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份奏折是西川防河都知兵马使、黎州刺史黄景复八天前写来的。黄景复向朝廷报告南诏聚集大军进犯西川。在争夺大渡河的战役中,唐军苦战几仗,虽然抵挡了一个多月,终因西川援军不至,寡不敌众而溃败,大渡河失守。南诏现已进逼成都,成都沦陷在即,军民告急。成都告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都有可能守不住。成都守不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京畿长安西南屏障的垮塌。
第三份奏折是天德镇守一个月前写来的。报告西北的党项、回鹘大肆寇掠,唐军不敌,损失惨重,天德镇制有被消灭的危险。党项总是不肯臣服,从来都是剽悍难驯,对唐王朝即使有短暂的恭谨,也不过是表面做戏,骨子里总想称霸一方。
第四份奏折是感化镇守五天前写来的。农民起义军烽烟四起,斩关夺粮,劫掠富豪之家,州县衙门束手无策,屡遭杀戮,徐州危在旦夕。感化军素五军纪,哗变生乱几乎是家常便饭,现在又遇到民众暴动,不知道局面会演变成什么混乱地步。
第五份奏折是商州刺史王枢二十天前写来的。由于朝廷拨付的军费开支迟迟不能到位,军中及衙门财政难以为继。发不出军饷,士兵和衙役往往开小差做小买卖,不正常出勤。王枢为了开源节支,于是将向农民收粮食兑付的价钱减少一半。不料这项措施引起民愤,老百姓冲进府衙用棍子将王枢痛打一顿,在群殴中,两名官吏被打死。
正在殿中人都默不作声的时候,突然,屋顶上一阵“骨碌咣当”之声。僖宗皱着眉头看了看身边站着的值班宦官,那宦官马上明白,一溜小跑出了殿门去看个究竟。不一会儿那值班宦官回来了,低着头奏报:“启禀万岁,是屋脊上的神兽塑像被风吹掉下来了。”众人齐刷刷拿眼注视了那宦官片刻,然后又都不言语了。僖宗看了看奏折,看了看炉子,又看了看几位大臣,咳嗽了一下,怯生生地说:“众位爱卿,这些奏折已经积压了很长时间,你们倒是说说应该怎么办啊?这么多难事都堆过来,总要有个对策啊。”
那朝堂上都坐了些什么重要人物呢?
这种场合的参加人一般都是宰相一级的人物。
按照唐朝制度规定,宰相权力分割在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中书省的最高长官称为中书令,其下设两个副手称作中书侍郎,再下设有七八位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负责拟定办文办事意见。门下省的最高长官称作侍中,设有两名副手称为侍郎,再下设有给事中若干人,给事中负责核对诏命的合规合理性,属于操盘手。尚书省最高长官称为尚书令,其下设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称为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的建制合起来称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对拟决策的事拿主意,提出办理意见,呈皇帝同意后,形成敕命,送门下省复核,如无异议,则由尚书省的六部负责正式实施。当然,这其间,皇帝有否决权,门下省也有不同意的权力,尚书省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这是三省六部的日常职责和运作方式。唐朝在三省六部制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议事堂制度。议事堂是决策军国大事的正式机构,属于最高权力机关。所以,唐朝的决策方式属于真正的“议”。议事有固定的场所和程序。议事场所即政事堂,政事堂分正堂和后院,正堂是宰相们集体办公和开会的地方,后院是秘书处办公起草文件的地方。到了中唐以后,议事堂制度稳定下来,其实是将三省的长官聚拢在一起,召开联席会议,是一种群策群力的工作制度。应该说这种工作制度既有民主也有集中,议事氛围比较宽松,最后形成的方案也多属于优化结果。如果不经过政事堂讨论,皇帝自行决定发出的诏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唐朝决策程序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宰相具有很高的地位,皇帝只是决策程序中的一个环节。皇帝朝会文武大臣时,给宰相还设有座位和茶水,允许坐着议事,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都比较高。后来,宰相不仅仅指三省的正职长官,还包括了六部长官以及诸如拥有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等头衔的人。如此环境下,不同意见一般可以允许发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议事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唐朝在前半叶的辉煌发展与其较宽松的政治策略密不可分,其中,帝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比较成功,提高了整个中央政府的治理效率与决策质量。
