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山西话晋商(梁小民作品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梁小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到山西一定要去乔家大院,甚至不少人是为了看乔家大院而去山西的。这是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极大 地提高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不少人认为乔家大院就是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其实山西这种晋商大院有很多,至少有两座大院比乔家大院 更有气势,也更精美。那就是晋城市的皇城相府 ——《康熙字典》的 主编陈廷敬家族的大院,以及晋中灵石县被称为民间皇城、中国第一 大院的王家大院。

从临汾向北沿大运高速,过洪洞和霍州就来到了灵石,灵石是晋 中最南端的县。王家大院就在晋中绵山脚下灵石县的静升村。这座大 院的主人王家是晋商中历史最长的家族,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 经二十八代人。能建起这样的大院的,当然是富商之家。我们到这里 旅游不仅要看大院的宏伟与精美,还要回望王家经商致富的历程。

静升村的王氏有三支:“中王氏”“东王氏”和“西王氏”。后来成 为晋商大家族的是西王氏。西王氏始祖为元皇庆年间迁至静升村的王 实。起初他以佃耕为主,逐步有了几亩薄田,成为自耕农,闲时在家 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之他人如其名,童叟无 欺,处世诚恳和蔼,因此生意越做越好。晋商中的许多大商人,如曹 家、乔家和王家一样都是做豆腐起家,所以山西人有“要想富,做豆 腐”之说。

王家的经商与大院都始于王实。据传,王实有一天外出卖豆腐路见一老人病倒于草丛中,于是背回家寻医问药,悉心照料。老人病好后又留他小住休养。有一天老人登上黄土高坡,发现静升村的九沟聚风水吉相,而且似乎听到凤凰清音起伏不绝,认定这是块风水宝地, 就让王实在此建房。王实有些钱后就按老人之言在村西一棵老槐树东 侧修建了两座宅居。其子孙继续扩建,成为后来的拥翠巷(人称王家 巷),就是今天王家大院之始。

到第三代王家已开设豆腐坊、醋坊、油铺、粮杂货铺、典当铺、 钱铺等多家商业铺店,到六世王贤时已成为“本乡富家翁”,院落向 东西两个方向继续拓展。

明代是晋商驰骋天下的时代,也是王家大发展,由耕读之家转 向商贾之家,成为巨商大贾的时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八世王可才在静升村创办“宝和楼 ”,经营金银器和饰品的手工制 作。王家从十世起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业。明隆庆五年(1571 年),政府开放北部边疆贸易,十一世王新命和十二世王大纪、王大 清等人抓住这一机会,投靠霍州皇室朱千聪,与族人、村人联手,北 上县城关口,在晋京之间奔走经营,终成巨商。十三世王炳然在河北 巨鹿和河南浚县创办“万丰公”粮庄。王炳然坚持“买卖不争毫厘, 生意全凭信义”的理念,平常秤平斗满,灾时减价平粜,重义轻利, 颇得人心,王家的买卖因此越做越大。到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 年),王氏家族已成一方富绅,人丁兴旺,亦成为山西第一家族。

清朝建立,海内统一,为王氏家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清顺 治、康熙年间十三世王兴旺与其子侄于晋、陕、蒙、豫、冀、鲁一带做 粮食、牲畜生意。这时他们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与燕赵豪杰志士,打 通了北方贸易的通道,资金积累到10万两白银。康熙四年(1665年), 王家建“拥翠”和“锁瑞”两巷住宅,10年后又建了义安院。

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谦让、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又使王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王氏兄弟为政府筹集军马粮草。平定三藩后,王氏兄弟受到朝廷嘉奖, 名噪京畿,资产达20万两白银。这时,王家把原来分散的宅院联成里 仁、拥翠、锁瑞、钟灵、拱秀五条巷,奠定了今日王家大院的基础。这 时,王家的“宝和楼”与“万丰公”生意兴隆,又有经营皮货的“广 顺号”等商号,并以王家醋坊为基础制成“王家香醋”,创办“德和 源”“德和诚”两家商号经营,还在蓟州(今天津蓟县)开办“广顺 号”,经营丝绸、布料及皮货,信誉卓著,名盛一时。

王家在富起来之后极为重视教育,办学教育子孙及乡人。从十五 世王梦简开始,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功名磊落者 代不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从此由富商之家转向商 宦之家。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年过七旬的王谦受奉旨以京畿富 绅的身份参加“千叟宴”,并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

