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通俗性×准确性,以敬畏之心重塑经典,首次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绝世佳话!简明注释,典故用词未作替换,传达原文意趣;新增标题,按现代语序修饰调整,灵活不僵;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转眼风花又各飞,夜半惊起穷途泪。清代散文家沈三白血泪之作,沈复著的这本《浮生六记》再掀波澜。诉不尽爱语缠绵,书不完炎凉聚散。断简残篇,只待今人看。
| 书名 | 浮生六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清)沈复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学性×通俗性×准确性,以敬畏之心重塑经典,首次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绝世佳话!简明注释,典故用词未作替换,传达原文意趣;新增标题,按现代语序修饰调整,灵活不僵;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转眼风花又各飞,夜半惊起穷途泪。清代散文家沈三白血泪之作,沈复著的这本《浮生六记》再掀波澜。诉不尽爱语缠绵,书不完炎凉聚散。断简残篇,只待今人看。 内容推荐 沈复著的这本是一部致年轻人的《浮生六记》,只此一本就能体会《浮生六记》的乐趣。 神仙眷侣,平凡夫妻;生活困苦,不失情怀;良辰美景,不轻放过;坎坷行记,不知所踪。致年轻人的《浮生六记》: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从书架到枕边,值得捧阅收藏! 目录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沧浪问浮生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鏖生题记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佚) 卷六 养生记道(佚) 光绪三年初版 跋 沈复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卷一 闺房记乐 我于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适逢太平盛世,又生在书香世家,住在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苏州沧浪亭畔,可见老天真是厚待于我。苏东坡有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倘若我不把旧事前尘书写下来,未免辜负了苍天垂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来,《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那我索性也把夫妻情事放在首卷,其他篇目依次写下就是了。惭愧的是,我少年时没用功读书,学问粗浅,不过是记录些实情实事而已。如果非要挑剔深究我的文法用句,那就是苛责脏镜子不够明亮了。 我小时候跟金沙的于氏订过亲,可惜她八岁就天折了。后来,我娶了陈氏为妻。她叫陈芸,字淑珍,是我舅舅心余先生亲戚的女儿。 陈芸生来聪明,刚学说话那会儿,听讲一遍《琵琶行》就能背下来。她四岁那年,父亲离世,只能和母亲金氏、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的贫寒日子,他们无依无靠。等陈芸长大了些,纺织、刺绣等女红做得熟练,就靠纤纤十指的辛勤劳作,供给一家三口衣食。连弟弟从师学习的费用,也是陈芸出的。 有一天,陈芸从书筐里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逐字辨认,始识笔墨。刺绣的闲暇工夫,芸慢慢学会了写诗,还作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旬。 我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回家探亲。小孩子天真烂漫,无芥蒂,我得以一睹她的诗作。虽赞叹她才思隽秀,却也怕她福泽不深。然而,我倾心于她,无法释怀,就跟母亲讲:“要是为儿子选媳妇,非淑珍姐姐不娶!” 母亲也喜欢芸的温柔和顺,就摘下金戒指,缔结婚姻之约。