P4-5
叙一序
在第一个公元千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曾经雄踞东方、傲视世界、领袖群伦的大唐帝国,历经几百年的繁华之后,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走到了王朝的终点。这或许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所不曾始料的。
东起渤海西至天山,北掩兴安岭南达苍山洱海,幅员辽阔不知几万里的大唐帝国;物产丰饶,交通天下,百业兴茂的大唐帝国;三教九流,人文荟萃,族类融合的大唐帝国;通商通海于四邻远邦,使团往来于水陆旅途,文治武功矜伐于欧亚大陆的大唐帝国。一个曾经令世界震颤的名字!一派曾经大气磅礴的气象!就是这样一个大帝国崩塌了!所谓疾风起于青萍之末,江堤溃于蝼蚁之穴,难以想象大唐帝国衰亡之路是何等的痛苦、不堪与不甘!更难以想象,失去中心与重心的土地上是一番何等的乱象、惨状与无助!
其实从末唐时代,天下就进入了一个大变局。从宏阔的历史时空可知,这种大变局从来不会是一个以新汰旧的自然温和过程,而是充满暴力、血腥和动荡的残酷争霸战。
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谁也看不到尽头,谁也给不出答案。
这种乱在格局上,是以中原地区的军阀争霸、边疆地区的部族变迁、社会大系统的能量异化与分化为主要特征。
局面错综复杂。
时势百转千回。
这种乱在时空上,是以此起彼伏、更替变换、交错叠加为演变脉络。
时间看不到头。
痛苦熬不出头。
终于,乱了几十年后,大宋王朝的确立与崛起,才使华夏文明再次焕发出灿烂的生机。这生机来之太不易,所以论宋者千万不可忽视唐宋之间这段不堪的历史。
唐宋之间历经五代,割据十国,随机兴灭的区域政权不下百数。帝国崩塌直接的后果是上下失矩、四分五裂、乱象丛生、百业凋敝,帝国陷入了迷途,任人宰割。
五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国历程中的迷失期。
五代是帝国各种矛盾积累酝酿激化冲撞的混乱期。
五代是传承皇权核心道德文明史的断裂破碎层。
五代是弱肉强食、争权夺利、武力泛滥的角斗场。
五代是贵贱颠覆、社会洗牌、人欲横流的大赌局。
后世人们对五代诟病颇多,或许主要由于五代缺乏精神与理想,道统、政统、血统全部坠毁,更多的是眼前利益的攫取与纠结。 诟病五代于事无补,探究五代社会运行的机理还是有些价值。
社会运动的重新调整,是否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五代乱之深、乱之久、乱之广,令人唏嘘。
承继北朝几百年割据乱世,李唐反思革新,试图以军政一体隶属中央封建的藩镇体制达到天下治理的稳固,但是这种体制日久生弊,割据的行政及武备配置,应对国难当头的随机调使,为五代时期军人大佬成灾种下了祸根。
皇权虚置,政治昏暗,催生了有枪想当草头王的军阀意识,直接导致了五代时期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战火与战乱。
恶行一旦成为群体性习惯,灾难将不可避免。缺乏公义旗帜的犯上作乱,从埋葬李唐那一刻就成了传染全社会的病毒之源。
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很乱,乱得很自私,乱得很无序,乱得很恐惧,乱得很无奈,乱得难以止息。
在那个遍地是机会、满眼是诱惑的世界里,手握军队的军头们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乱世纷争,沧海横流,大道理的苍白、残破与更生,小人物的人性、操守与苟生,交织在一起而异彩纷呈。许多影响和塑造历史进程的强人出现,许多道德变异、行为古怪小人物登场。
解读历史,只讲道理会很枯燥,循着事件入手比较容易,也有血有肉有意思。探寻事件离不开人物命运,关注动机与结果会增强立体感。说起五代十国的故事,人物太多了,数不胜数。欲做“青帝”再造世界的黄巢,志大才疏的末日皇帝唐昭宗,狡诈胜过曹操的朱全忠,骄傲勇武的李克用,偏据一方远交近攻的钱镠,野心勃勃窃取四川的王建,雄姿英发后继乏力的李存勖,统一契丹八部的耶律阿保机,背了几千年割地卖国臭名的石敬瑭,历经数朝更迭的政治不倒翁冯道,傍依雄豪的落魄士族敬翔盖寓葛从周,英明神武且英年早逝的柴荣,宏阔豪迈定分止争的赵匡胤。这些“大人物”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将若大帝国推向深渊,再掀向峰尖。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所谓“大人物”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做?过程怎样?后果如何?
