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卢法政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法政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卢法政著的《卢法政散文选》内容包括:走进塔尔巴哈台、库车王府、伊犁河谷的召唤、天山南北一线牵、透过历史烟尘寻找刀朗人、人间奇境神木园、走马新和、遂昌佛文化、南疆的巴扎、维吾尔族克孜、秋色烂漫古龟兹、古国山水尽朝晖、正月十五上坟灯、漫步西夏王陵、多彩甘肃、湘湖古船遗址遐思、最后的告别、农民工老罗等。

内容推荐

《卢法政散文选》是作者卢法政的个人散文选编。共收录20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库车王府、渭干河、西域都护府遗址、克孜尔石窟、西夏王陵、伊犁河谷、塔尔巴哈台等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目录

走进塔尔巴哈台

库车王府

伊犁河谷的召唤

天山南北一线牵

透过历史烟尘寻找刀朗人

人间奇境神木园

走马新和

遂昌佛文化

南疆的巴扎

维吾尔族克孜

秋色烂漫古龟兹

古国山水尽朝晖

正月十五上坟灯

漫步西夏王陵

多彩甘肃

湘湖古船遗址遐思

最后的告别

农民工老罗

深秋的青岛

菜芜的变化

窗台上的米兰

袖珍国家摩纳哥

掩耳盗铃者诫

花落墙外

爱国华侨吴庆章

西欧印象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进塔尔巴哈台

多民族和谐共生的边疆沃土

打开中国地图,在祖国的西北角有一个叫塔城的地区,驻地塔城市离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线只有二十几公里,边境口岸巴格图就在附近,是中国离边境最近的地区。可是在清朝以前的几百年时期,这里却是巴尔喀什湖以东至阿尔泰山周围广大区域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流域,甚或整个中亚的首府。历史上契丹人的西辽,蒙古人的窝阔台汗国和准噶尔汗国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在这里立都,政令远达中亚和遥远的里海以西。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这里叱咤风云、强势崛起,统辖着北方辽阔无际的草原,史称“塔尔巴哈台”。它又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交恶时的斗争前沿,进入塔城的外地人都要办理边境出入手续,接受边防管制,是当年的热点地区之一。

历史上塔尔巴哈台的地域,应该是以叶密立河(即今之额敏河)流域的额(额敏)塔(塔城市)盆地为中心,包括今塔城地区北部几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裕民县等三县,形成了农耕文明之前的游牧广阔地带。虽然经过近千年的演变,经济结构已经是半农半牧,夏季进入牧区,仍然可见当年畜牧业发达的繁荣景象:绿色的山峦,洁白的羊群,就像湛蓝的天空飘荡着朵朵白云,毡房座座,牧歌飞扬,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这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动人景色。

塔尔巴哈台——一个影响世界风云的地方。

怀着对这一段历史的无限好奇和对今天发展状况的浓厚兴趣,我们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出发,翻过了阿拉奎山脉进入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库普大草原,开始了塔尔巴哈台之行。

陪同我们的朋友是个达斡尔人,叫郭布勒·达刚。为了方便,干脆省掉了姓氏郭布勒三个字,直接称呼其为达刚。他四十出头的年龄,长方脸,高颧骨,粗颈丰颐,脸庞有棱有角,一双不大的眼睛明亮有神,属于典型的达斡尔族特征相貌。他生在塔城,长在塔城,工作在塔城,对塔城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又加上天性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得到他的帮助,到各地了解情况,真是再好不过了。

达刚介绍,塔城地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的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还有汉、回、维吾尔、蒙古、俄罗斯、达斡尔等人数较多的民族,其他人数不成规模的民族多达二十多个。在塔城,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地区的一大亮点。有一个哈萨克家庭汇集了七个民族,儿子娶妻,女儿嫁人,新成员来自汉、回、蒙古、俄罗斯、达斡尔、维吾尔等民族,平时家里使用几种少数民族语言,以至于每年的春节或老人的生日聚会,为照顾新进门不会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小女婿,德高望重的哈萨克老丈人不得不特别规定:今天一律说汉语。达刚的家庭中也汇集了达斡尔、汉、回、蒙古等四个民族。

