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里的世界史》是日本人气历史作家、NHK“世界史”全职讲师、知名学者宫崎正胜力作,在日本长销十年、年年加印的历史类通识读本。
以酒杯中的酒之历史为脉络,一本书透视人类上下数千年的大历史。
你不可不知的酒文化知识,让酒桌上的你永远不缺火爆的话题。
一本你不喝酒读来也会沉醉的书,既有活泼的趣闻轶事,又有厚重的历史思索,从此打开你观察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
| 书名 | 酒杯里的世界史 |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 作者 | (日)宫崎正胜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酒杯里的世界史》是日本人气历史作家、NHK“世界史”全职讲师、知名学者宫崎正胜力作,在日本长销十年、年年加印的历史类通识读本。 以酒杯中的酒之历史为脉络,一本书透视人类上下数千年的大历史。 你不可不知的酒文化知识,让酒桌上的你永远不缺火爆的话题。 一本你不喝酒读来也会沉醉的书,既有活泼的趣闻轶事,又有厚重的历史思索,从此打开你观察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 内容推荐 葡萄酒在古希腊是血的象征,是“生命不死”的象征! 马乳酒是游牧民族建立蒙古帝国的“活力剂”! 欧洲的黑死病导致了白兰地风靡一时! 雪利酒是因为海盗的抢劫才成为世界名酒! 美国建立最初的原因竟然是啤酒短缺! …… 酒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几乎见证了人类历史所有的变化。《酒杯里的世界史》作者日本知名学者宫崎正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带我们进入一段灿烂辉煌的“醉酒”之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与酒的幸福相遇 1.历史最悠久的蜂蜜酒 2.水果酒之冠的葡萄酒 3.亚欧大陆草原所孕育的马乳酒 4.沿“海之路”蔓延的椰子酒 第二章 文明带动了酿酒 1.四大文明拥有各自的酒 2.由美索不达米亚流传到欧洲的啤酒 3.东亚的谷物酒——黄酒 4.稻作与森林文化孕育的日本酒 5.印加帝国的玉米酒——奇恰酒 第三章 自阿拉伯商圈传至东西方的蒸馏酒 1.中国炼金术与古希腊炼金术的结合 2.阿拉伯商圈促使俄罗斯诞生了伏特加 3.因恐惧黑死病而诞生的白兰地与威士忌 4.“液体宝石”利口酒 5.蒸馏器东传后才有的亚力酒与烧酎 6.称霸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与阿剌吉酒 第四章 随海洋与航海蔓延的饮酒文化 1.支撑“大航海时代”的葡萄酒 2.供应航海最前线的高酒精浓度葡萄酒 3.因大西洋航路而衍生的雪利酒 4.阿兹特克文明的伟大遗产——龙舌兰酒 5.以新大陆的马铃薯为原料的北欧酿造酒 6.因啤酒短缺而诞生的普利茅斯殖民地 7.砂糖革命与廉价的朗姆酒 8.捕鲸中继站夏威夷的烧酎 第五章 近代社会孕育衍生的酒 1.英国、荷兰推动的酒的商品化 2.晋升为高级酒的干邑白兰地 3.因严冬酷寒而奇迹诞生的发泡酒——香槟 4.诞生于荷兰却在英国壮大的金酒 5.独立战争与波本威士忌 6.为法国革命增添色彩的葡萄酒 第六章 酒填满了巨大的人工空间 1.为夜生活增添乐趣的“酒吧” 2.酒世界的“工业革命” 3.成为冠军的窖藏啤酒 4.因低温杀菌而成为世界商品的葡萄酒 5.让凡·高的人生走向毁灭的苦艾酒 6.黑帮分子艾尔·卡彭与禁酒令 7.全球化的社会与鸡尾酒文化 试读章节 3.东亚的谷物酒——黄酒 倾国美女与“酒池肉林” 中国人喝的是杂粮酿制的酒。在商朝(前1600—前1046),酒与宗教的渊源颇深。从商朝遗迹出土的许多祭祀用青铜器中,以“爵”等酒器多。 推翻商的周朝,为贯彻统治天下的封建制度,派遣族人前往各地方执政。地方长官前往就任地赴职时,周王会赐予象征权力的“爵”之酒器。也因此,贵族的“侯爵”“伯爵”等称号,就是源于象征身份地位的酒器。 古代中国视饮酒过量为“恶”,予以抨击。