴弦的每一次拨动,都仿佛是在拨动我自己的心弦。抛开其他不讲,就音乐来说,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从小得出的结论,至今依然不改变。

蒲剧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跟京剧不相上下,但就是因为京剧经常听,而蒲剧很少能看到,收音机里更是绝少听到之故,而对京剧印象深。蒲剧在脑海中产生最早印象的好像是《红嫂》,讲述的是一个被人称“红嫂”的女同志给受伤的战士治病的故事。到底如何,已经难知细情,只记得男的和女的都跳着舞,一副飒爽英姿的气派,让多少少年羡慕和崇拜。可能对蒲剧的喜欢也从此开始。

P1-P3

序言

首先祝贺高海平老师的这本精美的散文集的出版,他希望我这个学生辈的人写几句作为前言。我是有些惶恐,因为,我很少写这类文章。后来,想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受惠于《语文报》和他旗下《中学生文学》的小作者之一,给当初发现并大力帮助我们这些少年写作者的高海平老师的著作写点什么,确是不能推辞的事。

1985年前后几年,在当时的中学生中间,涌现出一批喜欢写作的文学少年,初中生、高中生都有。而当时的《语文报》畅销全国,是学生们最爱看的媒体。我们就都给《语文报》投稿,而高海平老师当时恰好就职于这份报纸,他和赵建功、蔡智敏、任彦钧等诸位编辑老师,很欣喜地发现了我们,轮番地大力在《语文报》推举我们的作品。我们那伙子文学少男少女,就这么粉墨登场了,成为了那一年代少年写作大潮里的弄潮儿。不少人后来都被免试保送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高校,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大家想想看,当时,我们处在十多岁的年龄,是多么的需要鼓励,而那时,我们的文字变成铅字,又是多么的困难,可偏巧有个《语文报》,是办给中学生和中学老师看的报纸。《语文报》的编辑们看到那么多的少年写作者涌现,又办了一本《中学生文学》杂志作为发表园地,我们就集中地被推荐、被介绍给中学生读者,我们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些少年写作者都进入到中年,大家在政治经济界、大众传媒界、教育学术界、文化文学界都有了一点成绩和建树,有了地位和名气,但相聚时说起来,我们都无法忘记高海平老师他们当年在《语文报》当编辑的时候,勤勤恳恳做嫁衣裳,大力推举我们的功绩。没有最初的推动力,我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所以,当我一篇篇地阅读高海平老师的这本《一抹烟绿染春柳》里的文章时,往日的那种做中学生时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这本书按照题材,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故乡情愫”“山水纪行”“人文述评”和“生活漫笔”,可以说,篇篇都是范文,章章都是精悍的杰作。在有限的篇幅里做文章,是最难的,而高海平老师的这本集子,可以说,给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提供了一本范文集。

下面不妨简单地分析一下文本。

先说“故乡情愫”。故乡是孕育情怀的沃土。人到中年,衣食无忧,人们不免情思泛涌。乡土乡情,乡风乡俗,乡音乡韵……几十年前的乡村记忆,不时地撩拨着安逸中的作者的内心,几分怀恋,几分欣慰,几分兴奋,几分忧患,几分无奈。这些也恰好联结上作者览读山川的感悟和游走卷帙的思索。于是,怀乡不再是单纯的追忆,在世象和经卷之间,在当下和曾经之间,在往昔和未来之间,在已知和探求之间相互绞缠,成为一种普世的考量。有时甚至作者也无以洞明,仅仅作一些平稳的呈现,这是不是在告诉读者什么呢?

说到故乡,作者的故乡地处吕梁山脉南部的乡宁,这个地方特殊。晋南一向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说以前;乡宁的煤老板了得,这是说近些年。贫困的时候有值得期待的东西,富裕后又有失落的东西。作者字面上没直接提到这些,但文字背后渗透着些许悲悯和失落感。乡间戏场、炕头、年馍、饼子等这些符号性的东西,不就是表达一种呼唤吗?当然了,摆脱贫困后的畅饮放荡,那种随意感和安全感也无不痛快。呼唤也罢,欣慰也罢,此时作者笔下流淌的已不仅是乡情乡韵,而是文化了。这大概是一个出自晋南的文人骨子里的东西吧。

再说“山水纪行”。作者笔下的山川风物融合了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涉笔之处往往趣在法外。游历途中的境遇和经历占了不少笔墨,情趣不断——或刺激,或惊险,或巧合,或狂喜,或震撼,或敬畏。这不是技法的演示,而是情怀的放形。不妨拈几个例子。

帕米尔沧桑神秘,作者实际并未抵达。恰是这难以抵达,造就了深广的神秘,强烈的震撼湮灭了世俗的遗憾,作者说“即使能够抵达,我也选择仰望。”可谓足迹虽未到,心灵已然越过。

行走是形而下的,心灵之旅才是形而上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一方面是香火鼎旺,一方面是商业繁荣。作者平静地说:佛要的是清修静养,人要的是财富时尚。淡淡的无奈,淡淡的释然,可不就是禅!

