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诺美·普林斯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六位金融巨擘与总统们如何联手,成立权力精英联盟?美国总统是否已成为资本代言人?公权与私权是否有效隔离?到底谁在统治美国?

诺美·普林斯著,刘丽娜译的《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对美国权力运作历史的描述是前所未有的,它阐明了同一批金融家如何在历史上各个时期运用其权势和地位,把总统操控于股掌之上,而不论其党派归属。这是现实版的纸牌屋,一部真实的美国金融政治史。

内容推荐

诺美·普林斯著,刘丽娜译的《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是一部开山之作,讲述了一批精英分子如何改变美国经济和政府政策,如何主宰外交和内政,以及如何塑造世界历史。

作者从关于原始档案中采集证据,揭示了白宫与华尔街之间长达百年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内容已超越对献金政治或银行家贪婪本质的简单分析,极具震撼力。

普林斯女士带领我们深入到总统和金融家的世界,那些高档会所、度假胜地、常春藤大学,皆是他们之间利益捆绑的见证。作者抽丝剥茧般地解密了一个特权阶层代际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源于血缘、姻亲、师徒的关系,使这些极少数人成为左右美国的力量。

本书给美国关键的历史事件增添了新的内容,例如:

为什么美国一批居于支配地位的银行家要在1907年大恐慌之后秘密集会设计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雄心勃勃的J.P.摩根是怎样鼓动威尔逊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那样的决定的?

在小J.P.摩根邀请罗斯福总统之子驾游艇出行时,大通银行和国民城市银行的老板是如何与罗斯福总统私下合作拯救资本主义于大萧条的?

美国的金融巨子是如何联合杜鲁门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设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作者揭秘了在冷战和越战时期,总统和银行家如何联合行动,努力提升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在全球寻求势力扩张,同时,在国内广泛推行民主价值观和社会福利体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华尔街为了保住来自中东的石油利益,改变了政治-金融联盟的性质。银行家对利润的追逐盖过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公共服务意识,而同时总统也丧失了对经济的把控,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所揭示出的惊人一幕。

目录

赞誉

题记

主要人物介绍

前言

导言 当总统需要银行家

第1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初期:金融恐慌和党派竞逐的产物

第2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期:银行家卷入战争

第3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晚期:和平条约和国内政治

第4章 20世纪20年代:政治孤立主义和金融国际主义

第5章 1929年:华尔街23号会议室、股市崩盘和“六巨头”出手

第6章 20世纪30年代早期:动荡年代和逃税大亨

第7章 20世纪30年代中晚期:整顿华尔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8章 20世纪40年代早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银行家和战争融资

第9章 20世纪40年代晚期:世界重建和私人银行

第10章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的伙伴、冷战和热钱

第11章 20世纪60年代早期:“我行我素”的年轻人、谋杀和全球金融

第12章 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进步主义政策和银行家经济

第13章 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腐败、黄金、石油和破产

第14章 20世纪70年代晚期:通胀、人质和银行家

第15章 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自由市场规则和银行家竞争

第16章 20世纪80年代晚期:第三世界举步维艰和储贷机构土崩瓦解

第17章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杀手本能、银行大战和高盛崛起

第18章 20世纪90年代晚期:货币危机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终结

第19章 21世纪第一个10年:多重危机、新“六巨头”和全球灾难

致谢

注释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除此以外,这三家主要银行还帮助很多其他非金融企业承销存款,并接受它们的存款。

这种联盟也让各位金融大亨感到十分惬意,他们不希望把相互交往局限在纽约市之内。美国公平寿险协会的老板亨利·海德就与摩根在乔治亚州的哲基尔岛共享一栋公寓楼。那里是美国顶级精英人物的度假胜地,沐浴在奢华的海景中,这两位大人物一边划分着金融势力范围,一边又远离了紧张的纷争。

此外,摩根除了在世界上打造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全球银行家形象外,他在欧洲的名望也提升了其在美国的地位(这也使美国的地位在一战之后超越了欧洲)。欧洲的投资者是美国股票和债券的买家,他们对任何冠以摩根的金融产品都趋之若鹜。这一情况可以追溯至1890年,当时欧洲令人尊敬的老牌企业巴林银行冒险从事阿根廷债券业务,却遭受灾难性的打击而濒临倒闭。伦敦的很多银行都见死不救,英格兰银行只好转向摩根求援。这次救助奠定了欧美之间长久的国际合作关系。

四年之后,摩根又受命拯救美国于破产之境。1899年,财政部部长莱曼·盖奇(Lyman Gage)不得不向摩根银行借款5000万美元以从国外购买黄金,以支撑美国的金融实力。后来美国国会还因此谴责摩根,认为借款条件“等同于敲诈而毫无爱国情怀”。但在当时,临危提供贷款的摩根是被当作英雄看待的。这仅仅是摩根灵巧地运用别人的钱来提升自己声望的众多案例之一。即便在那种情景下,按照詹姆斯·斯蒂尔曼的说法,摩根还来找他筹集贷款所需资金,并曾一度哽咽地表示“非常难过且压力很大”。斯蒂尔曼拍电报让欧洲方面汇来1000万美元的标准石油公司黄金,还另从其他渠道筹集了1000万美元,一并交给了摩根。摩根则居功至伟,以此进一步强化了其影响力。

