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筒(精)》与《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一起,构成了西西对于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全面梳理,可视为西西个人的文学课,书中介绍的一些作家后来成为国内备受推崇的大师,可见西西的视野和品位;而书中提及的另一些作家的作品,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则更是西西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在本书中,西西以其独特笔法重述了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作品,更以万字长文逐句解读略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一章,对于读者来说,既能欣赏到经典原作,又能学习到杰出作家的独到解读,非常难得。
《传声筒(精)》是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在形式和写作上依然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重述了西西心目中最优秀的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以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的大胆尝试,读者既能读到西方内核的故事,又能体会到中文叙述之魅力。
序
卷一
等待原始人
迈可K的生活与时代
圣烟
快乐的结局
黑洞和白洞
玛依塔真事
帕拉马里博鹦鹉
狗到巴黎吠
爱情是瘟疫
卷二
不可承受的轻
蜘蛛女之吻
皇帝陛下
福楼拜的鹦鹉
保护网下
伤寒玛丽民谣
四博士
别的火
卷三
卖氢气球的人
容易的决定
山水
给你吾爱
为谁工作
海战
卷四
巴加斯·略萨作品的时空浓缩结构
附录 孙家孟译《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第一章)
在原始人生活的土地上,外来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把原始人赶到天涯海角。原始人,在—般人的眼中,是野蛮人。
帝国边区的一座小市镇,一向平静无事,住着帝国的子民和边区的捕鱼人。当地只有一位地方行政官,打理小镇上一切的业务,身兼数职,也是当地的法官。法官在小镇上已经任职数十年,工作悠闲,有空就到处走走,到原始人的遗迹去捡拾碎木片,就像人们搜集邮票。
不过,小镇不再平静了,据说野蛮人要回来夺取他们的土地,所以,帝国京城派了部队来,准备迎击。特派员不久就到了,不过,野蛮人在哪里呢?根本没有人见到野蛮人的影子。要继续驱赶野蛮人,必须找到野蛮人才行。京城派来的兵士,到镇上各处,里里外外执行任务去了,果然带回来一些人。小镇法官一看,怎么搞的,竟把边区的捕鱼人抓回来了。但如今小镇法官没有办法管理,特派员掌握了政权,抓回来的人也都由他审讯。
公堂的后院变成监狱了,被捕的人都囚禁在里面。法官不知道审讯进行得怎样,只听到传来惨叫声,不久就有人死去。特派员继续搜捕一批批的人,男女老幼都有,审来审去,也没审出野蛮人来。
一批批抓回来的人,大都是边区的渔民、生活困苦的赤贫者,挤在后院里,由法院的厨房供应他们食物,既有面包,又有果酱,人人不用工作,倒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们坐在阳光下面捉蚤子、睡懒觉,把地方弄得肮脏不堪。结果,既然查不出什么野蛮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
被抓回来的人都放走了,只有一名女子,不知道是因为赶不上离镇的大队,还是别的原因,却留了下来,一连几天,都在镇上行乞,小镇法官终于发现她,把她带回家里。女子受了伤,双足几乎折断,肿得不能站立,于是法官细心为她治疗,每天为她洗脚,搽药,把她医好了。
这女子是原始人。她和父亲一起被捕,父亲被折磨死了,而她则遍体鳞伤,眼睛也给弄瞎了,看不清楚东西。她说她还有姊姊,在原始人的部落里。于是,小镇法官决定把她送回部族,冒着最恶劣的大风雪天气起程,因为只有在这种日子,人们才可以找到原始人的踪迹。
