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义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古代英雄,曾协助其兄源赖朝获得了对整个日本的统治权,建立了日本幕府时代的滥觞镰仓幕府。源义经贵为源氏领袖的第九子,但出生后不久,父亲战败被杀,母亲被迫改嫁。在二十四岁以前,他在庶人阶层的泥堆中打滚,经历了难以言尽的苦难。二十四岁那年,三征平家,凯旋京都,建立了与其年龄不符的伟大战功。
源义经是一个狂妄的人。“我不知道自古以来的战斗方法,我义经要用自己的方法来作战,永远都如此。”“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甚至要有自杀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获得那十分之一的机会。”这种宣言似的话语,在书中比比皆是。这种狂妄大概只有后来的织田信长堪与之相比。
司马辽太郎的《源义经:镰仓战神》,文笔优美,故事精妙,人物塑造鲜活。司马氏曾经坦言自己的创作感受:“我是一边用我自己的五官去确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源义经‘感受到什么、怎么去感受、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一边来写小说的。我认为那就是所谓的制作‘大脑内电影’的过程。”正因为有如此严谨的创作态度,《源义经:镰仓战神》才获得了“司马氏平家物语”的美誉。
他,容貌俊美,骁勇善战,为镰仓幕府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古代英雄。
他,虽贵为源氏领袖义朝之子,但出生后不久,父亲战败被杀,母亲被迫改嫁。他七岁时被送到京都鞍马山寺院寄养,受尽凌辱。之后四处流浪,辗转关东、奥州。在稚嫩的少年时代,他经历了难以言尽的苦难。
所幸时机到来,这个日本史上独树一帜的战争奇才开始崭露头角。在一之谷,他开日本骑兵长途奔袭机动作战之先河,于无路之悬崖开辟险径,以寡敌众,给平家军以重创。屋岛之战,再出奇兵,占领平家海军的陆上阵地。坛浦海战,他穿越于汹涌波涛之间,将平家几十位主将击落西海,彻底粉碎强大的平家水军。三战锁定胜局,也预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亘古未有的功勋,使义经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却也埋下了哥哥赖朝对他的忌恨,但他却毫不知晓。义经虽是军事天才,可是,他对政治却迟钝到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步。对苦心经营镰仓幕府的哥哥赖朝而言,弟弟义经功高震主,如毒药一般对己不利。于是,在义经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毁灭之神却悄然到来。
司马辽太郎以文学化的传奇之笔,生动地描写了源义经短暂而华丽的一生,《源义经(镰仓战神超值典藏本)》文笔优美,故事精妙,有“司马氏平家物语”之称。
导读:日本国民文学的旗手——司马辽太郎的人与文学/001
初阳之卷
逆浪之卷
附录:
源义经年表
清和源氏系谱
鹎越
黑暗中,四处飘荡着梅花香。
这一晚,三十多位鞍马的法师连根挖起山中的老梅,放在车上运往京都。
“哇!”
他们声势浩大地喊着,催车前行,来到了堀川馆门前。
“鞍马法师来到!”
法师们的随从喊着。源氏的部下一开门,他们马上冲了进去,挥舞着锄子,把老梅种在院子里。用鞍马僧正谷盘根于岩石间的梅花,要义经想起在鞍马山的遮那王时代。
——御曹司也应该记得这些梅花。
这些人是法师们的随从。
义经沉默着。他不愿想起在鞍马度过的痛苦的童年。
“那是我的恨。”
他想。
当时,不仅是义经,一般人的内心都充满着怨恨。怨恨代表一种美。
法师们退下后,在黑暗中开始能闻到梅花的香气。
“这就是鞍马山往事的气味吗?”
义经打开门,走到屋边窄廊。院子里燃烧着的营火,使黑暗中的梅花像梦幻精灵般飘浮着。火焰颤动时,花影就会随之摇动,使义经霎时恍惚起来,不禁泪眼模糊。
“一定要消除我的怨恨。”
他想着。
怨恨的美,在于消除怨恨后的结束。
要消除怨恨,就得消灭平家。消灭平家将使自己一生也能像这些黑暗中的梅花一般,艳丽而庄严。这个年轻人生于中世时期,那是一个只凭想要美化自己一生的冲动,就能为此而死的时代。
背后的走廊地板上传来脚步声,有人来了。来人用坂东腔说:
“探察完毕。”
“我在等你们。”
义经叫着,快速离开窄廊。派去探察一之谷(现在的神户市)平家阵地的人回来了,义经要根据他们的报告,想出可以一举粉碎一之谷阵地的计策。
“阵容如何?”