反托拉斯,西奥多·罗斯福执掌白宫权力

当罗斯福总统采取空前的措施运用行政权力肢解权倾一时的托拉斯之时,他认为该行动总体上对美国是有好处的。他并非针对大企业本身,而是具有一种社会底层失意者的反抗情结,并希望为所有美国民众营造出被他称之为“公平交易”的秩序。他相信竞争的力量,但他也认为竞争必须是公平的。他很清楚,随着托拉斯变得越来越强势且联合,政府的力量则会被相对削弱。

这种意识成为罗斯福政治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掀起的反托拉斯运动始于1902年,那时距威廉·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后由他补位接任总统仅仅几个月。罗斯福以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坚毅的政治家,他把自己塑造成与“财富暴政”(而非财富本身)作战的斗士,赢得了企业家和工人阶层的支持。施加财富暴政的对手是那些占尽天时地利的托拉斯大亨,而他们中很多都是罗斯福之前的同道。

罗斯福生于纽约的富商之家,游历广泛,跟他未来的对手(后来又成为盟友)J.P摩根一样,在常春藤大学接受教育。罗斯福拥有富商巨贾的血统,但又生性粗犷、不拘小节,还有一丝反抗精神。他曾在北达科他州荒无人烟的牧场工作,有人说他具有狮子一般的性格。

罗斯福利用总统权力挑战托拉斯的垄断地位,在这个由金融家主导的新时代宣示了华盛顿的力量。罗斯福指示司法部发起了针对北方证券公司的反托拉斯诉讼,指控其违反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该法禁止托拉斯从事垄断经营。北方证券公司由摩根、哈里曼和希尔于1901年创立,是美国最大的铁路托拉斯之一。如果摩根再少一些自我意识的话,这场由总统发动的高压攻势就有可能避免。但是当摩根私下接触罗斯福希望解决争端时,罗斯福反而更加坚定:“摩根先生一直把我当成竞争对手,以为我要么会摧毁他的全部财富,要么会被收买跟他达成协议而他毫发无损。”最终,尽管摩根的其他利益并未收到太大触动,但旗下主要的托拉斯则被迫分拆了。

在北方证券公司之后,又有40多起类似案例。在反托拉斯过程中,罗斯福得到了足够多的民意支持,成功于1904年以70%的多数票赢得了总统大选。但到了1907年,或者由于他需要摩根来帮助他拯救美国的经济危机,或者他在理念上与摩根并无本质不同,罗斯福总统最终还是顺应了摩根的意愿。

扒粪记者、扒粪参议院和扒粪银行家

国会的力度也有所收敛。越来越多的议员收受大公司老板的贿赂,提出对其有利的立法动议(如今这一做法被冠以“献金政治”)。1906年3月,美国《大都会》(Cosmopolitan)杂志搞了一个精准有力的系列调查栏目揭露实情,名为《卖国的参议院》,作者是通俗小说家大卫·格莱姆·菲利普斯。美国众议院议员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于1905年购买了该杂志,当时的目的是希望用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该调查文章推出不到两个月,订阅量就翻了一番。

菲利普斯揭露了参议院的大面积腐败事实,尤其指出行贿方是标准石油公司。他指出,纽约州参议员昌西·迪普从70多个公司(特别是保险和铁路公司)的管理层那里收取了5万多美元,并为其谋利。(P4-5)

序言

写作本书的灵感在我创作历史小说《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期间就已经形成了。那本小说描写了一个移民女孩与摩根财团银行家往来的见闻,反映了1929年大危机的来龙去脉。

那本小说中描述了一个真实场景,在黑色星期二那一天,市场情况糟糕透顶,于是那个年代最有权势的几位银行家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当时摩根银行的老板杰克·摩根还在伦敦出差,在家主持大局的负责人是托马斯·拉蒙特,他召来了另外5家主要银行的当家人,这些银行或多或少都与摩根银行有些瓜葛。这几位后来被称为“六巨头”的银行家讨论了不到半小时,就决定把各自银行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来拯救市场。当然,这种危局是他们自己的鲁莽和不当行为导致的恶果,救市也就是救他们自身。

让我们把镜头快速切换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如本书相关章节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这场全球大崩溃的序幕看起来也似曾相识。打造毁灭性金融灾难的还是那些人物、那些手段,只不过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复杂程度带有各自时代的特点而已。但与1929年危机的不同在于,这次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大刀阔斧的行动拯救了那些顶级银行。相似之处在于,这回仍是由6个主要银行家操刀,他们中的多数仍保有1929年10月那次会议所代表的公司血统和世系。这样的一脉相承结局,令我不禁拍案惊奇。