中国古老的诗集《诗经》严厉批评了商王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一事。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酒是神的,“淫酒”必遭报应。《史记》也狠狠批判了为所欲为的商纣王。公元前11世纪,商朝后的帝王纣王,原本是头脑清晰且雄辩的君主,据说他武功高强可以徒手打倒猛兽。不过他在征服有苏氏后,溺爱有苏氏送来的美女妲己,镇日糜烂且暴虐,后遭到灭国的命运。亡国之君纣王的荒淫无度,也留下了“酒池肉林”的典故。 据说纣王在鹿台的宫殿收藏了惊人的金银财宝,巨桥的仓库则装满谷物,并扩建名为沙丘的离宫,以放养来自各地的鸟兽,并在离宫掘池,池里装满了酒,树木皆悬挂干肉,宛若肉林,又令男女裸身奔跑其间,与妲己彻夜设宴狂欢作乐。 人的欲望一旦被彻底放纵,就再也难以约束,进而偏离常轨。后来,纣王甚至将涂满油的铜柱横放在燃烧的火焰上,命令忤逆者行走其上,以观看犯人滑落火中活活被烧死为乐,这就是所谓的“炮烙之刑”。此外,纣王的叔父比干因谏言而遭纣王剖腹杀害,并取出心脏。从此,天神舍弃了纣王与商朝,周武王率军歼灭了商。后纣王身着缀满宝石的豪华衣装,登上鹿台的宝物宫殿,自焚而死,而妲己也被周武王杀死。 宫廷例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酒 西汉时代(前206—25),在西方的麦类作物传来以前,黄河流域的主要谷物为粟米与黍米,其中的黍米就是酿酒的原料。如今,黍米也是酿造烧酎的原料。其实在古代的中国,黍米酿的酒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若黍米不能产生糖化,自然也难以变成酒,故寻找到促使其发酵的曲。 在中国与朝鲜,酿酒的曲是指将作为酿酒原料的谷物磨成粉后,加水捏成团状,约一个月后即能繁殖出根霉属菌,也称“饼曲”。 周朝的酿酒方法是在黄土大地上掘洞,然后放进黍米与水,使其发芽,后再使用“曲”发酵,酿造出一种类似酒粕的浊酒。酒,用于祭祀赐予皇帝威权的天神,也是巩固王室与各地诸侯关系的仪式中必备的物品。统治各地的诸侯定期前往宫廷“朝见”皇帝,“朝见”后所举行的宴会也是重要的国家例行仪式之一。在如此严肃的国家仪礼宴会中,原本属于饮酒作乐的酒,又变成了繁文缛节的饮酒。 周朝依天地运行与四季循环,设置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官府。以“天官”为首,统领其他的官府与官吏。因为宫廷的仪式需要大量的酒,“天官”底下还设有名为“酒正”的官吏,掌管酒的酿造与管理等。酒的酿造,由十位宦官与三百三十位女性组成的“酒人”负责。所以,无论是古代的中国或美索不达米亚,公开仪式所需的庞大用酒多是由女性酿造生产的。 秦始皇冀望的金色酒 商朝祭神仪式中使用的是一种气味芳香的药酒,据说是黍米酒混上咖喱用的金黄色郁金。此酒闪耀着太阳般的金黄色光芒,注入地面可召唤神灵。 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在山东的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向诸神禀告自己已取得天下。海拔1524米的泰山,也是五岳之一的“东岳”,被视为圣山。直到今日,泰山仍是人们崇拜信仰的圣山,因而从山脚至山顶建造出7000级的石阶。 P35-37 序言 世界各地的酒可以归纳区分吗? 我解释说明希腊的“茴香酒(Ouzo)”后,酒吧老板突然问道:“酒,也可以导出一部世界史吗?”我看着吧台彼端的棚架上,整齐摆放着苏格兰威士忌(Scotch Whisky)、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ey)、加拿大俱乐部威士忌(Canadian Club)、干邑白兰地(Cognac)、金酒(Gin)、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葡萄酒(Wine)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酒,顿时觉得有趣,答复他:“其实,这就是活生生的世界历史啊!” 酒吧是个充满国际感的场所,换个流行词,就是全球化。 