众人聚集在对屋,义经先询问这一点。
“东西三里。”其中一人说。
一之谷平家阵地的长度,东起生田森(现在的三宫附近),西到一之谷(现在的须磨车站附近),长约三里,宽度较大。附近大小山峦延伸人海,因而地形更加险恶。平家以一之谷附近为后门,生田森为前门。
至于海上,则有数百艘军船,船队从淡路岛一直延续到四国。
每个报告的人都说:
“士兵人数再怎么少,也应该有三万吧!”
而京都源氏全部士兵只有三千名,还不到平家的十分之一。
义经沉默地听着一个接一个报告。当他在脑中完全描绘出敌方阵营的地图后,他命探子退下,接着说:
“叫多田藏人殿下来。”
他身边的人都感到意外。
他传唤的这个人叫多田行纲,是摄津源氏的头目。虽然一样是清和源氏,可是跟义经的家系比起来,他是在七代以前的源满仲时就分出来的旁系源氏,以传说中的大江山赶鬼者源赖光为祖先,代代居住于摄津(大阪府)。只有住在京都附近的武士团才会对时势的利害关系很敏感。在平家全盛时期,他们依附平家;木曾义仲进入京都后,他们又附属在义仲麾下;义仲没落时,他们也马上放弃义仲,转而投靠镰仓军。因此,实在不能对他们太大意,而将重要的军事机密泄露给他们。
可是义经却毫不在意,传他到自己房里来,问了许多地理问题。
多田氏是摄津源氏,所以很了解近畿的地理环境,可是,他还是无法回答义经的所有问题。
“站在平家立场来想。”义经说。
他问有没有一条近路,可以让京都源氏的一部分军队魔术般消失,当大家正感到迷惑时,却又突然出现在一之谷平家军的头顶上。
“没有!”
多田行纲觉得很可笑。怎么可能刚好有这样一条路呢?
可是,义经还是执着于这种想法,不断问着行纲,要他想出一条符合这种想法的路,否则就不让这个“识途老马”回去。行纲终于出声了。
“远路的话,也不是没有。”他说。
那是条非常难行的迂回之路。不是从京都往西边走,而是往北方前进,进入丹波高原,然后通过一条给猎人走的叫三草越的险恶道路,来到播州平野,从播州再进入山路。可是,接下来却没有路可以到达最后的目的地一之谷。
“就是这条路!”义经说。
这条路虽然又远又难走,可是,若只派少数骑兵,一定可以避开敌人耳目。
“不过,”行纲喃喃着说,“途中有些路可能要砍倒树木才能前进,我不能保证一定行得通。”
“要砍树,用斧头就好了。”义经说。
对义经而言,只要能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就好,因此,砍倒树木根本不算什么。
“多可笑的男人!”
行纲想。义经的想法对老人行纲而言,不过是种妄想。行纲和这个时代的其他武将一样,认为会战的胜败取决于战士们的打斗技巧的熟练度和双方人数的多寡。他是这种传统会战思想的信徒,无法理解义经头脑中所谓的“战术”。
义经的背后,站着负责记录的弁庆。连这位擅长文字的旧僧兵也认为,义经这种会战观念真是太特别了。
“这位殿下真是奇特啊!”
所谓会战,就是和敌人相接.互相杀戮,靠着单兵的作战能力杀出一条活路。可是,义经完全不同,从一开始他就有很敏锐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放进现实的会战中,自由运用。
——真奇妙!
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奇特的会战观念呢?
“殿下,你学过中国的兵法吗?”
有一次,弁庆不经意地问他,然而心里却想着:
“怎么可能学过呢?”
