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共4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亨利·基辛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共4册)(精)》是《基辛格回忆录》的第一部,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巨著,也是亨利·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堪称回忆录中的战舰。本书详细记录了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期间,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的政治和外交风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内容推荐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共4册)(精)》详细记录了亨利·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年印度一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在书中,基辛格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具有重大争议的事件,包括老挝与柬埔寨事件,“和平在望”记者招待会,以及与北越的会谈崩溃,最终导致了1972年的圣诞节轰炸等等。

纵览全书,基辛格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包括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侯赛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毛泽东与周恩来、维利·勃兰特、夏尔·戴高乐等等,也留下了颇具分量、极具个性的评论,时而微妙,时而坦率到近乎无情,精彩纷呈。

《白宫岁月》是19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著作,也是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

目录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册

 前言

 第一部分 上任伊始

第一章 应召

第二章 天真无知的时期:交接工作

第三章 一个初出茅庐政治家的信念

 第二部分 一九六九年:旅程开始

第四章 欧洲之行

第五章 同莫斯科下的头几步棋

第六章 走向中国的最初步骤

第七章 防务政策与战略

第八章 越南问题的苦恼

第九章 上任之初在亚洲遇到的考验

第十章 言论和幻影:中东战略的演进

第十一章 不愉快的联盟:欧洲和美国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二册

 第三部分

一九七〇至一九七一年:从混乱到希望

第十二章 战争扩大了

第十三章 苏联之谜:欧洲、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最 高级会谈

第十四章 一九七〇年的中东

第十五章 多事之秋:约旦

第十六章 多事之秋:苏联在西恩富戈斯的潜艇基地

第十七章 多事之秋:智利

第十八章 应邀赴北京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册

 第十九章 北京之行

 第二十章 美苏关系:在两条战线上突破

 第二十一章 偏袒:一九七一年的印巴危机

 第二十二章 联盟中的危机:曼斯菲尔德修正案和经济对抗

 第二十三章 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一年的越南战争:逼河内就范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四册

 第四部分 一九七二年:从战争到和平

第二十四章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

第二十五章 河内孤注一掷:越南的春季攻势

第二十六章 秘密访问莫斯科

第二十七章 摊牌:在北越港口布雷

第二十八章 莫斯科最 高级会谈

第二十九章 莫斯科最 高级会谈之后

第三十章 萨达特驱逐苏联人

第三十一章 从僵持到突破

第三十二章 通往和平的坎坷道路

第三十三章 “和平在望”

第三十四章 和平终于实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应召

总统就职典礼在一个天气晴朗、寒风凛冽的日子举行。我坐在台上,就在新内阁成员后面,眼看着林登·约翰逊在《向领袖致敬》的乐曲声中最后一次在过道上大踏步地走过。我不知道这位有权势的悲剧人物在结束一个以崇高愿望开始、而以痛苦的分裂告终的任期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个得到一致拥护的人最后如何导致了一个国家的分裂?约翰逊像一只笼中之鹰,傲然挺立,志不可侮,他的两眼凝视着他现在再也无法攀登的远方高峰。

在另一阵吹奏声中,当选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国会大厦台阶的最高一层上出现了。他穿着一件晨礼服,裤脚总是稍嫌短一点。他的下颌突出,有点轻蔑的神情。然而他又似乎没有把握,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真是站在那里。他同时流露出松了一口气和不相信的心情。他在经过了一段预想不到的历程和表现了美国政治史上最不寻常的一次自我约束精神之后,终于如愿以偿。他似乎很得意,好像等不及仪式结束就想开始实现他平生的梦想。但是他也显得精疲力尽,甚至虚弱,好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在一次马拉松赛跑中使尽了浑身的力气。和以往一样,很难断定尼克松真正欣赏的究竟是眼前这个场面,还是过去对这个场面的憧憬。他走下台阶,以坚定而低沉的声音宣誓就职。

纳尔逊·洛克菲勒

我对自己能出席这个场合感到意外,这是可想而知的。仅在八个星期以前,如果有人说我会以新总统最亲信的顾问之一的身份参加总统就职典礼,那一定会显得十分荒唐。在此以前,我在政治生活中所接触的人都自认为是理查德·尼克松的死对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已有十多年,哈佛教授们瞧不起尼克松已经成为固定的正统观念。而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曾经两次争取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而两次都被尼克松所击败,那个人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

纳尔逊’洛克菲勒在一九五五年作为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把我引进了高级决策班子。他召集了一批学者,其中包括我,为总统起草一份关于外交政策根本问题的文件,这个问题就是美国如何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明确它的长远目标。

