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最后成为皇帝了吗?眼看似乎就要成为现实,但结果往往就在一瞬间改变。
史载,宣宗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爱惜百姓,基本能够使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当时经常有一些势力很大的藩镇抗拒朝廷的命令,主动挑起变乱,与朝廷或其他藩镇之间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基本是局部的,从总体上说,整个社会还是相对比较安定的,尤其在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对比上,朝廷仍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与宣宗之前的几个皇帝在位时相比,朝廷的实力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局面本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个局面没能继续下去,因为宣宗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选好,这几个皇帝都过于年轻,自幼长于富贵之中,不知体恤下情,毫无节制、滥用民财、亲小人、远贤臣,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很快就把宣宗好不容易开创的局面给迅速消耗掉了。
宣宗在政治上的清明不光表现在对藩镇的处理上,他在位时对各级官员、士大夫们也很尊重。每有大臣上奏章,宣宗都要焚香洗手,然后读之,以示对大臣的重视。凡是言之有理、符合国家利益的建议,一般来说,宣宗都能接受并加以施行。所谓上行下效,不光下级要尊重上级,上级同样要尊重下级,才有可能使下级努力、勤奋工作。
宣宗很信任宰相令狐绚(唐时不设“宰相”,但设有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史书中为方便起见,通常称为宰相)。宣宗曾下令,凡是各地官员转到其他地方任刺史的,一定要先到长安面见皇帝。宣宗这样做,为的是当面考察该人到底能不能胜任,以免宰相任人唯亲,被下面的大臣们蒙骗。
有一位在外地的刺史是令狐绚的故交,此人正好要转任邻州刺史,按照惯例,他要首先进京面见皇帝,然后才能赴任。令狐绚对此人很了解,觉得不必过于拘泥规定,既然只是转到相邻的一个州上任,又是平级调动,而且又了解此人的情况,不必大老远非跑到长安来。方便起见,就让那位故交直接上任去了。之后,那人给皇帝上了一份谢恩的表章。宣宗见到此人的表章后,才知道他已经到别处做了刺史,于是立刻召见令狐绚问是怎么回事。
令狐绚回答道:“主要是因为那两个地方相距很近,让他直接赴任,也省掉许多迎来送往的麻烦。”
宣宗正色说道:“因为以前经常出现刺史不能够胜任本职的情况,到了当地反而祸害百姓,所以朕才要当面考察,了解一下这些人是否有担当刺史重任的人品和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升是降,是奖是惩。关于刺史入京晋见的事情,朕已下诏有过明确规定,你却弃此诏不用,看来,宰相的权力很大啊!”
当时虽值隆冬,宣宗的话却也使令狐绚惊出一身汗来。
令狐绚曾私下对同僚说:“我在朝中当政十年,最受陛下信任。但是每次入宫奏事,和陛下对话,我都是汗湿内衣。”
宣宗经常告诫大臣:“诸位一定要好好为政,切勿辜负了朕的希望。不然,日后君臣相见也就难了。”
不光是对官员要求严格,宣宗对皇室贵族要求更严。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万寿公主嫁给了起居郎郑颢。万寿公主是宣宗特别宠爱的女儿。出嫁前,宣宗特别给万寿公主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公主出嫁后,要遵守媳妇之礼,侍奉公婆,不得看轻夫家,不得干预政事,特别强调:“若违此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郑颢的弟弟有一次得了急病,宣宗派使臣前往探望。
使臣回宫后,宣宗询问了病情,又问:公主在干什么?
使臣回答说,公主“往慈恩寺观戏”。
P2-3
千百年来,人们对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的灭亡很叹息,唐朝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唐末到底发生了什么?唐朝末年发生的事情很多,天灾、人祸不断,各自为政的藩镇也很多。唐朝朝廷这时面临的藩镇割据局面更为严重,朝廷基本名存实亡,几乎掌控不了国家的局面。在诸多藩镇中,最主要的有两家,一家是朱温,另一家便是李克用。本书主要选取李克用家族如何一心兴复唐朝的历史过程,以李、朱两方斗争为主要线索展开,时间跨度集中在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旨在说明西北各个少数民族自那时起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李克用虽姓李,实际是沙陀人。沙陀是当时中国西北、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祖先原是西突厥的一个远支,到了唐朝才自立为沙陀,以朱邪为姓,李克用的祖先就姓朱邪。唐朝灭亡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等沙陀人始终致力于兴复大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表现少数民族对国家忠诚的例子。而沙陀人与历史上的回鹘、回纥(维吾尔族的旧称)、铁勒等西北各族群有很近的血缘、文化关系。
本书讲述赐姓李家与朱家的历史较量,同时梳理了唐末的种种人物轮番登场的过程和作用。通过唐末五代初的这十年,人们会发现中国人、中华民族干百年来一直就是由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构成的,许多少数民族历代以来对国家的忠诚、贡献永远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光辉。中国的历史、民族与西方的概念和定义区别很大,但我们已习惯了用后来才出现的现代西方概念来衡量中国过去的事情,本身在视角上就出了问题。
一个国家,和则昌,富则强。和,可以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不管是中华土地上的哪个民族,都是中国人,都要为中华的复兴添砖加瓦;富则强。若只有富,而无先进之兵,在政治上永远都只能仰人鼻息,战战兢兢,面临着财富随时被别国抢走的危险。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文中几处还对比了中西历史。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的西方历史大多从电影、小说里得来,而真实的西方历史远非电影、小说可比。
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应更好地了解世界。真实的历史就很精彩!