代州、雁门关、边靖楼,任足行之,任眼观之,一个巨人形象巍然而立,杨继业抗辽,铁骨铮铮,悲壮至极。作者重重地写了一笔——契丹人为杨继业立碑。这“历史”的纵深远远超越了教科书上的“历史”。

记游需要打比方,作者也不例外。说岷江的水像是小媳妇回娘家,说九寨沟的水是养在深阁中的小姐,说华山是位伟丈夫。在华山看日出,说太阳“俨然像个裸体的婴儿”。单个本无奇,一套下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家,有意思。这“意思”的背后便是七尺男儿的脉脉温情。

总结一下上述四个例子,日敬畏,日哲思,日厚重,日温情。这些东西渗透在字里行间,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还有一个东西,叫豪气。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唯有酒才能尽兴——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三是读书悟道。作者一向手不释卷,读书的同时也在读自己,读世相。读书和游历不同,书是可以任意进出的,读书是主观的寻找,寻找真意,寻找价值和意义,甚至是寻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时有所悟,下笔成文。或意在笔先,或睹物抒怀,或因事寓理,或思贤寄情,或评艺论道。因涉猎太广,实在不好归类。大而言之,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笔到意到,文舒意真;不刻意而不乏意深沉处常显清淡,浅显处暗含厚重。举个例子,文中正面写了三个人,一位是母亲,一位是陶本一先生,一位是陈建功先生。乍看,并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震撼,但若把这三个人放到一起综合考量,光从角色上便不难看出作者的综合立意——一位是至亲,一位是良师,一位是益友。一个三足鼎立的正能量格局,稳,重,厚!这是笔端的文心,更是胸中的图腾。你能说这不是匠心?作者文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哲思睿语,大多如此,水到渠成,大形无痕。没有刻意的东西,往往是干货。

以上算是一己的解读,或者说概括。虽然是这样概括,可实际是互相渗透。比如,游走的不仅是他乡,还有书卷;阅读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山川;怀恋的不仅是乡情,还有经典和美。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拳师,每一个招式中都融汇着看不见的功力。其实任何一个读者都无法对一个作者作万全的概括,以上这些文字也如是。

我很佩服高海平老师,他真的是厚积薄发之人,这本书的选文篇幅精悍,字字珠玑,犹如闪亮的珍宝那样,在咫尺篇幅中,呈现出汉语的美、文学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广大。

我在想,我总是在构思新的长篇小说,规模宏大,字数众多,可是,我能将千字文章写好吗?读着高海平老师的这些范文般的散文短章,我觉得,我是写不好这样篇幅紧凑、一花一世界、一滴水就能见到海洋、有容乃大的文章的。这需要一种特殊的功力。因此,我想,读到这样的文章的学生是有福的,因为,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讲,这本书刚好从故乡、他乡、阅读、生活四个角度出发,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最好的方式方法,并且以具体的文章来演示,而且,还有分析,假如当初我们遇到这样的书,一定会写得更好。

再次祝贺高海平老师的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检验真金白银的利器,而这本书,则是穿越时光而来的闪闪发光的美文宝船。

后记

但凡一个有为的作家大都有他独特的精神圣地,这种精神圣地就是他创作不竭的源泉,是他艺术生命的根祗,是他全部的精神信仰所在。鲁迅的精神圣地是绍兴,沈从文的精神圣地是湘西,莫言的精神圣地是高密县东北乡,贾平凹的精神圣地是商州。显然,对于这些大家而言,他们的精神圣地大都是生养了他们的故乡,因为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们遥远的记忆,凝结着他们浓厚的感情。人在呱呱坠地之初,感知自然,体味人生,认识社会,都是从故乡开始的,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打上故乡深深的烙印,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就是他精神上的图腾。只有对故乡,他的感知才是最真实,也是最具感召力的。

高海平也不例外。翻开他的这本散文集,故乡的影子随处可见,故乡对他的影响几乎在其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体现。他在《仰望高山》一文中如此写道:“尽管我知道地球表面是被百分之七十的海水所覆盖,在我眼里看到最多的还是山。在山洼里出生,在山洼里成长。到县城上学时,县城是座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山城。学校对面的南山几乎要碰到我的脸,山上有两座塔,听说跟文人有关系,这倒成了我砥砺意志,发奋苦读的动力……正是由于血脉中固有的这种山的基因,使得我到目前为止对山有种不同程度的依赖感。行走在茫茫无际的平原上、草原上抑或沙漠中,我是那样的激动,甚至有一种放飞的感觉。然而,时间一长,还是会感到四顾茫然,没着没落,难免会有几分虚妄甚至不安。只有看见了山,哪怕是不高的山岭也感觉有了依托,也会稍显踏实。所以,这些年我总是在高山之间穿梭。”