这是一次有启发性的聚会。洛克菲勒走进房间,拍拍每个与会学者的肩膀,微笑着,用与他记忆中各人的教名最相近的称呼叫每一个人。然而,这一表现和他的纯粹美国式的魅力加在一起倒使人产生了一种疏远的感觉:对每一个人都以教名相称而且都同样地友好相待的时候,这种关系就失去了个人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接近了权势——而且我敢说也接近了财神爷——而感到陶醉。洛克菲勒坐着,听我们各人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尽力用自己切合实际的聪明才智来打动他的心。教授们一个个欣然拿出聪明的策略见解:如何左右别的国家,或者至少左右它的官僚机构;如何对付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总统;或者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们长期遇到的问题)如何压倒一个同样不熟悉的国务卿。当我们讲完了的时候,洛克菲勒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紧皱眉头(我后来非常熟悉他的这种表情,这种表情说明谈正经事的时候到了)说道:“先生们,我把你们请到这里来,不是叫你们来告诉我在华盛顿应该如何运筹帷幄——那是我的事情。你们的任务是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如果你们能够说服我,我就去向总统提出。如果我不能说服他接受,我就辞职。”

洛克菲勒是说到做到的。我们写了一个报告;里面有一个主张,即“开放天空”的建议被接受了。提出长远目标的章节被删除了,部分是因为国内普遍存在的自满情绪,但是更主要的是由于一个有权势的、坚持己见的国务卿对此表示反对。洛克菲勒在一九五五年年底辞了职。

我曾参与过一次典型的洛克菲勒尝试。在我所认识的社会名流中,他对思想意识的力量具有最绝对的、几乎是令人感动的信心。他花了极大的力量去探求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他的竞选活动是根据这样一个幻想来进行的,即在政党的全国大会上争取代表的办法是,提出高人一等的有实质内容的纲领。他花在演说上面的时间多得简直叫人受不了。尽管看来也许并不典型,但他的无限精力、他的务实精神和他的百折不挠的乐观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纯粹美国式的。障碍是要去克服的;问题就是机会。他决不能设想有什么错误是不能纠正的,有什么正当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对别国人民来说,乌托邦是一个永远不可复得的神圣往事;但是,对美国人来说,只要他们立意去争取,它就不难到手。P3-5

序言

前言

不管怎么说,我应召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中扮演了一个显要的角色。起先是当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是当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这本书就是叙述理查德·尼克松的第一任总统期间我国的外交政策,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大选后我被任命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开始一直到越南谈判结束——大体上是一九七三年一月尼克松第二次就任总统的时候。这只能是我个人所见到的历史,描绘的是我所见所想和所作所为,不可避免,我必须对这些事件加以选择和压缩。从历史学家的意义上来说的完整的记载,必须等到其他文件、回忆录和传记——并不都得是美国人的——发表之后。

本书所涉及的时期是国内分裂和国际动荡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美国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我们不再处于支配地位,但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痛苦的、但是我希望并不是没有成就的过渡。它开始了美国对自由社会的前景作出新的贡献的过程,这种贡献从长远来说也许能带来更大的发展。对有些人来说,本卷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对越南战争的处理,将是从街垒的一边看问题,而这一边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在这里,我的叙述尽可能忠实于事实,目的是为了和解,而不是为了重提旧事,企图在辩论中得分。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只有承认街垒两边的人都是严肃认真的,才能对我们的分裂采取超脱的态度。

在回忆录的下一部里,我想写的是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到一九七七年一月这段时期的事情,其中大部分时间,我是当国务卿。在那一卷里,我将讨论这样一些问题: 水门事件和理查德·尼克松辞职;一九七三年十月的中东战争和其后的“穿梭外交”;石油危机之类的国际经济问题和南北方对话;南部非洲问题;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倒台和我们的拉美政策;共产党接管印度支那;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杰拉尔德·福特担任总统和一九七六年的竞选,等等。在有些问题上,我可能追溯到一九六九年——一九七二年时期的事态发展,这些事件,由于篇幅和连贯性关系,我在这里予以省略。手里拿着这本厚书的读者,可能难以相信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包括在这本书里,但他也许会感到高兴,有些事情确实被留到第二卷再谈。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尽量设法不依靠记忆。我参考了许多文件,在书中所谈的某一段时间,还有我自己的日记。我想把这部附有注释的书和我的文件一起留给学者们使用,他们将来也许会更详细地回顾这一个时期的历程。

在这样一个备忘录和复印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官僚文牍日益蔓延和无事不作记录的时代,有一件咄咄怪事: 写历史也许已经变成几乎办不到的事情了。  当一个历史学家撰写前几个世纪的历史时,问题是要找到足够的当时的材料;当他写现代外交的时候,问题是要避免被太多的材料淹没。如果让一个具有完美无缺的资格证书和无懈可击的客观态度的学者任意使用现代任何一个四年时间的数以百万计的文件,他的最大困难将是不知从何着手。长篇累牍的书面记录说明了问题,也会模糊一些问题;这种书面记录没有提供尺度,来判定哪些文件的制订是为了推卸责任、找寻借口,哪些文件真正指导决策,哪些反映了实际的参与,哪些是在根本不了解重大事件的情况下制定的。在快速电讯联络的时代以前,上级给一个谈判代表的指示必须是概念性的,因此人们可以从这些指示中看出政治家们的想法;在电传的时代里,这些指示通常是策略性或者技术性的,因此不谈较大的目的和前提。我们时期的官方档案不一定会透露哪些决定是绕过了正式的程序通过“小道途径”作出的,哪些决定是口头作出,而从未成为正式记录的一部分。参加谈话的人对谈话的叙述往往是事后的自我辩解。(迪安·艾奇逊曾经说过,他从来没有读到过一份谈话报告,作者不把自己说成是辩论中理由最充分的一方。)通过有选择地使用文件材料,一个人想证明什么,就能证明什么。目前人们未经许可或者擅自做主把文件透露出去的做法,几乎使得人们在编写每一份文件时都要考虑到怎样保护自己。新闻工作者的所得就是历史学家的所失。

