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总是会有些人会闯入你的生命,他们可能会给予你前所未有的灵感和触动,从而改变了你自己的某些人生态度。作为一名出版人,我,丹尼斯·麦克莱伦,就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各自有着丰富有趣的人生经历,都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过自我的及早爆破;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始终是鲍勃·霍恩,因为他的确是善于改变和突破自己人生的典范。
我和鲍勃早在80年代初就认识了,起初是我先接到了波士顿大学的老朋友阿特·戴尔·奥托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将一本手稿寄到了我的办公室,并胸有成竹地说这本书最终一定会出版——尽管之前已经有15家出版社将其拒之门外。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抗拒”,并解释说我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接受一本书的人。不过不管怎样,阿特最后坚持说这份手稿十分了不起,只要认真看就会被其深深吸引,我最终也不会例外。
结果果然被阿特说中。在收到手稿的第二天,我就花了一整晚时间一口气将霍恩的手稿全部看完,那一瞬间,我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这对于我来说是十分少见的),我不仅是被它吸引,而是几乎被其“击垮”。是的,几乎被“击垮”。
鲍勃·霍恩,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北岭分校的政治科学系教授。确切地讲,他是这所学校的非在职教授;或者更明确地说,他是继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素硬化症(ALS,又称“葛雷克氏症”,这种病症的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进行性退化,由于运动神经元控制着使人运动、说话、吞咽和呼吸的肌肉活动,因此如果没有神经刺激它们,肌肉将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因此它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或感觉。——译者)之后正处于病假非在职期的大学教授。
手稿的内容是鲍勃的个人经历。但我在其中却丝毫找不到对命运不公的谴责和谩骂,没有对不治之症的抱怨,没有对人生的质疑,没有埋怨“为什么是我?”,没有自甘认命的卑躬屈膝,没有对上帝虚伪的虔诚,没有接受命运摆布的软弱,没有乞求上帝拯救自己的摇尾乞怜。(如果你认为无助地彻底辞职应该是鲍勃的选择,那么你要读读本书秘诀4中的斯多葛主义理论:接受现实。)鲍勃依旧想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但绝不是受人同情和怜悯的一员。
鲍勃的手稿并不旨在催人泪下,但我却情不自禁地为之潸然;这本手稿不是黑暗中自怨自艾的绝望呐喊,不是对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一味乞求,不是对高昂治疗费用的抱怨,不是为抵抗最终会带走自己生命的绝症而日日夜夜、无休无止地寻找“救命稻草”。不,都不是,恰恰相反,鲍勃的手稿里充满了希望和阳光。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