关于酒,尽管留存的记录不多,但酒的种类繁多且历史悠久,而且直到今日,已在世间与人们的忧愁并存,有多少苦闷就存在着多少种酒。若注满酒杯的酒成为主角,它又会如何回看人类历史呢?当然,制造酒的是人类,喝酒的也是人类。有一说认为,日本酒(sake)的名称取用了“栄(sakae)之水”的“栄(sakae)”字;另有人认为酒(sake)是“栄のき(ki)”[神酒(miki)のき(ki)]”的缩写,或许也有可能是误传的结果;还有人认为酒(sake)是出自“邪気を避ける(避开邪气)”的“避け(sake,回避)”。总之,日本对于酒的词源,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哪种说法,酒在日本都具有正面意义。与此类似,在中国也有着酒是“天之美禄”的记载。 试着着手整理世界的酒,其实大致可分为三个种类:(一)以酵母促使糖分发酵产生酒精的“酿造酒”;(二)经蒸馏后,取得酒精浓度更高的“蒸馏酒”;(三)蒸馏酒混入香草、香料等之后的“利口酒”。(一)的酿造酒并未使用到蒸馏器,(二)与(三)则是以蒸馏过的酒为基底。不过无论哪种制酒方式皆含有微生物酵母,并且仍须由人类操控设定“发酵的环境”,促使直径两百分之一厘米的微生物——酵母分解糖分,也就是所谓的“酒精发酵(alcoholic fermentation)”制造出所有的酒。酒,虽被视为神秘大自然运作下的酿造产物,但准确来说也是一种“农业”。因为人类必须通过经验理解存在于自然界的特殊微生物“酵母”,才能巧妙地利用其繁殖特性。 酒文化的五大归纳 由于人类在生活中发现了“发酵”的神秘现象,如今我们才可以享用到各种酒。随着时代变迁,酒的制造方式更加精进,种类也更加繁多。 世界历史可分为:(一)长期以来狩猎及采集的时期;(二)农耕开始与城市出现的时期;(三)亚欧大陆诸文明的大交流期(7—14世纪);(四)大航海时代,也是新旧两大陆的大交流期(15—17世纪);(五)工业革命后的时期。以上这些区分,都与酒文化的变迁重叠。 …… 不过,“苏摩”是一种充满谜团的饮料,据说是将某种具有兴奋和刺激作用的植物根茎(应该是旋花科)浸泡于水后压榨发酵,再用牛乳等调和而成的酒,还有人认为是蜂蜜酒(Mead),或者是用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所酿成的酒,总之已难以考据。不过也有人认为,它可能就是属于古波斯信仰的波斯教所盛行的豪麻(Haoma)酒。 谷物酒是食物的渣滓 一旦人们体验到酩酊的欢愉,也就瞬间改变了酒为祭司阶层所独占的情形。酒开始进入日常人的生活,再加上人们发现谷物可以大量酿酒,更是促进了饮酒的大众化。不过,易流于糜烂的日常饮酒仍被视为陋习,与祭祀中的神圣饮酒有严格区别。 《梨俱吠陀》中提到,发芽的大麦、米、豆类等混上米或大麦的粥,待其发酵后就产生世俗的“谷酒(Sura)”。谷酒也带有“食物的渣滓”、“虚伪”之意,是备受轻藐的酒。不过这种说法,或许是特权阶级为独占“醉”而有意建立起的虚假观念。印度如今仍传承着自古以来的观念,藐视饮酒,不推崇饮酒,甚至,有些地区还设有禁酒日(Dry Day)。印度人不喜欢饮酒的历史,得追溯到约两千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里面写道:“谷酒来自食物的渣滓,也就是罪。因此,婆罗门(Brahmin,祭司等)、刹帝利(Kshatriya,贵族武士)、吠舍(Vaishya,商人平民)不得饮谷酒。”仅允许奴隶身份的首陀罗(Sudra,仆役)饮用谷酒。印度“讨厌酒”的独特价值观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影响的巨大和深远。古波斯也有着同样的认知,豪麻酒被视为是一种尊贵、神圣的酒,而一般的酒则被认为是恶神艾什玛(Aesma)所造,为粗暴的恶魔所饮用。 印度古文献中出现了名为“kohl”的大麦酿制酒,阿拉伯人借用了这个词,再加上阿拉伯语的定冠词“al”,就衍生了“al-kohl”这个新词,后来这个词又传至了欧洲。由此可见,“酒精”(alcohol)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此外,“kohl”还有微粉末之意,意指经蒸馏而产生的“精制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