乾隆时期,王氏十五世王梦鹏兄弟、十六世王生炳兄弟、十七 世王如玑兄弟、十八世王世泰兄弟,在直隶、山东各地开当铺、办 钱庄,实现了家族财产滚雪球式的发展,并向利润丰厚的盐茶贸易 转移。到乾隆后期,王家为鹾务(盐务)、为领运(贩运)者不一其 中,如十六世王中极等为子孙谋求到了签发盐茶专卖证书的官员; 十七世王凤山任甘肃凉州庄浪茶马同知,王纳任山东盐运司滨东分司 运同;十八世王世泰尝领河东盐务(运城盐务),王锡蒲任甘肃宁州 知州兼平凉盐茶同知,王臣敬任长节盐运司天津分司运同;二十世王 鸿渐任两淮盐运司;等等。这些官职品级并不高,但为王家从事盐茶 贸易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官商结合。当时王家的经商范围遍布于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直至闽粤沿海和云贵高原。

在经商致富的过程中,王家大院也在不断扩张。乾隆四年(1739年),王家在东山梁上建立恒贞堡(红门堡),有院落88处,房屋近800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向南扩建凝固下堡,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村南建“和义”“拱板”两堡,乾隆末年建成铁门院。嘉庆元年(1796年),又在高家崖动工,16年后建成“视履堡”,总面积近30 亩,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王氏历经140年,建成了今天宏伟的 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院内有郑板桥、祁寯藻、孙嘉淦、 史梅珏、梁诗正等名人达官的题字。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王氏家族 达到了顶峰。

道光之后,王氏家族在十八世、十九世之后走向衰落。尽管也有短暂的复兴及在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人物(从道光到光绪年间仍有31 个进士、1个举人),但总体走向衰亡。其间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 变化,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对王家的经商活动有不小的打击。 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富有使后世子孙成为纨绔子弟,奢侈成性,坐吃 山空,无度挥霍,甚至个别还沦为盗贼。王氏子孙沿街乞讨者有,卖 儿卖女者有,出卖祖院者也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氏家族 二十一世王钦让卖掉静升本地、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 带的多家商号,举家南迁到四川,只留族人王修敬看管红门堡内的新 宅院。一代富商就这样随风而去了。

你在王家大院能看到其当年的辉煌,但更能从其由兴至衰的历史中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P116-119

书评(媒体评论)

“晋商热”在神州大地不断升温,各种著作、小说、电视剧层出不穷。这本书定位于雅俗之问,对象是所有想了解山西和晋商的人。

——梁小民

后记

《小民话晋商》是在2006年写成,2007年出版的。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曾多次重印。近十年过去了,仍有读者在寻找这本书。出版社建议再出新版。

原来写这本书时想把“游”山西和“话”晋商结合起来,但写完之后觉得“游”的内容并不多,遂用了《小民话晋商》这个书名。这次再版,我还想按老思路写,即以游为线索讲晋商。因此加了一些游的内容,希望读者在游山西中了解晋商。如今“晋商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许多人去山西就是想进行山西晋商文化之旅。但愿我的书可以促进这种有意义的旅游活动。这次修订增加了两篇文章,并针对旅游加了一点内容,书名改为《游山西 话晋商》。

这次再版得到北大培文文化教育集团高秀芹女士、周彬先生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林君秀女士和叶楠女士的支持与帮助,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本书永远在修改之中,这次修订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不断提高,使这本书精益求精。

梁小民

2015年5月4日

目录

导 言——回望晋商的文化之旅

那一片浩瀚的盐池——晋商的起点

湮没在历史中的晋商——早期晋商发展史

黄河边上的铁牛——冶铁业与晋商的兴起

西门庆送给妻妾的潞绸——丝绸业与晋商的兴起

并不遥远的驼铃声——晋商清代的驼帮

来自北方的商机——“开中制”与晋商

从“开中制”到“折色制”——政策变化中的晋商

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走遍全国的晋商

第一桶金由何而来——晋商早期发家史

两代晋商不一样——明清晋商的差异与联系

现代银行乡下祖父的祖父——票号业前的晋商金融业

到平遥,别忘了日升昌——晋商票号的兴起

如何汇通天下——票号的业务

制度决定成败——晋商票号的股份制

游山西 话晋商

无规矩不成方圆——晋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得三晋英才而经商——晋商的用人与激励机制

