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好似在仲春的清晨醒来,看到金色阳光洒照的翠竹上,露珠“啪嗒啪嗒”滴到窗台,声音比银铃清脆入耳;又好似夏日清晨在有着一泓碧水的池塘边上,看着新荷一点点开放,清气洒满天地间;亦有秋夜将晓出门迎凉,飘渺的雾气吹到脸上的那种略带湿润的清新宁静之感。爱读林清玄,从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开始。喜欢林清玄,在那一刻遇见了清明有情的心灵。
林清玄的散文《幸福从不缺席》就似黑夜中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夜的黑暗。那淡淡的语句中总是透着哲理,彰显着东方智慧的哲学。明月为云所遮,我只明月又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碧潭仍清。
《幸福从不缺席》是“林清玄从容幸福系列”中的一本,从林清玄历年来的散文作品中精选而来。本书以现代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幸福”作为关键词,选编思路围绕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展开。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践花而过,细心的人怜香惜玉罢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所以,与其说幸福是一种结果,毋宁说幸福是一种选择,因为选择,我们在这个有缺憾的世界里,“不论处在何种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常想一二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挂在新居客厅墙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至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
几个月之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一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字吧!”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随手画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过几个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起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的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验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常想一二”。“常想一二”的理念,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十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
我从小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慢慢归纳出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
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P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