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98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大作文要求“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高考是人生大事,考生能在考场上从理性高度对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经历重新审视,写一篇能表现自我意志的文章,不仅可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以接受挑选,客观上也使高考成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体验,这也许是更有实际意义的素质教育。人生处处是考场,考场上也记载着人生故事。今年在作文评分复查中,见到许多有意思的文章。在翻阅那些答卷时,我的心情很难平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觉得那已经不是一般的答卷了。
有个故事让人感慨,我复述这篇文章梗概时,有几位教师流了泪。这位考生写自己失去了父亲,村里旧习气很浓,谁家没了顶梁柱,就会遭人白眼。母亲替丈夫的坟立碑,让儿子借车去石匠家把刻好的墓碑拉回来。但村里的人不想把车借给没有父亲的孩子。十六七岁的儿子懂得自尊,咬着牙,佝偻着没发育好的身子,一步一步地挪动,把这块沉重的墓碑从石匠家背到了坟地……
这是篇农村女孩写的:“……从我小时候起,贫穷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身上……考上县中后,每天中饭时,我总是最后一个去打点饭,用开水冲一冲,就着自家带来的咸菜……小时候我就注意到石头压着的小草起先是嫩黄的,但是它们一样能延伸出绿呀!……”我们在传看这份试卷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
下面这篇大概是个城市女生写的。“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早熟的我不敢在家里哭,因为我知道,父母一定比我更痛苦……那天,母亲搀着我的手离开家,一出门我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但是我不敢回头……从小,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女孩衣着漂亮走到哪儿乐到哪儿,我就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从小学到高三,我的成绩是最好的,为了母亲,当然也为了父亲……人常说,经历苦难的人才会走向坚韧。我知道上天对我好,过早地给我送来了这份礼物……”——这篇作文,后来我向许多人介绍过(当然也包括有过离异经历的人),每次都会有一声长叹。
我把这些文章片段介绍给读者,本该再说点什么的,但是又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在南京的酷暑中,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筋疲力尽地走在街头,看着灯红酒绿、公车如麻,看着人们匆匆的行色,那些孩子们的故事萦绕在我的脑中,我就会想起那句曾让世界称奇的儿童隽语——“人们到处生活”。如果读者看了上面的那些片段,能够意会到我想说的话,那我就太感谢了。
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那些等到大学生拿硫酸泼狗熊或是用铁锤锤死了几个同学,才在电视屏幕上放马后炮的教育家,为什么没想到同情与爱才是应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呢?
郭虹是我的学生,医科大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工作。当医生的第一个除夕,轮到她在病房值班。晚上九点,她打电话拜年——先前,她总是在除夕零点前后打电话的。我说:“离新年还有三个小时呢!”郭虹说:“病房里只有一个孤老太太,估计过不了今天晚上,也许只有一两个小时了,我要去陪她。”我问:“就你一个人吗?”郭虹说:“还有一个小护士。”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