岂止如此,“六巨头”对美国的影响由来已久。

这些巨头自19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与银行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J. P.摩根,他就是那个年代起家致富的典型。他们对1907年的金融恐慌负有责任,之后自己或派代言人参加了在哲基尔岛(Jekyll Island)召开的会议,缔造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以便对未来造成的金融危机施以援手。同样也是这些人,后来为一战提供资金并获利丰厚。

自1929年大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执掌美国的并非经由民主程序选出来的政治领袖,而是这些君临天下的银行家。无论是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设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随后的冷战、美国金融和军事扩张等历史事件,华尔街与白宫联手制定国家政策的事例无处不在。时至今日,尽管在各个时期升任金融机构老板和官至政治领袖的人士总可以互换角色,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仍是精英银行家。

银行与总统及其内阁之间达成的政治和金融同盟,主导了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定,并将持续主导下去。我的研究表明,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旋转门并不是像近来很多著作所讲的那样是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这一现象其实一直存在。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我采用了两个视角。与每位总统和财政部部长相对应,我发现同时代的6位最有实力的银行家(在多数时候,这6个人以外的其他人与政治家的同盟关系都是较弱的),并将其与参加1929年10月摩根银行会议的那6家银行进行交叉对照。在很多情况下,每个时代的6大银行巨头都与1929年参会的那6个人有所关联,并与当时的总统及其班底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在有些时候,主导同盟、施加影响的就是一两个银行家,就像如今少数公司就可以操纵市场一样。

本书讲述了权势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部美国金融政治史,它揭示的不只是这种同盟关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国内和外交政策,还有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如何主导世界。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影响总统决策的银行家也是总统的密友。他们肯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但在战后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其结果对普罗大众而言也还算不错。

70年代,这种同盟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银行家掌握了新的权柄:把中东的石油美元“玩转”到拉丁美洲的能力。关于战争和大萧条的痛苦往事已成回忆,公共意识也日渐淡漠。20世纪70年代,大卫·洛克菲勒和沃尔特·瑞斯顿这样的银行家虽多了督促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卡特按其意思行事的本事,但却少了早期银行家和总统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牢不可分的真性情。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自私自利的情结得到了强化。美国的银行面临着来自欧洲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导致一系列银行管制的放松,银行家的权力得以提升并持续至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机会主义的周旋。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共和党总统小布什都挑选高盛的CEO(分别是罗伯特·鲁宾和亨利·保尔森)做财政部部长,并与私人银行家建立关系网。游说人士和律师纷纷与政府官员频繁互动。人们本应更关注竞选双方的立场表述(尽管决策结果并无差别),却往往被竞选筹款夺去了眼球。

从历史记录看,国家档案馆资料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卡特总统的所有资料都可以全面查阅,而且内容规整,分类有序,精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我常常看上几天流连忘返。里根上台以后的档案记录就不怎么全了。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克林顿图书馆里,我被告知有些记录可能永远不会浮出水面,除非根据《信息自由法案》的规定提出申请,而这不仅仅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无论如何,随着时间延长,对文件的修改也会增多),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不存在编纂如此大量材料的承诺。所以,我依据《信息自由法案》申请希望看到的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的档案资料始终未能得见。

好奇之士需要在今后几年查阅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任总统的资料,以了解他们在任期间与主要银行家的关系。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所讨论的具体内容,银行家留下来的文字不多,而且自尼克松辞职之后白宫也不再对总统办公室进行谈话录音。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银行家及其拥有的银行即是1929年摩根会议参与者的金融后代,几十年后也依旧如此。历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书评(媒体评论)

普林斯的长篇铺陈言之有物,而她又能把每章内容分解成较短的小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吸收,且把几十个知名银行家的情况介绍得清晰而流畅。极力推荐普通读者和金融史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

——《图书馆杂志》

本书将浩如炯海的研究史料编入这样一部清晰连贯、通俗易懂的著作。在书中,即便对富豪和知名银行家生活方式的不时唠叨也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当然,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但普林斯女士的这部作品的确十分出色。在做记者之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银行业。她能做到三句话不离本行,又对银行业与公共政策交叉领域的诸多细节了如指掌……能够透过《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表象而洞悉如今被准国有化了的银行体系已经潜伏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危险。

——乔治·梅隆《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这是一部描述白宫和华尔街之间基本上共生共存、偶尔相互攻讦的关系的解密之作……让人从全方位看到银行家的历史及其与美国总统之间的关系。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为什么美国经济体系总是朝着越来越满足那些小圈子的利益发展,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言,我们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变得不如从前。若希望得到这些问题的现实解释,就一定要阅读本书。我建议任何人都读一读本书,并对普林斯拼尽全力传递给读者的警讯给予深刻反思。

——《博林格林每日新闻》(Bowling Green Daily News )

本书对可证实的历史给出了冷静、权威的阐释。

——英国《金融时报》

即使你已经读过威廉·格雷德(William Greider)在1987年出版的关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历史的鸿篇巨著《美联储》(Secrets of the Temple),你仍会发现普林斯女士的此书值得一读。她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视角,用以观察无论在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总统管理下,新老金融巨头如何决定美国的命运。

——《美国瞭望》杂志(American Prospect)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