塔城虽然民族众多,以哈萨克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多,但是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都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些还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所有这一切展现了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无比正确性。在民间,少数民族抚养汉族孤儿,汉族自愿赡养照顾少数民族孤寡老人的事迹屡见不鲜,成为民族团结光彩照人的绚丽之花。

我们走在大街小巷,看到的是各民族人民善良平和、欢乐忙碌,一派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见不到任何仇视的目光和凶悍暴戾之气。在这里,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鱼水交融的和谐关系,这种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已经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增添了新时期崭新丰富的内涵,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绿色的草原——牧民的希望

塔城地区的版图是一个从南到北的狭长地带,南部是天山北麓玛纳斯河畔的沙湾县和乌苏市,北部是托里、布克赛尔,塔城、裕民、额敏等五县市。南部两县以农业为主,北部五县市半农半牧。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即北部山区的哈萨克为主的畜牧文化。P1-3

序言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卢法政其人其文印象

人常常会突发奇想。二十多岁时,我曾幻想,拥有一支驼队或由牛车组成的车队,驮载前文字时代的玉器、史书、宗教经典、植物种子等等,没有目标,没有期盼,只在欧亚大陆上漫游,体验,读书,思考,交流,写作。那是理想中的神的生活。二十多年过去,经过坎坷磨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同秋叶,纷纷掉落,化为尘泥;也有一些执着之念,顽韧而坚挺地存在着,并且在岁月与生活的切磋中历练出动人光彩。尤其令我感动的是,随着人生阅历加深,竟然发现有类似经历的人还不少,尽管我们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和态度大多能沟通。每有此际遇,都内心窃喜:一则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二则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卢法政兄就是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

认识他是从一篇散文开始。2012年下半年,我到《丝绸之路》杂志社工作不久,他通过邮箱发来两篇散文:《库车王府》和《秋色烂漫塔里木》,文字干净利落,无雕饰,不造作,直抒胸臆。我为这淳朴文风感动,对题材也感兴趣,拟发表,便联系,让提供配图。这个过程中我根本不知道署名“吕献”的作者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干部。当然也没必要知道。“以文会友。”,隔空交往、交流就这样自然而然开始。读他的文章多了,了解也增多。顺其自然,知道他的真名“卢法政”和真实身份。但丝毫不影响坦诚相见,继续交往。

卢法政兄是山东莱芜人,早年从军,转业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一直从事党政工作。古今中外,有些文学大家同时也可能是富豪、职员或者高官,甚至帝王,极少有脱离社会专攻文事的“专业作家”。只是近几十年来人们似乎形成一种不太全面的认识:写文章是“专业”人士的事;从事党政工作的人写文学类文章可能会让人“另眼相看”。回顾我国文学发展历程,很容易就看出这种认识的偏狭。文学是人学,既是人学,就关乎人的五蕴六识,谁都避免不了。儒家经典及继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先秦两汉文章都是围绕人事在作文,都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六朝时期文事脱离人事,文风华丽,萎靡不振。韩愈、柳宗元和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得散文面貌焕然一新。韩愈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语句奇重,酣畅淋漓;柳宗元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文学家,主张文以明道,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其散文内容充实,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曾巩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其散文崎岖挺拔,刚劲有力雄健简古;苏洵散文艺术风格雄奇而又富于变化;苏轼反对“贵华而贱实”,重视文学社会功能,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卢法政兄的散文引发我很多思考。为文如同参禅,参透了,就简单明了;参不透,只能盲人摸象。写散文,贵乎天真。说起来似乎很容易,要做到,还真有点难度。为什么?文字距离生活太远了。有些人,在生活中时自自然然,拿起笔来作文,却忸忸怩怩,板起面孔造作。造作出来的文字既不能明道,也不能“如行云流水”,更不会“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令人费解的是,他们追求生活的自然、淳朴,为文却千篇一律,无病呻吟!因此,不管什么名头的人写出的文章,不管如何华丽,如何出奇,若缺乏真意,我都觉得那是在撒谎,读不下去。而卢法政兄却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他多次谈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懂写作技巧、文章不生动。我说,技巧是自然而然产生,并非刻意经营;要说训练,工作经历就是最好的训练!家庭文化,乡土文化,以及入伍、工作以后的独特地域文化如同空气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这难道不算训练?尤其是他生活多年的阿克苏,处在天山南麓与塔里木河之间,为龟兹故地,文化发达,底蕴深厚。一个有感知、有悟性的灵魂长期浸泡在这种文化环境里,必会产生写作冲动。卢法政兄“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的散文就这样像塔里木河一样流淌而出。