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唐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唐朝灭亡前后的数十年间哪些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作用?
是谁忠心不改一心要恢复唐朝天下?
古人相信天象,天象与人间大事真的会对应吗?历史会重复吗?
历史真的是有些人所说的“惊人地相似”吗?
难道真的难以避开“盛极必衰”的循环圈子?
后人从历史中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历史看似风云变幻,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人物登场。乍一看,时势迥异,但实际上稍有疏忽,历史就可能重演。风云变幻的种子有时是在不经意间埋下的。
21世纪初以来,电视、电影关于清朝、秦汉的作品比较多,但关于唐末、五代的就比较少了。仅有的那么几部,情节虽大都虚构,却也有部分来源于历史,例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出现的皇帝形象,以及皇后、太子、皇子等人之间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该剧塑造了一个表面友爱相处,内里却都各怀心思、勾心斗角的皇室家庭。皇帝与皇后面和心不和,皇帝用自己的权威强迫皇后服药;年轻的皇后与成年的太子私通;诸王子之间明争暗斗,都想夺取太子之位,等等。电影里面皇宫的豪华场景似乎让人们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而电影的名字《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诗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就更让人觉得电影与唐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电影的内容可以虚构,情节可以虚构,我们也不用在细节上追究它是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总体来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代背景更接近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那个时期唐朝的影响依然很浓。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南北朝的大混乱、大分裂时期。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至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短短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小朝廷(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上南方、北方地区的割据政权建立的十个国家(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南汉、南平、闽、楚、北汉),史称五代十国。这些小朝廷最长的不过16年,短的更是只有两三年,而且每朝之内,为了皇位和权力,父子、兄弟、大臣、后宫等之间上演了一次又一次争权夺利的政治角力。
欧阳修等一班人曾将五代形容为“五季”,“季”者末也,以此感叹当时的混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痛楚。在这数十年间,始终没能出现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政权,由于各地强大的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得内斗不止,兵连祸结,国家元气大伤,百姓饱受战乱、饥荒等的折磨。一直到北宋初年,中原地区的这种混乱状况才逐步改善。宋朝的经济生活很发达,文学很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人均也很高,百姓的生活与之前的朝代相比也是相当富足的,即使如此,整个宋朝也没能够恢复到唐朝时期的强盛状态,虽然繁荣可能有过之。宋朝实际上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整个中国仍由辽、西夏、大理等各个政权分据。这就是政治不稳定、失衡、分裂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唐朝的衰亡——一个强盛的朝代为何会逐步走向衰亡?作为今人,应从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唐朝末期、五代初期的那些人物黄巢、唐昭宗、李克用、朱温、李存勖、张承业等是怎么走上历史舞台的?
通常说起唐朝、宋朝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那都是一千多年前发生的,离我们今天很遥远。但实际上,古代与现代只是一纸之隔,现代社会除了在科技和人文等方面有所进步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仔细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今天人们说话做事的方式在历史上似曾相识,似乎古人们很久之前就说过同样的话,做过同样的事。科技条件确实变了,但人的本性没有变,为人处世的心理和思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人们一再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正是出于这个道理,出于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今天发生的许多事,几乎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与自己极其相似的先例。历史是一条长河,滔滔向前,奔腾不息,变化万端,流经的地段总有所不同,但河水依旧是河水。
中国缘何会由统一、强盛的唐朝跌入到那么混乱、衰弱的境地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远因有“安史之乱”,近因有政治混乱、黄巢起义等。抛开远因,让我们从唐朝灭亡前数十年最后几个皇帝看起。
苏乐彭
2012年10月于北京
2015年10月修改
苏乐彭著的《唐末发生了什么》讲述:唐朝,一个让后人自豪的朝代,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大国印记。它是如何在巅峰时刻走向了衰弱,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向了灭亡?唐末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回鹘血统的李家对于唐朝,忠心耿耿,连自己名字中都带着“忠”字;后来,为了复兴大唐,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知在终于建立了后唐的时候,却没有真正地总结历史的胜败之过,最终在十几年后,后唐彻底灭亡。唐太宗告诫自己:“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不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做到,最终断送了伟大的唐朝。
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唐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唐朝灭亡前后的数十年间哪些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作用?是谁忠心不改一心要恢复唐朝天下?古人相信天象,天象与人间大事真的会对应吗?历史会重复吗?历史真的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惊人的相似”?难道真的难以避开“盛极必衰”的循环圈子?后人从历史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一切答案尽在苏乐彭著的《唐末发生了什么》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