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理的中国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何志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管理的中国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辑录了作者何志毅2011年至今发表在《北大商业评论》上的50多篇文章,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企业与社会责任、中国式管理、创业与创新、全球化、家·国·天下等。作者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的高度入手,叙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实践,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管理思想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本书超越了管理的寻常视界,点睛于管理之外,又无处不聚焦本土企业的发展,寄以无限的情怀。作者的思考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乃至世界上关注中国管理的人,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内容推荐

《管理的中国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是作者何志毅近三年来所写的散文式文章的集锦,共分为五个篇章:中国心与中国管理、创业与创新、信仰的力量、中国全球化、家·国·天下等。作者从中国文化和全球视野的高度入手,针对中国当下的管理热点和事件、案例进行分析评论,给人重要启示。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管理学教授的管理底蕴、人文情怀和全球意识;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教授携手共创中国创业创新教育事业,与任正非先生纵论华为,与老师厉以宁为中国经济调研、研究贫困地区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行合一的精神。

本书选材宽广、行文优美、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将管理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可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启迪智慧。

目录

篇一 中国心与中国管理

 你有几颗心

 负荷与快乐度矩阵

 家族企业万岁

 熟人社会管理

 高速度的代价

 企业与社会的中国特色

 父债子还的中国式信用

 角色变化的艺术

 与任正非的一席之谈

 心、道、法、术、器

 我心安在

 中国“关系”

篇二 创业与创新

 大众创造的大繁荣

 创业者可以培养吗?

 TCL的凝重三十年

 咨询者的角色

 洗澡思创新

 闽商的第五次创业

 中国创业梦

 创业的国度

 建设创业生态圈

 美国大片的创新启示

 中国软科学创新

 知一书院缘起

 朱子山水、现代师徒

篇三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杂志情结

 钱学森之问呼唤教育家

 从基尼系数看社会公平

 我是志愿军米粉

 中国梦与美国梦

 中国革命与组织成长

 从井冈山到北京

 四十年后的感恩

 偶像何在

篇四 中国全球化

 中国全球化

 在巴黎听习主席演讲

 与费尔普斯同行

 在瑞士的国际化遐想

 大阪对企业家的敬意

 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解读

 感受以色列:危机感

 感受以色列:传统的传承

 香港小店的员工

篇五 家·国·天下

 家·国·天下

 方碑村试验三年记

 经济与文化的平衡

 商人的历史地位

 2012不是“世界末日”

 又见北川

 发树买“药”与“国”“民”之争

 “92派”与“12派”

 民间企业的法治无奈

 厉以宁老师获终身成就奖有感

 又逢甲午忆当年

 告别2014,中国时代真正到来

 成者思危,忙里偷闲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软科学创新

刚刚参加完由深圳综合研究院组织的“中国软科学奖”第五届(2015年度)评审会,在71项推荐项目中评出7项成果。这个奖项的评委会,由樊纲教授牵头并担任经济学评委,我是管理学评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是社会学评委,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是法学评委,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教授是环境学评委,《第一财经日报》主编秦朔、广东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向熹是新闻传播学评委。这样跨学科的评委会,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交流,学科的发展既需要细分,也需要综合的交叉跨界,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事了。在每一次评审会上,由各位评委主要介绍和分析各学科最近的研究动向、各项成果的得失,然后大家以跨界眼光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讨论交流,是一种必要的审视和愉悦的享受。

本届评选出7项成果:1个综合奖和6个专项奖。综合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等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6个专项奖为: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等的《父母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践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社会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谢平教授的《互联网金融手册》(经济学);华东政法大学邹碧华教授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律学);还有三项是管理学方面的,一是陈春花教授等的《中国领先企业管理思想研究》,二是田涛、吴舂波教授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三是朱永新教授等的《管理心智: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我从1997年开始研究中国企业案例,致力于工商管理学院的案例教学;2000年创立了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2003年创办了《北大商业评论》,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探索中国管理思想,记录中国企业成长的历史轨迹。将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持续成长,中国经济日益强盛,各种中国企业的案例、传记、故事、研究、企业史等文章和书籍在书店、机场、网上热销或被广为传播,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已经度过自己的30岁生日。例如,当年我们挑选的第一批案例研究对象企业,如联想、海尔、TCL、万科,都跨过了而立之年。随着市场的成长、新技术的诞生,当时默默无名的如华为,当时没有出生的如“BAT”,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巨人。还出现了小米这样的企业,至今不到五年的历史,已经为世界刮目相看。

《北大商业评论》创刊时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中国管理思想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的实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三是中国革命或日红色管理。当时我认为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时间应该在10-20年之后,是因为参照日本,其管理形成理论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日本经济向美国逼近、日本企业构成美国企业强大竞争对手的时期,中国的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到2014年,根据PPP调整的GDP超过了美国,以此来看,现在到了中国出自己企业管理思想的时候了。