历史是在大势中运行,但历史又是由一个个激荡激越的大事件与异彩纷呈的小细节所组成。潜行其里,穿越其中,细细品味,滋味无穷。
五代的大冲突点在哪里?我们试着一一剖析。
两晋之后也是乱,且乱了很久,据说也是道德世风江河日下,可是那时候还有名士。五代不过区区几十年,为什么连个名士都没有?连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我们试着条理评说。
衰朽的唐帝国覆灭,是打烂了一个旧世界,而五代的取而代之,则是陷入了一个更加罪恶的旧世界。五代有没有创造和建设?我们共同来探究。
五代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为春秋战国?因为藩镇不是分封的相对独立王国,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基础。军阀为什么不能一呼百应、席卷天下?因为军阀不是旗帜鲜明的新时代的创建者,对老百姓没有吸引力,对摇摇欲坠的老皇室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具有革命的进步性。
五代打烂了一个腐朽没落的旧世界旧帝国,但开启了一个更腐败更血腥的新世界,一个个登场的领导者无法找到一个新体制代替已覆灭的唐帝国。
五代之乱源自于唐太庞大、太系统、太发达,唐坍塌之后,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真空难以填补,难以迅速出现一支独大的力量来取而代之。如,东汉之后、清之后莫不如此。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能把旧的大帝国的遗留能量消解,新生力量曲折孕育,才会再次走向整合。历经末唐五代,政府、军阀和流民武装越来越深地破坏了社会的人口、生产、经济和文化,社会不堪重负,承载力和消化力越来越小。所以五代的动乱,越来规模越小,越来越没有内涵,直到折腾不动了为止。
五代的变形与异化,五代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还是本应免却的噩梦?五代是封建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变异的一个阶段,其负面影响是将人性中个体对群体的破坏,个体对个体的破坏的阴暗劣性彻底释放,使进化的修正和回归变得异常困难。这也是宋代立国的背景,是摆在赵匡胤面前大大的难题,以至于宋代过分地反思了唐代多元与开放的弊端,从而摒弃多元文化而追求思想统一的深层次历史动因。
五代的话题太多了,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品味。
盛唐隆宋之间,帝国迷失了方向,社会已面目全非。
从末唐时代,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历经五代割据十国,随机兴灭的区域政权不下百数。这种乱在格局上,是以中原地区的军阀争霸、边疆地区的部族整合、大系统的能量异化与分化为主要特征。这种乱在时空上,是以此起彼伏、更替变换、交错叠加为演变脉络。乱了几十年后,大宋王朝的确立与崛起,才使华夏文明再次焕发出灿烂的生机。
《五代十国(风雨飘摇)》由赵奎著。
赵奎著的《五代十国》这套丛书从唐僖宗年间开始写起,直至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为止,纵横捭阖,生动地再现了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五本,其中《五代十国(风雨飘摇)》为丛书第一册。本书主要表现了唐朝灭亡前的各种乱象,即五代十国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本书在原典的基础上,参考了野史杂记等其他历史典籍,择善而从,对原典进行升华改造,进行文学再创作,大大丰富了小说内容的完整性,故事可读性,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得历史知识,丰富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