道德、制度与约束——晋商的内部约束机制

民间皇城中的王家——历史最长的晋商家族

关公是个符号——晋商的企业文化

慈禧住进大德通——晋商与官本位

九米斗室中的“阶级斗争”——日升昌票号的“雷毛之争”

危机与机遇——社会动荡中的晋商票号

风雨飘摇中的挣扎——票号业的苦难经历

日升日又落——日升昌的衰亡

没有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票号组建银行的失败

弱国无强商——晋商茶叶贸易中的挫折

坎坷的工业救国之路——晋商与近代工业

晋商起源的一个传说——平阳亢氏的起家

官商一体成巨富——明代蒲州张王两家

靠官还要靠自己——明代蒲州商人范世逵

小荷才露尖尖角——明代的晋商

成也官,败也官——清代皇商范家

清代的“福布斯”排行榜——清代晋商的富商巨贾

山西的天空群星灿烂——晋商中的掌柜们

此孔非彼孔——孔祥熙并非晋商后人

山西人不“抠门”——晋商的大气

遍及各地的会馆——晋商的群体精神

山西人不浪漫——晋商的家庭

创造财富的那一半——晋商中的女性

常家的戏楼——晋商的慈善事业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晋商与文化

太谷灯下的悲剧——晋商后人的堕落

辉煌中的阴影——晋商的另一面

晋商与传统文化——最后的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再版后记

序言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追寻着先辈的辉煌,几乎要被历史湮没的晋商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日益升温的旅游热中,山西占全国明清时期75%以上的地面文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人们知道了恢宏的晋商大院,电视剧《乔家大院》又使晋商空前火爆。这一切让人们把眼光投向了一向被认为保守和落后的山西。我们把旅游与回望晋商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山西晋商的文化之旅。

在历史上,晋商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是明清时期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商业联盟。商帮形成于明代,衰亡于民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十大商帮。这包括开始于晋南,最后在晋中达到高峰的晋商;以徽州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为中心的徽商;以浙江宁波为中心的宁波商;以浙江龙游县为中心的龙游商;以厦门、泉州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粤商;以山东临清为中心的鲁商;以陕西泾阳县为中心的陕商;以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西山两镇为中心的洞庭商;以及江西的江右商。

在这十大商帮中,以晋商为首。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为什么在十大商帮中唯有晋商能让梁启超先生“自夸于世界人之前”?为什么晋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商帮?

排名次还是要讲资格、讲历史的,十大商帮中晋商起源最早。中国最早的贸易物品是盐,中国最早的商人正是在山西南部解州(今运城)盐池从事自然结晶盐贸易的山西人。早在春秋时期,山西就有发达的商业。在明初,晋商作为一个商帮已经形成,其他商帮则要晚一些。明清两代晋商辉煌五百年,在各商帮中,衰亡也是最晚的。

再看经营的范围与地域。在晋商的历史中,经营范围涉及所有物品,从大宗的盐、粮、丝绸、铁器,到小的日用杂货,无所不包;尤其是清代中期之后进入票号业,开创了中国商业史上的新篇章。晋商走遍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晋商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真正实现了大流通。

当然,这些还是次要的,看一个商帮,最重要的是看它所创造的财富。国家的排名,要看GDP;商帮的排名,当然要看财富。财富是衡量经商成功的客观标准。晋商有多少钱?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有一个排行榜,列出光绪时资产在白银七八百万两到三十万两的山西富户十四家(虽然亢家以数千万两白银排在首位,但因缺乏具体数字我们先不将其列入)。仅这些富户加起来的财产就有三千余万两银子。

三千余万两是什么概念?据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在《苦命天子》一书中估算,大清帝国“每年的财政收人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换句话说,山西这十四家(还不包括最富的亢家)的财富相当于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人。  j

但现代学者对徐珂的这种估算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像我们今天熟知的曹家、乔家、侯家、常家的财富应该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上。那些所谓三四十万两者,至少达百万两。在当时的山西,尤其是票号中心祁县、太谷、平遥(简称“祁太平”)一带,百万两只能算起步。有几十万两银子恐怕只能在中产这个阶层中。说他们富可敌国,一点儿都不算夸张。