正是厚重的大山养成了他朴实而又傲然的个性,对朋友诚实而又不失灵活,对领导彬彬有礼而又没有谄媚之态。文如其人,他的散文因而永远进发着一种谦谦君子的光芒。这种光芒里隐现的则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感恩精神。“飞鸟知倦归山林,高人深山隐此身。河流无一不出自大山,当初唱着欢快的歌谣,跳着顽皮的舞蹈离开了大山,流入了大海。她并没有忘却大山,以云彩的身份飞临大山,目睹自己的生身之地,难免会触景生情,‘泪飞顿作倾盆雨’……我本属虎,虎是离不开大山的。‘放虎归山’一词,在这里才算真正归位。”(同上)血液里注入了这种大山基因和故乡情愫,他的笔下也才会不断地流淌出那些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故乡影像。

也许是我和高海平先生“同乡”的缘故——他的故乡在乡宁,我的故乡在襄汾,他是山上的“山猫”,我是山下的“地老鼠”,我们两地相隔不过一道梁、一条水而已——在他的诸多的散文篇什中,我最钟情的还是他描写故乡的散文。在他温馨的笔触里,我看到的是自己童年的影子,听到的是儿时快乐的歌声,那里有我勤劳的父母,有我幼时的玩伴,还有乡亲们模糊的背影。尤其令我欣喜的是,我发现,高海平近年的散文创作越来越偏向于记述故乡的民俗风情,而且他的这种民俗散文创作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逐渐形成了高海平独特的个性,成为当今民俗散文界的一朵奇葩。

民俗散文在上世纪初,随着白话文的兴起,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鲁迅、周作人、茅盾、林语堂、叶圣陶等人都有这方面的名作问世,这其中以周作人的民俗散文创作成就最大,这之后又有汪曾祺、刘绍棠、冯骥才等一大批作家涉足到这个领域,民俗散文这朵鲜花越来越绽放出其鲜艳明丽的色彩。但进入本世纪以后,民俗散文的创作似乎进入了一种沉寂状态,再也没有涌现出一批,甚至一位让大家公认的民俗散文大家。

高海平的民俗散文创作遵循了老一代民俗散文作家白描的优良传统,但他又不拘泥于此,而是加入了更加活泼的元素,文中整体使用的是规整的语言文字,却不时插入一些土味十足的晋南方言,甚至有时候加入了一些“暖昧粗鄙”但又不失高雅的“庸俗”段子,让读者在一笑之后,产生无限的遐想,如在《故乡的春》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睡在炕上,总听见猫在外面蹿上蹿下,叫声不断,而且声音很别样。农人一想,不对,猫在叫春。就下意识地用粗糙的手去捅睡在身边的女人,迷迷糊糊的女人很不耐烦地问,干吗,大半夜的。男人带有诱导性地说,外面猫叫春呢。女人醒了,一骨碌钻进男人被窝里撒娇地说,你才叫春哩。”规整的语言里显出几许灵动,平实的叙述中透出几分谐趣,文章感染力因此陡然提升。

高海平的民俗散文另一个特色是对整个民俗风情的描写几乎是一丝不落地“整体搬移”,并尽可能地从历史发源和沿革方面给予细腻的解读,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其中隐含的种种地域文化要义,也为民俗学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又栩栩如生的标;隹范本。如《饼子的故事》一文,不仅描写了晋南饼子的整个烧烤流程工艺和饼子对晋南人的生活影响,还不惜笔墨追述了晋南饼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其他如《怀念热炕头》《老家年馍》《吃席》等,也莫不如此。

高海平的民俗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现场感十足。他描写的这些民俗风情,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他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叔伯阿姨和四方街邻,都是其中的参与者、表演者,他是用儿时的故事诠释久远的民俗风情,又用丰富的民俗知识注解悠扬的乡村故事,读者读来,如身临其境,在那种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反复过渡中,牢牢记住了文章着意渲染的画面,从而对这些偏僻山野的独特风俗习惯,有了形而上的真切认识和感悟。

读高海平的散文,我总会感到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在心间萦绕。同时在悠闲中体味到一种温馨,在个体的感受中体验到一种群体的文化心理。他的语言如熟透的果实,虽然没有绚丽的辞藻,却处处都飘扬着芬芳的醇香滋味,亦如听邻家老伯讲故事,慢声细语,娓娓道来。他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流习久远的年节风俗、庙会风俗,常常让我流连忘返,畅想无限。他的笔触涉猎范围很广,举凡天文地理、社会风情、人文历史、高山流水……他都可以举重若轻地信手拈来,用他那颗多愁善感的艺术心灵去呵护、去聆听、去感悟,然后再用他那支生花妙笔轻轻一描,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美妙画图,就翩然来到读者的面前。

故乡是高海平的精神圣地,那里是他优美散文的母体,他说:“行走在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其感觉都无法与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相提并论。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况味。唐代诗人宋之问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诗人真真切切的情感表达。当你踏上那块土地时,心脏似乎都在明显地蹦蹦乱跳,无法自已。也不知为何,莫名其妙地……我家院子里的果树很多,有苹果树、桃树、嫁接出来的苹果梨树……这些都不复存在了,只有屋侧的这棵梨树还健在。在我的心里,它似乎有了一种责任和担当:看家护院,舍我其谁?”

是的,为故乡“看家护院”,为故乡传承文化,舍我其谁欤?

高海平且行且吟——他行的是故乡铺给他的那条路,吟的是故乡赋予他的那颗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