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艺部每年都会编选发表在副刊上的大家散文,集结成书,以飨读者,《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2015年新版叩问远去的时光)》是2014年度的散文集。
翻开这本书,你便走近这个风光旖旎的散文世界。大事小情,林林总总,筑一方清新雅静,奉一份真实情怀。一册在手,可以慰藉精神之劳顿,可以静谧思想之浮躁,不失为旅途、案头的心灵栖息之所。
| 书名 | 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叩问远去的时光2015年新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民日报文艺部每年都会编选发表在副刊上的大家散文,集结成书,以飨读者,《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2015年新版叩问远去的时光)》是2014年度的散文集。 翻开这本书,你便走近这个风光旖旎的散文世界。大事小情,林林总总,筑一方清新雅静,奉一份真实情怀。一册在手,可以慰藉精神之劳顿,可以静谧思想之浮躁,不失为旅途、案头的心灵栖息之所。 内容推荐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的《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2015年新版叩问远去的时光)》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的年度散文读本,精选人民日报副刊美文,荟萃百位作家散文佳作;作者既有活跃在国内文坛的一流作家,也有出手不凡的文坛新锐。他们的锦绣文章、风流文采,代表着一个年度以至一个时期的人文标尺。 目录 怀想 茨菰之格 传神正在“阿堵”中 烟瘾与心瘾 闻谢而愧 始可与言诗已矣 虚构的“瓦解” “马铁丁”的文风 写作,向前方 不安的“出逃” 后窗的写作 “匠”与“技”的光荣 抵达 打高尔夫与割麦子 笨拙的土豆 复恐匆匆说不尽 “自清”者说 秋天的手工业 千年往事凭诗见 北京的文化和邻居 哑鸟 无情不作诗 故土,最持久的灵感源泉 想起谢晋一席话 “钱本草” 丹水北去 我是一滴水 抵达故乡即胜利 屐痕 河流和群山的话语 鸟的世界 嘉陵江月令 义重情深的恩赐 时光深处的诺邓 遍地蒿香 风雨中的灯楼角 横渡夏季 寻芳习家池 梦幻仇池山 温暖的力量 千年如在觅诗魂 草原上的河流 叩问远去的时光 我心目中的鬼谷子 古丈茶歌 问心何处是故乡 槐的怀想 塔里木感怀 汉水的襄阳 羊楼洞茶乔 地名记得所有的事 湖殇 镌刻的信仰 一个人的沙漠 世界美如斯 云和梯田 汉水映诗魂 庄严的绿 心香 炸豆 老母为我“扎红” 一次回望,一生难忘 深山红灯亮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苦心如水静心如兰 这辈子做好您儿子 腊月的味道 忆张锲 微尘远,山花近 我愿和你一起飞 照片里的人生 烟花惊艳 忆徐迟 特克斯的阳光 家乡的月奶奶 近乡情更怯 忆旧 木镇的屋檐 家常饼 乡野秋声 挺笔荷枪 清风傲骨 无法忘却的痛 井眼 青团 重返谢辛庄 小城深处 系在呼兰河上的魂 带伤的重阳木 信有天地可畅游 林则徐的名臣之路 给时代留下鲜明印记 盛世危言犹在耳 栖霞岭上看云卷云舒 贝熙叶和贝家花园 犁花 远去的书香 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鸭乡 “其室名冰,其人犹热” 采茶鹧鸪天 侠骨柔肠百转时 试读章节 茨菰之格 初国卿 10多年前给我家装修的宋氏三兄弟来自江苏。兄弟三人活做得好,人也厚道,在沈阳做装修近30年,积累了良好的人缘口碑,许多找他们兄弟装修的人都得提前半年预约。自从三兄弟给我家装修后,家里的水电或是暖气等出了问题,只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就会及时来一个兄弟帮我修好。