因为文事,因为志趣相投,我与卢法政兄交往越来越多。2014年7月,我们邀请他参加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卢法政兄协调好工作,7月19日下午飞抵敦煌。那天微雨。我与徐永盛从敦煌机场接他到瓜州会合。7月20日,根据安排,考察团兵分两路:南路由军政、卢法政、安琪从敦煌机场接到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后,一起参观莫高窟;北路由叶舒宪先生带队,考察玉石山。从那天开始,卢法政兄近距离接触河西走廊文化和甘肃的文化工作者。7月2l曰上午,在瓜州召开讨论会后,考察团沿玉门、嘉峪关、张掖、肃南、民乐、门源、西宁、永靖、临夏、广河等地考察。考察任务重,路途遥远,非常辛苦。7月23日到永靖时已到深夜。但卢法政兄始终都谈笑风生,与考察团成员相处融洽。他与郑欣淼部长一起,自觉自愿,关心考察团的各项事务,体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7月24日,我们乘坐冲锋舟,考察位于刘家峡库区北岸、三塬乡王家坡村的王家坡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址。卢法政先生将这次田野考察当成难得的劳动锻炼,他在烈日下认真搜寻,捡到三四件沉默如金的古老石头,堆积到一起,声称要将这些文化带回阿克苏研究。考察完遗址,他与农民王待朋交谈,了解民情。后来,到广河县,参观完齐家坪文化陈列馆的间隙,他深入农家,发现院落整洁,窗明几净,柴火、农具摆放有序,他感慨地说没想到甘肃的农村这么整洁。卢法政兄为叶舒宪、易华、刘学堂、瓜州博物馆馆长李宏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马颖、《临夏大辞典》主编马志勇等学者、地方工作者对文化的挚爱与执着所感动,在他看来,这种学者不计名利、不计报酬,默默无闻,长年累月跑田野,搞研究,著书立说,往往还要自费出版,确实有些圣徒式奉献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里实属难得。我说,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西部人,他们也可以吃西餐,喝咖啡,读现代派画作,看好莱坞电影,但并不能改变精神实质。我深有感触地对卢法政先生说,如果背个行囊在西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采风,肯定会遇到很多公务人员、普通职员、歌手、匠人、农民、牧人、商客等等,他们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除”,保持整洁,自尊、尊他。这也是他们对待心灵的态度吧。

卢法政兄返回新疆后,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一篇影响还比较大,引起高层注意。作为一位资深党政工作者,作为一位对民族文化有着热忱情怀的作家,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福祉,正气凛然,刚正不阿,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是很正常吗?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要表达的感受还不到十之一二。我觉得卢法政兄散文用《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中的一段来概括,更为精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后记

小时候,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常常因为在课堂偷偷阅读课外小说受到老师的责罚,甚至有几次被没收了辗转借来的《三侠五义》和《蜜蜂记》。也因为吃饭的时候抱着《战国故事》和连环画不放而受到哥哥的批评,更因为晚上看书灯油消耗过快而听到母亲无可奈何的叹息。父亲说这个孩子太爱看书,将来准是个会吹牛拉呱的人。

考上初中(那时小学升初中的比例是七比一),阅读的天地宽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彻底翻了个遍。有时为了一本好书不惜托人情和同学结伴同行十几里上门借读,经过百般央求和接受苛刻的借阅条件后,要在两天之内读完送还。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强烈的求知欲望之车在我人生道路上迅猛奔驰,怎么也停不下来。我那时只觉得有一股说不清楚的力量从后背推动我向前,这是一股什么力量?