按照这种思路,今年在推荐中国软科学奖管理专项奖的时候,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搜寻。在国学与管理方面,聚焦在两本著作上:罗运鹏的《国学管理精论》和朱永新等的《管理心智: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在本土企业个案实践总结提炼方面,聚焦在曹仰锋的《海尔转型》、黎万强的《参与感》、田涛和吴春波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在本土企业综合研究方面,聚焦在陈春花的《中国领先企业管理思想研究》,刘曼红的《中国天使投资——理论、方法与实践》,周宏桥的《半面创新:实践者的创新制胜之道》;在红学管理方面,聚焦在李凯城的《红色管理——毛泽东管理思想的当代应用》。最终,评出了朱永新教授等、陈春花教授等、田涛和吴春波教授的著作。作为学术性的评奖,我们更在意其概念上的清晰、逻辑上的合理、体系上的完整、方法和工具的应用,甚至包括数据与资料的严谨性。当然,我们不是仅仅作为纯学术性的评选,在此基础上,更看重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及传播性。

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中国管理思想和中国企业的研究开始渐起了。例如,美国卡巴金教授的《正念——身心安顿的禅修之道》在美国畅销75万册,被译成20多种语言,当然也包括中文。在我们这一次评选中,也有了中国与外国教授合作的著作。我期盼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等各种学科的中外学者们一起为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以及与世界管理思想的交流和交融而共同努力。

2015.3

P86-88

序言

心之力

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题目曾经是一位中专生的作文题目。他的老师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当时他并不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名列第三。我没有考证这是否为命题作文,但是我现在要求我的各种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这本文集的名字叫做《管理的中国心》,把心和力组合一下,有四种:有心有力,有心无力,无心有力,无心无力。一般而言,第一种是强者,第二种是智者,第三种是蛮者,第四种是病者。早年,我们对中国管理的研究无心也无力;后来言必称美国,有力而无心;再后来国学渐热,但是对于如何与管理结合,有心而无力;现在,应该进入有心且有力的状态了。

中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某些行业和某些领域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例如以微信为平台的管理、网络营销、高铁管理、航天工程管理、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中国文化为主导的跨国公司管理,等等。过去我们只从管理的艺术性方面研究中国管理,现在无论从管理的艺术性还是科学性方面,中国管理都应该出一些成果了。

前年我在瑞士,就如何培训中国公司的外国骨干雇员的话题拜访华为瑞士公司的副总经理——一位瑞士人。与他交流了不久,他就打断我,问有中国管理的共同模式(Common Style of Chinese Management)吗?他自己回答说:“没有!所以你们不用来教育我们,应该回去教育华为总部的人,那里懂国际化的人很少!”后来我们又拜访了总经理——一位中国人。他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华为瑞士的外国骨干雇员进行培训,他认为在500人左右的雇员中有30人需要这样的培训。我们也拜访了TCL法国公司和中石化用76亿美元收购的瑞士Addax公司,深深地感觉到,在中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里研究和实践如何在中国文化和母公司文化下融合外国雇员,尤其是中高层骨干,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中国管理的维度在科学性、艺术性外,还要加一个全球性。

回想起十多年前,我在巴黎对春兰欧洲公司采写案例,春兰欧洲公司总经理十分认真地陪了我一天,临别时我谢谢他,他却说谢谢我。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北京大学的教授,没想到在巴黎见到了。这个情景使我认识到中国社会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尊敬和期许,这也是激励我当知识分子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到三十多年前,我的导师苏东水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知道谁是管理学之父吗?”学生们回答:“泰勒。”他又问:“谁是管理学之母?”学生无语,他说:“王熙凤。”从那个时候起,他进行了三十多年的中国管理研究,并为中国管理登上世界舞台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我陪他在日本、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地参加国际会议,在中国组织IFS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cholarly Associations of Management)的双年大会和单年小会。我第一次陪他出席国际会议是1992年,我想那时老外们可能既听不懂也不大有兴趣听我们讲中国管理,不然你试着翻一翻“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不像那时我们对西方文化、西方管理那么如饥似渴,“To be, or not to be?”不懂也得懂。

回到二十年前,我的导师厉以宁教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光华管理学院,据说因为当时没有学院被冠名的先例以及这个名字是一个台湾商人组建的基金会的名字,因此一直上报到了国务院的层面,才同意、批准了这项捐赠和这个冠名。“光华管理学院”,多么响亮的名字,多么深刻的寓意!不管它今天做得如何,“北京大学”和“光华”这个名字,就注定了它的历史使命。厉以宁老师的理论和实践,厉以宁老师的精神与人格,厉以宁老师主笔起草的《证券法》《基金法》,厉以宁老师推动的“民营经济三十六条”,厉以宁老师提炼的“团结、博采、实践、创新”的光华院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