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在写他的报告的时候,自然也难免有这种倾向。显然,他的视野将受到他自己参与程度的影响。想说明问题的意向是与为自己辩护的意向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一个参加者对写历史至少可以作出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知道在无数可能的考虑中哪一些考虑实际上影响了他所参与的决定;他知道,在他看来哪一些文件反映了现实;他能够回忆起来,哪些意见得到认真的对待,哪一些遭到了拒绝,以及最后作出的决定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这一切都不能证明他的判断正确,只能证明它的依据。一个参加者如果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撰写他的回忆录,那么他的回忆录就有可能帮助未来的历史学家判断事情的真相,即使是在(也许特别是在)时机成熟有了更多证据可以证明事态全貌的时候。

我深深感激那些帮助我写成这本书的人们。我的朋友、知己和十五年的好同事彼得·罗德曼监督调研工作,他自己也承担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且帮助做了编辑、核对和许多其他的琐事。如果没有他,这个工作绝不可能完成。另一位可信赖的同事和老朋友威廉·海兰对调研工作,特别是关于欧洲、东西方关系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调研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在政府中的另外两个同事罗斯玛丽·尼赫尔·尼赫斯和玛丽·布劳内尔在调研工作和审核手稿方面非常熟练,专心致志,给我帮助不小。

温斯顿·洛德和威廉·罗杰斯出于友谊答应阅读此书的全文。他们提出了许多明智的建议,并且在编辑上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看过部分手稿的人有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劳伦斯·伊格尔伯格、戴维·金斯伯格、理查德·赫尔姆斯、约翰·弗里曼、塞缪尔·哈尔彭、杰西卡·卡托和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我并不是说我采纳了他们所有的建议,但是我热诚地谢谢他们的努力。

哈罗德·伊万斯在奥斯卡·特尼尔的协助下以卓越的编辑眼光读完了全书。他们教会了我,熟练、明智的编辑工作如何能够帮助搞好文章的组织和写出漂亮的文章。贝特西·皮撒和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的已故的内德·布雷德福精细地阅读了手稿,对我很有帮助。梅利莎·克莱门斯熟练地做完了索引。凯瑟琳·德西博、凯思林·特罗亚和杰弗里·亚克尔协助做了调研工作。

我感谢国会图书管理人丹尼尔·布尔斯廷,手稿处的男女工作人员: 约翰·布罗德里克、保罗·赫夫龙、约翰·诺尔顿和他们认真负责的助手。我感谢他们的服务、协助和保管我的文件。他们提供的工作安排对我和我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本书中对于保密材料的处理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博士办公室一起拟定的,在这里,我也向他表示感谢。尼克松总统也欣然同意让我援引他的总统档案中的一些材料。

我特别感激我的私人助手克里斯廷·维克先生,他负责组织手稿的处理和几个草稿的打字工作,同时还努力安排好我的日常事务。谢里尔·旺布尔和玛丽·贝思·巴卢塔也极其专注地帮助打字。大家都加班加点地工作。

我的妻子南希用她的建议和爱情来鼓励我,像往常一样,她是我的良心的一面镜子。

我把此书献给纳尔逊·洛克菲勒。他是我二十五年的朋友,今年一月不幸逝世。

我个人对此书的内容负全责,正如我对书中所记述的我的行动负责一样。

于华盛顿特区

一九七九年六月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外交官所写的回忆录中,基辛格的回忆录独领风骚。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话来说,基辛格“是自己的主人”。纵观美国历史,像他这样在外交领域左右逢源的人寥寥无几……基辛格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字方面的天赋、谈判时的诡谲、思想的深度以及无与伦比的智慧。……正是他和尼克松在处理大国关系(苏联、中国、西欧、日本)时的深思熟虑为构建全新的和平结构奠定了基础。在那个充满仇恨的年代,基辛格也给美国政坛带来了哲学上的深度,并为之寻回了目标感。不论当今人们如何看待,这些成就都不可抹杀。

——《外交事务》

与其说《白宫岁月》是基辛格撰写的分析报告,不如说是一份政府档案。读者一开始拿到这本大部头时,肯定感到一阵疲惫。但是等他们翻开这本书后,就会立刻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举足轻重并令人生畏的书。基辛格也会凭借这部巨作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外交政策理论与实践感兴趣的人绝不能错过这一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

——《国际期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