虽然《孙子》或《六韬三略》这类兵书曾经流传到此,可是却没人看得懂。在日本,有学问的人只限于官吏或僧侣,但他们不需要这些书。而且,就算要写成讲义,兵法书上有独特的术语或语法,日本没有专门研究这个的专家很多内容也都没办法看懂。(p260-262)
导读:日本国民文学的旗手——司马辽太郎其人与文学
林景渊(台湾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
作家司马辽太郎1923年8月出生于大阪市浪速区西神田町。父名福田是定,他的本名是福田定一。
司马辽太郎的祖父经营糕饼业,父亲是一名开业药剂师。
司马辽太郎出生不久后,因健康欠佳,被寄养在外祖父家附近的奈良县北葛城郡。后来他自己常提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乡是奈良,而不是大阪。在古都的生活体验,与他后来大量撰写历史小说似乎也有关联。
司马辽太郎的主要履历:
七岁(1930年):进入大阪难波盐草小学读书。司马辽太郎的小学时代似乎乏善可陈,常常与玩伴到处闹事。六年之中曾获得过“学业优秀奖”的奖状,却从未获得过“操行优良”的奖励。
十三岁(1936年):进入私立上宫中学。入学前两年,司马辽太郎过着平淡的生活,从第三年开始,他每天放学后顺路去市立图书馆看书,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返回家中。看书习惯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在这里,他看遍馆内图书,甚至认真阅读了有关钓鱼的书籍。
十八岁(1941年):进入大阪外国语学校。作家陈舜臣早一年进入该校。此后,二人交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司马辽太郎无法报考东京的大学(后来他曾回忆起当初希望念早稻田大学中文系),不得不在家乡念完大阪外国语学校蒙古语文学系。虽然对蒙文毫无兴趣,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对俄国文学、《史记》中的列传产生兴趣,并且逐渐关心起中国的塞外民族来。
二十岁(1943年):战事扩大,日本政府取消学生缓召措施,司马辽太郎被编入兵库县“战车第十九联队”。次年,调至中国东北陆军战车学校受训。八个月结训,被派至中国东北牡丹江“战车第一联队”。
二十二岁(1945年):司马辽太郎随军由中国东北经朝鲜撤退至日本国内,战争结束(8月15日)后退伍。战争体验使他认真思考“爱国”的本质及生死问题,并对日本现代化中的技术水准表示怀疑。
二十三岁(1946年):进入新日本新闻社担任记者,负责采访大学信息及宗教界新闻。
二十五岁(1948年):因新日本新闻社结束经营,司马辽太郎改入产经新闻社京都分社。从此时一直到三十八岁(1961年)辞职为止的十三年间,他从记者做起,后来升至文化部经理、出版局副理。
进入报社之初,司马辽太郎打算工作到三十岁,然后辞职写小说。但执笔写作文学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虽然同样是以“写”为职业)。 三十二岁(1955年):一位接受过采访的净土宗人士寺内大吉极力动员司马辽太郎动笔写小说,这成为他变成职业作家的契机。
三十三岁(1956年):处女作《波斯的魔术师》获“讲谈社俱乐部奖”,这也是司马辽太郎第一次使用笔名“司马辽太郎”。依他自己的解释,“辽”是“遥不可及”,“司马”指代《史记》作者司马迁,合起来就是“自己远不及司马迁”。
三十七岁(1960年):以日本“忍者”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枭之城》获“第四十二届直木奖”。
在日本,“直木奖”、“芥川奖”等同于小说作家的“证书”。司马辽太郎的获奖年龄在诸多作家之中算是比较年轻的,这也意味着他可以尽早进入职业写作的世界。
从三十二岁到七十二岁(1961年至1996年去世):司马辽太郎创造了数目庞大的写作成果,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993年,他荣获代表日本文化界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
在四十岁以前就正式从事写作的司马辽太郎选择从历史中取材,开始了三个历史小说的连载:
《坂本龙马》——关于明治维新前后怪杰坂本龙马的故事。
《燃烧吧!剑》——描述日本幕府末期的亲幕府武士组织“新选组”的传奇故事。
《国盗物语》——以战国枭雄斋藤道三、织田信长为主角的故事。
从此,自描写日本平安时代遣唐使中的杰出人物空海大师(作品《空海的风景》,曾改编成电影《曼陀罗》),到改写日本历史的源平之争(即本书《源义经:镰仓战神》),一直到描写武士控制日本政权六百余年的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的历史,司马辽太郎的笔端纵横驰骋于日本历史广阔的时空中,留下了一部又一部杰出的作品:
《少年马上过》——描写伊达政宗的一生。
《箱根之坂》——描写北条早云的成败故事。
《新史太阁记》——描述丰臣秀吉的一生成败。
《丰臣家族》——以丰臣秀吉的外甥秀次及其他亲戚为主角的历史故事。
《最后的伊贺者》——以伊贺忍者为主角的历史小说。
《风神之门》——关于伊贺忍者猿飞佐助等人的故事。
《杂贺孙市》——以战国时代“杂贺党”奇人杂贺孙市为主角的历史小说。
《城塞》——描述丰臣秀吉的败亡经过。
《关原之战》——描述决定德川家康命运的一次大战。
《战云之梦》——记述武将长宗我部盛亲的一生。
《德川家康:霸王之家》——关于德川家康的历史故事。
《山岭》——有关长冈藩家老河井继之助的故事。
《夏草之赋》——有关四国草莽英雄长宗我部元亲的故事。
《花神》——记述军事学家村田藏六的一生。
《斩人以藏》——描述了19世纪初期的一群有为青年。
《蝴蝶之梦》——歌颂幕府内西医松本良顺不屈之精神。
《浪华游侠传》——描述市井小民在变革时代中的故事。
《大阪侍》——描述了武士岛居又七等人的一生。
《庆应长崎事件》——关于幕府末年与英国交涉经过的历史故事。