原始人本来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不过,如今他们被驱逐,遭排挤,深入沙漠,藏匿遥远的山岭,不容易见到了。特派员的兵士一队一队出去搜索,每一次都失败回来,但法官相信,在最坏的天气里,离小镇更远的地方,就会遇上他们。
其实,原始人也并非找不到,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露面。对于某些人,他们行踪飘忽,时隐时现;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却迎面而来,或者在背后埋伏,一切全由他们做主。小镇法官经过困苦跋涉,终于遇上原始人了,他们是一队人。表面上看,仿佛是小镇法官找到他们的,其实他们早就发现了雪地上几个人的踪迹,隐隐地监视着。
原始人都佩戴枪支、骑着马。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原始人是些懒惰、不道德、污浊、愚蠢的野蛮人,但是小镇法官看见他们仿佛一支强劲的军队,不容忽视。他想起这些日子里小镇上的传言:野蛮人要终止帝国在他们的土地上扩张,他们要夺回属于他们的土地,他们将给人们一个教训,让其他的人尊敬他们。
没有人懂得原始人的语言,小镇法官通过女子的传译,把她交还,让他们带她回部落。当法官回到小镇,却立刻被拘捕,关在后院。小镇已由军人执政,认为法官是野蛮人的间谍。被囚禁的法官变成犯人了,但没有人来审讯,他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况,直到有一天,他逃了出来,竟发现小镇的军队和居民都急急忙忙离去,因为野蛮人要来了。
帝国派来的军队为什么没能把野蛮人赶走,反而撤退了?特派员临走的时候说:根本找不到野蛮人。的确没有人能够找到野蛮人,因为他们从不正面迎战,但他们无处不在,成为威胁。当军队前去扫荡,却又一个不见。
P12-P15
教书的那段日子,当过幼童军领袖,星期六下午,小狼聚会,游戏的项目之一,是“传递信息”。二十四名幼童军,共分四队,每队六人,由领袖召集队长,发布一则信息,然后由队长回去一个一个通传。结果,传到最后一名队员,回来向领袖复述信息内容,照例和原来的意思相差甚远,不但错漏百出,甚至和原意完全相反;四队的复述彼此又不相同。这是传声筒与信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广义而言,孔门弟子与希哲柏拉图都是传声筒。翻看过德里达的《明信片》,一开始就论述一张明信片,图中的苏格拉底坐在斜板书桌前的椅上书写,椅背站着他的学生柏拉图。老师右手提笔蘸墨水,左手提刻刀;学生呢,左右二手都伸出食指作指示的手势。据我们所知,苏格拉底一生并无著述,关于这位哲人的言论思想,均由柏拉图叙说,遂有文艺对话记录中苏格拉底的言谈。问题就在这里了,文字能够表达口语或思想全部准确的意思?到底记录下来的论述,其中有多少是老师的,又有多少是学生的?这才有了关系颠倒的想法:是学生柏拉图的文字创造了苏格拉底老师。可是我们从不怀疑《论语》和《孟子》的绝对真实。……
苏珊·桑塔格有一著作《反例释》[《反对阐释》(Agmnst。Interpretation],大概是反对读书人、评论者把作品误解误读。我如今不完全同意她的看法。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诗评家布鲁姆更进一步,写出《影响的焦虑》,肯定误读,认为今人的诗是对过去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正是误读,才能建立一己的形象。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指出我们如何误读图像。古典的建筑因人类视觉的偏差,而要调整立柱的间距尺度;中世纪的画作也因眼睛的误读发展出焦点透视的构图法,并且策划色彩的陪配。宇宙熊熊炽热的火团,因误读而变成使夜空灿烂的星辰;我们误读光线的折射,才看见海市蜃楼。传声筒都是误读者吧,他们把原来的声音、文字、符号膨胀、收缩、遗漏、扭曲、变形,可也提供了想象的能量。
昨天和朋友聚餐,把一个G字母为首的字读为grouper,以为是石斑,菜端上来一看,不是鱼,却是贝壳形意大利粉。朋友聚会,常常因误读信息,走错了相约的地方,人生就充满歧义的多样可能,永远有新奇。我是愈来愈喜欢误读了,庄子很早就误读梦与蝴蝶。打开一本书,有什么比误读更充满参与的感觉?祝误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