我的两位导师(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更多的是经济学教授,我的博士论文也属于工业经济学范畴,我的博士后论文则属于教育经济学范畴,而我更认为自己是中国第一代管理学教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播西方管理学,更是要建立中国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在老师的经济学基础上,搭建管理学的屋子。

我重复一下我十多年来的一贯观点:首先,中国管理学一定会产生。并不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产生自己的这学那学,例如,国际上有“Sinology”即“汉学”或曰“中国学”,试问以国家或民族为学的还有几个?其次,中国管理学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含儒、释、道、兵、法、墨、侠、医,等等);二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管理(含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林彪,等等);三是从中国企业中融合的管理实践(如海尔、联想、华为、小米,等等)。

我也重复一下对中国管理形成时间的预测,它会诞生于中国GDP居世界第二到世界第一的过程中。那是从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的时点起的十年至二十年之间。

我也再重复一下,我认为中国管理理论会由中国人总结出来,而不像日本管理那样由美国人总结出来。

二十年前我构建了“富、贵、雅”人生三维价值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决定转型成为学者。十年前我总结了中国管理的“道、法、术、器”体系,沉淀之后现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心、道、法、术、器”管理体系。五年前,我提炼了创业者培养的“金、木、水、火、土”教育体系。我认为,由此三者构建起自己的一种“学说”已经基本成熟了,当然还需要从内容上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把这些内容串成一首小诗《语出何典》:“人生三昧富贵雅,金木水火土绽花。西取后觉东方韵,心道法术器渐佳。”

本书是近三年来我写的散文式文章的集锦,其中主要是《北大商业评论》的刊首语,以及在不同场合发表的与中国管理和管理教育有关的文章。虽非学术性论文,但都是一些小小的思想火花。行文至此,我自叹自己的水平比当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那位中专生还差得很远。他的《心之力》开篇写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结尾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经济之财富,兴大国农工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富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请记住这位当时23岁的中专生的名字:毛泽东!如果你不服,无论你现在什么年龄、什么学历、什么职务、什么阅历,你也写一篇命题作文《心之力》,然后与他的比一比。可以不比别的,仅仅比中文水平就行。

让我们发中国管理之心,聚中国管理之力!以荧荧之光汇通天之亮,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则中国管理必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而闪耀世界!

2015年12月

后记

如果不认真统计,我已经记不得我编著了多少本书了,其中最多的是案例类的书,有人戏称我是中国案例第一“库头”。记得2004年中组部与国资委要联合编写“县处级以上干部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外企业管理经典案例》时,几位负责干部在搜寻谁是案例研究专家后在北京大学费了不少周折找到了我。那位局级干部有明显的不悦之色,抱怨北大庙太大,和尚架子大。他引诱我说,写好了案例,国资委领导可能会让你到某央企去当领导,我笑了笑说我只想当教授。当时我是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已经导向教授要发纯粹的学术文章才算成果,案例研究既不算学术成果也不算工作量,所以那时我正在向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冲刺,并且那本书说好了主编由国资委的领导担任,我仅仅是副主编,并且不在封面署名,只在后记中表明。我完全可以拒绝这个工作,但我还是接下来了,因为这是国家的一种需要,国资委为此专门向北京大学党委发了函。

我对中国管理的研究是从三个角度切入的,一是中国企业实践,二是毛泽东思想,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十年磨一剑,至于磨好后能否出鞘还要另当别论。我研究案例,不是为了案例而案例,也不只是为了教学而案例;我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为了政治或历史;我研究儒、释、道、法、兵,不是为了传统文化和国学。这一切,都是为了研究中国管理。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剑还在磨,但是磨得差不多了。

出书分为主编、编、编著、著等,《管理的中国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是我著的第五本书。第一本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的,第二本是在博士后论文基础上写的,第三本是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文章的结集,第四本《管理的中国韵》和本书的风格是一样的,而且都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此,我对老朋友王明舟社长、张黎明主编、林君秀主任一并表示感谢!

我在北京大学近二十年了。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情景历历在目,所谓“985”计划就是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成果之一。现在北京大学在世界大学的排名已经到了第39位。这既有北京大学的努力,更是国家实力水涨船高的结果。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当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北京大学会具有什么样的世界地位。因此,北京大学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自己国家的进步;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教授而言,更重要的是推动中国管理的进步。

这五年,我有幸被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会长陈发树先生邀请出任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得以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院长共事,将学院定位于创业创新教育,迎合了国家的重大战略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具有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什么叫做“中国内涵”?就是要有中国特色,就是要有重大创新,而不是言必称欧美。这几年,创业与创新,尤其创业创新教育,是我思考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因此,如果要提炼本书的三个关键词,那会是:-中国、管理、创业创新。

让我们有文化自信,有艺术自信,有科学自信,有理论自信。

是为后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14:24