那一日,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 当年冬天,芸的堂姐嫁人,我和母亲同去观礼。芸和我同龄,算起来还大我十个月,自幼就以姐弟相称,所以我还是称她“淑姐”。 当时见满屋客人衣着鲜艳华丽,唯独芸,朴素淡雅的装束,只有鞋子是新的。绣工瞧着精巧得很,好奇询问,才知是她自己的手艺。原来,芸的蕙质兰心,不仅在笔墨文采。只见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美中不足是两颗牙齿微微外凸。可那娇柔之态,足以让我神往情迷。 我要来她的诗稿观摩,有的只写了一联,有的是三句四句,零零散散,都不完整。我问她缘由,她笑答:“也没个老师指导,便只能这样了。要是有个能做老师的知己,帮我推敲完成,那该多好呢。”我开玩笑地给她题了“锦囊佳旬”四字,这是关于唐代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二十七岁病卒,没想到,芸短命天寿的运数也已藏伏其中。 当晚,我送亲戚到城外,返回时已是三更天。饿得难受,想找东西填肚子,老仆就拿枣脯给我。我不喜欢,太甜。芸就悄悄拽着我的衣袖,将我引到她闺房。进去一看,里面竟然藏着热粥和小菜。我开心极了,举起筷子正准备吃,忽听到芸的堂哥玉衡在外边嚷嚷:“淑妹快来!”P3-5 序言 整个农历年我几乎都埋头在晦涩的文言文里。只做时机正好的事,看书也是这样。对那些以取宠为荣的快餐文,早已厌烦透顶。渴求认真、有趣的文字,选择非功利的作品,明心见性,乐在其中。 我一再推迟自己的下一本书,选题几经周折,一否再否。仓促地赶个讨巧的长篇,销量再好,也只能让我羞耻到死不瞑目。直到四月,编辑突然问我:“想不想翻译《浮生六记》?”我马上回复:“好啊。”心想着,这件事做定了。它有意义。 虽说清代文学不算难懂,也会有人觉得再译经典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倒退之举,但我还是认为:以普及角度来说,可以抛砖引玉,大开方便之门,降低阅读门槛。出于这个意图,我也专门择取了部分段落,录制了有声版。 当然,编译得再用心,也远不及原文;编译得不好,必然惹来唾骂。描摹前人的足印,比自个儿走路要难,简直是战战兢兢。要是粗暴地拆词直译,机械化、硬邦邦地搞了个四不像,为所谓精准而丢失可读性,那太蠢。只有按现代语序修饰调整,灵活不僵,才能把原文意趣有效传达给当今读者。另外,部分有典故的用词。宁可标注释也不敢替换,否则就是为了现代感而丢了时代性。既要通俗易懂,也求古典雅致,摸索平衡,何其难。 例如沈父纳姚氏为妾的部分,篇幅虽短,却直接推进了陈芸与公婆关系的破裂。关于姚氏着墨不多,但称谓变化实在有趣:“姚氏女”“此邻女”“姚姬”,既符合姚氏从路人甲到妾室的不同身份,也暗藏说话人(沈母)对其愈加憎恶的态度。如上的细致处太多,编译的遣词用句更得谨慎。 再如沈复爱玩的“射覆”,是从汉代时就流行于皇宫的猜物游戏,跟周易占卜密不可分。颜师古注日:“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出处源远,必须保留词汇另做注释。还有“芸尝以沉速等香”。《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有记载,宝玉荷包里有“两星沉速”。沉速意为沉香、速香。古人的生活细节。生动处正在于“生僻处”。也正是这些细节,形成了时空质感和文化厚度。 我爱《浮生六记》,因为里面有可爱的闺中良友,也有残酷的生死无常。沈复中年丧偶,一生颠沛,贫困潦倒,朝不保夕。他不是英勇大丈夫,但他倔强——心怀诗与远方,踉跄着玩耍世间,长不大。不合时宜,苦中作乐,这便是沈复和《浮生六记》最动人的地方。 乐、趣、愁、快,是《浮生六记》现存的四卷。每卷皆为顺叙,时间线互有重叠,故事互为补充,读到最后才窥得全豹。记“乐”、记“趣”的两卷,令人怡然神往;到记“愁”的部分,笔调急转直下,前文回避的痛苦真相,逐一爆开。再继续看他记“快”,哪怕山水泉石再美,也是恍若隔世,满眼沧桑。 “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的人生不知所终。活着的岁月似尘埃乍起,又杳然无迹,晚年与书的后两卷一样下落不明。幸在笔墨有魂,字字句句都给他续了命,这是文学给文人的恩赐。他落在手稿上的泪,也渗进后辈眼里,所以生生不息。 如果能以微弱绵力,让更多人拾起《浮生六记》原本,那就心满意足了。 编译不当之处,诚望宽容、指正。感激不尽。 关熙潮 二○一六年六月 苏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