清代光绪时期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有人估算是300元,有人估算是200元。就按低的算,那时晋商的财富是多少人民币,每个人自己都可以估算出来。再折合成美元是多少,也并不难。女瓦果19世纪就有“福布斯排行榜”,恐怕晋商在世界上也居首位。那时的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福特等,恐怕还不是几个山西“土佬”的对手,他们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大富起来的。

统计数字毕竟是数字,但你今天到山西可以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当时山西人的富。没有钱能盖出那么恢弘又精美的大院吗?建筑是钱的艺术,是用钱堆起来的。晋商轻轻松松地就盖起了这样的大院,你就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富有了。

20世纪20年代初,宋霭龄来到孔祥熙家,曾为太谷的富裕而惊叹。其实那时晋商已经衰落了,何况当时孔家还算不上富商大贾。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我在太谷上小学,无知的孩子不知道晋商,但到我那些同学家里,感到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家。尽管那时晋商早已衰亡了,但那种富有还是给我幼小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至今不能忘怀。山西人的富有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那院落的大气、园林的精致、屋中的明清家具、墙上发黄的名人字画,无一不显示出主人过去的富有。这样的人家在当时的太谷城里不是顶尖的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十。

这些财富不是来自强取豪夺,不是来自土匪式的抢掠,不是以千百万人的灾难为代价的。这些财富来自几代、十几代人辛勤的经商活动,每一两银子都饱含山西人辛勤的汗水。晋商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更多人的富裕。当年京城的富庶,张家口、包头、辽东这些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有晋商的贡献。甚至,江南地区繁荣的工商业也靠晋商的支撑。

晋商不仅仅是富。与其他商帮相比,晋商的独特之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晋商的股份制与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不相上下,晋商内部那一套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和运营,绝不比当时那些最先进的企业落后。晋商的身股制至今仍为许多企业所采用。晋商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至今仍有许多企业做不到。晋商不仅是商业的顶峰、财富的顶峰,也是制度创新的顶峰。他们没有什么理论作为指导,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制度仍为当代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理论来自实践,晋商正是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寻找到了今天上升为理论的东西。

今天更让我们后人敬仰的是晋商的商业伦理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正是这样的君子。早在明代他们就有了“以义制利”的传统。淳朴的山西人是靠他们的勤奋和才智来经商的,他们不玩那种坑蒙拐骗的小伎俩。他们把诚信作为经商的最高准则,在没有任何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自觉地去实践。他们的这种商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融人商业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中。他们的成就证明了“小富靠智,大富靠德”。“成大商者,必有大德”,晋商就是这样的大商。

致富的山西人并不是巴尔扎克笔下一毛不拔的葛朗台。他们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为富不仁绝不是他们的所为。他们捐钱、运粮支持清王朝统一中国的事业,真正体现了“经商不忘爱国”的传统。他们关心民间疾苦,修路、修桥、办学、济贫,哪里有危难,晋商就在哪里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眼界和胸怀,让今天富起来的人汗颜。

晋商中出现了一大批商人和职业经理人,他们是在山西上空闪耀的群星。他们的道德、经商才华达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新的高峰。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平台上回顾这个群体时,仍然觉得其高大、辉煌。

当然,成长于封建社会中的商人毕竟不同于当代企业家,他们无法克服时代的局限性。在新时代到来时,他们衰亡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要求他们与时俱进,再伟大的人也摆脱不了时代的限制。“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也不必为他们的衰亡而悲伤。新时代的企业家将超过晋商的高度,再创山西乃至中国的辉煌。

我们都听说过晋商,在影视作品或小说中看到过晋商。但晋商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这本书就是要带你边游山西,边了解晋商。读了这本书,你会真正体会到山西之美,也能体会到晋商的伟大,还会知道晋商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晋商之旅开始了,我们先从晋商的起点——运城附近的那个盐池开始。

内容推荐

《游山西话晋商(梁小民作品集)》作者梁小民以历史的恢宏气势以及学者兼游者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在中国叱咤风云五百年的晋商从起源到发展,从辉煌至衰落的历史沉浮,剖析了晋商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原因。本书不仅可资经商者、研究者学习、借鉴,也是大众了解晋商发迹、兴盛、衰落的一个好渠道。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为您讲述辉煌五百年的晋商文化。《游山西话晋商(梁小民作品集)》笔调清新、文字优美,书中体现出晋商深邃而令人回味的商业智慧,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商道读本。跟着这本书进行一次晋商之旅,将是你一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让我们现在就出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