几十年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时间推后了四十多年,当我从繁忙的政务工作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已经将近耳顺之年。水起风生、波澜起伏、轰轰烈烈的为国为民做贡献的青壮年华已经逝去,我将进入一个远离尘嚣、回归山林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又唤起了在体内潜伏已久的文学细胞,它们开始酝酿、增殖、活跃、升腾,使我难以平静,直至重燃文学之火。一股强烈的写作冲动,重新打开在心灵仓库里被冷落了几十年、满是落尘的旧书箱,借助老花镜的帮助,踏上久违的文学之路,跃跃欲试……

那是2012年的盛夏,七月流火,暑热难当。我和机场集团的三名同志受组织派遣一道去西欧考察。十天的行程,匆忙而潦草,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了。但是,就这次潦草的考察,对东西方世界某些方面的巨大差异,却使我深有感触。站在从政多年的角度认真思考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把它写出来的欲望。正好,酷暑肆虐难以出f7,一个上午在宾馆伏案疾书,写成一篇三千多字的《西欧印象)),发表在《阿克苏文艺》杂志上,读者反映还不错——这是我的开篇之作。现在看来虽然带有浓厚的公文气息,很难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然而,它却鼓起了我的写作勇气,使我充满信心地踏入文学之门。

而后的趋势一发而不可收。先从比较容易的游记开始,逐渐向情感类、议论类的方向涉足。虽然初出茅庐,算是文学领域的一名新手,2014年却受到内地多家刊物的青睐,发表了四万多字的散文。这个时候的心境,从初期满足于写出文字,向重视语言和结构两个薄弱环节的提高转变。渐渐感觉文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它是一条布满乱石和荆棘的崎岖小道,要想取得些许成就必经奋力攀登,任何不想付出心存侥幸的思想都是幼稚的。

不会忘记简单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四年的时间它的镕炼使我成长为一名坚韧不拔的合格战士,同时也带给我无限的惆怅和失望。新兵刚下到连队,指导员因为经常看到我抱着书本不离手,因而特意向排长和班长交代:这个兵不好管,今后要注意对他严一点。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爱学习的人怎么就会不好管?后来才知道这个部队是负责国防建设的基建工程兵,有力气能吃苦能干活的战士才是部队的最爱,他们并不需要有文化、有理想、思维活跃的文化兵。这颠覆了我对部队的一往情深,普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些个别地方往往不受欢迎——这就是哲学上讲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我不能因为这种阴差阳错就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不管受欢迎与否,我坚持看书,坚持写笔记,常年不懈地坚持写自己的日记,将心中的快乐、忧伤、愤懑和思索如实记录下来。这日记竟以思想性和文字的优美,在全连的比赛上出了风头,拔了头筹,连对我第一印象不好的指导员也不得不叹服。更不用说在之后的比赛中,我的发言稿夺得全师优秀后对战友们的心灵震撼。现在想来,也许这就是初始的文学吧。

做了四十年的行政工作,其中县市,地市常务工作的时间长达十五年,占去了我公务员生涯的三分之一多。繁忙的政务工作使我无暇他顾,唯独对文字的热爱不减。床头枕边,随手可看的是书籍,外出的开会、办事常常带一两本文学刊物在身边,它们伴我走过了忙碌时光。难得的闲暇,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烟雾缭绕的牌桌上,我庆幸自己拥有一个高雅的爱好。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文学的雨露甘霖始终滋润了我的心田。

而今,即将赋闲之时,重走文学之路,应该感谢周围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是他们给了我鼓舞和鞭策,为我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拙作即将付梓之时,由衷地感谢郑欣淼、王爱山、邓世广、李鹏海众位师长给予的教海和鼓励,感谢李师东、张菁、冯玉雷、张华、苏德新诸位老师的无私帮助,我将和诸位好友结伴同行,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文学之路。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