时间长了,与三兄弟成了朋友,他们每年从苏北老家过年回来都要给我送一袋从家乡带来的茨菰,让我尝鲜。 茨菰是宋氏兄弟老家的特产。我第一次见到宋氏兄弟送的茨菰,只看其形,就让我很喜欢。它长得圆头圆脑,很像大蝌蚪,又似小土豆。大者如桃,小者如栗,每一颗都带有一粒顶芽,俗称“茨菰嘴子”,弯弯地翘着,好像是一个个俏皮的逗号,似乎在告诉我说:知道吧,我来自苏北,我是茨菰,不是土豆。 宋氏兄弟说,在老家乡间的河塘边和水田里,到处可见茨菰,每年冬至前开始采挖上市,春节前后正是吃茨菰的时候。他们还告诉我,吃茨菰要先去皮,再切成两半,然后烧五花肉或炖大骨。兄弟中的老大,我们都称他“大宋”,还有点抱歉地嘱咐说:“这东西吃起来有点苦,但不像苦瓜的苦,更不像中药的苦,很淡,不知你们吃得惯不。如果吃惯了,我以后年年拿给你们。”茨菰的淡淡之苦,倒是正合我的口味。我早年喜欢吃苦瓜,曾有同事戏称我能从苦中吃出诗意,茨菰之苦,自然是另一种诗意了。 就这样,每年春节之后宋氏兄弟都给我送来茨菰一袋,有时家中没人,就悄悄地放在露台上,人也悄悄地走了。过后打个电话给宋氏三兄弟,请他们来家吃一顿饭,吃我做的茨菰烧肉,但他们总是婉转谢绝,说是装修事多,脱不开身。10年间,年复一年,春节后的茨菰烧肉、茨菰炖大骨,几乎成了我家餐桌上的荣誉出品,也成了我忘不掉的水乡月色或江南乡愁。同一条街住着的作家刘宏伟读我的散文,写了一篇书话,题为《一个爱南方的北人》,可谓是说中了我这方面的情结。 茨菰吃起来确有淡淡的苦味,但因为下锅前用沸水汆过,焯去了土腥气和少许苦味,再加上是烧肉和炖大骨,本来无味的茨菰充分吸收了油盐、葱蒜、姜、花椒、八角等各种作料之味,一般倒不觉其苦。这种亦苦亦甜、大素大荤烹成的至味,吃起来自然是油而不腻、清香无比了。在我家,一盆茨菰烧肉吃下来,往往是茨菰吃完,肉都剩下了。茨菰吃起来的口感,确实有点像土豆,但它又绝不似土豆那样一煮就烂,烂泥一样。茨菰无论怎么烧,也不会烂得一塌糊涂,总是颗颗成形,咬到嘴里颇有嚼头,也很劲道。任谁吃过后,都会有回味,都会记得住。正因如此,江南人才将其与茭白、莼菜、菱角、塘藕、芡实、荸荠、水芹一起誉为“水八鲜”,成为餐桌上独特的美食。 吃了茨菰,我总想见识见识茨菰长得什么样。前年秋天到江苏常熟,在寻访芙蓉村红豆庄和虞山脚下钱谦益、柳如是墓的过程中,我不忘一识茨菰模样。在芙蓉村和沙家浜的水塘边,我终于见到了长着燕尾形叶、开着白花的茨菰。乍一看,茨菰的花有如水仙,只不过水仙花六瓣,它只有三瓣。白色的三瓣花朵托着紫色的花蕊,素面朝天,从容淡定,朴实而不张扬。当地朋友向我介绍,茨菰还叫慈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这是说到了收成时,它每棵秧下都有一串如土豆般的茨菰,一般是一串12颗,象征着一个月一颗。因此,民间多视茨菰为吉祥物,意寓多子多福。我记得宋氏兄弟还说过,他们老家苏北农村,新媳妇初次回门离开娘家时,都要带几个茨菰的,那是希望早得贵子,人丁兴旺。还说如果这一年是闰月,茨菰就不是12颗了,而是13颗。茨菰就是这样诚实地回报岁月,在它身上似乎有着神奇的自然灵性和人文感应。 茨菰的这种人文感应还体现在诗画和传统图案上。如唐人自居易、张潮,宋人陈与义等都写过咏茨菰的诗。齐白石曾画过《茨菰虾群图》,李苦禅也画过《茨菰鱼鹰图》。我曾收藏过有茨菰纹饰的青花瓷,那是将荷叶、莲花、莲蓬、茨菰叶系在一起的图案,称为“一把莲”,是一种吉祥纹饰。还有民间风俗画中,茨菰和柑橘画在一起,意寓瓜瓞绵绵。 因为宋氏三兄弟的情谊,不仅让我尝到了茨菰美味,还让我感受到了茨菰所具有的人文品格。如今,宋氏兄弟已在沈阳买了自己的房子,但每到春节之时还要回老家过年,去寻找有茨菰的乡愁。每年春节过后,我都期待宋氏兄弟早点回来,不仅是因为有茨菰吃,还因为许多新买了房子的朋友在等着他们兄弟给装修。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汪曾祺那篇题为《故乡的食物之咸菜茨菰汤》的散文,想起文中写到的沈从文先生吃茨菰时的那句话:“这个好!格比十豆高。”(p003-00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