《北斗之人》——描述了名剑士千叶周作的一生。
《王城的护卫者》——有关会津藩主松平容保的故事。
《岁月》——关于改革派江藤新平的成败故事。
《最后的将军》——描述了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悲剧性的一生。
《幕末》——描写“樱田门事变”等暗杀者的故事。
《殉死》——描述了乃木希典的一生。
在这些丰硕的写作成果中,还应该包括取材于中国历史的《战国时代群像》和《鞑靼风云录》。
其中,代表作《坂上之云》,描述了诗人正冈子规,军人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在明治时代的奋斗历程;《荣花海滨》则追述了白手起家的高田屋嘉兵卫戏剧性的一生。作品的读者包括男女老少,遍及各行各业,尤其是《荣花海滨》,更是日本企业界人手一册的名作。
三十余年间,司马辽太郎描写跨越日本历史逾千年的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有天皇、将军、朝廷大臣,同时也有忍者、市井小民、商家等。日本作家田边圣子认为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为日本人开启了另一扇门,而文化学者梅原猛更是称赞司马氏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日本国民的文学领域,更可用来教化国民。
《源义经:镰仓战神》是司马辽太郎历史文学中的一环。作者巧妙地运用其生花妙笔,对平清盛(1118—1185年)和源赖朝(1147—1199年)两家彼此斗争、赶尽杀绝的悲惨史实做了一番极为精彩的描绘。不过既然是小说,自然有作者自由挥洒的空间(例如有关源赖朝被放逐蛭小岛的二十年的情节,历史记载几乎是空白)。
本书主人公源义经最后被逼迫得走投无路,是否仅仅因为兄弟萧墙?何况源义经曾为其兄源赖朝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源赖朝何以如此无情?——这就必须对本书的时代背景稍加说明。
原来,平安时代(794—1192年)日本虽曾大量吸收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后期却出现重重危机。皇室本身有“上皇”(退位后又执政)、“法皇”(退位而且出家信佛,之后又重新执政)的复杂问题;朝廷中则有“摄政”、“关白”(大约与“摄政”同权)干政(这些人大多是皇亲),以及武将争夺权力(“源平之争”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当时,京都以外的各地区纷纷冒出许多地方政府无法管辖的“庄园”,时间一久,这些“庄园”便各自拥兵自重。
在“源平之争”分出决定性胜负的1193年,胜利者源赖朝,也是全日本第一军事强人挥军北上,在距离京都五百多公里的镰仓建立了另一个政权,即“镰仓幕府”。源赖朝刻意降低皇室和朝廷权威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何必如此夸张呢?
不过,源赖朝的创举倒成为后来的足利家、德川家的良好榜样。然而,在抵达镰仓不久,源赖朝不仅不能充分掌控局势,还要充分留意朝廷的动静、平氏家族残余力量等。此时,源义经却擅自接受京都方面“左卫门少尉”(相当于近卫军司令)、“检非违使”(相当于司法长官)的册封,这不能不使身为兄长的源赖朝心生畏惧,并终于使出撒手锏,以免除后患——后来,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皇室的“离间计”。另外,关于日本武士的生死,中国的胡适也曾认为奉命切腹自尽的丰臣秀次“最悲壮动人”,这种死法是武士漂亮的“死法”(见董康《书舶庸谭》序)。
作者司马辽太郎除了让历史重现于读者眼前之外,似乎还想表达一些他的看法:在乱世,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要图生存谈何容易?而最悲惨的是刚刚浮上台面的武士阶级,似乎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悲剧:曾经不可一世的平氏家族、源义经都是如此。包括源赖朝本身,他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政权,不久就分崩离析了(虽然他自己未曾看到这一幕)。
其实,司马辽太郎具有清晰的历史观。例如,在本书中,他对当时所谓的“血统崇拜”着墨颇多,很有见地。“血统崇拜”一直持续到19世纪,甚至现在的日本人多少也有此种想法。在本书里(见“四条圣人”章节部分),作者也指出:“平家之后,出现过源氏、足利氏、织田氏、丰臣氏、德川氏等统一的霸主,可是,他们全因看到平家的前车之鉴而产生强烈的自制心。”这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说词。
总之,《源义经:镰仓战神》虽然是一部外国历史小说,却非常值得一读。
源义经是日本家喻户晓、最具人气的英雄人物,曾协助其兄源赖朝获得了对整个日本的统治权。他极为坎坷的身世、极高成就的武学、过人的战略机智、场场必胜的战绩及悲凉的人生结局,令闻者无不叹息,因此成为日本戏剧、影视、电子游戏经久不衰的热门主角。
——历史学家林丹青
源义经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军事家之一。在平安末期,人们毫无战术观念,认为会战的胜败由武士个人的格斗能力强弱决定。但义经的战争思想,已超越了当时的局限。在他看来,军队是一个集团,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必须从集团的角度来考虑作战汁划。他是当时第一个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会战的人。
——军事学家吴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